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改革开放的推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唯物史观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1、(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政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完成了党的路线、路线、和路线的,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得到平反(1)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法律。(2)意义:反映了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向,建设的道路迈进。二、启动版—创境激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三、核心板—自主探究一、对农村的改革1、目的(作用):以调动,促进。2、典型:3、形式:。4、内容:。5、启示:。6、影响:大发展,为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对外开放的措施(1)年,我国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3)增设了;设立。(4)经济特区的作用:成为,,;加快发展我国。(5)开放格局:三、对城市的改革1、时间:从1985年起2、重点:3、主要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的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实行;(3)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以后,在推行、,向建立迈进;对采取、等多种形式。四、拓展版—展示汇报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五、(升华版)知识应用: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经济建设上来B.建设和谐社会上来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来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A.坚持改革B.坚持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内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A.坚持改革B.坚持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4.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位于最北的是()A.大连B.秦皇岛C.天津5.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6.我国现在全省成为经济特区的有几个省 ()A.1个B.2个C.5个7.从区域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A.上海的浦东开始的B.东北开始的C.广东、福建开始的二、1.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答、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2、“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歌曲《春天的故事》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答、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答、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答、④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答、不同意。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3、材料一 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吹哨子是组织农民上坡干农活的重要方式,当时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答、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原因:人民公社时期在分配上绝对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答、(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它有何作用?(4分)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