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Cl-35.5 K-39)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第1题~第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1题~第10题每小题1分,第11题~第15题每小题2分)
1.下列文物修复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打磨残片接口 B.扫描玉器图像 C.缝装断线古籍 D.入窑重烧陶器
2.世界万物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铜 B.氧气 C.水 D.食盐
3.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氢原子H B.铁离子Fe C.氮分子N D.铝元素 AL
4.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我国神舟飞船返回舱采用的隔热材料中含有钛合金及陶瓷等材料,能有效阻止舱体外表面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进入舱内。为抵御太空中的极端环境,生产航天服的原料中还会加入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
5.右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钛原子的中子数是22 B.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C.一个钛原子的质量为47.87 D.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6.下列关于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其分子是由 C、H、N、O四种原子构成 B.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其中 C、H元素质量比为3:2 D.能有效提升航天服的性能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镁是银白色固体——制作烟花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充入食品包装防腐
C.石墨具有导电性——常用作电极
D.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稳定——填充飞艇
8.实验室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A. CO 和 N (燃着的木条) B.蒸馏水和食盐水(尝味道)
C.白醋和酒精(闻气味) D.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铜(观察颜色)
9.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H O 和H O 的化学性质不同 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10.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转化能实现的是
1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观念: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科学思维: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则天然气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科学探究与实践: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推测白烟的成分为石蜡固体小颗粒
D.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池,需集中处理
12.某厂处理尾气时,涉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化合物 B.乙的化学式为N O
C.甲的化学名称为氧化氮 D.转化①属于氧化反应
1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14.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可同时完成“探究燃烧条件”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两个实验。
已知:
①实验中 W 形玻璃管容积为300mL,量筒规格为100mL。
②选用的红磷和白磷均为过量。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较为彻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白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能燃烧
B.该实验说明:燃烧必须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烧停止,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最终量筒中剩余的水约为80mL
D.若读取量筒内剩余液体的体积时俯视液面,则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15.氢能是未来最理想能源,下图是利用ZnO和Fe2O 为催化剂分解水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将ZnO和 Fe2O 粉碎,目的是使原料充分接触,提高氧气产量
B.理论上,该过程不需要补充ZnO 和 Fe2O
C.反应②的符号表达式为:
D.该方法制氢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6.(10分)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改变生活。
(1)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氮元素,碳酸氢铵是一种常见的氮肥,使用时需要挖坑施放并用土掩埋,这样操作是因为 ▲ (用反应的符号表达式说明),该反应属于 ▲ (填基本反应类型);儿童生长过程中为防止发育停滞、智力低下,需要补充 ▲ (填元素符号)。
(2)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甲醇(CH3OH)作主火炬燃料,写出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 ,火炬“薪火”传递结束后,采用关闭燃料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原理是 ▲ 。
(3)“生命吸管”(如题16图-1)在军事上可在野外极限环境中解决单兵饮水问题,净水原理如题16图-2(其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①活性炭有很强的 ▲ 性,能除去某些杂质。
②超滤膜的作用最有可能是 ▲ (填序号)。
A.除去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题16图-1
B.除去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C.使悬浮颗粒发生凝聚而沉降
(4)锂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题16图-3是锂、钠、钾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三种原子分属三种不同的元素,本质上是因为其 ▲ 不同;三种金属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 ▲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中锂离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
17.(14分)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不同的环境获得氧气的方法各不相同。
I.实验室制氧
某同学选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供选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 。
(2)该方法制氧气的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 ,选择装置E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 ▲ ,收集时导管伸入集气瓶中的时机是 ▲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方法为 ▲ 。
(3)本次实验称取4.9g氯酸钾,如果其中的氧元素完全转化为氧气,该同学理论上制得的氧气质量是 ▲ (写出计算过程)。
II.工业制氧
(4)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原理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 ▲ 不同加以分离。
(5)变压吸附法的简易流程如题17图-1,其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在分子筛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将二者分离。已知分子筛吸附材料释放气体后会重新恢复吸附能力,分子筛对氮气、氧气的吸附能力如题17图-2所示。
过程1中空气通过分子筛吸附材料时,采用 ▲ (填“增压”或“减压”)的方法使氮气分子更容易被吸附;过程2能使被吸附的气体释放出去,分子筛 ▲ (填“可以”或“不可以”)重复使用。
Ⅲ.空间站制氧
电解水是空间站最重要的供氧方式,制氧系统及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6)画出④处微观粒子的示意图 ▲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表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电源A极是负极
C.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 a、b两管内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1
18.(7分)高锰酸钾可用作消毒剂、氧化剂、药物和分析化学试剂等。为探究制备高锰酸钾的绿色化方案,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资料】①锰酸钾在水及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②锰酸钾溶液呈墨绿色,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1)共熔时(加温加压),反应生成锰酸钾和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 ▲ 。
(2)锰酸钾发生歧化反应时,完全反应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有:生成黑色沉淀、 ▲ 等。
(3)操作1的名称是 ▲ 。
(4)获得的高锰酸钾晶体需要进行烘干操作,烘干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 ▲ 。
(5)实验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填化学式)。
(6)实验中,也可以加入醋酸(HAc)进行歧化,右图是歧化时HAc加入量与产物中KMnO 含量的关系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 (任答一条即可)。
19.(9分)化学反应受诸多因素影响,调控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将食品置于冰箱中保存可减缓变质,原理是 ▲ 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2)研究并调控燃烧能提升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
①将蜡烛置于空气中,用下图装置(如题19图-1)测定从点燃到熄灭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分数的变化(如题19图-2)。
【猜想】对导致蜡烛熄灭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氧气浓度下降 猜想2: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实验】用空气占95%、二氧化碳占5%的混合气体重做实验,观察到蜡烛能点燃。
【结论】▲ (填“猜想1”或“猜想2”)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反思】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可更准确地表示为 ▲ 。
②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③煤矿井下的空气通常含有甲烷,不断鼓入新鲜空气,是防止燃烧或爆炸的举措之一,其原理是通过 ▲ 使甲烷无法达到燃烧所需的条件。
(3)利用题19图-3所示装置探究影响H O 分解速率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编号 H O 溶液 催化剂 温度/℃
浓度 V/mL
a 3% 20 无催化剂 20
b 3% 20 固体 20
c 6% x 固体 20
①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
②设计实验a和b的目的是 ▲ 。
③设计实验b和c的目的是探究溶液浓度对H O 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中x的数值为 ▲ 。
④测得反应过程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题19图-4所示。能证明H O 溶液浓度对H O 分解速率有影响的证据是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