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9月适应性训练九年级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9月适应性训练九年级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9月适应性训练九年级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1.(2025九上·武汉月考) 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活字印刷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火药爆炸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烧制陶瓷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5九上·武汉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液体 B.量取液体
C.连接仪器 D.检查装置气密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吸取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连接玻璃导管与橡胶塞时,应先用水润湿导管一端,轻轻旋转插入,不能放在桌面上硬塞,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形成液柱,若液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操作规范(防污染)解答;
B、根据量筒量取液体的读数要求(防读数误差)解答;
C、根据仪器连接的正确方法(防仪器破损)解答;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压强差)解答。
3.(2025九上·武汉月考)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A.合成治疗疾病的药物 B.制备用于航天的合金材料
C.发明指南针指引航海方向 D.生产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合成治疗疾病的药物,属于化学在医药领域的贡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制备航天合金材料,属于化学在材料领域的贡献,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发明指南针指引航海,利用的是磁学知识,与化学无关,不属于化学贡献,选项C符合题意;
D、生产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属于化学在农业领域的贡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学合成新物质(药物)的应用解答;
B、根据化学制备特殊材料(合金)的应用解答;
C、根据指南针利用的是物理磁现象,与化学无关解答;
D、根据化学合成化肥的作用解答。
4.(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高能燃料
B.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
C.酒精有可燃性——用来消毒
D.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用来制铁锅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高能燃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C、酒精用于消毒是利用其杀菌作用,而非可燃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铁制铁锅是利用其导热性和延展性,铁生锈是缺点,并非用途的依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支持燃烧(助燃性)与燃料(可燃性)的性质区别解答;
B、根据稀有气体的电致发光性质与霓虹灯用途的对应关系解答;
C、根据酒精消毒的原理(杀菌性)与可燃性的区别解答;
D、根据铁制铁锅的依据(导热性)与生锈(化学变化)的无关性解答。
5.(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糖水是否为混合物 取一滴糖水于洁净的玻璃片上,晾干,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固体残留
B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
C 称量8.7 g食盐(1 g以下用游码) 先在左盘上加8 g砝码,并将游码调至0.7 g,再在右盘上加减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D 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取两块完全相同的木炭,分别放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化学性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混合物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取一滴糖水晾干,若有固体残留,说明糖水中含蔗糖,属于混合物,能达到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燃烧更旺,伸入二氧化碳中熄灭,可区分两种气体,能达到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称量8.7g食盐时,应遵循左物右码,需左盘放食盐,右盘加8g砝码并调游码至0.7g,图中操作颠倒,不能达到目的,选项C符合题意;
D、相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可探究氧气浓度的影响,能达到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特征(含多种物质,晾干留固体)解答;
B、根据氧气(助燃)和二氧化碳(不助燃)的性质差异解答;
C、根据托盘天平左物右码的使用规则解答;
D、根据控制变量法(唯一变量为氧气浓度)解答。
6.(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B.物质的简单分类
C.可加热的仪器分类 D.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如铁燃烧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甲烷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图示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图示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量筒不能加热,图示中将量筒归为可加热仪器,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各成分含量是体积分数(N278%、O221%),而非质量分数,图示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有氧参与)和化合反应(多变一)的定义判断关系解答;
B、根据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纯净物与混合物并列)解答;
C、根据量筒的使用禁忌(不能加热)解答;
D、根据空气成分的表示标准(体积分数)解答。
7.(2025九上·武汉月考)规范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请回答:
(1)准确量取40 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有   ,如果在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   40 mL(填“>”“<”或“=”)
(2)取下广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的原因是:   。
(3)在加热水至沸腾的实验中,发现试管炸裂,可能由下列___________操作引起。
A.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B.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
C.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D.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
【答案】(1)50 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2)防止腐蚀桌面或污染试剂
(3)A;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量取40mL蒸馏水,需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50mL量筒),搭配胶头滴管精准滴加;仰视读数时,视线低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取数值偏小,实际液体体积大于40mL;
(2)广口瓶瓶塞倒放,可避免瓶塞接触桌面污染物,进而防止污染瓶内试剂;
(3)试管外壁有水会导致受热不均炸裂,试管底部接触灯芯(焰心温度低)会使局部过热炸裂;试管口不向下倾斜针对固体加热,此处加热水无需,试管口对人是安全隐患,不会导致炸裂,故A、B符合题意。
【分析】(1)根据量取液体需选合适量程量筒+胶头滴管仰视读数的误差原理(视线与凹液面的位置关系)解答;
(2)根据试剂瓶塞取用的防污染原则解答;
(3)根据试管炸裂的诱因(受热不均、局部过热)结合加热水的实验场景解答。
(1)准确量取40 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为50 mL的量筒(选用量筒时应选用量程大而接近的)和胶头滴管(定容),如果在量取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则实际液体体积>40 mL;
(2)瓶塞上可能沾有瓶内的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是为了防止腐蚀桌面;若是桌面上含有杂质,沾在瓶塞上会污染试剂。因此,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广口瓶的塞子应当倒放在桌面上;
(3)A、水的温度上升比玻璃慢,当试管外壁有水时,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炸裂,故A符合题意;
B、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导致炸裂,故B符合题意;
C、加热水时,试管口不可能向下倾斜,加热液体时,试管与桌面呈45°角,故C不符合题意;
D、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可能会导致液体溅出,从而烫伤别人,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8.(2025九上·武汉月考)东西湖柏泉茶园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茶树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1)茶园周围空气清新,清新的空气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图1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A的用途是   (任写一种);
(3)为进一步维护好我区的空气质量,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关闭所有的工厂 B.少开私家车,“低碳”出行
C.植树造林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4)图2是木炭在气体B中燃烧实验,其中,夹持木炭的仪器是:   。图3是常见的实验安全提示图标,做图2实验时,不应该出现的提示图标是   (填序号)。
【答案】(1)混合物
(2)作保护气(合理即可)
(3)B;C;D
(4)坩埚钳;④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清新空气含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图1中A占比78%,为氮气,用途可作食品保护气(利用化学性质稳定);
(3)关闭所有工厂不现实,少开私家车、植树造林、控制烟花爆竹燃放均能保护空气,故b、c、d正确;
(4)夹持木炭的仪器是坩埚钳;图2实验涉及木炭燃烧(明火、热烫),需护目镜,无需锐器提示(图标④),故不应该出现④。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定义(含多种物质)结合空气成分解答;
(2)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占比(氮气78%)推断物质及用途,结合空气保护的可行措施解答;
(3)根据保护与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解答
(4)根据常见夹持仪器的用途实验场景对应的安全隐患(排除无关隐患)解答。
(1)空气由氮气、氧气等组成,属于混合物;
(2)图1中A的含量占78%,应是氮气,氮气可作保护气、冷冻治疗、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3)A、不能关闭所有的工厂,只要排放气体达标后再排放即可,A不合理;
B、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出行,B合理;
C、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C合理;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可以减少大量的CO、SO2 、NO2及粉尘等空气污染物的产生,D合理。
故选BCD;
(4)观察图2可知,夹持木炭的仪器是坩埚钳;
据图1可知,B约占空气体积的21%,则B是氧气,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需要护目镜保护眼睛(木炭燃烧放出白光)、注意明火(发生了燃烧)、防止热烫(燃烧放出热量)、实验完毕应及时洗手,实验中不涉及锐器的提示,因此不应该出现的提示图标是④。
9.(2025九上·武汉月考)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如图①)。由此可知:石蜡硬度小且   。
(2)如图②,点燃蜡烛,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发现短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短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端管口产生火焰,这说明上端管口处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小组同学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如图③),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以上证据可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为   。
(4)如图④,小组同学又在密闭容器内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观察到高处蜡烛比低处蜡烛先熄灭。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定实验中高(a)、低(b)处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如图⑤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高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其周围氧气先被耗尽
B.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最终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
【答案】(1)密度比水小(合理即可)
(2)可燃性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
(4)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结合小刀能切开说明硬度小,同时体现密度小于水;
(2)短玻璃管上端点燃产生火焰,说明导出的物质能燃烧,即具有可燃性;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烧杯内壁水雾,推测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4)由传感器数据可知,高处蜡烛先熄灭不是氧气先耗尽(a处氧气浓度未先降至最低),而是热气体上升导致;熄灭后a、b处氧气浓度最终相同,故B正确。
【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与液体密度关系)解答;
(2)根据燃烧的本质(物质具有可燃性)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及水雾对应的物质(水)解答;
(4)根据传感器数据反映的氧气浓度变化排除错误选项,判断正确结论。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可知:石蜡的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2)点燃蜡烛,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发现短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短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端管口产生火焰,这说明上端管口处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以上证据可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4)A、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容器的上方,使高处的蜡烛先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⑤可知,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最终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2025九上·武汉月考)物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某探究小组发现A、B、C、D、E为初中常见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图中“→”指向生成物,“—”表示两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其中A、B为空气中成分,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C、D在常温下为黑色固体。E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E的名称:   。
(2)写出A—C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在进行A→D的实验时,为防止集气瓶底炸裂,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写出该反应的实验现象:   。
【答案】(1)二氧化硫
(2);化合反应
(3)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B为空气中成分,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A是氧气;C能和A反应,且为黑色固体,则C为碳;A和C都能反应生成B,且B为空气中成分,则B为二氧化碳;A能反应生成D,且D为黑色固体,则D可以是四氧化三铁;A能反应生成E,且E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则E为二氧化硫,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由分析可知,物质E的名称是二氧化硫;
(2)A与C反应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是由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反应基本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A→D是氧气与黑色固体反应生成D,推测为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前留水(或铺细沙)防止集气瓶底炸裂,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1)根据氧气的特性(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污染性刺激性气体的常见物质(二氧化硫)推断解答;
(2)根据黑色固体与氧气的反应(碳燃烧)及化合反应的定义(多变一)解答;
(3)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防炸裂措施)及实验现象解答。
(1)由分析可知,物质E的名称是二氧化硫,故填:二氧化硫;
(2)A与C反应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是由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反应基本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A→D的实验是铁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在瓶内装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造成瓶底炸裂,该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11.(2025九上·武汉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学习。
【经典回顾】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 汞俗称水银,常温下呈液态,安全无毒
B. 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不影响压强
C. 在汞槽中起液封作用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图2所示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时,在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伸进集气瓶速度慢了会使实验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改进】利用如图3所示的改进装置进行探究。先在容积为200 mL的集气瓶里装进50 mL的水,再在量筒内装入100 mL的水,然后按图连好仪器,接通电热棒,红磷立即被点燃。
(4)实验结束时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73 mL,通过以上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如图4所示,在15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中的水全部排入量筒。
(5)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________mL(取整数)。
【答案】(1) B,C
(2)
(3) 偏大
(4) 18.0%
(5) 75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A、汞俗称水银,常温下呈液态,但是汞有毒,不符合题意;
B、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符合题意;
C、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符合题意。
故选B、C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3)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时,在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伸进集气瓶速度慢了,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4)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73mL=27mL,空气体积=200mL-50mL=150mL,氧气含量:(27/150)×100%=18.0%;
(5)设通入氧气体积为x,空气体积=150mL-x,氧气总质量= x + 0.21(150-x),由60%×150=x+0.21(150-x),解得x=75mL。
【分析】(1)根据拉瓦锡实验中汞的性质及作用排除错误选项解答;
(2)根据红磷燃烧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书写文字表达式解答;
(3)根据实验操作对空气体积的影响(空气逸出导致压强差偏大)解答;
(4)根据氧气体积=量筒减少水的体积,空气体积=集气瓶容积-初始水的体积计算解答;
(5)根据混合气体中氧气总含量=纯氧体积+空气中氧气体积列等式计算解答。
1 / 1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9月适应性训练九年级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1.(2025九上·武汉月考) 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活字印刷
2.(2025九上·武汉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液体 B.量取液体
C.连接仪器 D.检查装置气密性
A.A B.B C.C D.D
3.(2025九上·武汉月考)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A.合成治疗疾病的药物 B.制备用于航天的合金材料
C.发明指南针指引航海方向 D.生产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4.(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高能燃料
B.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
C.酒精有可燃性——用来消毒
D.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用来制铁锅
5.(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糖水是否为混合物 取一滴糖水于洁净的玻璃片上,晾干,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固体残留
B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
C 称量8.7 g食盐(1 g以下用游码) 先在左盘上加8 g砝码,并将游码调至0.7 g,再在右盘上加减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D 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取两块完全相同的木炭,分别放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6.(2025九上·武汉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B.物质的简单分类
C.可加热的仪器分类 D.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A.A B.B C.C D.D
7.(2025九上·武汉月考)规范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请回答:
(1)准确量取40 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有   ,如果在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   40 mL(填“>”“<”或“=”)
(2)取下广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的原因是:   。
(3)在加热水至沸腾的实验中,发现试管炸裂,可能由下列___________操作引起。
A.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B.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
C.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D.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
8.(2025九上·武汉月考)东西湖柏泉茶园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茶树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1)茶园周围空气清新,清新的空气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图1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A的用途是   (任写一种);
(3)为进一步维护好我区的空气质量,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关闭所有的工厂 B.少开私家车,“低碳”出行
C.植树造林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4)图2是木炭在气体B中燃烧实验,其中,夹持木炭的仪器是:   。图3是常见的实验安全提示图标,做图2实验时,不应该出现的提示图标是   (填序号)。
9.(2025九上·武汉月考)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如图①)。由此可知:石蜡硬度小且   。
(2)如图②,点燃蜡烛,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发现短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短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端管口产生火焰,这说明上端管口处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小组同学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如图③),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以上证据可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为   。
(4)如图④,小组同学又在密闭容器内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观察到高处蜡烛比低处蜡烛先熄灭。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定实验中高(a)、低(b)处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如图⑤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高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其周围氧气先被耗尽
B.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最终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
10.(2025九上·武汉月考)物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某探究小组发现A、B、C、D、E为初中常见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图中“→”指向生成物,“—”表示两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其中A、B为空气中成分,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C、D在常温下为黑色固体。E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E的名称:   。
(2)写出A—C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在进行A→D的实验时,为防止集气瓶底炸裂,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写出该反应的实验现象:   。
11.(2025九上·武汉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学习。
【经典回顾】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 汞俗称水银,常温下呈液态,安全无毒
B. 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不影响压强
C. 在汞槽中起液封作用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图2所示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时,在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伸进集气瓶速度慢了会使实验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改进】利用如图3所示的改进装置进行探究。先在容积为200 mL的集气瓶里装进50 mL的水,再在量筒内装入100 mL的水,然后按图连好仪器,接通电热棒,红磷立即被点燃。
(4)实验结束时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73 mL,通过以上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如图4所示,在15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中的水全部排入量筒。
(5)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________mL(取整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火药爆炸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烧制陶瓷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吸取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连接玻璃导管与橡胶塞时,应先用水润湿导管一端,轻轻旋转插入,不能放在桌面上硬塞,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形成液柱,若液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操作规范(防污染)解答;
B、根据量筒量取液体的读数要求(防读数误差)解答;
C、根据仪器连接的正确方法(防仪器破损)解答;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压强差)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合成治疗疾病的药物,属于化学在医药领域的贡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制备航天合金材料,属于化学在材料领域的贡献,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发明指南针指引航海,利用的是磁学知识,与化学无关,不属于化学贡献,选项C符合题意;
D、生产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属于化学在农业领域的贡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学合成新物质(药物)的应用解答;
B、根据化学制备特殊材料(合金)的应用解答;
C、根据指南针利用的是物理磁现象,与化学无关解答;
D、根据化学合成化肥的作用解答。
4.【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高能燃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C、酒精用于消毒是利用其杀菌作用,而非可燃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铁制铁锅是利用其导热性和延展性,铁生锈是缺点,并非用途的依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支持燃烧(助燃性)与燃料(可燃性)的性质区别解答;
B、根据稀有气体的电致发光性质与霓虹灯用途的对应关系解答;
C、根据酒精消毒的原理(杀菌性)与可燃性的区别解答;
D、根据铁制铁锅的依据(导热性)与生锈(化学变化)的无关性解答。
5.【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化学性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混合物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取一滴糖水晾干,若有固体残留,说明糖水中含蔗糖,属于混合物,能达到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燃烧更旺,伸入二氧化碳中熄灭,可区分两种气体,能达到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称量8.7g食盐时,应遵循左物右码,需左盘放食盐,右盘加8g砝码并调游码至0.7g,图中操作颠倒,不能达到目的,选项C符合题意;
D、相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可探究氧气浓度的影响,能达到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特征(含多种物质,晾干留固体)解答;
B、根据氧气(助燃)和二氧化碳(不助燃)的性质差异解答;
C、根据托盘天平左物右码的使用规则解答;
D、根据控制变量法(唯一变量为氧气浓度)解答。
6.【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如铁燃烧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甲烷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图示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图示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量筒不能加热,图示中将量筒归为可加热仪器,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各成分含量是体积分数(N278%、O221%),而非质量分数,图示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有氧参与)和化合反应(多变一)的定义判断关系解答;
B、根据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纯净物与混合物并列)解答;
C、根据量筒的使用禁忌(不能加热)解答;
D、根据空气成分的表示标准(体积分数)解答。
7.【答案】(1)50 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2)防止腐蚀桌面或污染试剂
(3)A;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量取40mL蒸馏水,需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50mL量筒),搭配胶头滴管精准滴加;仰视读数时,视线低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取数值偏小,实际液体体积大于40mL;
(2)广口瓶瓶塞倒放,可避免瓶塞接触桌面污染物,进而防止污染瓶内试剂;
(3)试管外壁有水会导致受热不均炸裂,试管底部接触灯芯(焰心温度低)会使局部过热炸裂;试管口不向下倾斜针对固体加热,此处加热水无需,试管口对人是安全隐患,不会导致炸裂,故A、B符合题意。
【分析】(1)根据量取液体需选合适量程量筒+胶头滴管仰视读数的误差原理(视线与凹液面的位置关系)解答;
(2)根据试剂瓶塞取用的防污染原则解答;
(3)根据试管炸裂的诱因(受热不均、局部过热)结合加热水的实验场景解答。
(1)准确量取40 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为50 mL的量筒(选用量筒时应选用量程大而接近的)和胶头滴管(定容),如果在量取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则实际液体体积>40 mL;
(2)瓶塞上可能沾有瓶内的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是为了防止腐蚀桌面;若是桌面上含有杂质,沾在瓶塞上会污染试剂。因此,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广口瓶的塞子应当倒放在桌面上;
(3)A、水的温度上升比玻璃慢,当试管外壁有水时,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炸裂,故A符合题意;
B、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导致炸裂,故B符合题意;
C、加热水时,试管口不可能向下倾斜,加热液体时,试管与桌面呈45°角,故C不符合题意;
D、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可能会导致液体溅出,从而烫伤别人,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8.【答案】(1)混合物
(2)作保护气(合理即可)
(3)B;C;D
(4)坩埚钳;④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清新空气含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图1中A占比78%,为氮气,用途可作食品保护气(利用化学性质稳定);
(3)关闭所有工厂不现实,少开私家车、植树造林、控制烟花爆竹燃放均能保护空气,故b、c、d正确;
(4)夹持木炭的仪器是坩埚钳;图2实验涉及木炭燃烧(明火、热烫),需护目镜,无需锐器提示(图标④),故不应该出现④。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定义(含多种物质)结合空气成分解答;
(2)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占比(氮气78%)推断物质及用途,结合空气保护的可行措施解答;
(3)根据保护与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解答
(4)根据常见夹持仪器的用途实验场景对应的安全隐患(排除无关隐患)解答。
(1)空气由氮气、氧气等组成,属于混合物;
(2)图1中A的含量占78%,应是氮气,氮气可作保护气、冷冻治疗、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3)A、不能关闭所有的工厂,只要排放气体达标后再排放即可,A不合理;
B、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出行,B合理;
C、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C合理;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可以减少大量的CO、SO2 、NO2及粉尘等空气污染物的产生,D合理。
故选BCD;
(4)观察图2可知,夹持木炭的仪器是坩埚钳;
据图1可知,B约占空气体积的21%,则B是氧气,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需要护目镜保护眼睛(木炭燃烧放出白光)、注意明火(发生了燃烧)、防止热烫(燃烧放出热量)、实验完毕应及时洗手,实验中不涉及锐器的提示,因此不应该出现的提示图标是④。
9.【答案】(1)密度比水小(合理即可)
(2)可燃性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
(4)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结合小刀能切开说明硬度小,同时体现密度小于水;
(2)短玻璃管上端点燃产生火焰,说明导出的物质能燃烧,即具有可燃性;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烧杯内壁水雾,推测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4)由传感器数据可知,高处蜡烛先熄灭不是氧气先耗尽(a处氧气浓度未先降至最低),而是热气体上升导致;熄灭后a、b处氧气浓度最终相同,故B正确。
【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与液体密度关系)解答;
(2)根据燃烧的本质(物质具有可燃性)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及水雾对应的物质(水)解答;
(4)根据传感器数据反映的氧气浓度变化排除错误选项,判断正确结论。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可知:石蜡的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2)点燃蜡烛,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发现短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短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端管口产生火焰,这说明上端管口处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以上证据可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4)A、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容器的上方,使高处的蜡烛先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⑤可知,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最终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答案】(1)二氧化硫
(2);化合反应
(3)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B为空气中成分,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A是氧气;C能和A反应,且为黑色固体,则C为碳;A和C都能反应生成B,且B为空气中成分,则B为二氧化碳;A能反应生成D,且D为黑色固体,则D可以是四氧化三铁;A能反应生成E,且E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则E为二氧化硫,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由分析可知,物质E的名称是二氧化硫;
(2)A与C反应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是由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反应基本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A→D是氧气与黑色固体反应生成D,推测为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前留水(或铺细沙)防止集气瓶底炸裂,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1)根据氧气的特性(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污染性刺激性气体的常见物质(二氧化硫)推断解答;
(2)根据黑色固体与氧气的反应(碳燃烧)及化合反应的定义(多变一)解答;
(3)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防炸裂措施)及实验现象解答。
(1)由分析可知,物质E的名称是二氧化硫,故填:二氧化硫;
(2)A与C反应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是由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反应基本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A→D的实验是铁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在瓶内装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造成瓶底炸裂,该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11.【答案】(1) B,C
(2)
(3) 偏大
(4) 18.0%
(5) 75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A、汞俗称水银,常温下呈液态,但是汞有毒,不符合题意;
B、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符合题意;
C、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符合题意。
故选B、C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3)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时,在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伸进集气瓶速度慢了,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4)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73mL=27mL,空气体积=200mL-50mL=150mL,氧气含量:(27/150)×100%=18.0%;
(5)设通入氧气体积为x,空气体积=150mL-x,氧气总质量= x + 0.21(150-x),由60%×150=x+0.21(150-x),解得x=75mL。
【分析】(1)根据拉瓦锡实验中汞的性质及作用排除错误选项解答;
(2)根据红磷燃烧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书写文字表达式解答;
(3)根据实验操作对空气体积的影响(空气逸出导致压强差偏大)解答;
(4)根据氧气体积=量筒减少水的体积,空气体积=集气瓶容积-初始水的体积计算解答;
(5)根据混合气体中氧气总含量=纯氧体积+空气中氧气体积列等式计算解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