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二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二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教科版二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造房子
1. 动物的 “家”
核心概念:动物的家形态多样,且均由自然物建造,体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常见动物的家及特点:
小鸟:树上的碗状鸟巢,用树枝、干草搭建,能遮风挡雨;
蜜蜂:六角形蜂巢,由蜂蜡制成,整齐牢固;
蚂蚁:地下迷宫式洞穴,用泥土筑成,有多个房间;
河狸:用树枝、泥巴修筑水坝作为家园。
建造材料:均为自然物(树枝、干草、泥土、蜂蜡等),轻便易获取。
与人类房屋材料对比:动物家的材料天然单一,人类房屋材料更丰富多样,能满足长期居住需求。
拓展:远古人类的房屋也曾使用自然物建造,较为简陋。
2. 我们的家
核心概念:人类的家使用多种材料建造,包含自然物和人造物,材料的发展体现科技进步。
建造房屋的常见材料:茅草、土坯、砖瓦、石头、木材、玻璃、金属等,分为自然物(木材、石头)和人造物(砖瓦、金属、玻璃)两类。
重点材料特性:
金属:具有坚硬、耐用、易塑形等特点,可通过看、掂、弯、刻等方法观察;
合金:由多种金属混合制成,性能更优良,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房屋材料的发展:从远古自然物到现代多样材料,房屋越来越坚固、舒适,体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 家里的物品
核心概念:家里的物品由不同材料制成,同一种材料可制作多种物品,能按材料对物品分类。
常见物品与材料对应:
金属材料:铁锅、剪刀、钥匙;
木材材料:桌子、椅子、筷子;
玻璃材料:窗户、杯子、镜子;
塑料材料:牙刷、收纳盒、玩具。
分类方法:根据材料的外部特征(如质地、颜色、用途),将物品分为金属类、木材类、玻璃类、塑料类等。
关键认知:同一种材料可制作不同物品(如木材可做桌子、椅子、筷子),不同材料也可制作同类物品(如杯子有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
4. 设计小房子
核心概念:工程设计需明确需求,用简单草图表达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
明确设计需求(如能遮风挡雨、有门窗、美观);
选择合适材料(结合材料特性,如坚硬材料做墙体、透明材料做窗户);
绘制简单草图,标注房屋结构(屋顶、墙体、门窗)和所用材料。
工具与表达:可使用画笔绘制草图,用口述或文字说明设计思路,体现具体形象思维。
5. 建造小房子
核心概念:工程建造是设计方案的物化过程,需正确使用工具、加工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常用工具及使用:锤子(固定材料)、安全剪刀(裁剪纸张、布料)、放大镜(观察材料细节),需遵循安全使用规则。
建造流程:
准备材料(可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瓶盖、吸管);
按设计草图加工材料(裁剪、折叠、拼接);
组装成型,检查结构是否牢固、功能是否达标。
探究实践:发现作品不足(如不牢固、漏雨),尝试提出改进方案(如增加支撑结构、密封缝隙)。
6. “小房子” 展示会
核心概念:通过展示与评价,总结建造经验,提升表达与合作能力。
展示内容:介绍小房子的设计思路、使用材料、功能特点及改进过程。
评价要点:结构是否牢固、功能是否达标、设计是否有创意、材料使用是否合理。
合作意识:知道与同学分工合作,能让建造过程更高效,作品更优秀。
单元小结
科学观念:能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认识常见材料的特性与用途。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比较材料的不同特征,能用草图和语言表达设计思路。
探究实践: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材料制作实物模型并改进。
责任态度:乐于分享想法,愿意与同学合作,体会科技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阅读
拓展内容:材料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区房屋的建筑特色、动物筑巢的智慧等。
核心启示:科技进步让材料不断更新,人类建造能力持续提升,同时要向自然学习建造智慧。
第二单元 地球家园
1. 地球家园有什么
核心概念: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包含多样的生物和自然环境。
地球家园的组成:
生物:人类、动物(鸟儿、松鼠、蚯蚓等)、植物(花草、树木、农作物等);
非生物:山川、河流、海洋、空气、阳光、土地等。
关键认知:地球家园神奇美丽,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 我们的校园
核心概念:校园是地球家园的缩影,学会用观察笔记记录校园中的自然现象。
观察内容:校园中的植物(树木、花草)、动物(小鸟、蚂蚁)、自然现象(阳光、影子、天气变化)。
观察笔记要求:
记录真实观察到的现象,不凭空想象;
注明观察日期(便于后续对比分析变化);
可结合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
观察注意事项:爱护校园环境,不伤害动植物,认真细致观察并如实记录。
3. 我们周围的空气
核心概念:空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气体,能占据空间,与固体、液体有明显区别。
空气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能占据空间。
对比实验:
与水对比:水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空气无固定体积,易被压缩。
与小木块对比:小木块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触摸;空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触摸不到。
空气质量:
新鲜空气:草原、公园、森林等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无异味、呼吸顺畅;
污染空气:焚烧秸秆区域、雾霾天气、工厂附近,有异味、可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4. 不同的天气
核心概念:常见天气有多种类型,不同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长有不同影响。
常见天气类型及特征:
晴天:阳光明媚,云量少,适合户外活动;
阴天:天空阴沉,云量多,光线较弱;
雨天:伴有降水,空气湿润;
雪天:气温低,有雪花飘落(冬季常见);
风天:有风力作用,可根据树枝摆动幅度判断风力大小。
天气对生物的影响:
对人类:影响穿着(晴天穿轻薄衣物,雨天带雨具,雪天穿厚衣)和出行;
对植物:晴天利于光合作用,适量降雨利于生长,暴雨、狂风可能损坏植物;
对动物:晴天活动频繁,雨天蚯蚓爬出地面,雪天部分动物减少活动。
5. 不同的季节
核心概念:地球家园有四季更替,每个季节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自然变化。
四季特征及变化:
春季:气温回升,花草发芽,动物从冬眠苏醒,适合春游;
夏季:气温高,植物枝繁叶茂,动物活动活跃,需防晒降温;
秋季:气温下降,树叶变黄飘落,果实成熟,是收获季节,需添加衣物;
冬季:气温低,可能下雪,部分动物冬眠或南迁,需保暖防寒。
季节与生活:不同季节有对应的活动(春季踏青、夏季游泳、秋季采摘、冬季滑雪),饮食和穿着也会随季节调整。
6. 太阳与白天
核心概念:太阳的位置变化决定白天的时间和方向,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能量来源。
太阳的位置变化:从东方升起→中午位于南方(位置最高)→向西方移动→从西方落下。
方向辨认方法:
早晨: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中午:太阳在南方,影子指向北方;
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指向东方。
太阳的作用:提供光和热,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动物活动和人类生活。
7. 夜晚的月亮
核心概念:月亮有圆缺变化,能在夜晚提供光线,影响自然现象和人类情感。
月亮的形状:常见的有月牙(新月、残月)、半月、圆月等,每天形状不同,呈现周期性圆缺变化。
月亮的作用:
自然作用:夜晚提供微弱光线,影响潮汐变化;
人文意义:寄托人们的情感(如中秋赏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单元小结
科学观念:认识地球家园的组成要素,了解天气、季节、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能比较不同天气、季节的差异。
探究实践:通过感官和简单方法观察空气、太阳位置、月亮形状等,提升探究能力。
责任态度:热爱地球家园,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阅读
拓展内容:地球的形成、太阳系的构成、四季更替的原因、月亮圆缺变化的原理等。
核心启示:地球家园的自然现象有其规律,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家园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