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化学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场景不涉及化学变化是
A.粮食酿醋 B.烟花燃放 C.陶瓷烧制 D.司南(指南针)指向
A A B. B C. C D. D
2.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如下描写:“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下列关于“青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是纯净物 B. 属于胶体
C. 被激光笔照射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D. 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100nm
3.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既是铜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 B. C. D.
4. 依据下列实验事实,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铝丝能导电 熔融NaCl能导电 NaCl溶于水能导电 干燥NaCl固体不导电
结论 铝是电解质 NaCl是电解质 NaCl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电离 NaCl固体中不含阴阳离子
A. A B. B C. C D. D
5.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把放射性物质填入C60中,并置于患者癌细胞处进行放射治疗癌症。下列关于C60说法正确的是
A. C60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B. C60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似
C. C60是60个碳原子形成的球状化合物
D. 煤、石油、C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6.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Ba(OH)2=Ba2++2(OH)- B. FeCl3=Fe2++3Cl-
C. D.
7.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 蔗糖、碳酸钡均不属于电解质 D.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8.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9. 碳量子点(CQDs)是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颗粒直径为)。我国化学家研制出一种碳量子点(CQDs)/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可实现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QDs与水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B. 是过程I、II的催化剂
C. 总反应方程式:
D. 属于氧化物
10.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盐酸与石灰石反应:
B 铁和稀盐酸:2Fe+6H+=2Fe3++3H2↑
C. 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H++OH-=H2O
D. 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片:2Ag++Cu=2Ag+Cu2+
11.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CO、Cl-。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除BaCl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A. H2SO4 B. HCl C. AgNO3 D. NaOH
12. 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钙营养强化剂,可以添加到各种食品中。两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如下:
这两种实验方案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 置换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3. 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能发生该转化的是
A. C、CO、CO2 B. H2O2、H2O、O2
C. NaOH、Na2CO3、NaNO3 D. Ca(OH)2、CaCl2、CaCO3
1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下列能表示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 铜器久置于中会和空气中的、、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铜绿”能跟反应生成、CO2和H2O,在其溶液中滴入溶液,生成,过滤干燥灼烧可以得到,电解氯化铜溶液可以制备和。
(1)上述短文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2)从物质的类别来看,O2、Cu和Cl2都属于___________。
(3)“铜绿”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写出生成Cu(OH)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16. Fe2O3又称铁红,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Fe2O3固体(红棕色)属于___________(填“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将其加入适量盐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烧杯中加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出现___________色,即可制得___________胶体,写出制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烧杯_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液体中产生了丁达尔效应。
17. .电解质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当电解质紊乱时,人体就要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现有下列几种物质:
①铜 ②NH3 ③H2SO4 ④Ba(OH)2固体 ⑤熔融的NaHSO4 ⑥稀盐酸
(1)将上述各物质按物质分类方法填写在表格的空白处(填物质编号):
分类标准 能导电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属于该类的物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⑤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先在小烧杯中加入④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接通电源,可观察到小灯泡变亮。
(3)向小烧杯中滴加③溶液,观察到以下现象,按要求填写产生对应现象的原因:
序号 现象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1 酚酞颜色变浅直至褪去 用离子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_
2 产生白色沉淀 用离子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_
3 小灯泡变暗直至熄灭 文字表达:___________
4 小灯泡又变亮 文字表达:___________
18.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滤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过滤时需要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高一化学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⑥ ②. ③ ③. ⑧⑨ ④. ⑤⑦
(2)单质 (3)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
(4)Cu2++2OH-=Cu(OH)2↓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碱性氧化物 ②. Fe2O3+6HCl=2FeCl3+3H2O
(2)Fe3++3OH-=Fe(OH)3↓
(3) ①. 红褐 ②. Fe(OH)3 ③.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乙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⑤⑥ ②. ③④⑤ ③. ②
(2)
(3) ①. OH-+H+=H2O ②. ③. 溶液中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和水,离子浓度减小,溶液导电性降低 ④. 继续加入的H2SO4发生电离,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Ba(NO3)2、Na2CO3 ②. CuSO4 ③. NaCl
(2) ①. 烧杯 ②. 漏斗 ③. 玻璃棒
(3)BaCO3+2H+=Ba2++CO2↑+H2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