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基础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基础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Ca 40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自书告身帖》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
2.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木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B.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来作润滑剂
D.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的原子不同
3.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
①不可燃 ②不支持燃烧 ③能溶于水 ④密度比空气小 ⑤密度比空气大
A.①②③ B.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4.我国石墨烯年产量全球规模最大。石墨烯(如图)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备得到。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则发生了物理变化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石墨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5.温室效应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CO3沉淀
C.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可以用来制作碳酸饮料
6.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 )
A.金刚石 B.铁矿石 C.石墨 D.大理石
7.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下图的实验设计意图的是 ( )
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B.说明反应的生成物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可以防止有毒的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D.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8.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
A.伸入燃着的木条 B.闻气体气味
C.观察气体颜色 D.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9. 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装置是 ( )
A. B. C. D.
10.如图所示是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此实验试管中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此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D.此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1.高温下碳和氧化铜可发生反应:,反应中碳表现出 ( )
A.吸附性 B.稳定性 C.助燃性 D.还原性
12.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故常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倒放在桌上备用
D.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13.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
A.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
B.冬季燃煤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D.点燃气体前,应先检验其纯度
14.同学们将燃着的蜡烛粘在碗底,向碗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将干燥的玻璃杯罩在蜡烛上方并将其倒扣在碗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与分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初,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B.倒扣玻璃杯后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倒扣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的液面会上升
D.液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气体只有水蒸气
15.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相符的是 ( )
A.露天焚烧垃圾 B.多开燃油汽车
C.大量植树造林 D.工厂废气直接排放
16.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推动甲图中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1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
B.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C.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它们都有毒
D.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产生铜
18.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与的比较错误的是 ( )
A.CO2无毒,CO有毒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增雨
D.CO2能灭火,CO易燃烧
19.下列实验室制取的部分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连接仪器 B.制备气体
C.收集气体 D.处理废液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一定量石灰石样品,把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盐酸的累计加入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是0.2 B.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
C.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0% D.第3次实验后石灰石有剩余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1.(10分)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2)“碳”吸收:二氧化碳不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也能被海洋中的水吸收,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碳”捕捉:每年约1000万吨二氧化碳被“捕捉”并被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 。
(4)“碳转化”
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新型电解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X,X的化学式为 。
22.(8分)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语有云“一两黄金一两墨,千锤万杵方制成”,古法制墨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制成。下面是古代制墨的主要工艺流程图。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通过“炼烟”制得烟料的主要成分为炭黑,松枝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2)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晾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4)描金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是 。
23.(8分)利用塑料瓶等用品设计如图装置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
(1)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填仪器名称)。
(2)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应盛放的药品是 。
(4)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此过程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24.(10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1)如图1所示,小芳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小明对此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 。
(2)小红设计了如图2的装置继续探究。
步骤①:向B中紫色石蕊试纸上滴加蒸馏水,未见试纸颜色变化。
步骤②: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观察到 (填“A”或“B”)处的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小红将变红的紫色石蕊试纸在太阳下晒一会,试纸又变紫,原因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5.(14分)实验室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装置如图(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并填写相应的空格。
(1)实验过程如下: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并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④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CO2,先点燃 (填A或B)处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且 ;⑤点燃另一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内出现 现象时,说明CO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⑥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处的酒精喷灯,C中的现象为 。
(2)同学认为该装置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不需要的理由:
(3)写出硬质玻璃管中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6.(10分)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CO2的流程如图: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中,CO2含量较低的是 (填“A”或“B”)处。
(2)经多次循环后,CaO作为吸附剂吸收CO2效果会降低,固体结构变化如图所示。多次循环后,吸附剂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
(3)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取24g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24g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克。
②计算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自书告身帖》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
【答案】B
【解析】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自书告身帖》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与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无关,碳不具有氧化性;
故选:B。
2.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木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B.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来作润滑剂
D.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的原子不同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正确;
B、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B错误;
C、石墨导电性良好可用作电极材料,C错误;
D、构成金刚石与石墨的原子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
①不可燃 ②不支持燃烧 ③能溶于水 ④密度比空气小 ⑤密度比空气大
A.①②③ B.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答案】D
【解析】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4.我国石墨烯年产量全球规模最大。石墨烯(如图)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备得到。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则发生了物理变化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石墨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A、石墨烯和石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所以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石墨烯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石墨烯是碳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水,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石墨烯是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温室效应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CO3沉淀
C.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可以用来制作碳酸饮料
【答案】A
【解析】A、CO2不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石蕊纸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故选项不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固体为干冰,干冰易升华吸热,可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正确;
D、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用来制作碳酸饮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A。
6.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 )
A.金刚石 B.铁矿石 C.石墨 D.大理石
【答案】A
【解析】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故选A。
7.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下图的实验设计意图的是 ( )
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B.说明反应的生成物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可以防止有毒的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D.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答案】B
【解析】A、尾气通到酒精灯点燃,一可防止污染环境,二燃烧释放的热量充分利用,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通过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体现,装置中未能反应,故选项错误;
C、尾气通到酒精灯点燃,一可防止污染环境,二燃烧释放的热量充分利用,故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所以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B。
8.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
A.伸入燃着的木条 B.闻气体气味
C.观察气体颜色 D.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答案】A
【解析】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空气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氧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中燃着木条熄灭。A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符合题意;
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气味。B闻气体气味不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不符合题意;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颜色,C观察气体颜色不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氧气不能,所以D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不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9.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装置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该装置若想让反应开始,可向左侧通入高于大气压的气体,使液体与固体接触从而发生反应。然而,当要停止反应时,由于管道中充满气体,无法通过简单操作使液体与固体分离,也就不能随时让反应停止,所以该选项不符合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要求,A错误;
B、此装置通过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能使盐酸与固体接触,从而让反应开始。但当想要停止反应时,即便夹住弹簧夹,由于装置结构特点,盐酸不会倒流,也就无法使液体与固体分离,反应不能停止,B错误;
C、装置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使反应开始。但当夹住弹簧夹后,因为分液漏斗下端离液面太远,盐酸难以回流到分液漏斗中,也就不能实现液体与固体分离,反应难以停止,C错误;
D、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盐酸与固体接触,反应开始。当夹住弹簧夹时,瓶内由于持续生成二氧化碳,压强增大,会将盐酸压回到长颈漏斗中,此时液体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满足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条件,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是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此实验试管中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此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D.此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答案】B
【解析】A、实验中蜡烛熄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还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所以试管中液面上升,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实验中矿泉水瓶变瘪,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1.高温下碳和氧化铜可发生反应:,反应中碳表现出 ( )
A.吸附性 B.稳定性 C.助燃性 D.还原性
【答案】D
【解析】高温下碳和氧化铜可发生反应:,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故选D。
12.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故常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倒放在桌上备用
D.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答案】C
【解析】A、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故常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备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
A.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
B.冬季燃煤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D.点燃气体前,应先检验其纯度
【答案】A
【解析】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选项做法存在安全隐患;
B、冬季燃煤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做法正确;
C、久而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直接进入,会有窒息的危险,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先做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不能进入,故选项做法正确;
D、由于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CO前要先检验其纯度,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A。
14.同学们将燃着的蜡烛粘在碗底,向碗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将干燥的玻璃杯罩在蜡烛上方并将其倒扣在碗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与分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初,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B.倒扣玻璃杯后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倒扣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的液面会上升
D.液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气体只有水蒸气
【答案】D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水受热形成水蒸气,实验初,生成的水蒸气遇到干而冷的玻璃杯后在玻璃杯内壁形成水雾,描述正确;
B、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实验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水,故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描述正确;
C、实验中蜡烛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的水面上升,描述正确;
D、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气体中含有氮气、稀有气体等,描述不正确;
故选D。
15.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相符的是 ( )
A.露天焚烧垃圾 B.多开燃油汽车 C.大量植树造林 D.工厂废气直接排放
【答案】C
【解析】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B、多开燃油汽车会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D、工厂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推动甲图中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答案】A
【解析】A、推动题图甲中注射器,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故A错误;
B、题图乙中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下,液封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防止气体逸出,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丙装置用植物油将二氧化碳与水隔开,防止气体溶于水,可以测量的体积,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故D正确。
故选A。
1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
B.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C.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它们都有毒
D.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产生铜
【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少量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被点燃,因此用点燃的方法不能除去二氧化碳中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死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碳、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产生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产生铜,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与的比较错误的是 ( )
A.CO2无毒,CO有毒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增雨
D.CO2能灭火,CO易燃烧
【答案】C
【解析】A、CO2无毒,CO有毒,A选项正确;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B选项正确;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和人工增雨,CO不可用于人工增雨,C选项错误;
D、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用于灭火,CO易燃烧,D选项正确。
故选:C。
19.下列实验室制取的部分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连接仪器 B.制备气体
C.收集气体 D.处理废液
【答案】A
【解析】A、连接仪器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图示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制备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实验后的废液应倒入指定容器中集中处理,不能倒入水池中,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一定量石灰石样品,把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盐酸的累计加入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是0.2 B.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
C.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0% D.第3次实验后石灰石有剩余
【答案】B
【解析】A、由实验数据表可知,每加入5g稀盐酸,与碳酸钙物质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减少0.5g,即每次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0.5g;前三次实验中盐酸均完全反应,而第四次加入5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减少=0.5g 0.2g=0.3g,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0.2g为杂质的质量,所以第5次再加入盐酸,固体的质量不变,所以表中x的值为0.2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实验数据表可知,每加入5g稀盐酸,与碳酸钙物质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减少0.5g,则加入石灰石样品质量为1.5g+0.5g=2.0g,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2.0g,该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质量=2g 0.2g=1.8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实验数据表可知,第4次加盐酸,剩余固体质量还在减少,第3次实验后石灰石有剩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1.(10分)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2)“碳”吸收:二氧化碳不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也能被海洋中的水吸收,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碳”捕捉:每年约1000万吨二氧化碳被“捕捉”并被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 。
(4)“碳转化”
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新型电解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X,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二氧化碳
(2)
(3)二氧化碳分子间有间隔
(4)CO2+2NH3CO(NH2)2+H2O O2
【解析】(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3)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间有间隔。
(4)①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
②反应前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6、4;反应后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O2。
22.(8分)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语有云“一两黄金一两墨,千锤万杵方制成”,古法制墨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制成。下面是古代制墨的主要工艺流程图。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通过“炼烟”制得烟料的主要成分为炭黑,松枝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2)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晾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4)描金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是 。
【答案】(1)碳/C
(2)可燃性
(3)物理变化
(4)美观
【解析】(1)炭黑中含有碳元素,故松枝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填:碳或C;
(2)墨的主要成分是碳,能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生成二氧化碳,故填:可燃性;
(3)晾干使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4)描金使其更为美观,故填:美观。
23.(8分)利用塑料瓶等用品设计如图装置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
(1)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填仪器名称)。
(2)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应盛放的药品是 。
(4)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此过程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答案】(1)集气瓶
(2)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3)澄清石灰水
(4)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1)据图可知,C是收集装置,所以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集气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 HCl = CaCl2 + CO2↑ + H2O;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4)装置C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会熄灭,则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24.(10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1)如图1所示,小芳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小明对此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 。
(2)小红设计了如图2的装置继续探究。
步骤①:向B中紫色石蕊试纸上滴加蒸馏水,未见试纸颜色变化。
步骤②: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观察到 (填“A”或“B”)处的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小红将变红的紫色石蕊试纸在太阳下晒一会,试纸又变紫,原因是 。
【答案】(1)CO2能溶于水,也会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塑料瓶变瘪
(2)B H2CO3 化合反应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解析】(1)软塑料瓶变瘪不一定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也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步骤②: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观察到B处的试纸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使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
发生的反应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
步骤③:小红将变红的紫色石蕊试纸在太阳下晒一会,试纸又变紫,原因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5.(14分)实验室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装置如图(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并填写相应的空格。
(1)实验过程如下: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并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④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CO2,先点燃 (填A或B)处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且 ;⑤点燃另一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内出现 现象时,说明CO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⑥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处的酒精喷灯,C中的现象为 。
(2)同学认为该装置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不需要的理由:
(3)写出硬质玻璃管中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A 液体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红 还原
D中的液体进入C中
(2)D中未反应的CO被收集在D中,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3)
【解析】(1)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CO2,先点燃A,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CO,所以加热一段时间,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另一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内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出现现象为黑色粉末变红,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处的酒精喷灯,装置内部压强减小,C中的现象为D中液体进入C中;
(2)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装置D能够收集尾气,CO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3)硬质玻璃管中B处发生反应的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6.(10分)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CO2的流程如图: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中,CO2含量较低的是 (填“A”或“B”)处。
(2)经多次循环后,CaO作为吸附剂吸收CO2效果会降低,固体结构变化如图所示。多次循环后,吸附剂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
(3)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取24g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24g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克。
②计算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答案】(1)CaCO3CaO+CO2↑ A
(2)随着煅烧次数的增加,生成CaO的孔洞逐渐减少,吸附效果减弱
(3)20
解:设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 g
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8.8 g。
【解析】(1)由流程图可知,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由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的流程图可知,A处消耗二氧化碳,B处产生二氧化碳,则含量较低的是A处;
(2)根据图示可知,多次循环后,吸附剂效果降低的原因是随着煅烧次数的增加,生成CaO的孔洞逐渐减少,吸附效果减弱;
(3)①由图象可知最终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4g,该质量即是剩余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所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24g-4g=20g;
②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