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三上第三单元第1课《班级的姓氏》课件(30页)+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三上第三单元第1课《班级的姓氏》课件(30页)+教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班级的姓氏
第三单元第1课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05
知识拓展
06
课堂练习
07
课堂评价
08
课后作业
歌词里都有哪些姓氏呀?有你的姓氏吗?有你好朋友的姓氏吗?
你认识同学的姓名吗?
宋俊霄
张宸浩
李唯一
张嘉悦
邓芷萓
沈子蓉
姓名
姓氏
名字
名:名字,人或事物的称谓。
姓:表明家族系统的字。
中国人的姓氏,是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明确的姓氏文字。
通过视频你了解我们姓氏都从哪里来的呢?
姓氏的起源
源自封地或居住地:如“鲁”“赵”“郭”(郭指城郭周边)。
源自官职或爵位:如“司马”(古代军事官职)、“王”“侯”(爵位名称)。
姓氏的起源
源自部落或族群的图腾/称号:如“熊”(楚国先祖以熊为图腾)、“龙”“凤”。
源自祖先的名或字:如“孔”(源自孔子先祖公孙嘉的字“孔父”)
姓氏的起源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北魏鲜卑族“拓跋氏”改姓“元”。
源自祖先的职业:如“张”(祖上职业可能是个弓箭手)、“陶”(祖上制陶匠人)。
姓氏猜一猜
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舜帝后裔,西周时期诸侯园陈国的君主。
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之一。之个姓氏现在由三横-竖构成,古代字形却与某种兵器或帽冠等有关。
这个姓氏的一支因世袭理官的职务,以官为氏,称理氏。据传,理氏祖上因逃难期间几乎快饿死,用李子树上的果子充饥并活了下来,从此改姓事,并以李树为图腾。
介绍我的姓氏
我的名字叫做______
通过查阅资料(问家人、看书),我发现我的姓氏有着这样的起源故事:( )
例:我的名字叫做_缪缪老师___
通过查阅资料(问家人、看书),我发现我的姓氏有着这样的起源故事:
(源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这是“缪”姓最主要的起源。春秋时期,秦穆公(“穆”在古代与“缪”通用,有恭敬、深远之意)死后谥号为“缪”。他的部分后代为纪念先祖,便以其谥号“缪”为姓氏,世代相传。)
姓氏看职业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它成文于北宋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字体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表示同一个姓氏的汉字可能字形不尽相同。
非遗系列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RIES
《百家姓》
“王”变形记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甲骨文
全文
虢季子白盘
篆文
《峄山刻石》
隶书
《曹全碑》
“王”变形记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三千多年。商代甲骨文里,就有姓氏啦!
草书
《书谱》
楷书
《多宝塔感应碑》
行书
《洛神赋》
这两枚印章的字有什么不同?
传统
印章印出来的字是正的,刻出的字是反的。阳刻是将文字刻成凸形,阴刻是将文字刻成凹形。
将背景部分刻掉,文字部分刻成凸形
笔画
将图案或文字部分刻掉形成凹陷
笔画
白文(阴刻)—— 刻字
朱文(阳刻)—— 刻背景
篆刻的刻印技法
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的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方寸天地,气象万千”中国篆刻在 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系列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RIES
篆刻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印章知识我知道
朱文:白底红字,用阳刻手法。
文章司马
自强不息
缘喜斋
印章知识我知道
白文:红底白字,用阴刻手法。
怀玉
出则弟
秋月春风等闲度
欣赏篆刻名家作品
吴昌硕篆刻作品
欣赏篆刻百家姓
印章的使用
绘画作品
藏书
盖章狂魔乾隆
挑战!写反字
艺术实践
用手中材料,泥条(或超轻粘土)手搓成条,用泥条塑性的方法,表现姓氏印章阳刻的效果。大小5厘米的正方形内完成。学有余力可阳刻形状各异的闲章。
泥条塑形步骤
1.搓出粗细均匀的泥条
2.用泥条塑形手法,拼出反向字体,表现出姓氏印章阳刻的效果。
教师示范
学生参考作品
拓展——篆刻书法动画人 教 版 第3课《班级的姓氏》教学设计
课题 班级的姓氏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班级的姓氏”为主题,融合了语文、历史与美术学科知识。通过《姓氏歌》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常见姓氏;借助图示和简单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姓氏的起源与家族传承意义;结合《百家姓》和古代印章,引入阴刻、阳刻等美术概念,最终通过泥条塑形创作专属姓氏印章。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姓氏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美术创作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姓氏歌》动画、古代印章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姓氏文化和印章艺术的美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2.艺术表现:在创作姓氏印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搓、摆、粘等泥塑技能,将自己的姓氏以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锻炼艺术表现能力。3.文化理解:了解姓氏的起源和传承,认识到姓氏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设计姓氏印章时融入自己的想法,如选择不同的字体造型等,培养创意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参与互动和动手操作活动。他们已经认识自己和同学的姓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表达能力,但对姓氏的起源、印章文化等知识了解较少。在美术技能方面,他们能进行简单的泥塑操作,如搓泥条等,但对阴刻、阳刻的理解和反向字的书写存在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和趣味引导帮助掌握。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姓氏,认识姓氏的起源和家族传承意义。让学生掌握阳刻的特点,学会用泥条塑形制作阳刻姓氏印章。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阴刻与阳刻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自己姓氏的反向字,并将其转化为泥条阳刻印章的造型。
材料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小镜子、田字格练习纸、优秀学生作品范例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版《姓氏歌》视频视频结束后,带领学生跟着节奏拍手读一遍歌词。提问:“歌词里都有哪些姓氏呀?有你的姓氏吗?有你好朋友的姓氏吗?”谈话引起学生兴趣;你认识同学的姓名吗?展示同学们姓名。引导学生思考“姓名”中的姓和名 认真观看视频,跟着老师拍手读歌词,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和好朋友的姓氏。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拍手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初步接触常见姓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一)探秘!为什么我们不一样?教师;中国人的姓氏,是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明确的姓氏文字。因为我们的祖先不一样!姓氏就像家族的密码,一代传一代,传到了我们这里。”接着提问:“所以,我们班有这么多不同的姓氏,说明我们来自好多好多不同的大家族(二)活动一:寻根!我的姓氏起源1.播放姓氏起源视频。呈现姓氏起源素材,了解姓氏的起源。源自封地或居住地:如“鲁”“赵”“郭”(郭指城郭周边)。源自官职或爵位:如“司马”(古代军事官职)、“王”“侯”(爵位名称)。源自祖先的名或字:如“孔”(源自孔子先祖公孙嘉的字“孔父”)源自部落或族群的图腾/称号:如“熊”(楚国先祖以熊为图腾)、“龙”“凤”。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北魏鲜卑族“拓跋氏”改姓“元”。源自祖先的职业:如“张”(祖上职业可能是个弓箭手)、“陶”(祖上制陶匠人) 2.姓氏猜一猜上边一列是姓氏的几种常见起源(简单文字表示:古代国王的封地、祖先的职业、祖先住的地方),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舜帝后裔,西周时期诸侯园陈国的君主。这个姓氏的一支因世袭理官的职务,以官为氏,称理氏。据传,理氏祖上因逃难期间几乎快饿死,用李子树上的果子充饥并活了下来,从此改姓事,并以李树为图腾。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之一。之个姓氏现在由三横-竖构成,古代字形却与某种兵器或帽冠等有关。下边一列是一些常见的姓氏(王、李、陈等)。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连线,并说说为什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强调答案不唯一,重在思考和猜测。介绍我的姓氏出示大大的文本框:“我的名字叫做______”,下面一行字:“通过查阅资料(问家人、看书),我发现我的姓氏有着这样的起源故事:”,引导学生课上简单分享,说明课后作为小调查作业完成。(三)活动二:创造!我的姓氏印教师活动:展示《百家姓》了解《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它成文于北宋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字体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表示同一个姓氏的汉字可能字形不尽相同。展示“王”多个不同字体(篆书、隶书、楷书)的姓氏印章,提问:“这些印章的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字体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两枚印章的字有什么不同?印章印出来的字是正的,刻出的字是反的。阳刻是将文字刻成凸形,阴刻是将文字刻成凹形。 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的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方寸天地,气象万千”中国篆刻在 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朱文:白底红字,用阳刻手法。白文:红底白字,用阴刻手法。书籍图片和各式各样的古代印章图片,介绍印章的古老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印章文化。重点讲解阴刻与阳刻,用视觉对比的方式,结合高清对比图和记忆口诀:“阳刻凸出来,红字白底真醒目!”“阴刻凹进去,白字红底很古朴!”,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进一步欣赏篆刻的作品以及印章的用途如在绘画作品、藏书等进行盖章,同时介绍乾隆喜爱盖章。进行“挑战!写反字”环节,在PPT上展示常见姓氏(如“陈”)的田字格,通过动画将字翻转成镜像。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田字格纸,示范对着小镜子写反向字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写自己姓氏的反向字。(五)作业与创作:终极任务——泥条塑形姓氏印教师活动:展示泥条塑形姓氏印的步骤图片,清晰讲解步骤:搓泥条(把陶泥搓成“粗细均匀的胖面条”)、摆字形(用泥条在板上摆出自己姓氏的阳刻效果)、加固(用少量泥浆或水将泥条连接处粘牢)、完成(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范例)。强调本次作业要求制作阳刻印章,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观察图片,倾听老师的讲解,思考老师的问题,认同班级姓氏多样的趣味性。积极参与猜猜看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分享自己姓氏的起源信息,明确课后调查作业的要求。欣赏图片,感受印章文化;认真倾听老师对阴刻和阳刻的讲解,记忆口诀;观察不同字体的印章,说出字体的不同之处;按照老师的示范,尝试写自己姓氏的反向字,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助。认真观看步骤图片,倾听老师讲解;领取陶泥和工具,按照步骤进行创作,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努力完成自己的阳刻姓氏印章。 借助直观的图片和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姓氏不同的原因和姓氏的家族传承意义,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好奇心。通过连连看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姓氏的常见起源,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设置分享和调查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姓氏的历史,增强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欣赏印章图片,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清晰讲解阴刻和阳刻,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美术知识;让学生观察不同字体,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写反向字的挑战,为后续制作印章做铺垫,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清晰的步骤讲解和范例展示,让学生明确创作要求和方法;动手制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姓氏的秘密!我们念姓氏儿歌,了解李、王等姓氏的起源故事,知道姓氏能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就有姓氏文字啦。接着我们感知《百家姓》,观察印章特点,学写姓氏反向文字,还跟着步骤用泥条做阳刻姓氏印。大家都积极参与,期待大家课后多多钻研,把姓氏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班级的姓氏1.姓氏歌里的姓氏2.姓氏的秘密:祖先不同、家族密码3.姓氏起源:封地、职业、居住地4.印章知识:阳刻:凸出来、红字白底阴刻:凹进去、白字红底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班级的姓氏”展开,通过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了解姓氏文化和印章艺术。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姓氏的起源和印章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完成阳刻姓氏印章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动画版《姓氏歌》的导入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连连看活动和写反向字挑战让课堂氛围活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讲解阴刻和阳刻时,部分学生仍难以快速区分,虽然借助了图片和口诀,但后续还需增加更多对比练习;在泥条塑形环节,有些学生搓的泥条粗细不均匀,影响了印章的美观,下次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示范和指导。此外,学生对自己姓氏起源的了解程度差异较大,课后需要督促学生完成调查作业,并在下次课安排专门的分享时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姓氏文化的丰富性。总的来说,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细节处理上还需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