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a 40 Cu 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用于制作简易净水装置的材料中,能吸附色素、去除异味的是( )
A.塑料瓶 B.小卵石 C.石英砂 D.活性炭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铁 B.硫酸铜 C.二氧化碳 D.金刚石
3.(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自然界能减少大气中含量的途径是( )
A.火山喷发 B.森林着火 C.光合作用 D.碳酸分解
4.下列可以用来灭火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氢气
5.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硬度都很大
B.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都是黑色固体
D.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6.(2025·湖北·中考真题)湖北武汉推动碳普惠机制,建立个人“碳账本”,将碳减排量以积分方式可视化,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碳行动。下列行为能为个人“碳账本”积分的是( )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乘坐公交车上学
C.用煤生火做饭 D.单面打印纸质材料
7.“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
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易晾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 氩气被压缩到钢瓶里——分子间间隔变小
C.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 金刚石硬,石墨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9.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0.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碳纳米管常温下性质稳定
C.碳纳米管完全燃烧生成物是CO2
D.碳纳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强
11.(2025·云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
B.CO可作燃料,CO2可作气体肥料
C.CO有毒,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D.金刚石薄膜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12.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13.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要考虑的是( )
A.能否与水反应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14.实验室制取 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组装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15.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16.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B.将混合气体点燃
C.将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1,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反应物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D.该发生装置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
18.“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有关分析中,其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发生物理变化
B.守恒观:“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
D.平衡观:“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9.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为氧化铜,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B.①是碳不充分燃烧时的产物反应
C.②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D.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③
20.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Q点时,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3min内,氧化铜的质量一直减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1.(6分)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
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6分)用如图实验验证的性质.
(1)收集时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3)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3.(4分)碳和碳的氧化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影视舞台上经常看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景象产生这一景象可用的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我国化学家已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高效转化为甲醇()和水,这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6分)下图表示“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碳”排放
(1)二氧化碳虽然用途广泛,但排放过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请列举温室效应的危害: (写一点)。下列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c.鼓励民众公交出行 d.电脑不用时长时间开着
“碳”利用
(2)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5.(8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 (填“增强”或“减弱”)。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6.(12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X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
(3)小宇同学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与装置C相比,装置B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
③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的方法为 。
(4)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制取该气体时,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
27.(12分)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碳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资料】反应过程中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CO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只有二氧化碳;
②只有一氧化碳;
③ 。
(2)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 成立,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的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8.(6分)化学小组为测定学校附近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混合物的质量
85g 15g 95.6g
请分析并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用于制作简易净水装置的材料中,能吸附色素、去除异味的是( )
A.塑料瓶 B.小卵石 C.石英砂 D.活性炭
【答案】D
【解析】A. 塑料瓶仅作为容器,用于盛装其他材料,不具备吸附能力,选项错误。
B. 小卵石通过物理过滤拦截大颗粒杂质,无法吸附色素或异味,选项错误。
C. 石英砂用于过滤细小颗粒,属于物理过滤,无吸附作用,选项错误。
D. 活性炭因疏松多孔的结构,比表面积大,能通过物理吸附去除色素和异味,选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铁 B.硫酸铜 C.二氧化碳 D.金刚石
【答案】B
【分析】金属、大多数非金属固体、稀有气体一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解析】A、铁由铁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自然界能减少大气中含量的途径是( )
A.火山喷发 B.森林着火 C.光合作用 D.碳酸分解
【答案】C
【解析】A、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CO2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A错误;
B、森林着火时,燃烧有机物会生成CO2,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B错误;
C、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直接减少大气中的CO2,故C正确;
D、碳酸分解会释放CO2,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可以用来灭火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氢气
【答案】B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D、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硬度都很大 B.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都是黑色固体 D.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答案】D
【解析】A、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金刚石的硬度很大,石墨的质地软,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的硬度很大,不能用于制造铅笔芯,石墨的质地软,可用于制造铅笔芯,故B不符合题意;
C、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故C不符合题意;
D、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都不活泼,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5·湖北·中考真题)湖北武汉推动碳普惠机制,建立个人“碳账本”,将碳减排量以积分方式可视化,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碳行动。下列行为能为个人“碳账本”积分的是( )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乘坐公交车上学
C.用煤生火做饭 D.单面打印纸质材料
【答案】B
【解析】A、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餐具(如塑料或纸制品)的生产和处理过程会消耗资源并产生碳排放,尤其是塑料来源于石油化工,增加碳足迹,故A不符合题意;
B、乘坐公交车上学: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工具,多人共乘可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整体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属于低碳行为,故B符合题意;
C、用煤生火做饭:煤是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CO2)及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显著增加碳排放,故C不符合题意;
D、单面打印纸质材料:单面打印浪费纸张,纸张生产需消耗木材资源,而树木能吸收CO2,减少用纸可保护森林资源,降低碳排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 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答案】B
【解析】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车的电刷,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冶炼金属,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易晾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 氩气被压缩到钢瓶里——分子间间隔变小
C.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 金刚石硬,石墨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A、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易晾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说法正确;
B、氩气被压缩到钢瓶里,是由于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说法正确;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说法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C。
9.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塑料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拧紧瓶盖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倾倒二氧化碳后,杠杆右端会下沉,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是证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碳纳米管常温下性质稳定
C.碳纳米管完全燃烧生成物是CO2
D.碳纳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强
【答案】A
【解析】A、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单质,不是化合物,故说法错误;B、碳单质在常温型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说法正确;C、碳纳米管由碳元素组成,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法正确;D、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故说法正确;故选A。
11.(2025·云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
B.CO可作燃料,CO2可作气体肥料
C.CO有毒,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D.金刚石薄膜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答案】C
【解析】A. 碳(C)与氧气(O2)反应时,若氧气充足生成CO2,氧气不足则生成CO。因此,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故选项说法正确;
B. 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CO2参与光合作用,可作气体肥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 CO难溶于水,煤炉上放水无法有效吸收CO,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正确方法是保持通风,故选项说法错误;
D. 金刚石导热性优异,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解析】A、由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分子构成,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均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13.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要考虑的是( )
A.能否与水反应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答案】D
【解析】A、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可决定气体能否用排水法收集,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气体的密度,可决定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气体需要难溶于水,则需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气体是否可燃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4.实验室制取 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组装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答案】B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试剂)→倒(倒入液体试剂)→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收集(二氧化碳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B。
15.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答案】C
【解析】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A错误;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B错误;
C、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倒置且振荡后CO2与水充分接触,而此时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正确;
D、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D错误。
故选:C。
16.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B.将混合气体点燃
C.将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混合气通过澄清石灰水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不符合题意;
B、虽然一氧化碳能燃烧,但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无法点燃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倾倒后会导致部分混合气体逸出,还会混入空气,不符合题意;
D、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最后就只剩下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1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1,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反应物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D.该发生装置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
【答案】D
【解析】A.ab段压强增大,说明装置内气体增多,此时弹簧夹关闭,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故选项说法正确;
B.bc段压强不变,说明反应停止,且装置密闭,说明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点之后压强减小,气体导出,说明此时打开弹簧夹,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发生装置可以通过压强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但不能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8.“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有关分析中,其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发生物理变化
B.守恒观:“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
D.平衡观:“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A、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光合作用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氧原子总数不变,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选项说法正确。
19.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为氧化铜,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B.①是碳不充分燃烧时的产物反应
C.②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D.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③
【答案】B
【解析】A、若X为氧化铜,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红色,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C、反应②可能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也可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打开可乐瓶盖时,发生反应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反应③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Q点时,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3min内,氧化铜的质量一直减少
【答案】C
【解析】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至t2min,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N点恰好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则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有碳、氧化铜、铜三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铜,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N点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N点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t2~t3min内铜又与进入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Q点与N点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0~t2min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氧化铜逐渐变为铜,所以氧化铜的质量不断减少,t2~t3min内铜又与进入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使氧化铜的质量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1.(6分)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
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B
(2)物理
(3)
【解析】(1)A、石墨具有滑腻感,且为深灰色,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选项正确;
C、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切割大理石,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3)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6分)用如图实验验证的性质.
(1)收集时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3)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
【解析】(1)收集时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23.(4分)碳和碳的氧化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影视舞台上经常看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景象产生这一景象可用的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我国化学家已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高效转化为甲醇()和水,这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干冰
(2)
【解析】(1)影视舞台上经常看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景象产生这一景象可用的物质是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小液滴,从而形成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 CH3OH )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4.(6分)下图表示“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碳”排放
(1)二氧化碳虽然用途广泛,但排放过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请列举温室效应的危害: (写一点)。下列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c.鼓励民众公交出行 d.电脑不用时长时间开着
“碳”利用
(2)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答案】(1)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bc
(2)BD
【解析】(1)温室效应的危害: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a、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在当前阶段并不现实,因为化石燃料仍然是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完全停止使用并不可行,不符合题意;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是一种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符合题意;c、鼓励民众公交出行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通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可以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从而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符合题意;d、电脑不用时长时间开着是一种浪费能源的行为,不仅会增加碳排放,还会浪费电力资源,不符合题意。故选:bc;
(2)A、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超临界CO2与普通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超临界CO2的分子仍在不断运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超临界CO2流体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D。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5.(8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 (填“增强”或“减弱”)。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答案】(1)释放
(2)碳替代
(3)减弱
(4)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硫效果最好
【解析】(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分别为:47%、21%、15%、17%,其中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6.(12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X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
(3)小宇同学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与装置C相比,装置B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
③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的方法为 。
(4)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制取该气体时,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
【答案】(1)长颈漏斗
(2)AF
(3)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E
【解析】(1)仪器X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即装置A,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其中用排水法能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即装置F,综上可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AF;
(3)①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B能将大理石放在多孔隔板上,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加入,关闭活塞,反应生成的气体增多,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内,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导出,使得装置内压强减小,液体重新流入试管内,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因此与装置C相比,装置B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用装置D通过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则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7.(12分)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碳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资料】反应过程中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CO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只有二氧化碳;
②只有一氧化碳;
③ 。
(2)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 成立,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的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 。
【答案】(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
(3)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碳(或碳粉等)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故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猜想①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猜想①所发生的反应是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观察到装置B有明显的变化发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被C装置吸收;装置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所以猜想③成立。故填: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A装置中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同时,碳粉可能有剩余。所以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碳粉。故填:;碳粉。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8.(6分)化学小组为测定学校附近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混合物的质量
85g 15g 95.6g
请分析并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4.4(2分)
(2)解: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4分)
【解析】(1)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85g+15g-95.6g=4.4g;
(2)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