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宋、辽、西夏的并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讲述的是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辽和西夏的建立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教学方式: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一张“辽、宋、西夏的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地图演示法教学,采用挂图“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陈桥兵变;中原和江南广大地区的统一;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并进行改革;澶渊之盟;辽宋间经济往来;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宋夏之间的和与战。(二)能力培养: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北宋和辽、西夏和与战相关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我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对开发祖国边疆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各民族之间和则两利,战则两伤。教学重点:澶渊之盟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北宋和辽、西夏的战与和。教学阶段技术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课导入复习提问:唐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唐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什么局面?五代十国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回忆并回答唐朝灭亡的时间,并开始了解唐朝以后中国是五代十国的局面温故知新,承前启后,明确朝代更替顺序北宋的建立教师提问:北宋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式建立的。同时展示陈桥驿遗址、一副对联和黄袍加身等图片阅读教材,在书上找答案,并做出标记,回答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历史知识根据图片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历史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和分析教材,回答相应问题了解强干弱枝政策介绍北宋采用赵普的建议,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同时指出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中国却在更大氛围内出现了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局面。利用地图展示相关地理范围知道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契丹政权建立和辽宋澶渊之盟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建立的?展示图片和诗文,介绍契丹民族的生活。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在书上找答案,并做出标记。同时,观察和欣赏相关图片和材料了解契丹人的游牧生活。知道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对契丹民族有一个整体认识契丹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相应措施和政策了解统治措施和影响北宋与辽战争的矛盾焦点什么地方?展示幽云十六州问题的地理位置、战略价值、问题由来和事件的影响。了解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事件始末和事件影响了解北宋对辽用兵的原因教师讲述北宋对辽用兵,尤其是高粱河之战的简单经过了解战役经过和影想,功辽不成反生畏辽之心,开始被动,而辽开始主动。了解乡土历史知识介绍辽对北宋用兵,那么澶州之战的经过怎样呢,请一位学生来介绍。教师强调地理位置和北宋胜利的原因以及辽在这场战役中的具体损失。学生阅读教材来介绍战役经过,了解战争的经过培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的能力提供澶渊之盟内容的文字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教师点拨提示:一、辽宋为兄弟之国。提示:从双方所确立的关系的角度考虑,分析这种关系所带了的影响。二、双方撤兵。提示:从双方撤兵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局面的角度考虑,再从这种局面对双方所带了的影响进行分析。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提示: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分析对双方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影响。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提示:主要从互市交流的角度考虑,分析对双方的边境贸易和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两段关于和约影响的材料: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苏辙《栾城集》“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富弼分析澶渊之盟之后北宋与辽之间出现的局面,进一步认识澶渊之盟对双方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分析和约对北宋和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1.确立了政权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说,是确立了民族之间的平等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家人的关系,是兄弟之间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和民族融合。2.边疆战事危机解除,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战争局面,开创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局面。这种长时期的相对和平局面为北宋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辽开发北部边疆和西夏开发西北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双方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和战争消耗;人民也免受了战争之苦。3.对辽而言:每年都有大量的岁币收入;对北宋而言:北宋是在获得局部胜利,取得战略优势的前提下签署了这个屈辱条约,表现了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懦弱,暴露了北宋统治者害怕战争的心理,使辽和西夏常常用武力威胁北宋,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的经济负担;4.互市市场。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农业品种得到交流,生产技术得到交流,文化得到交流,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澶渊之盟之后双边出现的和平发展局面,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夏建立和宋夏和战西夏政权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建立的?阅读教材,在书上找答案,并做出标记,回答了解西夏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西夏建立后,李元昊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统治措施和影响了解统治措施和影响简单介绍西夏与宋的战与和了解战与和进一步体会战与和的关系总提升结契丹族和党项族原本都是落后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并与北宋相抗衡,与阿保机和李元昊积极学习和利用中原文化来富国强兵有很大关系,重温一下他们改革措施的内容,看一看他们都是怎样学习和利用中原文化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阅读教材,总结归纳,确认对辽、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利用的措施,说明了这两个民族的领袖都非常富有远见卓识,也说明了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客观上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培养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效果检测雾里看花;穿越时空;真知灼见回答问题,巩固知识效果监测拓展提高展示自制简表和简图的三个模式,可以任选,也可以独创。自己动手绘制简图进一步加深民族政权并立的了解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通过课上学生的讨论发言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3.通过课堂作业的质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量规评价分为ABCD四等,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就知识呈现的总体框架而言,仍然采用了教材的呈现顺序。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设计环节上有所不同:首先,在“幽云往事”方面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事件缘由、事件影响。学生会进一步明确双方矛盾焦点问题;在介绍北宋对辽用兵的高粱河战役中,进一步指明高粱河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附近,这两者也是乡土教学内容。其次,在分析“澶渊之盟”内容影响的时候,在全体同学总体分析后,教师把每一条的具体内容的思考角度一一展示,学生的分析就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顺畅,从而把深层次的意义挖掘出来。最后,在分析北宋、辽、西夏的战与和问题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分别用四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学生知道了同样的一个问题,通过不同视角来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