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墟发掘报告》显示,铸铜、制玉、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分布明确,不同作坊内出土的同类器物工艺水平差异显著,例如殷墟花园庄出土的“亚长”牛牺尊,纹饰繁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牛耕在中原地区出现 B.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2.公元前548年,楚国要求境内各类土地如山林、沼泽、丘陵、平原等,进行丈量登记,以便按田亩数和收入征收相应赋税。战国初期,魏国李悝要求农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并杂种各类粮食作物,充分利用空闲土地种植瓜果蔬菜。这些要求
A.推动了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B.有利于农副业多种经营发展
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 D.根植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3.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弃市,死刑的一种)”。这说明当时法律
A.受尊崇儒术的影响 B.承继前代严刑酷法
C.维护长幼尊卑秩序 D.是律例合编的典范
4.王安石谈论募役法时指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由此可知,募役法
A.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解决徭役扰民问题
C.意图把农民固着于土地上 D.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5.(改编自选必一第34页学习拓展)明代张居正认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
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其主张
A.加大执法力度 B.完善监察体系
C.广开纳谏言路 D.加强官员考核
6.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表1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表1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B.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C.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D.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7.如图是1917年6月12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幅漫画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A.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 B.强烈抨击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C.批评张勋复辟引起政局的乱象 D.呼吁北洋政府实施民主政治
8.1933年底,川陕省工农银行成立,号召“集中农民手里的零碎经济聚成集团经济”。工农银行成立一年后,“有许多群众把自己的银元拿到银行里掉(调)换钞票来行使。银行准备金十分充足,无论来多少钞票,均充分兑现”。这说明川陕苏区
A.经济实力雄厚 B.百姓自给自足 C.货币体系完善 D.金融秩序稳定
9.解放前,女性就业的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集中在轻纺行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妇女进入机械、交通运输、邮电、财贸、国防工业等行业中从事生产劳动。这一变化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确立B.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C.体现国家建设与社会变革的双重需要D.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0.1986年之前,政府扶贫政策文本仍以“发展”“生产”“减免”等关键词为主。1986年后,“企业”“社会组织”“网络扶贫”等逐渐成为高频词汇。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困治理主体多元化 B.社会保障机制健全
C.扶贫战略目标的转变 D.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11.(改编自选必二第6页学思之窗)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该现象发生在
A.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B.奴隶社会时期
C.人类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时期 D.农业革命时期
12.欧洲古典城市大多是人口聚居地,11世纪开始兴起的中世纪城市则不一样,它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是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A.成为封建主抗衡王权的工具 B.孕育了市民独立与自由的意识
C.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阻碍
13.1502-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出海航行,把可可豆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但未引起重视。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科尔特斯到达墨西哥,第一次享受到可可豆制成的奇妙饮品-巧克力,之后他将可可树种子带回西班牙试种成功,并对巧克力进行改良。后来荷兰人将巧克力从饮料变成固体美食。据此可推断
A.新航路开辟促进美洲开发 B.哥伦布首先发现可可豆
C.巧克力最早由欧洲人发明 D.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饮食
14.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
15.(改编自选必二第44页史料阅读)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B.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
C.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D.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6.1945年的泛美会议通过了《美洲国家经济宪章》,拉美各国接受了美国所提出的减少贸易壁垒的主张及“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企业”三原则。这
A.不利于拉美国家的经济安全 B.促进了“美洲一体化”的实现
C.反映出自由主义政策的流行 D.加剧欧美国家对拉美的争夺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0分,19题16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向来是封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乡村治理通常是依靠地方士绅,而士绅对地方的管理通常又需要借助来自地方政府的权威以及其宗族在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士绅对地方的领导并非依靠强制性命令,而更多的依靠一套建立在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基础上的乡约民规。对于乡村民众来说,地方士绅既是家族族长,也是官方代表,同时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者,行为道德的仲裁者,公益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士绅既是官方意志的推行者和政策实施者,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者。因此,中央政府既要依靠士绅维持其对乡村的统治,又要不断的试图将中央的意志贯彻于地方,从而强化其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刘子言《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过“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
-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与中世纪欧洲乡村治理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各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规定:“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群众和他们的家属,“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分为乡、区、县、省和全国五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改编自选必一第17页学思之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边区政权建设与苏区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政权建设的认识。(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中国向朝鲜提供援助。中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还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等提供援助。1956年起,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等国家签订提供援助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为支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中国开始向埃及提供援助。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扩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材料二 从1950年到2016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4000多亿元,开展了5000多个援助项目。1983年,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1984年,首次提出“智力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培训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95年,决定对外援助主要采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和无偿援助三种方式。鼓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中国向美方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2008年,为促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宣布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免债、零关税待遇等领域采取广泛的对外援助。2011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强调:“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摘编自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援助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用三种“革命”来划分阶段:第一次是农业革命,使人类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产;第二次是工业革命,使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第三次是信息革命,使社会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每一次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2025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CDCBD 6-10.CADCA 11-15.ABDBD 16.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0分,19题16分,20题12分)
17.(14分)
(1)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都依赖特定群体治理;国家力量都未直接深入到乡村基层;都借助意识形态维护秩序;(任答2点得4分)
不同点: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通过士绅延伸至乡村,中世纪欧洲庄园自治性强;
中国古代以德治、教化为主要手段,依靠乡约民规,中世纪欧洲以军事保护、经济控制和庄园法庭为主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主体是士绅阶层,中世纪欧洲的治理主体是领主和教会;
中国古代以宗族组织为基础;中世纪欧洲以庄园组织为基础
(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大,中世纪欧洲王权弱小、封建割据;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中世纪欧洲盛行庄园经济;中国古代相对统一稳定,中世纪欧洲战乱频繁,防御需求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对乡村产生较大影响。(任答2点得4分)
18.(10分)
(1)变化:政权性质变化,由工农民主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民主范畴扩大,陕甘宁边区政权中容纳了赞成抗日和民主的阶级和阶层;实行“三三制”原则。(任答2点得4分)
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分)
(2)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注重探索适合国情的民主形式;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任答2点得4分)
19.(16分)
(1)援助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新兴国家。(2分)
成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遏制、封锁中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对华采取友好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国反殖反霸,拓展外交空间的需要。(任答3点得6分)
特征:援助对象广泛;援助方式多样;援助领域扩大;援助原则注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任答2点得4分)
意义: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任答2点得4分)
(12分)
示例:
我赞成材料观点。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大关键阶段,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2分)
农业革命使人类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产,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出现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文字也因管理需要应运而生,因此农业革命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引发了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结构的变革,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带动人类社会的深刻转型。
信息革命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信息技术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8分)
综上可知,三次革命共同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持续演进,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2分)
(其他观点,若言之成理,请同等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