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民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15*3=45分)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中国进行了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这场“革命”主要是指( )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的转变C.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 D.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经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今甘肃临洮)、河、洮、岷、叠、宕六州,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这说明(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3.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这一时期( )A.刺史负责地方巡视监察B.形成三级地方行政制度C.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4.《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皆规定鼓励亲邻、路人共同遏制和打击犯罪,对不协助者予以制裁。如“道路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这可以说明唐宋时期( )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 B.秉持法家思想治理国家C.重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 D.法律渗透道德礼义标准5.据统计,正德、嘉靖年间的科举考试,以治河、漕运和“南倭北虏”等为题目的策问出现频率极高。据此可知,当时科举( )A.选拔程序愈发公平和严密 B.顺应了经济发展对国家治理需求C.注重士人经世致用的才能 D.缓解了边疆沿海形势严峻的局面6.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丁韪良在美国驻华公使和总理衙门官员的支持下,将《万国公法》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刊行。他意在向中国人展示调整国际关系的西方原则,但在涉及主权、外交、司法等重大国家利益的内容上,误导了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终将中国置于巨大的不平等外交的风险之中。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 )A.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利益 B.标志着系统的国际法知识在中国形成C.使中国近代外交体系形成 D.以国际规则有效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7.民国初年,宋教仁指出,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两大政党对峙,不宜小群分立,两大政党应该通过自由竞选,由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责任内阁,并由其党魁出任总理,组织政府,另一党退而在野,两党相摩相荡,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据此可知,宋教仁( )A.受西方影响主张君主立宪 B.肯定了两党政治的合理性C.拟以政党限制大总统权力 D.改变了对政党相争的看法8.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开展首次民选村长运动,清算撤换鱼肉乡民的旧村长,选举新村长。1939年,边区在村公所之上设立村民代表会作为最高议事机关,废除封建色彩的闾邻制,按村民小组组建新“闾”。由此可知( )A.边区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 B.“三三制”的推行优化了乡村治理C.边区村民的政治觉悟较高 D.根据地建设重塑了基层的权力结构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积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要求突破传统选拔模式,注重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如经济特区、开发区)、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发现人才,并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干部跨省交流。至1995年,全国共选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12万余人,其中来自经济战线者占41%,跨省交流干部达3.2万人次。这一举措旨在( )A.实现干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B.促进干部队伍结构的年轻化与专业化C.增强人才资源配置的流动性与合理性D.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与支撑10.在古代雅典,民众公共娱乐支出与海军战舰费用多由富有公民捐助。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赞助过戏剧演出;尼西亚以财富吸引民众;西蒙向穷人供伙食、发寒衣等;伯里克利为争取支持,用城邦公款分配土地、发看戏及政治活动津贴。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众参与城邦的财政支出管理 B.政治精英借助财富争取公民支持C.捐助行为是政治人物常见做法 D.贵族寡头政治拥有一定社会基础11.自法兰克王国形成的基本传统:教会利用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打击反对派或异端,世俗政权则依靠教会支持获得合法性。当世俗政权因封君封臣制度陷入分裂时,教会仍能保持统一,成为混乱的西欧社会中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足以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这可以用来说明( )A.教权与政权长期的并立 B.城市支持王权推动统一C.王权依靠教权强化权力 D.西欧各国王权不断加强12.1789年,法国出现了与大革命相关的歌曲约150首;1791—1792年间,数量翻了一番;1794年是革命歌曲创作的高峰,共有700首。革命歌曲第一行歌词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包括自由、和平,国民公会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机构。这些歌曲的传唱( )A.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维护了法国的政治统一C.将大陆法系传播到欧洲各地D.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13.如图所示为1923—1931年美国联邦政府职务分类变化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此时美国( )A.就业危机的隐蔽化B.政党竞争的白热化C.财政赤字的扩大化D.文官管理的精细化14.下表是截至1949年6月底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审批情况(单位:亿美元)。据表中审批情况可知,这一时期( )贷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A.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世界银行决策易受国际形势干扰C.被战争破坏的世界经济正亟待恢复 D.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15.英国1834年颁行的《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只有那些愿意进入济贫院、接受集中管理和强制劳动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救济。济贫院的生活条件被刻意设置为低于独立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目的是让公共救济成为穷人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由此可知,新《济贫法》( )A.无意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 B.旨在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C.强调道德规训和个人责任 D.继承了英国社会救济传统二、材料题(本题共计四个小题,共55分)16.【明清移民与社会治理】(14分)材料一 元明之际,两湖地区因战乱人口锐减,明朝政府为恢复经济发起移民:建立卫所制度,形成以军人及其家属为军事移民主体;组织江西贫民迁入劳力匮乏地区,并实施优惠田税政策鼓励垦荒,吸引自发移民。整个明朝期间,两湖地区共接收171.4万移民。明末清初起,两湖移民运动持续至清代中期,移民路线主要为鄂东南——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此后,两湖地区形成稳定人口格局,鄂东、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为明清人口主要分布区。原籍(省) 赣 皖 鲁 苏 陕 湘 蜀 冀 豫 内蒙 邻县 不明族数 78 8 4 3 3 2 2 1 1 1 3 2资料来源: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附录一移民档案:第257—275页。上表中的江汉平原包括江夏、江陵、沔阳、监利、孝感、云梦、应城、汉阳、汉川、天门、潜江、荆门、石首、公安、枝江、京山等州县,与移民档案中的江汉平原略有不同。——摘编自钱恒生《移民、垦荒与米谷:明清时期湘鄂赣米粮业区域化形成与发展》材料二 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大量流入两湖地区。由于明政府推行“有身必有赋”的里甲制度,一般不允许流民在新居住地落籍编户,许多客户因无籍无赋致富,反过来盘剥、倾夺土著田产,致使土著大量流亡,造成两湖里甲数量减少。客户多为流移之民,成份繁杂,更不乏“骄黠不逞”、“脱罪亡命”之徒。使得荆襄地区“四方游民其琐尾派离与铤而走险者多逸其中,久而滋煽,因易为乱,承平以来,剧盗数起。”的问题突显。明中后期,政府允许客户在新居住地落籍入编,就地安置,并多次进行清田均赋。清代推行以维护治安为主旨的保甲制,编查对象为辖区内所有人户。主客之间在户籍身份上更无差别。至此,两湖方志中记载主客矛盾的内容渐少。——摘编自杨国安《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移民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应对两湖地区主客矛盾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17.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16分)材料一: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帝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材料二: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摘选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国际联盟盟约》材料四: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联合国宪章》(1)上述四则材料内容分别与历史上的四个国际体系相关联,完成对应填写。(4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2)近现代以来,推动国际法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空间范围、国家关系和历史作用的视角,概括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变化的趋势。(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富商大户相继逃亡,货币流通量不足。法币发行权下放地方银行,通货膨胀严重,影响根据地商品的流通。此外,日军建立日伪银行发行伪币,大量吸收法币,窃取外汇,掠夺物资。国民政府拨付华北八路军的军饷不敷使用,自筹供给便成为边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938年,中共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边币,当时市场上除边币外,还有法币,伪联银券、伪蒙疆币、伪满钞等多种货币流通。边区政府采用多种方式,与伪币、法币进行货币斗争。最终,稳定币值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也从中获得货币战与反通货膨胀的经验。——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材料二 国际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1819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恢复通货与黄金按固定比例兑换,标志着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自1870年始,当时的主要世界经济强国德国、法国、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临近二战结束,为解决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以IMF和IBRD为双轴,以基金制为基础,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摘编自朱丰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发行边币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汉代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两代之间历经千年,其间变迁,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据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等编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3、图4中概括出一种变化趋势,并予以简要阐释。(要求:概括趋势合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D C A B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D B C1.B【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商周之际,中国进行了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用分封制取代商代的内外服制,实现了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的转变,依然是间接统治,但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夏朝建立,启继承王位实现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现了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072年8月北宋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发起熙河之役,成功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取得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大捷,这次胜利是发生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变法始于1069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胜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强兵措施(如保甲法、将兵法)所取得的成效,说明了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只是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但不能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没有使北宋摆脱边境危机,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只是缓解了北宋的危机,但是无法解决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地图的关键信息是“东京”“京南西路、江南西路”等,由此判断此示意图为北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B项正确;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遣一名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排除A项;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主要指的是女真建立的金,从图中信息来看,当时北宋还没有灭亡,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现了强干弱支,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题干引用《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规定,强调鼓励亲邻、路人协助打击犯罪,并对不协助者予以制裁。 具体条文说明:若有人需要帮助而他人有能力却不协助,则需受罚;若确实无力协助则免责。这体现了法律不仅是惩治犯罪的工具,还渗透了道德、礼义标准,要求社会成员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尊卑亲疏”对量刑的影响,而是聚焦于“协助义务”,排除A项;唐宋治国以儒家为主,法家仅为补充,且题干体现的是儒家“互助”伦理,而非法家思想,排除B项;题干强调法律强制力(如杖八十),而非乡约的教化作用,“乡约”主要用于基层教化,与题干涉及的律法制度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治河、漕运和“南倭北虏”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等问题,科举策问涉及这些内容,说明科举考试注重将经史知识与实际治理问题结合,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程序等内容,“公平和严密”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南倭北虏”不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排除B项;治河、漕运与边疆沿海形势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他意在向中国人展示调整国际关系的西方原则,但在涉及主权、外交、司法等重大国家利益的内容上,误导了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终将中国置于巨大的不平等外交的风险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丁韪良作为传教士和西方在华利益的代表,其翻译《万国公法》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国引入西方国际法体系,但在实践中这些规则常被列强用来维护自身殖民利益,中国因对国际法理解不深而在外交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该行为本质上是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利益的,A项正确;“标志着系统的国际法知识在中国形成”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强调其误导性而非系统性知识传播,排除B项;“使中国近代外交体系形成”夸大其作用,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非单一事件所致,排除C项;“以国际规则有效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与材料结论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宋教仁明确提出“两大政党对峙”的必要性,阐述了“竞选—执政—在野”的运作模式,并认为两党互动能推动政治进步,直接肯定了两党政治的合理性,B项正确;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民主共和,而非君主立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党之间相互制约,没有强调限制大总统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推知宋教仁对政党相争看法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193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1938年晋察冀边区开展民选村长运动,“清算撤换鱼肉乡民的旧村长,选举新村长”,1939年又“在村公所之上设立村民代表会作为最高议事机关,废除封建色彩的闾邻制,按村民小组组建新‘闾’”,可见根据地通过选举新管理者、设立新议事机关、废除旧制度,改变了基层权力的构成与运行模式,重塑了基层权力结构,D项正确;工农民主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材料时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边区基层的选举、机构设置与制度变革,未涉及“三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边区政府推动的基层权力变革举措,未体现民众政治觉悟较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题干可知,1992年后中共中央注重从经济领域选拔年轻干部并推动跨省交流,强调经济战线人才占比高(41%)及跨省交流规模大。结合时代背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开放,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人才支持,选拔年轻且懂经济的干部,推动干部交流,都是为了给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与支撑,D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为经济改革选人才,而非规范干部管理本身,排除A项;“干部队伍结构的年轻化与专业化”是举措的特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要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人才资源配置的流动性与合理性”是手段,通过合理流动人才,最终还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通过赞助戏剧、发津贴,尼西亚以财富吸引民众,西蒙向穷人提供物资,均体现政治精英(或潜在政治人物)利用财富(个人捐助或动用城邦资源转化为民众福利)争取公民支持,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富有公民捐助”“伯里克利用城邦公款分配”,未涉及民众参与财政支出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列举了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尼西亚、西蒙四位人物的捐助行为,但不能等同于“政治人物常见做法”,存在个别案例推及普遍现象的逻辑漏洞,排除C项;雅典民主政治不属于贵族寡头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呈现“并立”意味着两种权力体系(教会的精神权力和世俗君主的世俗权力)同时存在,各自拥有独立的组织和影响力,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权力平衡与对峙格局。题干中“相互利用”、“分庭抗礼”等关键词都指向了这种并立关系,A项正确;题干的核心是讨论教会与王权的关系,完全没有提及“城市”这一角色。城市在后来确实成为支持王权、对抗封建领主的重要力量,但这与题干所给的材料无关,排除B项;“王权依靠教权强化权力”只概括了题干信息的一部分,即“世俗政权则依靠教会支持获得合法性”;但它忽略了题干的后半部分,即当王权衰弱时,教会能与之“分庭抗礼”,甚至占据上风,王权依靠教权强化权力描述的只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C项;题干提到王权需要依靠教权,还会因为封君封臣制度陷入分裂,都体现此时的王权较弱,而不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革命歌曲第一行歌词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包括自由、和平,国民公会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歌曲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激发民众参与革命的热忱,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凝聚民众的革命意识,促进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革命歌曲的传唱主要起到思想动员作用,但法国大革命期间政治分裂严重,歌曲并未直接维护政治统一,排除B项;大陆法系的传播依赖于法律文本和制度输出,与革命歌曲的文化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摧毁欧洲的封建制度依靠的是革命战争、立法改革等实际行动,歌曲传唱仅是舆论宣传,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1923年至1931年的美国。材料表明,1923—1931年,美国联邦政府职务分类及数量从5类44级变为7类81级,这体现出文官管理的精细化,D项正确;1931年的美国仍深陷经济危机,就业危机是显性的,排除A项;1923—1931年,美国都是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共和党执政,排除B项;细化职类和职等,并不意味着官员总人数激增和财政负担加重,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9年的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贷款申请得不到批准。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偏向资本主义国家,疏离社会主义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银行的决策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对抗的特点,未涉及世界经济正亟待恢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材料与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4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1834年颁行的《济贫法修正案》对获得救济的资格做了限制,引导大家强调自己的责任,不能依赖政府,具有道德规训和个人责任意识唤醒的目的,C项正确;《济贫法修正案》目的是改进和解决贫困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维护广大群众权益的特性,排除B项;《济贫法修正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是对传统救济的改进,排除D项。故选C项。16.(1)特点:以恢复经济为目的;政府组织与民众自发相结合;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移民来源以江西移民为主。(2)措施:明中后期,政府允许客户就地入籍和清查土地;清初实行保甲制度。影响:维护了社会安定;增强了客户在迁入地的身份认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7.(1)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2)主要因素: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②历次大规模战争的冲击(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③国际会议的协商作用(或战后国际公约的制定;或各类国际组织的成立等)。(3)趋势:①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欧洲扩展到全球;②国家关系趋于公正,从大国协调到各国相对平等;③发挥作用不断拓展,从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到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18.(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货币流通量不足;金融秩序混乱;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筹集军费的需要。(2)影响: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各国生产力(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影响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条件。19.示例1:从图3和图4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巩固的趋势。东汉末年,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元朝开创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对于吐蕃地区,设立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元朝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从汉代到元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缩影。它体现了封建国家为适应疆域扩大和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更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示例2:从图3和图4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从东汉末年至元代,北方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的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除荆州等少数地区外,大多地广人稀。元代,人口密集区已明显南移至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新的人口与经济中心。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发。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在北宋时已定型。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空前繁荣,也促进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从东汉到元代的人口分布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空间格局上的重新整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他趋势合理亦可,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古代国家疆域扩大;民族交融加强;政治重心东移。但要进行逻辑清晰的阐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