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文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文档

资源简介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范围越小。
正确使用放大镜:将物体放在焦点附近,调整镜片与物体、眼睛的距离,获得清晰放大的图像。
2. 怎样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实现了更高倍数的放大。
简易显微镜制作: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能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细节,如昆虫的触角、叶片的纹理等。
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做好观察记录(文字、画图均可)。
不同物体的微小结构具有不同特点,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擦(载玻片、盖玻片)→滴(清水)→撕(洋葱内表皮)→展(展平表皮)→盖(盖玻片,避免气泡)→染(碘液染色,便于观察)。
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植物)的基本单位。
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存在差异,如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和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如肌肉细胞呈梭形,便于收缩舒张。
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等,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
借助显微镜观察时,可在载玻片上滴加棉花纤维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便于观察。
微小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呼吸、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7. 微生物与健康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分布广泛,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有害。
有益微生物:酸奶中的乳酸菌、酿酒用的酵母菌、分解垃圾的腐生细菌等。
有害微生物:引起感冒的病毒、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等,可通过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方式预防其危害。
利用微生物可以制作食品、生产药品,同时要注意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地轴(假想轴)、两极(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周期约为 24 小时(一天)。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自转时,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古代有 “地心说”(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和 “日心说”(哥白尼提出,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
哥白尼的 “日心说” 推翻了 “地心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突破,后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证实了 “日心说” 的合理性。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这是客观事实。
4.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时区是为了统一时间而划分的,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
越往东,时间越早,如北京(东八区)比乌鲁木齐(东六区)早 2 小时迎来黎明。
5. 影长的四季变化
影长的变化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则越长。
四季中,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春秋季影子长度介于两者之间。
影长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结果。
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365 天(一年)。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约 66.5°)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形成了四季: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直射赤道时,为春秋季。
7.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影响生物的生活节律,如动物的昼行性(蜜蜂、鸟类)和夜行性(蝙蝠、猫头鹰),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和呼吸作用(昼夜进行)。
四季变化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如植物春季发芽、夏季生长、秋季结果、冬季休眠,动物的冬眠(蛇、熊)、迁徙(候鸟)等。
生物会通过自身的生理和行为适应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工具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是制作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与技能,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石器工具、青铜器、铁器的出现,分别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如剪刀、锤子)都体现了一定的技术原理,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2. 斜面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平面。
斜面的特点:省力但费距离,斜面倾角越小,越省力,移动距离越长;倾角越大,越费力,移动距离越短。
生活中的斜面应用:盘山公路、螺丝钉的螺纹、斜坡、楼梯等。
3. 不简单的杠杆
杠杆由支点、动力点、阻力点三部分组成,是能绕着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如羊角锤拔钉子)、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如筷子、镊子)、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如天平、跷跷板)。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利用这一原理可调整杠杆的省力或费力情况。
4. 改变运输的车轮
车轮的发明是人类运输技术的重大突破,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大大减小了摩擦力。
轮轴是由车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属于省力机械,如汽车方向盘、自行车车把、辘轳等。
车轮的发展从木轮、铁轮到橡胶轮,不断优化,提高了运输的效率、舒适性和安全性。
5. 灵活巧妙的剪刀
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机械,刀刃部分是斜面,能省力地切割物体;转轴部分是支点,构成杠杆结构。
不同用途的剪刀,结构不同:理发剪刀动力臂短、阻力臂长,是费力杠杆,省距离;铁皮剪刀动力臂长、阻力臂短,是省力杠杆,费距离。
剪刀的设计与使用场景相适应,体现了工具的实用性。
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现代印刷(如激光印刷)的发展过程。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动了社会进步。
现代印刷技术结合了电子、机械等多种技术,更加高效、精准,应用广泛(如书籍印刷、包装印刷等)。
7. 信息的交流传播
信息交流传播的方式不断发展,从古代的口耳相传、书信传递,到近代的报纸、电报、电话,再到现代的互联网、手机通讯等。
信息传播工具的进步,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距离,使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信息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同时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第四单元 能量
1. 各种形式的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存在多种形式,如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声能、磁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水电站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蜡烛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2.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家中常用的能量形式有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如电灯使用电能,燃气灶使用化学能(燃气燃烧),空调使用电能。
不同家用电器消耗的能量不同,可通过查看电器的功率(单位:瓦特 W)计算耗电量(耗电量 = 功率 × 时间)。
节约用电的方法: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电器、合理调节电器使用时间等,减少能量浪费。
3. 电和磁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这是电流的磁效应,由奥斯特实验发现。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电流越大、匝数越多,磁性越强;两端磁性最强,是磁极。
电和磁相互关联,为电磁铁、电动机等设备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4. 电能和磁能
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化,电流的磁效应是电能转化为磁能,电磁感应是磁能转化为电能。
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这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电能转化为磁能的应用: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等;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发电机、动圈式话筒等。
5. 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的装置,铁芯能增强螺线管的磁性。
电磁铁的特点:磁性有无可由电流通断控制,磁性强弱可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磁极方向可由电流方向控制。
电磁铁的应用:电磁起重机、电铃、电磁继电器、电动机等。
6. 神奇的小电动机
小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主要由定子(磁铁)、转子(线圈)、换向器、电刷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而转动,换向器的作用是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
影响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因素:电流大小(电流越大,转速越快)、磁场强弱(磁场越强,转速越快)、线圈匝数(匝数越多,转速越快)。
7. 能量从哪里来
地球上的能量最终大多来自太阳,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代生物储存的太阳能。
其他能量来源:核能(原子核裂变或聚变产生)、水能、风能、地热能等。
人类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合理利用能源,注重节能和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