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2 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案

资源简介

近代前夜的危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2.多角度分析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难点:认识到清朝盛世下潜伏的危机
【自主学习】
1.清政府推行______
的经济政策和_______
的外交政策.
2.清初实行严厉的___
政策,禁止居民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减少为___
一处.
3.清朝中期,各种社会危机凸显。存在___
兼并严重,____
增长迅速,___
腐化奢靡,农民起义增多等社会问题.
4.从纵向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从横向看,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
.
5.预学质疑:
【课堂探究】
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中国有着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统治者都推行重
农抑商的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见课本P23资料1)
材料三:(见课本P23资料2)
问题:1.请说说清统治者继续推行这一政策的落后性。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来看,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有哪些担忧?
3.清政府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会有什么后果?
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清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材料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阅读课本图5-35。
材料四: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透露了怎样的信息?
3.说说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以及课文内容,说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社会危机
1.
与田地的矛盾突出
2.
的奢侈腐朽
3.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制度)
经济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
外交
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
【课堂检测】
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政策 ③郑和下西洋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
D.禁止中国对外交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9.(2012·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1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
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南京条约》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