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这些材料出现在(B)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C.三大改造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D)A.土地改革正在开展 B.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C.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3.(2024·山东聊城)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B)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4.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C)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5.(2025·江苏泰兴二模)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当时所指的“中国人民的胜利”最可能是指(D)A.中美建交 B.一五计划的完成C.港澳回归 D.中国重返联合国6.(2025·安徽黄山三模)197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只有1 288万美元,到1978年,贸易额增长到9.9亿美元,相当于1972年的76.7倍,其中中国进口7.2亿美元,出口2.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A)A.中美关系实现缓和 B.多边外交活动影响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7.(2024·山东东营)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为五大军种,其中,火箭军的前身是(B)A.海军 B.第二炮兵部队C.空军 D.战略支援部队8.(2025·江西九江一模)1964年,一位工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传来特大喜讯,咱们参与制造的产品为国家一项重大事业助力,据说那东西能让咱国家腰杆子更硬啦!”工人日记中提到的“重大事业”最有可能是(C)A.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9.(2025·吉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世人,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是(C)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屠呦呦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等出版,《英雄儿女》等电影上映。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B)A.三大改造 B.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1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大庆石油工人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这种精神的代表人物是(A)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12.(2025·江苏东海三模)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标兵、红旗手等光荣称号。雷锋行为体现的思想内涵是(C)A.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B.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C.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团结合作的国际精神13.(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遏制中国,要想从亚洲撤出力量就必须改善对华关系。此外,美国的巨商和财团早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东方神秘的国度”。恰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好契机。——摘编自侯峻《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美国战略调整的需要;中国市场的巨大经济利益对美国的吸引;中苏关系的恶化。材料二:针对世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围绕提高我军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这一中心任务,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装备建设指导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实现了从陆军到多军兵种、从进口仿制到自行研制、从低端到高技术的历史性跨越,逐步形成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相结合、作战装备与保障装备相配套、种类齐全、精干有效的武器装备体系。——摘编自郑怀洲《新中国武器装备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变化:从陆军单一军种的装备向多军兵种装备发展;从进口仿制到自行研制;实现了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跨越;形成了全方面、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体系。核心力量:火箭军。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怀揣超常的爱国之情,突破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国之路,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之中,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使我国的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摘编自葛立新《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密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取得成功对我国的意义。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专题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这些材料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C.三大改造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A.土地改革正在开展 B.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C.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3.(2024·山东聊城)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4.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5.(2025·江苏泰兴二模)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当时所指的“中国人民的胜利”最可能是指( )A.中美建交 B.一五计划的完成C.港澳回归 D.中国重返联合国6.(2025·安徽黄山三模)197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只有1 288万美元,到1978年,贸易额增长到9.9亿美元,相当于1972年的76.7倍,其中中国进口7.2亿美元,出口2.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A.中美关系实现缓和 B.多边外交活动影响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7.(2024·山东东营)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为五大军种,其中,火箭军的前身是( )A.海军 B.第二炮兵部队C.空军 D.战略支援部队8.(2025·江西九江一模)1964年,一位工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传来特大喜讯,咱们参与制造的产品为国家一项重大事业助力,据说那东西能让咱国家腰杆子更硬啦!”工人日记中提到的“重大事业”最有可能是( )A.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9.(2025·吉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世人,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屠呦呦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等出版,《英雄儿女》等电影上映。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 )A.三大改造 B.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1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大庆石油工人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这种精神的代表人物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12.(2025·江苏东海三模)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标兵、红旗手等光荣称号。雷锋行为体现的思想内涵是( )A.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B.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C.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团结合作的国际精神13.(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遏制中国,要想从亚洲撤出力量就必须改善对华关系。此外,美国的巨商和财团早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东方神秘的国度”。恰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好契机。——摘编自侯峻《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根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材料二:针对世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围绕提高我军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这一中心任务,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装备建设指导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实现了从陆军到多军兵种、从进口仿制到自行研制、从低端到高技术的历史性跨越,逐步形成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相结合、作战装备与保障装备相配套、种类齐全、精干有效的武器装备体系。——摘编自郑怀洲《新中国武器装备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怀揣超常的爱国之情,突破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国之路,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之中,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使我国的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摘编自葛立新《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密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取得成功对我国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学生版.docx 专题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