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四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四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教科版(2017)四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声音
1. 听听声音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声音可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三大类。
声音的基本特性:有高、低、强、弱之分,还可以用悦耳、刺耳、嘈杂、动听等词语描述。
音叉是常用的发声仪器,用于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其上面的字母代表音调,数字代表每秒振动次数。
乐曲中音符 “1”“2”“3” 按声音由高到低排序为 “3”“2”“1”,其中 “1”(do)的声音最低。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关键实验证据:敲击鼓面时,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用手按住发声的鼓面,纸屑停止跳动,声音也随之消失。
常见发声实例:吹竖笛时是空气在振动;我们说话时依赖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用手轻触喉结可感受到振动。
注意:拉伸、按压或揉搓皮筋时,皮筋未发生振动,因此不能发出声音。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进而将声音传递出去。
传播条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后,闹钟声音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满足 “固体> 液体 > 气体”,且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
实例:宇航员在太空中需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沟通,因为太空是真空环境,缺少声音传播的介质。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的结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各部分功能:耳郭负责收集声波(可用纸喇叭模拟,使声音更清晰响亮);鼓膜薄且有弹性,能产生振动(可用气球皮模拟);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
听觉形成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转化信号→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感知声音。
听诊器原理:头端薄膜感受振动并聚集声音,胶管相当于外耳道,能更好地传递声音。
5. 声音的强与弱
概念:声音的强弱用 “音量” 描述,日常生活中也称为声音的轻重。
影响因素: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实验方法: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鼓面放豆子或纸屑,便于观察振动幅度);悬挂轻小球靠近音叉,小球被弹得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例:轻轻敲击音叉的声音比重重敲击的声音弱,体现了振动幅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
6. 声音的高与低
概念:声音的高低用 “音高” 描述。
影响因素: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实验方法: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伸出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实验需重复 3 次,避免偶然性)。
常见规律: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钉,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敲击编钟时,编钟由大到小,声音音高由低到高。
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弦乐器实例: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
影响弦音高的因素:弦的音高与弦振动部分的长度、松紧程度、粗细有关。
长度:振动部分越长,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如手指在琴弦上移动改变振动长度)。
松紧:弦越松,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如调节琴弦松紧)。
粗细:弦越粗,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如多根粗细不同的琴弦)。
8. 制作我的小乐器
乐器发声类型:
靠空气振动发声:排箫、笛子、小号等。
靠自身振动发声:鼓、锣等。
常见小乐器制作原理:
水瓶琴(敲击):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水越多,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水越少,声音越高。
水瓶琴(吹奏):发声体是瓶内空气柱,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水越少,声音越低。
制作与改进:可使用碗、吸管、橡皮筋等材料制作,完成后需展示交流,优化乐器的音高调节效果。
第一单元复习与测试核心要点
核心概念:声音的产生(振动)、传播(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特性(音高与振动快慢有关,音量与振动幅度有关)。
重点结构:耳朵的三部分组成及功能、弦乐器音高的影响因素。
实验技能:能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强弱、高低与振动的关系,理解实验中 “转换法”(如用纸屑观察鼓面振动)的应用。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 感受我们的呼吸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
呼吸时的身体变化: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 / 口腔进入气管再到肺;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交换后的空气由肺经气管、鼻腔 / 口腔呼出。
2. 呼吸与健康生活
气体变化: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氮气几乎不变。
呼吸与心跳频率:平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呼吸约 20 次,心跳约 80 次。
运动与呼吸、心跳的关系: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氧气,因此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会加快,以吸入更多氧气、输送更多血液(氧气由肺进入血液,经心脏和血管输送到全身)。
气体的作用: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
3. 测量肺活量
肺活量的定义: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单位是毫升。
测量工具:可使用简易肺活量袋进行测量。
影响因素:经常锻炼身体能提高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使身体获得更多氧气。
重要性:肺活量是反映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充足的肺活量能支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4. 一天的食物
食物的作用:是人体从外界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与呼吸获取氧气相辅相成)。
食物的分类方式:
按生活习惯:分为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按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谷物、水果、蔬菜等)和动物类食物(奶、蛋、肉等)。
按食用方式:分为生食和熟食。
按重要性:分为主食(米饭、面条、馒头等)和副食(肉、蛋、奶等)。
5. 食物中的营养
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各类营养的作用:
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富含食物: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等,燃烧后有焦臭味)。
糖类和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身体可储存大量此类物质(糖类富含食物:大米、面条、马铃薯等;脂肪富含食物: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等)。
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保持健康(富含食物:蔬菜、水果、盐等)。
水: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
营养成分检测:
脂肪:将食物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若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淀粉:在食物上滴碘酒,若变为蓝色,说明含有淀粉。
蛋白质、维生素等:可通过查看食品标签或查阅资料了解含量。
6. 营养要均衡
均衡的必要性: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因此需要合理搭配膳食。
膳食搭配原则:
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食物搭配。
每日吃适量新鲜水果和蔬菜。
运动量较大时需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能量)。
身体出现特定症状时针对性补充(如手指脱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口腔溃疡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良好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才能获取均衡营养,保障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消化的概念: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成可吸收的养料和能量的过程。
口腔的消化作用:口腔是消化的起始部位,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消化。
牙齿:将食物切碎,增大食物表面积(按形状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各司其职)。
唾液:分泌消化酶,开始分解淀粉,同时润滑食物,便于吞咽。
舌头: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8.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旅行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各器官的作用:
食道:长约 25-30 厘米的肌肉管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至胃(内壁有保护层,防止食物损伤和倒流)。
胃: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食物搅拌成半流质状,分解蛋白质(消化过程需 1-4 小时)。
小肠:分泌多种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进一步分解营养物质;内壁有大量微绒毛,增大吸收面积,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使残渣浓缩成粪便,最后通过蠕动推送至直肠,由肛门排出体外。
旅行的意义: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 让小车运动起来
运动的条件:小车要运动起来,需要受到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驱动力:推、拉、拉力、推力、风力、磁力等都能使小车运动。
实验观察:通过施加不同的力,观察小车是否运动、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变化,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关键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静止的小车会保持静止。
2. 用气球驱动小车
驱动原理:气球充气后,释放时会向后喷出气体,气体对气球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反冲力的应用)。
影响运动的因素:气球充气量越大,喷出气体的力量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反之,充气量越小,运动距离越近。
实验注意:保持小车运动路面平整,减少其他力的干扰,以便准确观察反冲力的作用效果。
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驱动原理:橡皮筋被拉长时会产生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原状时,弹力会转化为驱动力,带动小车运动。
弹力的特点:橡皮筋的伸长量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距离越远。
运动过程: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轴上,松手后橡皮筋逐渐松开,带动车轴转动,进而使小车前进。
对比实验:改变橡皮筋的缠绕圈数(或伸长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变化,理解弹力大小与运动的关系。
4. 弹簧测力计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常用单位是牛顿(N)。
结构:主要由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组成。
使用方法:
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0” 刻度线处,若未指零需调零。
测量时,拉力方向需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避免弹簧与刻度盘摩擦。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所指的刻度线相平,准确读取数值。
注意事项: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5. 运动与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如推静止的箱子未推动时产生的力)、滑动摩擦力(如箱子在地面滑动时产生的力)、滚动摩擦力(如轮子滚动时产生的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压力大小: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的应用:增大有益摩擦(如鞋底有花纹、自行车刹车皮用粗糙材料);减小有害摩擦(如给机器加润滑油、车轮做成圆形)。
6. 运动的小车
小车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运动(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转弯等,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惯性:运动的小车具有惯性,当撤去驱动力后,小车不会立即停止,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如小车在水平桌面运动,停止施加推力后,仍会滑行一段)。
实验探究:通过改变小车的载重、运动路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滑行距离的变化,理解惯性和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能量转化:小车运动时,具有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载重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滑行距离可能越远。
7. 设计制作小车(一)
设计目标:根据需求(如行驶距离远、速度快、能承载一定重量等)设计小车,明确设计方案。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有硬纸板、瓶盖(做轮子)、吸管(做轴)、橡皮筋、气球、胶带、剪刀等,选择材料时需考虑轻便、牢固、易操作等因素。
结构设计:
车身:需稳定,能固定驱动装置(如橡皮筋、气球)和车轮。
车轮与轴:保证车轮能灵活转动,减少摩擦力(如轴与车轮的连接处尽量光滑)。
驱动装置:根据选择的驱动力(橡皮筋或气球)设计安装方式,确保驱动力能有效传递给车轮。
设计图纸:绘制小车设计图,标注各部分结构、材料和尺寸,便于制作。
8. 设计制作小车(二)
制作过程: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制作,步骤包括裁剪车身、安装车轮和轴、固定驱动装置,确保各部分连接牢固、运转顺畅。
调试与改进:
测试小车的运动性能(如行驶距离、速度、稳定性),记录存在的问题(如跑偏、行驶距离短、驱动力不足等)。
针对性改进:若跑偏,调整车轮安装位置,使车轮与车身平行;若行驶距离短,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或气球充气量;若摩擦力过大,给轴加润滑油或更换更光滑的车轮。
展示与交流:展示制作的小车,介绍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改进方法,与同学交流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秀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