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解读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解读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解读
初中化学 ·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内容导览
单元课标解读
1
单元概述与结构
2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3
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4
单元课时安排
5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
1. 金属材料
(1)知道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如硬度、抗腐蚀性等)。
(3)了解金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如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知道太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金属矿物形式存在的,体会化学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重要性(如工业炼铁)。
(2)以铁生锈为例,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常用方法(如涂油、刷漆、镀铬等)。
(3) 认识金属回收利用的价值,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跨学科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学业要求
1.能通过实验说明金属的主要性质;能举例说明金属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能利用金属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
2.能初步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金属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能对金属材料使用与金属资源开发、废旧金属回收等社会性议题展开讨论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积极参加与金属资源保护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单元课标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
化学观念 1.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通过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理解其应用(如铝合金用于航天器)。
2. 变化观与守恒观:认识金属冶炼(如高炉炼铁)、金属腐蚀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
科学思维 1. 证据推理:基于实验现象(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推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2. 模型认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模型预测反应可能性。
单元课标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实验探究能力:独立完成金属性质实验,规范操作仪器(如试管、酒精灯)。
2. 跨学科实践:参与“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活动,分析金属回收的可行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的意识(如废旧电池回收)。
2. 社会责任:关注金属材料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钛合金用于医疗植入),评价资源利用的社会影响。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将继续引导学生从组成、性质和用途等视角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体会金属材料的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讨论保护金属资源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等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全面性。课程内容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纯金属与合金性质的不同,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程度的不同等,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课题1 金属材料 核心内容:
1.金属的物理共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和特性。
2.合金的成分、性能及用途。
3.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编写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性质→用途”的化学观念;通过合金认识材料改性的科学方法。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核心内容:
1.金属与氧气反应(活动性差异)。
2.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编写意图:通过实验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规律,培养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引入置换反应概念,为酸碱盐学习铺垫。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核心内容:
1.金属矿物与冶炼(以炼铁为例)。
2.金属腐蚀条件与防护。
3.资源保护途径(回收、代用品等)。
编写意图:联系实际生产,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如稀土资源保护)。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实验活动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核心内容:
1.金属物理性质实验(观察、刻画、导电/导热/延展性设计)。2. 金属化学性质实验(加热铜片、与酸反应、设计比较Fe, Cu, Ag活动性)。
编写意图: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跨学科实践活动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核心内容: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和垃圾的分类。结合化学、物理、生物学课程中有关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等知识,认识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核心意图:有助于学生形成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的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二、单元结构
单元概述与结构
1.金属材料
纯金属
合金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金属的
化学性质
跨学科实践活动7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
金属资源的保护
实验活动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金属共性:了解金属的物理通性(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及特性(密度、熔点、硬度差异)。
(2)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分析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认识价格、资源、环保等综合因素对材料选择的影响。
(3)掌握合金特性:通过实验对比纯金属与合金性能,理解合金的广泛应用及新型金属材料(如钛合金)的价值。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4)探究化学性质:通过实验归纳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建立金属活动性顺序模型并应用。
(5)理解资源利用:学习炼铁原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掌握含杂质计算,认识金属腐蚀条件与防护措施。
(6)培养资源保护意识:结合国情(如稀土资源),探讨金属回收、合理开采及代用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
(1)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联分析。
(2)合金的特性及实际应用(如不锈钢、硬铝)。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与应用(置换反应)。
(4)高炉炼铁原理及含杂质计算。
(5)铁锈蚀条件与防护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变量控制)。
(2)含杂质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分数转换)。
(3)从多角度(环境、经济、技术)分析金属资源保护策略。
四、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
(1)已学习氧气、碳等非金属的性质,了解燃烧、还原反应等概念。
(2)熟悉物质分类(单质、化合物),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
可能遇到的困难: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记不住顺序规律;不会预测反应是否发生。。
(2)含杂质物质的计算:混淆“纯净物质量”与“样品质量”的关系。
(3)金属腐蚀条件的探究:对多变量(O 、H O)控制实验设计不熟练。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解决方法:
(1)实验主导:增加分组实验(如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探究金属与酸反应速率)。
(2)情境驱动:用文物(青铜面具)、现代科技(钛合金人造骨)等案例激发兴趣。
(3)模型构建:用思维导图归纳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如“导电性→导线”)。
(4)社会责任渗透:讨论“电动车电池回收”等热点问题,强化环保意识。
与后续知识的关联: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八单元)→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第十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列举金属的物理共性(光泽、导电性等)及特性(颜色、熔点等),解释其与用途的关系。 2.通过实验(黄铜片与铜片刻画)对比合金与纯金属性能差异,理解合金的优越性。 3.认识新型金属材料(如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价值,体会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三星堆青铜面具、现代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材料的共同物理性质。
2.实验探究对比:分组实验:比较纯金属(Cu、Al)与合金(黄铜、硬铝)的硬度、延展性,填写教材表8-2性能对比表。
3.资料分析拓展:分析“金属之最”资料卡,讨论“为何电线用铜不用银”;结合表8-1数据,设计金属选材方案(如手术刀材料)。
4.科技前沿渗透:播放钛合金人造骨、超薄不锈钢箔材视频,引导学生总结新型合金特性(抗腐蚀、高强度)。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Mg、Al、Fe)、酸(稀HCl、H SO )及盐溶液(CuSO 、AgNO )的反应。 2.归纳置换反应特征,构建金属活动性顺序(K→Au),并能预测反应可行性(如Zn与CuSO 反应)。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如除杂:FeCl 中CuCl )。 1.实验分层探究:分三阶段实验:① 金属与O 反应(打磨铝片观察氧化膜)→ ② 与酸反应(Mg、Zn、Fe、Cu对比)→ ③ 与盐溶液反应(“铝丝浸CuSO ”等)。
2.模型构建引导:绘制反应关系图,标注“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归纳置换反应定义;对比Mg、Zn、Fe与酸反应速率,推导活动性强弱。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Mg、Al、Fe)、酸(稀HCl、H SO )及盐溶液(CuSO 、AgNO )的反应。 2.归纳置换反应特征,构建金属活动性顺序(K→Au),并能预测反应可行性(如Zn与CuSO 反应)。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如除杂:FeCl 中CuCl )。 3.预测验证实践:给出问题:“能否用Ag制H ?Cu与Al (SO ) 反应?”,引导学生用活动性顺序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
4.误差分析讨论:针对“铜丝浸AgNO 后溶液变蓝”现象,讨论反应本质(Cu+2AgNO →Cu(NO ) +2Ag),强化证据意识。
课题3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识别常见金属矿物(赤铁矿Fe O 、磁铁矿Fe O ),书写高炉炼铁原理(3CO+Fe O →2Fe+3CO )。 2.掌握含杂质计算(例题:1000t赤铁矿炼铁),理解工业生产的实际复杂性。 1.模拟工业流程:动态演示高炉炼铁流程图(教材图8-16),标注进料(矿石、焦炭、石灰石)、反应区及产物(生铁、炉渣)。
2.计算思维训练:例题变式:若赤铁矿含Fe O 70%,炼含碳2%的生铁583t,需矿石多少吨?强调“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换算逻辑。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3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3.通过铁钉生锈实验探究腐蚀条件(O 、H O),列举防护措施(刷漆、镀铬)。 4.结合稀土案例(徐光宪贡献),讨论金属回收、合理开采及代用品开发的策略。 3.实验探究深化:提前一周布置铁钉生锈实验(蒸馏水、植物油、干燥剂对照),课堂分析现象,总结“隔绝O 或H O”的防护原理。
4.国情教育融合:展示我国稀土储量和出口政策数据,分组辩论“金属资源保护优先策略”(回收vs开采vs代用),撰写倡议书。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实验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要点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②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跨学科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要点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①了解垃圾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应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变化等化学知识,结合物理、生物学、道德与法治、地理等课程相关知识,认识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方法及途径,宣传和践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名称 课时分配 内容要点
课题1 金属材料 1课时 1.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2.合金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2课时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3.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课时 1.金属矿物;2.铁的冶炼;3.金属资源保护
实验活动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课时 1.探究金属的性质;2.实验方案设计
跨学科实践活动7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1课时 1.了解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2.认识垃圾的分类;3.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
单元复习 1课时 知识梳理与典例分析
总计 8课时
THANKS!
谢谢观看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解读)
一、单元课标解读
1.内容要求
课标内容要求
1. 金属材料 (1)知道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如硬度、抗腐蚀性等)。 (3)了解金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如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知道太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金属矿物形式存在的,体会化学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重要性(如工业炼铁)。 (2)以铁生锈为例,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常用方法(如涂油、刷漆、镀铬等)。 (3) 认识金属回收利用的价值,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跨学科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2.学业要求
课标学业要求
1.能通过实验说明金属的主要性质;能举例说明金属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能利用金属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 2.能初步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金属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能对金属材料使用与金属资源开发、废旧金属回收等社会性议题展开讨论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积极参加与金属资源保护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3.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
化学观念 1.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通过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理解其应用(如铝合金用于航天器)。 2. 变化观与守恒观:认识金属冶炼(如高炉炼铁)、金属腐蚀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
科学思维 1. 证据推理:基于实验现象(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推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2. 模型认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模型预测反应可能性。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实验探究能力:独立完成金属性质实验,规范操作仪器(如试管、酒精灯)。 2. 跨学科实践:参与“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活动,分析金属回收的可行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的意识(如废旧电池回收)。 2. 社会责任:关注金属材料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钛合金用于医疗植入),评价资源利用的社会影响。
二、单元概述与结构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将继续引导学生从组成、性质和用途等视角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体会金属材料的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讨论保护金属资源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等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全面性。课程内容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纯金属与合金性质的不同,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程度的不同等,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1 金属材料 核心内容: 1.金属的物理共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和特性。 2.合金的成分、性能及用途。 3.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编写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性质→用途”的化学观念;通过合金认识材料改性的科学方法。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核心内容: 1.金属与氧气反应(活动性差异)。 2.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编写意图:通过实验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规律,培养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引入置换反应概念,为酸碱盐学习铺垫。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核心内容: 1.金属矿物与冶炼(以炼铁为例)。 2.金属腐蚀条件与防护。 3.资源保护途径(回收、代用品等)。 编写意图:联系实际生产,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如稀土资源保护)。
实验活动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核心内容: 1.金属物理性质实验(观察、刻画、导电/导热/延展性设计)。 2. 金属化学性质实验(加热铜片、与酸反应、设计比较Fe, Cu, Ag活动性)。 编写意图: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跨学科实践活动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核心内容: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和垃圾的分类。结合化学、物理、生物学课程中有关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等知识,认识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核心意图:有助于学生形成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的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2.单元结构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识金属共性:了解金属的物理通性(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及特性(密度、熔点、硬度差异)。
(2)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分析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认识价格、资源、环保等综合因素对材料选择的影响。
(3)掌握合金特性:通过实验对比纯金属与合金性能,理解合金的广泛应用及新型金属材料(如钛合金)的价值。
(4)探究化学性质:通过实验归纳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建立金属活动性顺序模型并应用。
(5)理解资源利用:学习炼铁原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掌握含杂质计算,认识金属腐蚀条件与防护措施。
(6)培养资源保护意识:结合国情(如稀土资源),探讨金属回收、合理开采及代用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教学重点
(1)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联分析。
(2)合金的特性及实际应用(如不锈钢、硬铝)。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与应用(置换反应)。
(4)高炉炼铁原理及含杂质计算。
(5)铁锈蚀条件与防护措施。
3.教学难点
(1)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变量控制)。
(2)含杂质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分数转换)。
(3)从多角度(环境、经济、技术)分析金属资源保护策略。
4.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
(1)已学习氧气、碳等非金属的性质,了解燃烧、还原反应等概念。
(2)熟悉物质分类(单质、化合物),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
可能遇到的困难: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记不住顺序规律;不会预测反应是否发生。。
(2)含杂质物质的计算:混淆“纯净物质量”与“样品质量”的关系。
(3)金属腐蚀条件的探究:对多变量(O 、H O)控制实验设计不熟练。
解决方法:
(1)实验主导:增加分组实验(如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探究金属与酸反应速率)。
(2)情境驱动:用文物(青铜面具)、现代科技(钛合金人造骨)等案例激发兴趣。
(3)模型构建:用思维导图归纳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如“导电性→导线”)。
(4)社会责任渗透:讨论“电动车电池回收”等热点问题,强化环保意识。
与后续知识的关联: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八单元)→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第十单元)。
四、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列举金属的物理共性(光泽、导电性等)及特性(颜色、熔点等),解释其与用途的关系。 2.通过实验(黄铜片与铜片刻画)对比合金与纯金属性能差异,理解合金的优越性。 3.认识新型金属材料(如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价值,体会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三星堆青铜面具、现代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材料的共同物理性质。 2.实验探究对比:分组实验:比较纯金属(Cu、Al)与合金(黄铜、硬铝)的硬度、延展性,填写教材表8-2性能对比表。 3.资料分析拓展:分析“金属之最”资料卡,讨论“为何电线用铜不用银”;结合表8-1数据,设计金属选材方案(如手术刀材料)。 4.科技前沿渗透:播放钛合金人造骨、超薄不锈钢箔材视频,引导学生总结新型合金特性(抗腐蚀、高强度)。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Mg、Al、Fe)、酸(稀HCl、H SO )及盐溶液(CuSO 、AgNO )的反应。 2.归纳置换反应特征,构建金属活动性顺序(K→Au),并能预测反应可行性(如Zn与CuSO 反应)。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如除杂:FeCl 中CuCl )。 1.实验分层探究:分三阶段实验:① 金属与O 反应(打磨铝片观察氧化膜)→ ② 与酸反应(Mg、Zn、Fe、Cu对比)→ ③ 与盐溶液反应(“铝丝浸CuSO ”等)。 2.模型构建引导:绘制反应关系图,标注“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归纳置换反应定义;对比Mg、Zn、Fe与酸反应速率,推导活动性强弱。 3.预测验证实践:给出问题:“能否用Ag制H ?Cu与Al (SO ) 反应?”,引导学生用活动性顺序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 4.误差分析讨论:针对“铜丝浸AgNO 后溶液变蓝”现象,讨论反应本质(Cu+2AgNO →Cu(NO ) +2Ag),强化证据意识。
课题3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识别常见金属矿物(赤铁矿Fe O 、磁铁矿Fe O ),书写高炉炼铁原理(3CO+Fe O →2Fe+3CO )。 2.掌握含杂质计算(例题:1000t赤铁矿炼铁),理解工业生产的实际复杂性。 3.通过铁钉生锈实验探究腐蚀条件(O 、H O),列举防护措施(刷漆、镀铬)。 4.结合稀土案例(徐光宪贡献),讨论金属回收、合理开采及代用品开发的策略。 1.模拟工业流程:动态演示高炉炼铁流程图(教材图8-16),标注进料(矿石、焦炭、石灰石)、反应区及产物(生铁、炉渣)。 2.计算思维训练:例题变式:若赤铁矿含Fe O 70%,炼含碳2%的生铁583t,需矿石多少吨?强调“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换算逻辑。 3.实验探究深化:提前一周布置铁钉生锈实验(蒸馏水、植物油、干燥剂对照),课堂分析现象,总结“隔绝O 或H O”的防护原理。 4.国情教育融合:展示我国稀土储量和出口政策数据,分组辩论“金属资源保护优先策略”(回收vs开采vs代用),撰写倡议书。
实验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要点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②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跨学科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要点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①了解垃圾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应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变化等化学知识,结合物理、生物学、道德与法治、地理等课程相关知识,认识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方法及途径,宣传和践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
五、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名称 课时分配 内容要点
课题1 金属材料 1课时 1.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2.合金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2课时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3.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课时 1.金属矿物;2.铁的冶炼;3.金属资源保护
实验活动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课时 1.探究金属的性质;2.实验方案设计
跨学科实践活动7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1课时 1.了解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2.认识垃圾的分类;3.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
单元复习 1课时 知识梳理与典例分析
总计 8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