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教案

资源简介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数据等历史材料让学生知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通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了解日本如何从局部侵华走向全面侵华。(2)知道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学会能够运用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说明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
重点:“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教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学法: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抗战起点,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转折)
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有一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叫日本。在古代,这个邻邦不断的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谦逊、真诚,不断地从老师那里汲取营养。然而到了近代日本却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企图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然而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百分之四,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弹丸小国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呢?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1: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
材料2: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bi,使)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3: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中国
日本
国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钢产量
55.6万吨(含东北)
635万吨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
80%
军力
总兵力
202.9万人
60余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员
50万人
409.7万人
军舰总吨位
5.9万吨
77.1万吨
飞机
600架
2625架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
日本侵华的原因:(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大陆政策);(2)直接原因: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1931年,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摆脱危机,日本决定对外发动一次侵略战争来转嫁危机的后果,于是一步步地建立法西斯专政。)(3)中国长期积弱不振。(4)有利时机:中国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使日本有机可乘。英美等国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日本的侵华活动无暇顾及。
如此看来,日本是非要进行这场战争不可了。那么日本真正的侵华进程是怎样的?同学们阅读p70-75归纳整理日本侵华进程。
地点
事件
沈阳:
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
建立满洲国
上海
一·二八事变
华北
1.中共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根据地,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3.西安事变
北平
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平津
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上海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南京
1.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2.南京大屠杀
理清了日本侵华的路线,我们具体来关注日本侵华第一站沈阳——九一八事变。
1.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学生叙述
不宣而战是日本字甲午战争以来的惯用伎俩。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精心策划安排的。面对日本的进攻,中国方面的做出的反应呢?
资料1:1931年7月至9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并亲赴南昌督战。七八月间,他连续致电张学良,训令地方当局压制人民对日本挑衅的反抗。中村事件发生后,他在8月16日的电报中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竟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资料2:“当时我在北平养病。我接到九一八事变的报告,……以后我遂回家,并指示部下不要抵抗。因为我不知道状况,需要暂时观察情势……当时我没想到日军会那么蛮干,我以为他们绝不会这么做……当日我判断:日本这样做对它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知道日本真的要发动战争,我会与他们拼命的。”
资料3: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军占领沈阳,……我军全未抵抗”“对日……忍痛含愤待国际公理判断”“对日宣战或绝交非今日合宜政策”)
(1)当日军不断制造事端,挑衅中国军队时,国民政府正忙于何事?
(2)面对日军的挑衅,国民党是如何应对的?造成什么结果?
展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8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苏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知“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意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日军的计划实施的异常顺利,九一八事变当晚就占领沈阳,一日之内攻城20余座、4个月零18天占领东北3个省和1个特区,一口气吞下东北128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以此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一打就是14年。
P71练习题:
1.日本为何以东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地理位置、自然资源)
2.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西安:西安事变
1.事件:学生叙述
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以下犯上发动“兵谏”呢?
展示图片《蒋介石对“剿匪”政治宣传员的讲话》:“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我中国之患,乃在人心复杂散漫、精神萎顿不振,而又不能忍苦耐劳,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传各同志,刻苦耐劳,坚定工作,忍辱负责,打破目前之难关,完成剿赤之使命。有厚望焉。”
展示资料: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同胞书》
展示图片《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展示图片:北平学生掀起抗日的“一二·九”
运动,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全国人民的支持。
2.原因:民族危机严重;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张、杨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拒绝。
推测:如果照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走下去,中国的抗日形势将会怎样发展?——学生发言
在如此危急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张杨二人扣押蒋介石为了是逼蒋抗日,他们达到目的了吗,西安事变的结果如何?
3.结果及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北平: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事件:1937年7月7日……学生叙述
展示《七七事变示意图》、《第29军抗击日军图》
资料:“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佟麟阁将军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表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誓言。
2.意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资料1: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说:“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资料2:1945年春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论联合政府》
思考:为什么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抗战起点问题上有不同的认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党虽然进行了一些抗战,但总体来说还是实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了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才明确抗战立场,开始确立战时体制。
上海:淞沪会战
展示《淞沪会战示意图》《国民革命军奋勇反击日军》《日军轰炸下的上海》
资料: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
意义:淞沪会战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彻底粉碎。
日军侵华罪行
资料1: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说:“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人们都说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
资料2:展示日本教科书中的插图
日本右翼势力频频抛出反华言论,一再否认侵华历史,请你寻找有力的历史铁证进行驳斥:
1.南京大屠杀
2.细菌战
3.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