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九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九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福九联盟(高中)期中联考
高中一年历史科试卷 评分细则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A B C C A D A D A C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B C B D B D B B D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8分)
类型:里耶秦简是实物史料(简牍;一手文献史料)(2分)
信息: 它记录了郡县的管理,实证秦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出土于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反映了秦的疆域状况(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民族交融)﹔秦简的字体对研究汉字变迁与秦的文字有重要价值。(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2(10分)
(1)措施: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特点:特点: 政策开明; 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羁縻为主);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 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3(12分)
(1)原因: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南方政局相对稳定。(2分,每点2分,答出1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作用: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4分,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原因:造船与航海技术先进(海船优良、配指南针);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外贸;
与多地有稳定贸易往来,商品种类丰富。(6分,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4(10分)
【示例1】
论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2分)
隋唐时期,政治、选官与赋役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政治上,确立三省六部制。魏晋以来三省渐掌相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复旧制,以三省长官为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分工协作又相互制衡,既提升行政效率,又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选官上,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垄断,以考试选官,为寒门开仕进之路,促进阶层流动。赋役上,唐租庸调法完善发展。承晋户调式、北魏均田令,“租”“庸”“调”结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为唐前期繁荣奠基。 (6分)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制度创新,适配时代需求,推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后世,是隋唐对中国制度史的重要贡献。(2分)
【示例2】
论题:科举制度推动唐朝社会进步。(2分)
阐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朝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6分)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唐朝统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考生若答出示例之外其它符合题意的论题也可
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论题 0~2 分,阐述 0~8 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等次 说明
一等( 8~10 分) 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②史实准确,表达完整
二等(4~7 分) ①观点较明确,逻辑较清晰 ②史实较准确,表达较完整
三等(0~3 分) ①观点不明确,逻辑不清晰 ②史实不准确,表达不完整考试日期:2025年11月13日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 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数量最多,此外其周边地区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如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绳纹粗陶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A.连续性 B.开放性 C.多元性 D.兼容性
2.凌家滩文化遗址(距今5800年—5300年)的墓葬区中发现,大型墓葬均位于祭坛周围,随葬品丰富且多为玉器;而中小型墓葬分布较远,随葬品稀少。此外,祭坛中央出土了象征神权的玉龟和玉版。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B.社会等级分化已较为明显
C.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D.手工业技术领先其他地区
3. 根据下表内容,可以得出商朝( )
1. 甲骨文记录:商王占卜问询“商”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四方是否有好的农业收成。“商”指包含王都在内的“王畿”地区,而东、西、南、北四土,则是王都以外的统辖区。 2.甲骨文中的“王惟侯告从征夷”“余步从侯喜征人方”“王从奚伐巴方”,均体现了王率诸侯出征(方:方国)。
表1
A.实行内外服制度 B.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C.井田制比较成熟 D.诸侯结成紧密联盟
4.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蕴含着浓厚的民本观念
C.君主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5. 在春秋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是在1146℃以上高温中冶炼的产物。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没有任何测量温度的仪器,只能凭肉眼观察熔化合金的颜色来判断。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A. 礼乐制度的瓦解 B. 劳动人民的工匠智慧
C. 审美观念的萌发 D. 冶炼技术的首创地位
6.如表为战国时期两大学术派别主张的分歧。这两大派别是( )
派别一 派别二
反对过分享受,不反对够水准的生活 绝对节民,劣衣粗食
提倡乐,反对低劣的乐 禁绝所有的乐
战争有义与不义之分,赞成义战 反对一切攻战
推行“仁爱” 倡导“兼爱”
表2
A.儒家和法家 B.法家和墨家
C.儒家和墨家 D.道家和法家
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铁制农具的全国普及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土地私有制逐渐完善
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秦朝御史大夫 B. 魏晋中正官
C. 宋代参知政事 D. 隋唐尚书省
9. 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葬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为主,与文帝“欲为省,毋烦民”的遗诏相吻合。这可以用来佐证汉文帝( )
A. 强化重农抑商 B. 践行打击豪强
C. 推行抑制兼并 D. 倡导勤俭治国
10.下图中的漫画体现的是汉代某项政策。据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 )
图1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消除了朝廷与诸侯间的矛盾
C.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契合了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11. 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
图2
A.七国之乱、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朋党之争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2.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 )
A.昂扬的进取精神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强烈的华夏认同 D.浓厚的宗法观念
13.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这可用于说明( )
A.庶族地主长期把持东晋朝廷要职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14.如表是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 儒家“孝悌”“升仙”等
表3
A.促进了封建化 B.改变了民族布局
C.民族隔阂消失 D.削弱了中央集权
1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某同学复习某一历史阶段时,收集到下图。下列选项中,与该时期所反映的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图3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鼎盛与危机并存 D.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16.某同学在开展“中国古代农学”的探究学习中,查阅了《氾胜之书》《农书》《农政全书》等著作。该同学还可查阅的农学典籍是( )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神农本草经》 D.《齐民要术》
17. 《隋书》载,大业九年(613)“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满),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材料揭示了隋朝( )
A. 赋税沉重 B. 经济发展失衡
C. 法令废弛 D. 潜藏统治危机
18.据记载,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而且还在屏风上录都督、刺史的姓名,谁有善政,也都具列于名下,“坐卧恒看”。这说明唐太宗重视( )
A.规范地方吏治 B.提高行政效率
C.发展社会经济 D.健全法律体系
19.杜甫的《石壕吏》描绘了战乱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安史之乱
C.洛阳城的兴建 D.黄巢起义
20. 唐朝施行两税法后,有人评论说“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白居易诗云“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D.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21.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韩国有襄阳、扬州、江陵等地;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
A.王朝更替的传统惯例 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D.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
22. 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
A. 摒弃了传统规范 B. 彰显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C. 遵从了法家思想 D. 折射出盛唐法度与气势
23.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 三教合一步伐加快 B. 佛教本土化倾向
C. 复兴儒学刻不容缓 D. 中外交流的频繁
24. 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一位余杭昆姓少卿喜欢吃螃蟹,曾请求到外地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昆姓少卿不喜通判是由于通判( )
A.掌控地方军权 B. 影响中枢决策
C.削减三司职权 D. 制约知州权力
25.下列历史上的制度与少数民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猛安谋克制——党项族 B. 均田制——鲜卑族
C. 南北面官制——蒙古族 D. 府兵制——女真族
26.“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趋时贵书”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重文轻武政策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贵族政治发展
27.王安石变法期间,《周礼》因其描述了诸多理想制度以及政府职能而被置于崇高地位,
《春秋》则因其更强调道德原则的评判而一度被移出科举考试。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改变了宋代积贫积弱局面 B.借助科举考试推广礼教
C.旨在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D.视制度变革为主要任务
28.入赘是指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其家庭成员,在宋代以前入赘婚备受歧视,而宋代入赘婚在川陕地区被广泛接受,甚至出现“贫人多舍亲而出赘”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B.传统家庭伦理彻底瓦解
C.社会环境宽松助推阶层流动 D.经济因素改变婚姻观念
29. 10世纪以前,柑橘是权贵阶层才能够食用的稀有果品;10—13世纪,食用柑橘成为皇室、士大夫、平民阶层共同的习惯,柑橘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水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市镇的兴起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高产作物的传入
30.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向西方传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流传到亚洲多国。与此同时,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被带到中国,一些外来的科学技术受到元朝政府的重视。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当时( )
A.中外交通的发展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西方宗教的传播 D.雕版印刷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题组共4道试题,其中31题8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题10分,共40分。
31.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4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回答:
指出图片中材料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该材料所反映的有关历史信息。(8分)
32.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敦煌等四郡;派人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开拓边疆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宋朝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可以远洋航行。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商品有香料、珠宝、药材等。
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民南迁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泉州港繁荣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选举制度,隋唐时有一大变迁……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三者是相一贯的,而唐制尤为完备。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隋唐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