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名班级考号装订线)金溪一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80分命题人:单项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香港岛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商人兴奋地写道:"我们终于可以自由进入五个通商口岸,不再受广州十三行的垄断限制。"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南京条约》(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打破了清政府的外贸垄断体制C.实现了中英贸易的平等互惠 D.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兴起3.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商人汤姆森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商船可以自由航行至汉口,这比之前只能在沿海贸易方便多了。"这一现象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B.使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实现了中英贸易平等互惠 D.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4.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②“宋案”发生③护国战争 ④二次革命 ⑤军阀割据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⑤③5.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D.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6.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A.都主张平均地权 B.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C.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D.都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7.有人说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自救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其中“新器”和“旧物”分别指的是( )A.新式武器和旧式武器 B.洋务派和守旧的官员C.新式武器和旧的制度 D.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8.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9.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人民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C.中国和日本国力相差悬殊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0.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11.《国闻报》曾连载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这些译著的刊登,不仅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也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12.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A.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13.1900年底,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的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 )A.慈禧太后与列强结下深厚友谊 B.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C.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4.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可见,该运动(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C.宣传了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 D.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5.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人民富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A.实现平等主义 B.实现民族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民权主义16.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重的挽联,是为悼念在一次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A. 左宝贵 B. 邓世昌 C. 丁汝昌 D. 关天培17.“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A.军阀割据纷争 B.民国政府的腐败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列强瓜分中国18.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这场运动的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 B.自强与求富 C.变法与图强 D.民族与民权1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上面这段材料所反映的五四运动的性质( )A.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B.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C.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D.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0.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 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材料题 (共40分)(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面对列强的侵略,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中国人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坎坷旅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进行哪次探索?(1分)这次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请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2分)材料二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请依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进行哪次探索?请列举1位在这次变法探索中除梁启超以外的代表人物。(2分)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他们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主义的束缚就会解脱,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稿》(3)材料三中揭开这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序幕和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2分)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翻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1)材料中“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1分),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3)结合材料中“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谈谈这次革命为什么尚未成功?(3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至恭亲王奕 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太平。——《拳匪纪事)材料三: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从期建立中华共和国。——邹容《革命军)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的口号是什么?(1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阶级发动的运动?(1分)近代史上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次运动?(1分)这两次运动对清王朝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3)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不同?(2分)(4)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救国方式有何不同?(2分)(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带给你的启示。(2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 材料一中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那么中国民族工业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1分)具有什么特点?(2分)材料二吧,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2) 材料二中的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分)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什么意思?(1分)材料三,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 材料三中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1分) 并说说你如何理解五四精神?(2分)材料四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之间的有什么联系。材料三与材料四内容之间又有什么联系?(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