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六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题组一 真题挑战考点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022·西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心怀家国,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A)A.张謇 B.卢作孚 C.侯德榜 D.荣氏兄弟2.(2021·西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C)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B.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考点2 新式教育的发展3.(2021·西宁)1905年《时报》刊文评价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革千年沉痼之积弊……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是指(A)A.废除科举制度 B.废除八股和武举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成立京师大学堂考点3 文学艺术的成就4.(2022·西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流行”歌曲是(D)A.《春天的故事》 B.《英雄交响曲》 C.《马赛曲》 D.《义勇军进行曲》考点4 社会生活的变化5.(2022·西宁)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中写道:“当我剪掉辫子后,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与材料中“被警察剪去了辫子”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题组二 模拟训练1.(2025·广东)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C)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2.(2025·青海西宁一模)1903—1908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数为21.1家,而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数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约124.6家。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B)A.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企业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国内外政治局势的保持稳定3.(2025·福建)19世纪末,荣德生在广东、香港等地看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等均可获利,后经市场调查,他认为“如仿做,不外吃、着(穿)两门为最妥”。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家(A)A.倾向于发展轻工业 B.投身社会福利事业C.重点建设化学工业 D.主张变革政治制度4.(2025·福建三明二模)1937年中国有164家现代银行和1 597家支行,但它们大都集中在沿海各省的主要城市(1936年,仅上海就有58家总行和130家支行)。这表明中国近代经济(C)A.整体水平较高 B.资金力量雄厚C.地区发展失衡 D.行业技术先进5.(2025·安徽阜阳三模)“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分水岭”指(D)A.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B.皇帝制度的废除C.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D.科举制度的废除6.(2025·山东城阳一模)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以编译新式教科书、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传播。该机构是(A)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生活书店 D.开明书店7.(2025·云南禄丰三模)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作曲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这些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最强音”是指(C)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C.鼓舞了抗日救亡运动 D.发动了人民解放战争8.(2025·广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襟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这折射出当时(B)A.区域发展均衡 B.中西文化的交流C.娱乐生活多样 D.社会阶层的流动9.(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办学堂一览表(部分)时间 1862年 1866年 1898年近代学堂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京师大学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表格所列学堂的兴办有关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材料二:清末时期,陕西城市居民的着装主要是经过汉化的满式服装。长袍、马褂是清末典型的男服……到了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加之战争的浪潮、开发的热潮和人口的流动等,推动了陕西人民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其服饰也随之出现了民族融合和多元化,受西方影响的西服、旗袍开始风行。——摘编自张双慧《近代陕西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研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到民国时期陕西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变化:由长袍、马褂等满式服装向西服、旗袍等西化服饰发展。原因:中西文化冲突加剧,中国社会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战争、开发及人口流动等因素促使陕西人民思想观念日趋开放,服饰出现民族融合和多元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动了服饰的变革。材料三:民营工业资本总额及所占民族工业总资本比例统计(1872—1911年)时段 民营工业总资本(单位:万元) 民营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比例1872—1895年 853 33.01%1896—1911年 7312 57.88%(3)根据材料三,分析1872—1911年间民营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的背景。特点:1895年后,民营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背景:外资企业的刺激;“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专题六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题组一 真题挑战考点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022·西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心怀家国,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卢作孚 C.侯德榜 D.荣氏兄弟2.(2021·西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 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B.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考点2 新式教育的发展3.(2021·西宁)1905年《时报》刊文评价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革千年沉痼之积弊……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是指( )A.废除科举制度 B.废除八股和武举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成立京师大学堂考点3 文学艺术的成就4.(2022·西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流行”歌曲是( )A.《春天的故事》 B.《英雄交响曲》 C.《马赛曲》 D.《义勇军进行曲》考点4 社会生活的变化5.(2022·西宁)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中写道:“当我剪掉辫子后,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与材料中“被警察剪去了辫子”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题组二 模拟训练1.(2025·广东)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2.(2025·青海西宁一模)1903—1908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数为21.1家,而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数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约124.6家。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企业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国内外政治局势的保持稳定3.(2025·福建)19世纪末,荣德生在广东、香港等地看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等均可获利,后经市场调查,他认为“如仿做,不外吃、着(穿)两门为最妥”。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家( )A.倾向于发展轻工业 B.投身社会福利事业C.重点建设化学工业 D.主张变革政治制度4.(2025·福建三明二模)1937年中国有164家现代银行和1 597家支行,但它们大都集中在沿海各省的主要城市(1936年,仅上海就有58家总行和130家支行)。这表明中国近代经济( )A.整体水平较高 B.资金力量雄厚C.地区发展失衡 D.行业技术先进5.(2025·安徽阜阳三模)“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分水岭”指( )A.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B.皇帝制度的废除C.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D.科举制度的废除6.(2025·山东城阳一模)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以编译新式教科书、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传播。该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生活书店 D.开明书店7.(2025·云南禄丰三模)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作曲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这些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最强音”是指(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C.鼓舞了抗日救亡运动 D.发动了人民解放战争8.(2025·广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襟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这折射出当时( )A.区域发展均衡 B.中西文化的交流C.娱乐生活多样 D.社会阶层的流动9.(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办学堂一览表(部分)时间 1862年 1866年 1898年近代学堂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京师大学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表格所列学堂的兴办有关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二:清末时期,陕西城市居民的着装主要是经过汉化的满式服装。长袍、马褂是清末典型的男服……到了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加之战争的浪潮、开发的热潮和人口的流动等,推动了陕西人民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其服饰也随之出现了民族融合和多元化,受西方影响的西服、旗袍开始风行。——摘编自张双慧《近代陕西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研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到民国时期陕西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材料三:民营工业资本总额及所占民族工业总资本比例统计(1872—1911年)时段 民营工业总资本(单位:万元) 民营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比例1872—1895年 853 33.01%1896—1911年 7312 57.88%(3)根据材料三,分析1872—1911年间民营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的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六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学生版.docx 专题六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