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位于河南商丘永城市苗桥镇的王庄遗址主体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遗址内发掘出了将仰韶文化的小口
尖底瓶与大汶口的背壶结合创制而成的瘦长体背壶,与红山文化出土的同类玉器特征一致的双联璧、环,
多见于屈家岭文化中的盆形鼎、器盖及良渚文化中的贯耳壶等。这主要体现了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B.史前中原文化的源头性和优越性
C.早期南北方文化相互借鉴交融
D.各区域文明间存在经济贸易往来
2.春秋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他们采取“以夏变
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现象
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基木消除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文化互动助推社会封建化转型
3.秦朝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
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反映出秦朝统治者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贯彻重农抑商基本国策
C.利用律法维护经济基础
D.轻徭薄赋保障农民生计
4.下面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为西域重要枢纽,汉代在此地设置机构以保障商路畅通、管理西
域事务。该机构是
故楼兰
波斯湾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历史第1页(共6页)】
B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奴儿干都司
5.东汉末年直至魏晋,群雄并起,导致了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大融合的局面。永嘉年间(307一311年)南
迁人口约有50万,至东晋初南方人口达1050万人。经过近百年较安定的发展,东晋末人口增至
1746万。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得到较大开发
C.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D.南方开发具有不平衡性
6.隋灭陈统一全国后,时常受江南士族叛乱和人民起义的双重威胁,而对于这些反抗斗争,隋王朝因“关
河悬远,兵不赴急”常常无法及时平定。另外,隋朝多次征伐高丽,隋文帝时就曾派兵30万进军东北
终因运输不继、军队乏食而告败。这些可用于论证
A.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
B.经济差异导致政权混乱
C.唐朝羁縻政策的实施
D.大运河贯通具有合理性
7.南选制度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由中央派遣选补使和御史,三年或四年一次赴岭南、黔中等地,铨
选当地人土担任州县官,唐中期以后这一制度渐趋式微。元和年间(806~820年),岭南节度使辖下州县,
“刺史、县令,皆非正员,使司相承,一例差摄(由上级官员调配)”。南选制度的变化折射出,唐朝
A.士族权力的逐渐弱化
B.封建官僚体制的成熟
C.政治权力格局的演变
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
8.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但实际操作中常“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对此,统治者设立
了政事堂,规定如遇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
诏、敕、制书,均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颁布。由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B.导致了君主权力的日益旁落
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平衡机制
D.保障了国家事务的正常运转
9.下面是据《宋会要辑稿》整理的关于宋代官员对军功评价的言论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源于
时期
赞扬军功言论占比
批评武臣专汉言论占比
北宋初期
42%
58%
北宋中期
28%
72%
A.边防危机的加剧
B.儒家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崇文抑武国策的持续贯彻
10.宋代绘画逐渐形成了系统观察、精准再现的写生传统。如黄筌在花鸟画《写生珍禽图》中以工笔细描
24只动物,其形态、比例与真实物种高度吻合,甚至通过“细线拴鸟”的细节记录写生过程。这一艺术
特点主要体现了
A.禅宗直觉思维的启发
B.理学格物精神的渗透
C.科学理论的直接指导
D.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11.辽朝自圣宗统和(983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级官吏的政治传统。
这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B.各民族政治地位趋于平等
C.北面官的行政能力出现弱化
D.多民族治理模式日益发展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历史第2页(共6页)】
B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区域文化的典型器物在王庄遗址集中出现,表明史前时期各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与交流。
这些文化分属黄河流域(仰韶、大汶口)、辽河流域(红山)、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和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涵盖南北多
个地理单元。不同文化在交流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共同构成整体文明,符合“多元一体”的核心特征,故选A项。材料
并未表明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及其文化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文化互动不仅限于南北,还包括中原与
周边多方向的交流,且“相互借鉴”在材料中无法具体体现,排除C项;材料直接聚焦于文明的多元一体、文化交融,并未
表明其文明交流是伴随经济贸易进行,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秦、楚、吴、越等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密切的
政权对华夏文化认同日益加深,并参与到中原诸侯争霸的战争中,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各地方政权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为后来秦大一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纽带,故选A项。“基本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朝是首个统一多民族国
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边政权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且西周文明属于奴隶制文明,当时华夏认同意识增强与“封
建化转型”无关,排除D项。
3.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秦经济的基础,这些律法通过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直接维护了经济稳定,
故选C项。这些规定并未直接涉及社会等级,而是聚焦劳动力分配,排除A项;虽然秦朝推行重农抑商,但此处律法具
体针对劳动力征发,未能直接体现秦对商业的抑制,B项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材料中规定旨在合理调配徭役,
但并未减轻总体徭役负担或赋税,且“轻徭薄赋”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D项。
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今新疆轮台附近)即图中①处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
汉代管理西域的正式行政机构,其职能包括保障丝绸之路商路安全、协调西域各国关系,完全符合材料中“汉代”“西域
枢纽”“保障商路通畅、管理西域事务”的要素,故选A项。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分别是唐代唐太宗时期和武则天时
期设置的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B、C两项: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立的管辖西藏的机构,排除D项。
5.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至魏晋的政治分裂(如战乱、政权割据)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推动了
南方荒原变农田,城市数量增长,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开发。材料中东晋人口的增加也是江南地区得到开
发的表现,故选B项。东晋南时期,南方经济开发加速,但北方仍占优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人口的增加,
排除C项;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南方整体人口增长,未直接体现区域差异,“不平衡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6.D材料描述的问题(如江南叛乱无法及时镇压、远征高丽运输困难)直接论证了大运河开通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故选
D项。大运河开凿加重了财政负担,但隋亡主因是暴政和起义,且这并非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体
现“经济差异”,且政权混乱并非隋朝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唐朝羁縻政策属于边疆治理措施,材料强调的是对叛乱的
镇压及对高丽的征伐,与边疆治理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
7.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选制度的衰落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藩镇权力的扩张,尤其是节度使逐渐
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取代了中央的直接控制。这种转变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背景下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的体现,
故选C项。南选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在官员选拔上的权力关系,与士族权力的弱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
项:封建官僚体制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南选制度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在官员选拔上的权力调整,而
非官僚体制的整体成熟,排除B项;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通常指的是新的治理策略或方法,而南选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关
于官员选拔的权力调整,与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8.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下中央决策拖延问题严重,为此统治者设立政事堂,通过集体议政、统一决
策,以此来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故选A项。政事堂会议只是辅助皇帝决策的工具,皇权在当时一直拥有最高权
威,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优化而非破坏三省制衡机制,排除C项:虽然政事堂确实有助于国家
事务的运转,但“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主旨并非“国家事务的正常运转”,排除D项。
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的教训,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并通过扩大科举、重用文
臣、分化事权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深化。表中数据的变化,正是这一政策在官员群体思想观念和政治言论中的直接反映,
故选D项。若“边防危机加剧”,国家则需倚重军事力量,对军功的评价应随之提高。而表中数据却显示赞扬军功的言
论显著下降,选项的推论与材料矛盾,排除A项;宋代儒学核心仍是“忠君、勇毅、义利之辨”,并未否定“军功”的价值。
官员对军功的贬低,源于“防止武人干政”的政治需求,而非儒学价值根本转变,排除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
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C项
10.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的核心方法论是“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观察、探究本质
来穷究天理。材料中“系统观察”“精准再现”等绘画实践,与理学“格物”所强调的“即物穷理、细致观察”的精神高度契
合,是理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直接渗透,故选B项。禅宗思维的核心是“顿悟”,强调超越具象观察的直觉体悟,追求
“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与材料“系统观察、精准再现”的写实倾向完全相悖,排除A项:材料中绘画的“精准再现”是艺
术实践中的观察技巧,并非受系统化科学理论,且宋朝科技成就均为技术经验总结,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
体系,排除C项;材料中黄筌的工笔花鸟画属于宫廷绘画,风格精致、注重写实,服务于皇室与贵族阶层。而市民精神
文化需求推动的是世俗化、通俗化的艺术形式,排除D项。
11.D辽朝原有自己的一套官僚体系,后来学习唐宋制度,逐步形成南面官制度。材料体现的是南面官的完善,反映出多
民族治理模式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导的政权,契丹贵族
在政治权力的核心部分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排除B项;辽朝任用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级官吏,并不意味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