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三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题组一 真题挑战考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1.(2025·西宁)下图是《人民日报》高频词统计(1978—1992年)柱状图(单位:次),该图表明这一时期我国(D)A.以法制建设为中心 B.以解放思想为中心C.以对外开放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开始形成于哪一历史事件?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和国家“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的依据。材料:到1957年底,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等均已建立,开始形成了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选编自李忠杰《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3.(2022·青海节选)指出材料中的会议名称以及该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材料: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12月25日)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决策: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考点2 经济体制改革4.(2024·西宁)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D)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5.(2023·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哪一做法在全国逐步推开?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党和政府调整土地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做法在全国逐步推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选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做法: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出发点:坚持人民至上;维护农民的利益;以民为本;注重民生;调动生产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6.(2022·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材料: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 397 133.61990年 7 662.1 686.32000年 24 915.8 2 253.42017年 109 331.7 13 432.4意义: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根本,一个国家只有适时改革,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考点3 对外开放7.(2025·青海)1984年,邓小平说到“这次我到深圳一看,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材料中的“自己做主”体现了(C)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分田包干到户实行C.经济特区的建立 D.西部大开发的实施8.(2021·青海)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C)①深圳 ②上海 ③西宁 ④环渤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9.(2021·西宁)作为青藏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宁火车站的变迁见证了西宁的巨大发展。从绿皮火车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再到高铁的方便快捷,西宁人出行条件不断改善的主要原因是(D)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一国两制” D.改革开放10.(2024·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公元前450年左右 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1276年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等10个行省1506年 达·芬奇创作完成《蒙娜丽莎》1689年 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804年 法国颁布实施了民法典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21年 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980年 开始创办经济特区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并说明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窗口:深圳。作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选择材料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实现了国家富强。考点4 科技文化成就11.(2023·青海)“我的导师上天了”——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桂海潮的亮相,引起网友强烈关注。回顾我国航天史,1970年4月的一件大事至今仍激励着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这件大事指的是(A) A.东方红一号发射 B.神舟五号发射C.神舟七号发射 D.神舟十二号发射考点5 香港、澳门回归12.(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材料: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交接仪式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外交人员的智慧;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本领;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考点6 海峡两岸关系13.(2024·西宁)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C)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平等互利、求同存异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考点7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4.(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谈谈我们“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的理由。材料: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理由:对外开放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外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能够提高国际地位;对外开放能够增强综合国力;闭关锁国会导致国家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等。题组二 模拟训练1.(2025·甘肃兰州)从书信到微信,从机械手表到智能手表,从固定电话到智能手机,从自行车到智能驾驶,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上述变化的转折点是(D)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恢复联合国席位C.万隆会议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2.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包干到户生产忙”,下联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横批应为(D)A.翻身解放 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 D.联产承包3.(2025·广东中山三模)1984年,北京某国营纺织厂门口贴出新标语:“打破铁饭碗,工资看贡献!”这一变化得益于(B)A.“一五”计划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2025·江苏扬州三模)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地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B)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5.(2025·广东)1978—2007年,我国GDP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居第4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升至约1.5万亿美元。这反映了(C)A.“一五”计划的成果 B.三大改造的成效C.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D.脱贫攻坚的胜利6.(2024·辽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7.(2025·安徽五河三模)21世纪以来,人们不仅要享美食盛宴,还更加关注一日三餐。超市中带有“有机”“非转基因”“绿色”标志的食品受到百姓青睐。这反映出(A)A.生活水平提高 B.物质生活丰富C.社会保障完善 D.生态环境改善8.(2025·广东广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这些“首次”(B)A.表明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涵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标志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9.(2025·山东河东二模)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坚持(D)A.和平统一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求同存异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10.(2025·江苏南通一模)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C)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11.[大单元](2025·重庆育才二模)通过时间轴构建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为下图时间轴拟定一个主题(A)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C.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12.(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及其重要意义。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改革的中心环节。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农村改革的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效率低下,职工积极性不足。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材料三: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天津等几个较大工业城市的新增工业产值,几乎一半是由开发区创造的。1988年1月,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要放胆地干,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随后,国务院开始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出口规模爆发式增长。1978—202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2%,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向型产业吸纳超2亿劳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提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背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并取得显著成就;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积累了对外开放的经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专题三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题组一 真题挑战考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1.(2025·西宁)下图是《人民日报》高频词统计(1978—1992年)柱状图(单位:次),该图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A.以法制建设为中心 B.以解放思想为中心C.以对外开放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开始形成于哪一历史事件?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和国家“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的依据。材料:到1957年底,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等均已建立,开始形成了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选编自李忠杰《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3.(2022·青海节选)指出材料中的会议名称以及该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材料: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12月25日)考点2 经济体制改革4.(2024·西宁)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5.(2023·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哪一做法在全国逐步推开?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党和政府调整土地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做法在全国逐步推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选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6.(2022·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材料: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 397 133.61990年 7 662.1 686.32000年 24 915.8 2 253.42017年 109 331.7 13 432.4考点3 对外开放7.(2025·青海)1984年,邓小平说到“这次我到深圳一看,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材料中的“自己做主”体现了(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分田包干到户实行C.经济特区的建立 D.西部大开发的实施8.(2021·青海)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①深圳 ②上海 ③西宁 ④环渤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9.(2021·西宁)作为青藏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宁火车站的变迁见证了西宁的巨大发展。从绿皮火车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再到高铁的方便快捷,西宁人出行条件不断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一国两制” D.改革开放10.(2024·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公元前450年左右 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1276年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等10个行省1506年 达·芬奇创作完成《蒙娜丽莎》1689年 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804年 法国颁布实施了民法典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21年 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980年 开始创办经济特区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并说明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2)选择材料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考点4 科技文化成就11.(2023·青海)“我的导师上天了”——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桂海潮的亮相,引起网友强烈关注。回顾我国航天史,1970年4月的一件大事至今仍激励着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这件大事指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 B.神舟五号发射C.神舟七号发射 D.神舟十二号发射考点5 香港、澳门回归12.(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材料: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交接仪式考点6 海峡两岸关系13.(2024·西宁)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平等互利、求同存异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考点7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4.(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谈谈我们“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的理由。材料: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题组二 模拟训练1.(2025·甘肃兰州)从书信到微信,从机械手表到智能手表,从固定电话到智能手机,从自行车到智能驾驶,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上述变化的转折点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恢复联合国席位C.万隆会议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2.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包干到户生产忙”,下联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横批应为( )A.翻身解放 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 D.联产承包3.(2025·广东中山三模)1984年,北京某国营纺织厂门口贴出新标语:“打破铁饭碗,工资看贡献!”这一变化得益于( )A.“一五”计划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2025·江苏扬州三模)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地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5.(2025·广东)1978—2007年,我国GDP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居第4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升至约1.5万亿美元。这反映了( )A.“一五”计划的成果 B.三大改造的成效C.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D.脱贫攻坚的胜利6.(2024·辽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7.(2025·安徽五河三模)21世纪以来,人们不仅要享美食盛宴,还更加关注一日三餐。超市中带有“有机”“非转基因”“绿色”标志的食品受到百姓青睐。这反映出( )A.生活水平提高 B.物质生活丰富C.社会保障完善 D.生态环境改善8.(2025·广东广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这些“首次”( )A.表明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涵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标志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9.(2025·山东河东二模)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坚持( )A.和平统一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求同存异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10.(2025·江苏南通一模)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11.[大单元](2025·重庆育才二模)通过时间轴构建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为下图时间轴拟定一个主题(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C.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12.(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及其重要意义。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改革的中心环节。材料三: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天津等几个较大工业城市的新增工业产值,几乎一半是由开发区创造的。1988年1月,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要放胆地干,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随后,国务院开始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出口规模爆发式增长。1978—202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2%,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向型产业吸纳超2亿劳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提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三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学生版.docx 专题三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