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含答案)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含答案)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简介

专题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2023·西宁)1912年2月12日,在颁发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提到的“民军起事”产生的重大意义在于(A)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2022·青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什么政权?
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原则的实践还体现在美国哪部法律文献中?
原则:三权分立。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任选一个观点,说明理由。
观点:成功。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考点2 新文化运动
3.(2023·青海)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材料中的“两位先生”是指(A)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法治”
C.“自由”与“幸福” D.“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
4.(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材料:
口号:民主与科学。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2022·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画作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并简要谈谈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运用于历史学习的优点和局限。
漫画《“德先生”“赛先生”》
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优点: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更容易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培养从画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局限:受制于绘画者的阶级立场、所处时代、主观认识等因素影响,画作未必客观全面地反映历史;学习者受制于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因素,未必能准确解读画作中的历史信息。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河南)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B)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2.(2025·河南桐柏二模)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说道:“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中的(A)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情境化]某校于10月10日组织了一次实地探访的研学活动,其参观走访的路线如下:起义门→首义广场→彭刘杨路→紫阳公园烈士祠。该研学活动纪念的历史事件是(B)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2025·甘肃兰州)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B)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5.(2024·山东潍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A)
A.维护民主共和 B.扩大统治基础
C.倡导三权分立 D.宣传自由平等
6.(2025·云南禄丰三模)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在《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史称(D)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战争
7.(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仅1916年到1918年间,北洋政府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番。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军阀政府只能无节制地发行公债,增加苛捐杂税,有的地方田赋竟然增长50%,盐税增加两倍以上。由此可知,民国初年动荡源自(A)
A.军阀混战局面 B.帝国主义侵略
C.尊孔复古逆流 D.官僚资本膨胀
8.[情境化](2025·重庆)某学习小组以“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为主题进行历史剧表演,小史同学扮演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将参与演出的剧幕是(C)
A.第一幕 求强与求富的自救 B.第二幕 改革与革命的实践
C.第三幕 民主与科学的呐喊 D.第四幕 合作与对立的抉择
9.(2025·湖北)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C)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10.(2025·智慧原创)近代以来,许许多多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主要活动时间轴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三: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带有摧毁性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旧伦理及其人格化代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民主与科学。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42年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后期 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最终失败
1895年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后百日维新被镇压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并建立民国,但结局是封建复辟和军阀混战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革命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论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君主专制,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看似即将迎来曙光,但后续的封建复辟和军阀混战,让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由此可知,革命发展会推动思想解放。专题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2023·西宁)1912年2月12日,在颁发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提到的“民军起事”产生的重大意义在于(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2022·青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什么政权?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原则的实践还体现在美国哪部法律文献中?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任选一个观点,说明理由。
考点2 新文化运动
3.(2023·青海)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材料中的“两位先生”是指(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法治”
C.“自由”与“幸福” D.“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
4.(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材料:
5.(2022·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画作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并简要谈谈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运用于历史学习的优点和局限。
漫画《“德先生”“赛先生”》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河南)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2.(2025·河南桐柏二模)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说道:“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中的(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情境化]某校于10月10日组织了一次实地探访的研学活动,其参观走访的路线如下:起义门→首义广场→彭刘杨路→紫阳公园烈士祠。该研学活动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2025·甘肃兰州)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5.(2024·山东潍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维护民主共和 B.扩大统治基础
C.倡导三权分立 D.宣传自由平等
6.(2025·云南禄丰三模)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在《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史称(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战争
7.(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仅1916年到1918年间,北洋政府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番。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军阀政府只能无节制地发行公债,增加苛捐杂税,有的地方田赋竟然增长50%,盐税增加两倍以上。由此可知,民国初年动荡源自( )
A.军阀混战局面 B.帝国主义侵略
C.尊孔复古逆流 D.官僚资本膨胀
8.[情境化](2025·重庆)某学习小组以“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为主题进行历史剧表演,小史同学扮演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将参与演出的剧幕是( )
A.第一幕 求强与求富的自救 B.第二幕 改革与革命的实践
C.第三幕 民主与科学的呐喊 D.第四幕 合作与对立的抉择
9.(2025·湖北)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10.(2025·智慧原创)近代以来,许许多多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主要活动时间轴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带有摧毁性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旧伦理及其人格化代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42年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后期 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最终失败
1895年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后百日维新被镇压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并建立民国,但结局是封建复辟和军阀混战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