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公开课《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公开课《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生理盐水配制过程,建立溶液浓度的宏观表征与微观粒子数量关系的认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c=n/V)的本质是单位体积内溶质粒子数的量化表示。能从微观角度解释0.9% NaCl溶液与人体细胞液渗透压平衡的原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误差分析”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容量瓶的规范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100mL 0.1mol/L NaCl溶液的配制,并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未洗涤烧杯等操作对浓度的影响(误差分析任务单见附件1)。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医疗事故案例(如2018年某医院误将10% NaCl溶液输入患者体内导致溶血),认识浓度控制对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对比工业氯碱厂(如山东铝业氯碱厂)连续化生产与实验室配制的差异,理解化学计量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价值。
(二)学业质量目标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1000ρω/M(ρ单位:g/cm ),能完成0.9% NaCl溶液(密度1.005g/cm )的浓度计算(结果为0.154mol/L)。
能根据稀释定律(c V =c V )设计医用生理盐水的稀释方案,如将10mL 1mol/L NaCl溶液稀释至65mL得到0.154mol/L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c=n/V、c=1000ρω/M、稀释定律)。
容量瓶的使用规范(检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二)难点
误差分析的逻辑推理(如定容时仰视导致V偏大,c偏低)。
从微观粒子数量角度理解渗透压平衡原理。
三、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一)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医院配制生理盐水”为主线贯穿课堂。
任务驱动法:设置4个核心任务(概念建构/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对比迁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医疗事故到浓度概念
1. 案例激疑
播放2018年某医院误用高渗盐水导致新生儿溶血的新闻片段,提问:
“为什么0.9% NaCl溶液被称为生理盐水?偏离这个浓度会有什么后果?”
“如何从定量角度描述溶液的浓稀程度?”
2. 概念建构
观看视频:播放实验室溶液配制标准流程重点观察溶质称量、溶液转移、定容操作。
任务1:根据视频内容完成“浓度表示方法对比表”(如下)。
表示方法 定义 单位 0.9% NaCl溶液的表示
质量分数(ω)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0.9%
物质的量浓度(c) 溶质的量/溶液体积 mol/L 0.154mol/L
3. 过渡提问:“实验室如何精确配制100mL 0.154mol/L NaCl溶液?需要哪些仪器?”
(二)实验探究:容量瓶的使用与误差分析
1. 仪器认知
实物展示:容量瓶(100mL),强调刻度线、容量标识(20℃)、检漏操作(加水→倒立→旋转瓶塞→再倒立)。
提问:“为什么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对体积的影响)。
2. 分组实验(10分钟)
任务2:配制100mL 0.1mol/L NaCl溶液(简化浓度便于计算),实验步骤如下: ① 计算:m(NaCl)=0.1mol/L×0.1L×58.5g/mol=0.585g→称量0.59g(托盘天平精确到0.01g)。 ② 溶解:在烧杯中用20mL蒸馏水溶解,冷却至室温。 ③ 转移:用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洗涤烧杯2-3次,洗液并入容量瓶。 ④ 定容: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⑤ 摇匀:盖紧瓶塞,颠倒摇匀(注意此时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补加)。
3. 误差分析(5分钟)
任务3:完成误差分析任务单(附件1),重点讨论: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c偏高)。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偏小,c偏低)。
溶解后未冷却即转移(V偏小,c偏高)。
(三)临床应用:渗透压计算与医疗安全(12分钟)
1. 原理分析(4分钟)
微观解释:展示人体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图片:
0.9% NaCl溶液:水分子进出平衡(正常形态)。
10% NaCl溶液:细胞失水皱缩(溶血)。
定量计算:0.154mol/L NaCl溶液中粒子总浓度为0.308mol/L(NaCl→Na +Cl ),与人体细胞液渗透压相等。
2. 案例分析(5分钟)
任务4:2018年某医院将10% NaCl溶液(1.7mol/L)误作生理盐水输入,计算其粒子浓度是正常的5.5倍(1.7×2/0.308≈11→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错误,正确应为1.7mol/L×2=3.4mol/L,是0.308mol/L的11倍)。
讨论:“如何从制度上避免类似医疗事故?”(如双人核对、浓度标识标准化)。
3. 课堂练习(3分钟)
计算:将20mL 0.5mol/L NaCl溶液稀释至500mL,稀释后浓度为______(0.02mol/L)。
(四)拓展延伸:工业生产与实验室配制的对比(8分钟)
1. 对比分析(5分钟)
任务5:填写“工业氯碱厂与实验室配制对比表”(基于山东铝业氯碱厂案例):
维度 实验室配制(生理盐水) 工业生产(高浓度盐酸)
规模 小批量(100mL/瓶) 连续化(万吨/年)
精度控制 人工定容(误差±0.1mL) 在线监测(浓度误差±0.1%)
核心设备 容量瓶、托盘天平 自动滴定仪、密度传感器
质量标准 医用纯度(99.5%) 工业级(38% HCl,含铁≤0.001%)
2. 思考提问:“工业生产中如何实现浓度的实时监控?”(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等跨学科知识)。
(五)总结反馈:思维导图与课堂检测(4分钟)
1. 知识梳理(2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物质的量浓度
├─ 定义:c=n/V(mol/L)
├─ 计算:c=1000ρω/M、c V =c V
├─ 配制:仪器(容量瓶)→步骤(算→量→溶→转→洗→定→摇)
└─ 应用:医疗(生理盐水)、工业(浓度监测)
2. 课堂检测(2分钟)
某学生配制100mL 0.1mol/L NaOH溶液时,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得溶液浓度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偏小)
计算0.9% NaCl溶液(密度1.005g/cm )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答案:0.154mol/L)。
五、板书设计
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
——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一、概念:c=n/V
二、配制流程:
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 转移 5. 洗涤 6. 定容 7. 摇匀
三、误差分析:
例:定容仰视→V↑→c↓
四、应用:
0.9% NaCl溶液 0.154mol/L(渗透压平衡)
六、教学反思
情境有效性:需确认医用生理盐水制备教程的可访问性,若无法播放可改用实物展示(生理盐水瓶标签)。
实验安全性:强调NaCl称量时的“左物右码”、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而非敲击烧杯。
差异化教学:对基础薄弱学生可提供“误差分析判断流程图”(操作→V/n变化→c变化)。
附件1:误差分析任务单
操作失误 n(溶质的量) V(溶液体积) c(物质的量浓度) 原因分析(示例)
称量NaCl时砝码生锈 偏大 不变 偏大 砝码质量增大,实际称取溶质偏多
转移时溶液溅出 ( ) ( ) ( ) ( )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 ) ( ) ( ) ( )
参考答案: - 溅出:n偏小,V不变,c偏小; - 俯视:n不变,V偏小,c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