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天气
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风、雾等。
我们可以通过看云、听风声、观察动植物行为等方式感知天气,天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
核心技能: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当天的天气,初步养成关注天气的习惯。
2. 认识气温计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常见的气温计有液体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温计的单位是摄氏度(℃),刻度从 0℃到 50℃不等,每一小格代表 1℃。
读数方法:视线要与气温计内液柱的顶端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注意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三年级上册重点掌握零上温度读数)。
核心技能:正确识别气温计的结构,掌握零上气温的读数方法。
3. 测量气温
测量气温的最佳地点: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靠近热源或风口。
测量步骤:将气温计放在合适位置,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触碰气温计的玻璃泡。
气温变化:一天中气温通常在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不同天气(晴、阴、雨)的气温也会不同。
核心技能:规范完成气温测量操作,记录测量结果。
4. 测量降水量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是毫米(mm)。
测量工具:雨量器,要放置在空旷、无遮挡的地方,避免雨水溅入或被风吹倒。
读数方法:雨后观察雨量器内水面对应的刻度,即为本次降水量;不足 1 毫米记为 0 毫米。
常见降水等级:小雨(24 小时降水量<10mm)、中雨(10-24.9mm)、大雨(25-49.9mm)等(只需初步区分)。
核心技能: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记录数据。
5. 观测风
风的两个基本特征: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快慢)。
风向判断:用风向标测量,常见风向有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风速判断:用风力计测量,可通过观察树叶摆动、旗帜飘动等现象初步判断风速大小(如微风时树叶轻轻晃动,大风时树枝摇晃)。
核心技能:用简单方法(如观察物体)判断风向和风速等级,用箭头等符号记录风向。
6. 观察云
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形成的,云的形态和多少能反映天气变化。
云的分类(初步认识):
积云:像棉花糖,通常出现在晴天,预示天气晴朗。
层云:像灰色的幕布,通常出现在阴天或雨天前。
卷云:像细丝或羽毛,通常出现在高空,可能预示天气变化。
核心技能:根据云的形态区分常见云类,结合云的情况推测天气。
7.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内天气状况的预测,主要包含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信息。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观测→数据收集→分析预测→发布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记住晴( )、阴( )、雨( )、雪( )、风(↗ )等基本符号。
核心技能: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根据预报安排生活。
8. 天气的影响
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晴天利于植物光合作用,雨天可能导致土壤积水影响植物生长;寒冷天气动物会冬眠或换毛,雨天动物可能躲起来避雨。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晴天适合户外活动,雨天需带雨具,高温天气要防暑,寒冷天气要保暖;天气还会影响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
核心观念:人类的活动要适应天气变化,同时要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对天气的不良影响。
单元小结
本单元围绕 “天气” 展开,重点学习了天气现象的描述、气温、降水量、风、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方法,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和天气对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了观察、测量和记录的科学技能。
科学阅读(核心要点)
拓展了解气象站的工作流程、气象卫星的作用等气象相关知识。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时间(如一年、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第二单元 水
1. 水到哪里去了
水的状态:常温下是液态,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
蒸发:液态的水在常温下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过程,蒸发过程会吸收热量(如湿衣服晾干、水慢慢变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初步感知):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快、表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如阳光下的衣服干得快)。
核心观念:水蒸发后没有消失,而是变成水蒸气分散在空气中。
2. 水珠从哪里来
凝结: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液态的小水滴的过程(如冷饮瓶外壁的水珠、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实验现象解释:冷饮瓶外壁的水珠不是瓶子里漏出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凝结形成的。
核心观念:水蒸气可以通过凝结变回液态水,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3. 水沸腾了
沸腾:水在一定温度下(标准大气压下是 100℃)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水会产生大量气泡,且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注意事项: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外焰,烧杯上要加石棉网,防止水暴沸;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
沸点: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气压不同沸点可能不同(三年级只需掌握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100℃)。
核心技能:观察水沸腾的现象,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4. 水结冰了
凝固:液态的水在 0℃时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实验现象: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如装满水的瓶子结冰后可能胀裂),形状会随容器变化。
冰点: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叫冰点,标准大气压下是 0℃。
核心观念:水在 0℃时会从液态变成固态,温度是水凝固的关键条件。
5. 冰熔化了
熔化:固态的冰在 0℃时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熔化过程会吸收热量(如冰在阳光下融化)。
实验现象: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0℃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会继续升高。
核心观念:冰可以通过熔化变回液态水,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过程,都与温度有关。
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溶解:像食盐、白糖这样的物质,放入水中后会慢慢消失,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溶解。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如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核心技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7. 加快溶解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搅拌: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如搅拌糖水溶解更快)。
升温:升高水温可以加快溶解(如热水溶解食盐比冷水快)。
切碎:将物质切碎,增大表面积,能加快溶解(如碎糖比整块糖溶解快)。
核心技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掌握加快溶解的方法。
8. 用水分离
过滤: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的方法(如分离沙子和水、面粉和水),需要用到滤纸、漏斗、烧杯等工具。
过滤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嘴靠玻璃棒,玻璃棒靠滤纸三层处,漏斗嘴靠烧杯内壁)。
结晶:对于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通过蒸发水分的方法使其析出(如海水晒盐)。
核心技能:正确进行过滤操作,了解过滤和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小结
本单元聚焦 “水” 的相关知识,重点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固态)及其相互转化(蒸发、凝结、沸腾、凝固、熔化),掌握了溶解、过滤等物质分离方法,理解了温度、搅拌等因素对水的状态变化和溶解过程的影响,培养了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阅读(核心要点)
拓展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 运动和位置
运动的判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如地面、桌子、路边的树)。
相对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汽车,乘客是静止的;相对于地面,乘客是运动的)。
描述位置:可以用 “前后、左右、远近”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更准确地描述(如 “小明在大树的东边 5 米处”)。
核心观念: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2. 各种各样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形式:
平动:物体沿着直线或曲线移动,本身的形状和方向不变(如推箱子、汽车行驶)。
转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如地球自转、风车转动、齿轮转动)。
振动:物体在一个位置附近来回摆动(如钟摆摆动、琴弦振动、尺子振动)。
复合运动:很多物体的运动是多种运动形式的结合(如滚动的足球,既在平动,又在转动)。
核心技能:观察物体的运动,区分不同的运动形式。
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进行的运动(如电梯升降、苹果下落、沿直线跑步)。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进行的运动(如抛出的篮球、绕圈跑、卫星绕地球运动)。
判断方法: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判断,轨迹是直线的为直线运动,是曲线的为曲线运动。
核心技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两种运动。
4. 相同距离比快慢
比较快慢的方法:在相同距离下,比较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
实验设计:让不同物体(如小车、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记录各自的运动时间,再比较快慢。
核心技能:通过实验完成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理解 “相同距离比时间” 的逻辑。
5. 相同时间比快慢
比较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距离越远,速度越快;距离越近,速度越慢。
实验设计:让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测量各自运动的距离,再比较快慢。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越远,速度越大;相同距离下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三年级只需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
核心技能:通过实验完成相同时间下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掌握 “相同时间比距离” 的逻辑。
6. 运动和能量
能量:物体运动需要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如推小车需要消耗人的能量,小车运动起来具有动能)。
常见的能量形式(初步认识):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如奔跑的动物、行驶的汽车)、势能(如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光能、热能等。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太阳能热水器将光能转化为热能,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使灯泡发光(光能)和发热(热能))。
核心观念:运动离不开能量,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间转化。
7.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设计要求:
过山车的轨道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至少包含一段直线和一段曲线)。
轨道要能让小球(或小车)顺利通过,不脱轨、不卡住。
考虑轨道的坡度、长度等因素,保证小球能完成全程运动。
制作材料:常见的有硬纸板、吸管、胶带、剪刀、小球等(利用身边易获取的材料)。
设计步骤:先画设计图(标注轨道类型、起点和终点),再根据设计图制作轨道,最后组装固定。
核心技能:运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知识设计作品,培养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
8. 测试 “过山车”
测试内容:
小球能否顺利通过整个轨道,无脱轨、卡顿现象。
测量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时间,判断运动快慢。
观察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改进方法:如果小球脱轨,可调整轨道宽度或坡度;如果运动过慢,可增大起点高度;如果轨道不牢固,可加强固定。
核心技能:通过测试发现作品问题,进行优化改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小结
本单元围绕 “物体的运动” 展开,重点学习了运动的相对性、常见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掌握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了解了运动与能量的关系,通过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提升了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