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姓名:学号:课时序数:9日期:分数:课题:近代前夜的危机学习目标1.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2.多角度分析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难点:认识到清朝盛世下潜伏的危机课前笔记:课前预学1.清政府推行______的经济政策和_______的外交政策.2.清初实行严厉的___政策,禁止居民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减少为___一处.3.清朝中期,各种社会危机凸显。存在___兼并严重,____增长迅速,___腐败奢靡,农民起义增多等社会问题.4.从纵向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从横向看,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5.预学质疑:课中导学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一:中国有着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二:(见课本P23资料1)材料三:(见课本P23资料2)问题:1.请说说清统治者继续推行这一政策的落后性。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来看,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有哪些担忧?3.清政府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会有什么后果?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清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材料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三:阅读课本图5-35。材料四: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2.材料三透露了怎样的信息?3.说说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4.结合材料四以及课文内容,说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社会危机1.与田地的矛盾突出2.的奢侈腐朽3.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英国中国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制度)经济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外交殖民扩张思想文化自由民主平等课后反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课后提升基础巩固(A阶)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A.明朝前期B.康熙时代C.康乾盛世D.明中期到清前期2.多次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3.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C.鄙薄科学技术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拓展提高(B阶)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大批外商从陆路、海陆来到长安、洛阳、广州等城市。材料二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重开海外贸易,允许外商来华贸易。乾隆时期,又关闭了其他海港,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并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商品贸易。问题:(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唐朝、清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对外政策?(2)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综合探究五:课时预习:清朝盛世下潜伏的危机有哪些?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