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一 材料解析题(含答案)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一 材料解析题(含答案)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简介

七、专项训练
专项一 材料解析题
第15题
1.(2025·智慧原创)某历史学习小组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参与。
【任务一:了解人物】
戚继光 郑成功
(1)同学们收集了戚继光和郑成功的资料,请你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任务二:分析物证】
班禅金印 达赖金印 伊犁将军府
(2)同学们查阅到以上三件清朝实物史料,请你结合所学为它们拟写一个主题。
【任务三:图解历史】
《人民日报》(影印件) 《长沙晚报》(影印件)
(3)同学们搜集到以上两张关于港澳回归的报纸,请你说明两地回归的制度保障和历史意义。结合本次项目式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2.(2025·黑龙江龙东改编)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交通运输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参与。
【读诗词,叹工程伟大】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河”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并说明该工程有何重要历史作用?
【观图文,看商路繁华】
西域与中国的物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与哪条商路的开辟有关?其开辟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读报告,赞大桥壮举】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成就。这座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贯通了京汉、粤汉铁路,使南北交通连成一体,更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技术难关,完成了旧中国无法实现的壮举。
——摘自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说明武汉长江大桥得以成功通车的条件。
第16题
3.(2025·吉林节选)某中学开展与红色教育有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参观历史画展 唤醒时代记忆】
图1 《南昌起义》 图2 井冈山会师
图3 五四运动 图4 地道战
(1)欣赏上述作品,将其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图____→图____→图______→图____
任务二 【精选研学路线 设计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
(2)写出你设计的研学主题,并说明遵义入选的理由。
任务三 【唱响红色经典 汲取精神力量】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黄河大合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3)通过唱响上述两首歌曲,可以唤醒我们对哪两场战争的记忆?谈一谈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4.(2025·青海虎台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乃粒(粮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卷。该书图文并茂,附有123幅工艺流程图,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生产的过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人工智能DeepSeek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摘编自乔榛等《生产力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地位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并概括《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背景,并综合评价这次革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第17题
5.(2025·江西永修二模)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独立和发展过程中曾面临巨大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和殖民掠夺同时进行的。美洲被发现后,印第安人的文明古国如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和秘鲁的印加都被残酷灭亡,各地的印第安人遭受奴役,大量死亡,不少部族甚至全遭灭绝,而大量金银财宝则由美洲涌入欧洲。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西方就此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东西方历史这一分道扬镳的过程,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流”。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展,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殖民掠夺对美洲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走向了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哪些巨大的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那些挑战?
6.(2025·广西玉林三模改编)报纸刊物不仅是新闻的载体,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价值,能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记录和特定时期的社会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手工印刷的《伦敦宪报》 《伦敦宪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官方报纸,创刊于1665年。1689年2月14日,其头版刊登的内容是:“威斯敏斯特集会之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及平民院共同决议,宣布奥兰治亲王威廉与王妃玛丽为英格兰国王与女王。”1689年2月16日刊载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全文,首次以官方口径确认“议会高于王权”原则。
——摘编自《伦敦宪报》数字化存档
材料二:印度被英国殖民占领后开始出现报刊。19世纪50年代前,印度报刊的特征是以英国人办报为主,印度本地人办报为辅;以英文报刊为主,本地文字报刊为辅。本地文字报刊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现代启蒙教育,与殖民当局的斗争尚没有提上日程……19世纪下半叶的印度报刊界,各种本地文字的报刊,不论有多少内部的分歧,基本上倾向于反英。
——摘编自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
材料三:1978—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由152元增加到990元,平均纯收入133.6元增加到686.3元。首钢人(首都钢铁公司)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企业带来返老还童。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
——摘编自1992年《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宪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由此形成的新政体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本地文字报刊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这一原因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1991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七、专项训练
专项一 材料解析题
第15题
1.(2025·智慧原创)某历史学习小组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参与。
【任务一:了解人物】
戚继光 郑成功
(1)同学们收集了戚继光和郑成功的资料,请你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并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郑成功:1662年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任务二:分析物证】
班禅金印 达赖金印 伊犁将军府
(2)同学们查阅到以上三件清朝实物史料,请你结合所学为它们拟写一个主题。
主题: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任务三:图解历史】
《人民日报》(影印件) 《长沙晚报》(影印件)
(3)同学们搜集到以上两张关于港澳回归的报纸,请你说明两地回归的制度保障和历史意义。结合本次项目式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制度保障:“一国两制”构想。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实践表明,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社会繁荣稳定。
2.(2025·黑龙江龙东改编)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交通运输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参与。
【读诗词,叹工程伟大】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河”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并说明该工程有何重要历史作用?
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图文,看商路繁华】
西域与中国的物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与哪条商路的开辟有关?其开辟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商路:丝绸之路。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读报告,赞大桥壮举】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成就。这座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贯通了京汉、粤汉铁路,使南北交通连成一体,更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技术难关,完成了旧中国无法实现的壮举。
——摘自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说明武汉长江大桥得以成功通车的条件。
条件:政治:新中国的成立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经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大桥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
第16题
3.(2025·吉林节选)某中学开展与红色教育有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参观历史画展 唤醒时代记忆】
图1 《南昌起义》 图2 井冈山会师
图3 五四运动 图4 地道战
(1)欣赏上述作品,将其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图____→图____→图______→图____
排序:图3→图1→图2→图4。
任务二 【精选研学路线 设计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
(2)写出你设计的研学主题,并说明遵义入选的理由。
研学主题:长征足迹探索之旅。遵义入选理由: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任务三 【唱响红色经典 汲取精神力量】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黄河大合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3)通过唱响上述两首歌曲,可以唤醒我们对哪两场战争的记忆?谈一谈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精神力量: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这些精神能激励我们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勇拼搏,传承爱国奉献、不畏强敌、团结奋斗的品质。
4.(2025·青海虎台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乃粒(粮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卷。该书图文并茂,附有123幅工艺流程图,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生产的过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人工智能DeepSeek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摘编自乔榛等《生产力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地位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并概括《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原因。
作者:宋应星。原因:整理生产技术和经验;内容翔实;领域覆盖广;记述科学;分类细致;注重实用;图文并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背景,并综合评价这次革命。
背景:英国较早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评价: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现代工厂制度确立。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员的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等。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科技要立足生产生活、关注民生等。
第17题
5.(2025·江西永修二模)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独立和发展过程中曾面临巨大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和殖民掠夺同时进行的。美洲被发现后,印第安人的文明古国如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和秘鲁的印加都被残酷灭亡,各地的印第安人遭受奴役,大量死亡,不少部族甚至全遭灭绝,而大量金银财宝则由美洲涌入欧洲。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西方就此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东西方历史这一分道扬镳的过程,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流”。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展,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殖民掠夺对美洲造成的影响。
影响: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财富被大肆掠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走向了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原因: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的积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哪些巨大的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那些挑战?
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格局;贫困与社会问题突出;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束缚;环境与资源压力巨大。应对:加强南南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重视教育和科技,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完善社会治理。
6.(2025·广西玉林三模改编)报纸刊物不仅是新闻的载体,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价值,能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记录和特定时期的社会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手工印刷的《伦敦宪报》 《伦敦宪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官方报纸,创刊于1665年。1689年2月14日,其头版刊登的内容是:“威斯敏斯特集会之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及平民院共同决议,宣布奥兰治亲王威廉与王妃玛丽为英格兰国王与女王。”1689年2月16日刊载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全文,首次以官方口径确认“议会高于王权”原则。
——摘编自《伦敦宪报》数字化存档
材料二:印度被英国殖民占领后开始出现报刊。19世纪50年代前,印度报刊的特征是以英国人办报为主,印度本地人办报为辅;以英文报刊为主,本地文字报刊为辅。本地文字报刊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现代启蒙教育,与殖民当局的斗争尚没有提上日程……19世纪下半叶的印度报刊界,各种本地文字的报刊,不论有多少内部的分歧,基本上倾向于反英。
——摘编自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
材料三:1978—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由152元增加到990元,平均纯收入133.6元增加到686.3元。首钢人(首都钢铁公司)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企业带来返老还童。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
——摘编自1992年《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宪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由此形成的新政体的历史意义。
历史事件: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本地文字报刊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这一原因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原因:印度民族大起义。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1991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