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淮南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学情调研
11.下图两个实物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答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65年,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云南省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迄今发
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
A.蓝田人
B.郧县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良渚遗址中的石犁
战国的铁型
2.以下最能印证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的史料是()
A.生产工具发展演变B.社会生活物质丰富C.军事武器更新换代D.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12.按周礼规定祭祀大典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只能使用七鼎六簋。据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时期郑公
大幕祭祀坑中的鼎数推断,此时()

复原头像
火烧过的骨骼
用火想象图
头盖骨化石
3.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颜色鲜黄、外形完好的稻谷,一些出土陶釜的底部还留有“锅巴”,肉眼即
可看到颗粒完整的饭粒。这说明河姆渡()
郑公大慕祭祀坑中的鼎
A.陶器烧制技艺精湛B.粮食作物种类多样C.粟作农业不断完善D.稻作农业已具规模
A.中央集权加强
B.民族相互交融
C.礼乐制度崩溃
D.兼并战争不断
4.我国史前时期半地穴房屋分布较广,总体而言北方占多数,包括黄河中下游等地,民族学资料表明多
13.春秋时,中原各国与周边夷、蛮、戎、狄长期交往,杂居共处,原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
位于寒冷地区的史前遗址,如存在于()
国时已经被中原诸国承认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当时()
A.山顶洞人遗址
B.良渚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形成
5.下图文物出土于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牙雕蚕的身体肥硕,与瘦小的野生蚕不同,与现代家蚕几乎完
C.各诸侯国间矛盾的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全一致,表现出家蚕吐丝的形态。由此可知,仰韶先民()
14.孔子先后培养了3000多弟子,他们分别来自鲁、晋、宋、秦、楚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但大部分
是来自平民家的孩子,由此可见其教育理念是()
A.因材施教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有教无类
15.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双槐树遗址的牙雕蚕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分封制彻底崩溃
A已经能够养蚕缫丝B.懂得使用天然漆C可能形成统一信仰D.会制作精美衣物
16.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下图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6.陶寺古城中占墓葬总数不到1%的大型墓地,随葬品丰宫、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将近
90%的小型墓地,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这反映出当时()
A.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B.统治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C.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D.社会存在显著的阶级分化
7.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绿松石龙,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龙头杖形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龙等
这些考古发现(
A.说明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B.丰富中原文明精神内涵
A.古代文字的演进B.灿烂的商朝文明C.高超的青铜工艺D.生产工具的变革
C.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体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7.《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以上文字叙述扁鹊的主要贡献是
8.梁启超指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
成一族之形…”以下与其所述华夏民族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推动私学的形成B.著有《黄帝内经》C.写成《论语》一书D.发明了切脉诊法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女娲补天
D.大禹治水
18.民间自发创立节气谚语,如“立春当日祭芒神”“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过种青稞”等地方性民俗
9.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丰富的
谚语,以防止错过农时。据此可知,节气可用于(
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的文明。这表明()
A.改进生产技术
B.提高农民地位
C.指导农业生产
D.丰富民俗文化
A.历史文献无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19.对下列时间轴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C.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唯一的手段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
公元266年
10.夏朝伊始,启改变“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这一现象
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前期C.公元前2世纪后期D.公元前3世纪后期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