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 年北京十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 14 小题)
1.下列装置或过程能实现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 B C D
锌锰干电池 燃气燃烧 电池充电 水力发电
2.下列关于电化学腐蚀、防护与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暖宝宝发热利用了原电池原理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连接锌棒后,电子 暖气片表面刷油漆防止
Fe﹣3e﹣═Fe3+ 由锌流向铁管道 金属腐蚀
3.一定温度下,在 2L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5min 时反应停止
B.a点时,v(A)=v(B)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 2B+C
D.反应开始到 5min,v(B)=0.08mol/(L min)
第 1页(共 37页)
4.我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主要过程如
图所示。
已知:
436 /
→ +
键断裂
463 /
→ +
键断裂
498 /
→ +
键断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Ⅱ吸收能量
B.若分解 2molH2O(g),估算出反应放出 482kJ能量
C.催化剂能减小水分解反应的焓变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5.离子交换膜法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示意图如图。关于该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Cl 比 OH 容易失去电子,H+比 Na+容易获得电子
B.精制饱和食盐水从 c口补充,NaOH溶液从 b口流出
C.从 a口流出的溶液中浓度大于 c口进入溶液浓度
D.离子交换膜既能防止 Cl2与 NaOH反应,又能防止 Cl2与 H2接触
第 2页(共 37页)
6.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合成氨采用的压强为 10MPa-30MPa
B.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H2(g)+I2(g) 2HI(g),加压后气体颜色变深
C.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 FeCl3溶液,促进 O2的产生
D.铁钉放入浓 HNO3中,无明显变化,加热后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7.用压强传感器探究生铁在 pH=2和 pH=4醋酸溶液中发生腐蚀的装置及得到的图象如下:分析图象,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溶液 pH<2时,生铁发生析氢腐蚀
B.在酸性溶液中生铁只能发生吸氧腐蚀
C.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速率一样快
D ﹣.两溶液中负极反应均为 Fe﹣2e =Fe2+
8.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如下:
①CH3OH(g)+H2O(g)=CO2(g)+3H2(g)ΔH=+49.0kJ ﹣ mol 1
② 3 ( ) +
1
2 2( ) = 2( ) + 2 2( )

ΔH=﹣192.9kJ 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3OH ﹣的燃烧热为 192.9kJ mol 1
B.64gCH3OH(g)按照反应①制取氢气,吸收能量 49kJ
C 1.根据①和②推知: 2( ) + 2 2( )═ 2 ( )

ΔH=﹣241.9kJ mol 1
D. 3 ( ) +
1
2 2( ) = 2( ) + 2

2( )ΔH<﹣192.9kJ mol 1
第 3页(共 37页)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B C D
目的 验证铁钉能发生吸氧腐蚀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
方案
10.高炉炼铁以铁矿石(主要成分为 Fe2O3、焦炭、空气为原料,发生反应:Fe2O3(s)+3CO(g) 2Fe
(s)+3CO2(g)。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
温度/℃ 1000 1150 1300
平衡常数 64.0 50.7 42.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反应的ΔH<0
B.利用空气将焦炭转化为 CO,推测有利于增大铁的生成速率
C.增加高炉的高度可以降低平衡气体中 CO的含量
D.1000℃时测得尾气中 CO和 CO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25%和 15%,则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11.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 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 PCl5发生反应:PCl5(g) PCl3(g)
+Cl2(g)。
编号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s
PCl5(g) PCl3(g) Cl2(g)
Ⅰ 320 0.40 0.10 0.10 t1
Ⅱ 320 0.80 t2
Ⅲ 410 0.40 0.15 0.15 t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到达平衡时,容器Ⅰ中的平均速率为 v(PCl5)=0.1/t1mol L 1 s 1
B.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1
C.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
60
D.平衡常数 K:容器Ⅱ>容器Ⅲ
第 4页(共 37页)
12.我国科技工作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可充电Mg—CO2电池,以Mg(TFSI)2为电解质,电解液中加入
1,3﹣丙二胺(PDA)以捕获 CO2,使放电时 CO2还原产物为MgC2O4。该设计克服了MgCO3导电性
差和释放 CO2能力差的障碍,同时改善了Mg2+的溶剂化环境,提高了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2CO2+Mg=MgC2O4
B.充电时,多孔碳纳米管电极与电源正极连接
C.充电时,电子由Mg 电极流向阳极,Mg2+向阴极迁移
D.放电时,每转移 1mol电子,理论上可转化 1mol CO2
13.某小组对 FeCl3溶液与 Cu粉混合后再加 KSCN溶液的实验进行如下研究。
①向 2mL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 Cu粉,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2天后,溶液变为浅蓝色,有
白色不溶物生成。
②取①中浅蓝色的上层清液,滴加 KSCN溶液,溶液变红,出现白色浑浊。振荡后白色浑浊物增多,
红色褪去。经检验,白色不溶物是 CuSCN。
③向 2mL0.1mol/LCuSO4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未观察到白色浑浊。放置 24小时后,出现白色不溶
物。
已知:CuCl和 CuSCN 均为白色不溶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产生白色不溶物的可能原因是 Cu+Cu2++2Cl﹣=2CuCl
B.由③可知② ﹣中白色浑浊不是 Cu2+与 SCN 直接反应生成的
C.②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Fe3+玻完全消耗了
D.实验表明:溶解度:CuSCN<CuCl
第 5页(共 37页)
14.FeSx催化 CO还原处理烟气中的 SO2转化为液态 S,部分物质转化关系如图 1所示。在容积可变的密
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和 SO2在不同压强(p1、p2)下,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
度的变化如图 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W为 CO,M为 CO2
B.②中每生成 1mol Z,③中有 1mol FeSx生成
C.升高温度,SO2与 CO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
D.p1>p2
二.非选择题
15.(一)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工业上使用水煤气(CO与 H2的混
合气体)转化成甲醇(CH3OH):CO(g)+2H2(g) CH3OH(g)ΔH=﹣90.7kJ/mol
(1)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 0.5molCO 和 0.75molH2,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
平衡时 CH3OH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压强(p)的变化如图 1所示。
①p1 p2(填“<”或“>”)。
②该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 ,M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L,则 233℃时,H2的
转化率为 (保留 1位小数)。
第 6页(共 37页)
③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在 p1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单位时间内消耗 1mol CO的同时生成 1mol CH3OH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密闭容器的体积不再改变
(2)工业上可利用甲醇羰基化法进一步制取甲酸甲酯:CH3OH(g)+CO(g) HCOOCH3(g)。在
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的 CH3OH和 CO,相同时间内 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 2
所示(不考虑其他副反应)。
①b、c、d三点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 。
②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③ 曲 线 ac 段 和 de 段 的 变 化 趋 势 不 同 。 试 从 反 应 速 率 和 平 衡 角 度 说 明 理
由: 。
(二)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1)闭合 K1,断开 K2。
①电极 a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 2 4 的迁移方向为 (填“a→b”或“b→a”)。
(2)一段时间后断开 K1,闭合 K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①一段时间后,电极 b附近的现象是 。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通过调节 K1、K2可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b.若将 Na2SO4溶液替换为稀硫酸,闭合 K2后,电极反应不变
c.闭合 K1,电路中每转移 4mol电子,电极 a理论上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44.8L
d.以上过程中,电极 a附近的 pH先减小,后增大,电解质溶液 pH不变。
第 7页(共 37页)
16.As2O3在医药、电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含砷元素(As)的工业废水经如图流程转化为粗 As2O3:
(1)“碱浸”的目的是将废水中的 H3AsO3和 H3AsO4转化为盐。H3AsO4转化为 Na3AsO4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
(2)“氧化”时,1mol 3 3 转化为 3 4 至少需要 O2 mol。
(3)“沉砷”是将砷元素转化为 Ca5(AsO4)3OH沉淀,发生的主要反应有:
a.Ca(OH ﹣)2(s) Ca2+(aq)+2OH (aq) ΔH<0
b.5Ca2++OH﹣+3 3 4 Ca5(AsO4)3OH ΔH>0
研究表明:“沉砷”的最佳温度是 85℃,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温度高于 85℃后,随温度升高沉淀率下
降的原因是 。
(4)“还原”过程中 H3AsO4转化为 H3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 As2O3,同时结晶得到粗 As2O3,As2O3在不同温度和不同
浓度硫酸中的溶解度(S)曲线如图所示。为了提高粗 As2O3的沉淀率,“结晶”过程进行的操作
是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粗 As2O3中含有 CaSO4
b.工业生产中,滤液 2可循环使用,提高砷的回收率
c.通过先“沉砷”后“酸化”的顺序,可以达到富集砷元素的目的
第 8页(共 37页)
17.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某小组模拟 O3氧化结合(NH4)SO3溶液吸收法同时脱除
SO2和 NO的过程示意图如图。
(1)气体反应器中的主要反应原理及相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 平衡常数(25℃) 活化能(/ kJ/mol)
反应 a:2O3(g) 3O2(g)ΔH1=﹣286.6kJ/mol 1.6×1057 24.6
反应 b:NO(g)+O3(g) NO2(g)+O2(g)ΔH2=﹣200.9kJ/mol 6.2×1034 3.17
反应 c:SO2(g)+O3(g) SO3(g)+O2(g)ΔH3 1.1×1041 58.17
①已知:2SO2(g)+O2(g) 2SO3(g)ΔH=﹣196.6kJ/mol,则ΔH3= 。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高于 150℃,在相同时间内 SO2 和 NO 的转化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原因
是 。
③其他条件不变,SO2和 NO 初始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经检测装置 1 分析,在相同时间内,SO2
和 NO 的 转 化 率 随 O3 的 浓 度 的 变 化 如 图 。 结 合 数 据 分 析 NO 的 转 化 率 高 于 SO2 的 原
因 。
(2)其他条件不变,SO2和 NO初始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经检测装置 2分析,
在相同时间内,O3与 NO的物质的量之比对 SO2和 NO脱除率的影响如图。
① O3 的 浓 度 很 低 时 , SO2 的 脱 除 率 超 过 97% , 原 因
是 。
②在吸收器中, 2 3 与 NO2反应生成 2和 2 4 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为 。
③在吸收器中,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部分 +4被转化为 N2,反应中 +4和 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第 9页(共 37页)
18.环氧乙烷( ),简称 EO)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消毒剂。由乙烯经电解制备 EO的原
理示意图如图:
(1)①阳极室产生 Cl2后发生的反应有: 、CH2═CH2+HClO→HOCH2CH2Cl。
②结合电极反应式说明生成溶液 a的原理 。
(2)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按一定流速通过该装置。电解效率η和选择性 S的定义:
( )
η 生成 所用的电子(B)= ×100%
(通过电极的电子)
(
S B 生成
所用的乙烯)
( )= ×100%
(转化的乙烯)
①若η(EO)=100%,则溶液 b的溶质为 。
②当乙烯完全消耗时,测得η(EO)≈70%,S(EO)≈97%。推测η(EO)≈70%的原因:
Ⅰ.阳极有 H2O放电
Ⅱ.阳极有乙烯放电
Ⅲ.阳极室流出液中含有 Cl2和 HClO

i.检验电解产物,推测Ⅰ不成立。需要检验的物质是 。
ii.假设没有生成 EO的乙烯全部在阳极放电生成 CO2,则η(CO2)≈ %。经检验阳极放电产
物没有 CO2。
iii.实验证实推测Ⅲ成立,所用试剂及现象是 。
可选试剂:AgNO3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品红溶液
第 10页(共 37页)
19 ﹣.某小组同学探究 Ag+与 I 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1)研究 AgNO3溶液与 KI溶液反应产物。
向盛有 1mL1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1mL1mol/LKI溶液,振荡试管产生黄色浑浊,再向其中加
入 溶液,无明显变化。得出结论:二者混合,无明显氧化还原反应。
(2)验证 Ag+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 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铁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
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 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SCN溶液,振荡 存在 Fe3+
取少量除尽 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2滴 (填 存在 Fe2+
序号)溶液,振荡
可选用试剂:①KSCN溶液②NaOH溶液③酸性 KMnO4溶液④K3[Fe(CN)6]溶液。
由上述实验可知铁的氧化产物中含有 Fe2+和 Fe3+,则 Ag+氧化性强于 Fe3+,又已知 Fe3+氧化性强于 I2,
Ag+ I﹣得出结论: 可与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乙同学用 pH计测得,常温该硝酸银溶液的 pH为 5.5,于是对上述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你认为他的理由
是 。
(3)丙同学通过原电池原理探究 Ag+与Ⅰ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装置图如图。
①补全上图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
②闭合开关 K,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正极电极表面有光亮的银析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
写出 Ag+与 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结论:Ag+与 I﹣可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实验反思。
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其浓度有关。由该资料和以上实验分析,AgNO3溶液
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是 。
第 11页(共 37页)
2025-2026 年北京十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4 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C D C A C C B C C
题号 12 13 14
答案 C C B
一.选择题(共 14 小题)
1.下列装置或过程能实现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 B C D
锌锰干电池 燃气燃烧 电池充电 水力发电
【分析】充电为电解池,电解池能实现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答】解:A.锌锰干电池是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 A错误;
B.燃气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 B错误;
C.电池充电,该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 C正确;
D.该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 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之间的转化,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为电
解池,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关于电化学腐蚀、防护与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暖宝宝发热利用了原电池原理
B ﹣.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Fe﹣3e ═Fe3+
第 12页(共 37页)
C. 连接锌棒后,电子由锌流向铁管道
D. 暖气片表面刷油漆防止金属腐蚀
【分析】A.暖宝宝中含有铁粉、活性炭、无机盐等物质,在与空气接触时构成原电池,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释放热量,利用了原电池原理;
B. ﹣用废铁保护铁管道时,废铁作阳极,铁在阳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应为 Fe﹣2e ═Fe2+;
C.连接锌棒后,形成锌﹣铁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电子由负极(锌)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铁
管道);
D.暖气片表面刷油漆,可以隔绝空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
【解答】解:A.暖宝宝中含有铁粉、活性炭、无机盐等物质,在与空气接触时构成原电池,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释放热量,利用了原电池原理,故 A正确;
B.用废铁保护铁管道时,废铁作阳极(在电化学防护中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里的阳极是指较
﹣ ﹣
活泼金属),铁在阳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应为 Fe﹣2e ═Fe2+,而不是 Fe﹣3e ═Fe3+,故 B错误;
C.连接锌棒后,形成锌﹣铁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电子由负极(锌)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铁
管道),故 C正确;
D.暖气片表面刷油漆,可以隔绝空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故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材料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及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为比较贴合实际生活
应用的考点。
3.一定温度下,在 2L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第 13页(共 37页)
A.5min 时反应停止
B.a点时,v(A)=v(B)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 2B+C
D.反应开始到 5min,v(B)=0.08mol/(L min)
【分析】A.5min时反应达到了动态平衡;
B.a点时,A和 B的物质的量相等,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不相等;
C.由图可知,Δn(A)=0.6mol,Δn(B)=0.4mol,Δn(C)=0.2mol,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 ( ).反应开始到 5min,Δn(B)=0.4mol,代入 v(B)= 即可。
【解答】解:A.5min时反应达到了动态平衡,并未停止,故 A错误;
B.a点时,A和 B的物质的量相等,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不相等,则 v(A)≠v(B),故 B错误;
C.由图可知,Δn(A)=0.6mol,Δn(B)=0.4mol,Δn(C)=0.2mol,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 2B+C,故 C正确;
D.反应开始到 5min,Δn(B)=0.4mol,v(B = ( ) = 0.4 ) 2 ×5 =0.04mol/(L min),故 D错
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
4.我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主要过程如
图所示。
已知:
436 /
→ +
键断裂
463 /
→ +
键断裂
498 /
→ +
键断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Ⅱ吸收能量
第 14页(共 37页)
B.若分解 2molH2O(g),估算出反应放出 482kJ能量
C.催化剂能减小水分解反应的焓变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分析】A.形成化学键放热;
B.焓变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可使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数增加。
【解答】解:A.过程 II中生成氢气、过氧化氢,形成化学键,则过程Ⅱ放出能量,故 A错误;
B.分解水的反应为 2H2O(g)=2H2(g)+O2(g),焓变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463kJ/mol×4﹣(436kJmol×2+498kJ/mol)=+482kJ/mol,即 2H2O(g)=2H(2 g)+O(2 g)ΔH=+482kJ/mol,
所以分解 2molH2O(g)吸收 482kJ能量,故 B错误;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故 C错误;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使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数增加,分子总数不变,则反应物分子中活
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故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焓变与键能的计算关系、催化剂
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中化学键的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5.离子交换膜法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示意图如图。关于该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l﹣ OH﹣. 比 容易失去电子,H+比 Na+容易获得电子
B.精制饱和食盐水从 c口补充,NaOH溶液从 b口流出
C.从 a口流出的溶液中浓度大于 c口进入溶液浓度
D.离子交换膜既能防止 Cl2与 NaOH反应,又能防止 Cl2与 H2接触
第 15页(共 37页)

【分析】由图可知,左侧电极 Cl 失电子生成 Cl2,Cl 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 0价,则左侧电极为
H ﹣阳极,右侧电极为阴极,阴极上 2O得电子生成 H2和 OH ,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Na+从阳极
室向阴极室移动,则 c为饱和食盐水,b为 NaOH,d为稀 NaOH溶液,a为稀 NaCl溶液。
﹣ ﹣
【解答】解:A.根据图知,左侧电极得到 Cl2、右侧电极得到 H2,说明 Cl 比 OH 容易失去电子,H+
比 Na+容易获得电子,故 A正确;
B.通过以上分析知,饱和食盐水从 c口补充,浓 NaOH溶液从 b口流出,故 B正确;
C.从 a口流出的溶液是淡盐水,c口进入溶液是饱和食盐水,所以从 a口流出的溶液浓度小于 c口进
入溶液浓度,故 C错误;
D.该图中是阳离子交换膜,只能阳离子通过,阴离子和分子不能通过,所以能防止 Cl2与 NaOH反应,
又能防止 Cl2与 H2接触,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电解原理,侧重考查图象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离子放电顺序、离子交
换膜的作用、各物质的成分是解本题关键,D选项为解答易错点。
6.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合成氨采用的压强为 10MPa-30MPa
B.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H2(g)+I2(g) 2HI(g),加压后气体颜色变深
C.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 FeCl3溶液,促进 O2的产生
D.铁钉放入浓 HNO3中,无明显变化,加热后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平衡移动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使用平衡移动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平衡移动原理不适用。
【解答】解:A.工业合成氨采用的压强为 10MPa-30MPa,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氨气产率增大,
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 A正确;
B.加压平衡不移动,但碘蒸气浓度增大,所以加压后气体颜色变深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 B错
误;
C.FeCl3是 H2O2分解的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 H2O2分解速率,但化学平衡不移动,则
促进 O2的产生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 C错误;
D.铁钉放入浓 HNO3中,无明显变化,加热后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是因为加热条件下硝酸能与铁表面
氧化膜反应,氧化膜破坏导致浓硝酸能与铁持续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则加热后产生大量红棕
色气体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 D错误;
故选:A。
第 16页(共 37页)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7.用压强传感器探究生铁在 pH=2和 pH=4醋酸溶液中发生腐蚀的装置及得到的图象如下:分析图象,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溶液 pH<2时,生铁发生析氢腐蚀
B.在酸性溶液中生铁只能发生吸氧腐蚀
C.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速率一样快
D ﹣.两溶液中负极反应均为 Fe﹣2e =Fe2+
【分析】根据压强与时间关系图知,pH=2的醋酸溶液中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增大,说明该反应
发生析氢腐蚀,pH=4的醋酸溶液中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减小,说明发生吸氧腐蚀,根据原电池
原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 PH=2的溶液中压强与时间的关系知,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增大,说明该
装置发生析氢腐蚀,则溶液 pH<2时,生铁发生析氢腐蚀,故 A正确;
B.pH=4的醋酸溶液中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减小,说明发生吸氧腐蚀,pH=4的醋酸溶液呈酸
性,所以在酸性溶液中生铁可能发生吸氧腐蚀,故 B正确;
C.根据压强与时间关系图知,pH=2的溶液和 pH=4的溶液中,变化相同的压强时所用时间不同,前
者比后者使用时间长,说明吸氧腐蚀速率大于析氢腐蚀速率,故 C错误;
D ﹣.两个溶液中都发生电化学腐蚀,铁均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Fe﹣2e =Fe2+,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根据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反应速率
大小、电极反应等知识点,难度中等.
8.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如下:
①CH ﹣3OH(g)+H2O(g)=CO2(g)+3H2(g)ΔH=+49.0kJ mol 1
② 1 ﹣13 ( ) + 2 2( ) = 2( ) + 2 2( )ΔH=﹣192.9kJ 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17页(共 37页)
A.CH3OH的燃烧热为 192.9kJ mol﹣1
B.64gCH3OH(g)按照反应①制取氢气,吸收能量 49kJ
C 1 ﹣.根据①和②推知: 2( ) + 2 2( )═ 2 ( )ΔH=﹣241.9kJ mol
1
D. 3 ( ) +
1 ﹣
2 2( ) = 2( ) + 2 2( )ΔH<﹣192.9kJ mol
1
【分析】A.燃烧热是指在 25℃,101 kPa条件下,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
热量;
B.ΔH的数值和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C.根据盖斯定律来解答;
D.ΔH比较大小时,需要带上正负号。
【解答】解:A.H完全燃烧时生成 H2O(g),②中 H生成的是 H2,不是完全燃烧的稳定氧化物,
故 A错误;
B.64gCH3OH(g)为 2mol,按照反应①制取氢气,吸收能量 49kJ×2═78kJ,故 B错误;
C 1 ﹣.由②﹣①可得: 2( ) + 2 2( )═ 2 ( )ΔH=﹣241.9kJ mol
1,故 C正确;
D.液态甲醇能量低于气态甲醇的能量,故放热量小于反应②的热量,故 D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了盖斯定律、燃烧热、反应热的计算,是常考考点,难度不大。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B C D
目 验证铁钉能发生吸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
的 氧腐蚀 热 影响




【分析】A.食盐水为中性,Fe 发生吸氧腐蚀;
B.图中烧杯缺少盖子;
第 18页(共 37页)
C.只改变 KSCN的浓度;
D.只有温度不同。
【解答】解:A.食盐水为中性,Fe 发生吸氧腐蚀,水沿导管上升可证明,故 A正确;
B.图中烧杯缺少盖子,故 B错误;
C.只改变 KSCN的浓度,增大 KSCN溶液浓度时颜色加深,可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 C正
确;
D.只有温度不同,热水中颜色深,可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电化学、化学平衡、难溶电解
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0.高炉炼铁以铁矿石(主要成分为 Fe2O3、焦炭、空气为原料,发生反应:Fe2O3(s)+3CO(g) 2Fe
(s)+3CO2(g)。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
温度/℃ 1000 1150 1300
平衡常数 64.0 50.7 42.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反应的ΔH<0
B.利用空气将焦炭转化为 CO,推测有利于增大铁的生成速率
C.增加高炉的高度可以降低平衡气体中 CO的含量
D.1000℃时测得尾气中 CO和 CO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25%和 15%,则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分析】A..平衡常数 K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CO浓度增加,反应向右移动,铁的生成速率也会增大;
C.平衡后,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降低炼铁尾气中 CO的含量;
D.根据反应式,平衡时 CO和 CO2的浓度比率应该接近于该平衡常数的比值;
【解答】解:A.平衡常数 K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因为对于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时,
反应会向吸热方向移动,从而导致平衡常数减小,故 A正确;
B.焦炭与空气反应生成 CO,CO在反应中作为还原剂,与 Fe2O3反应生成铁,CO浓度增加,反应向右
移动,铁的生成速率也会增大,故 B正确;
C.达到平衡后,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降低炼铁尾气中 CO的含量,故 C错误:
D.对于 1000℃,平衡常数为 64.0,表示平衡时 CO与 CO2的比值应该是一定的;根据反应式,平衡时
第 19页(共 37页)
CO和CO2的浓度比率应该接近于该平衡常数的比值,尾气中CO和CO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25%和 15%,
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化学平衡,侧重考查学生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平衡状态的判断和
条件改变平衡移动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1.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 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 PCl5发生反应:PCl5(g) PCl3(g)
+Cl2(g)。
编号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 平衡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
/mol 时间/s
PCl5(g) PCl3(g) Cl2(g)
Ⅰ 320 0.40 0.10 0.10 t1
Ⅱ 320 0.80 t2
Ⅲ 410 0.40 0.15 0.15 t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到达平衡时,容器Ⅰ中的平均速率为 v(PCl5)=0.1/t1mol L 1 s 1
B.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1
C.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
60
D.平衡常数 K:容器Ⅱ>容器Ⅲ
【分析】A.根据平均速率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分析;
C.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进行分析。
△ ( ) 0.10
【解答】解:A.反应到达平衡时,容器Ⅰ中的平均速率为 ( ) = 5 = 2 5 △ = 0.05/ 1 1
1 1,故 A错误;
B.温度升高,平衡时产物的量增加,说明在容器Ⅰ的基础上升温,平衡会正向移动,则该反应是吸热
反应,故 B错误;
C.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容器Ⅰ和容器Ⅱ的反应温度相同,则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 =
( 3) ( 2) = 0.05
1×0.05 1 1
( 5) 0.15 1
= 60,故 C正确;
第 20页(共 37页)
D.反应温度容器Ⅱ<容器Ⅲ,经分析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平衡常数 K:容器
Ⅱ<容器Ⅲ,故 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影响因素,注意完成此题,要熟悉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掌握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对于解答此类问题非常重要。
12.我国科技工作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可充电Mg—CO2电池,以Mg(TFSI)2为电解质,电解液中加入
1,3﹣丙二胺(PDA)以捕获 CO2,使放电时 CO2还原产物为MgC2O4。该设计克服了MgCO3导电性
差和释放 CO2能力差的障碍,同时改善了Mg2+的溶剂化环境,提高了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2CO2+Mg=MgC2O4
B.充电时,多孔碳纳米管电极与电源正极连接
C.充电时,电子由Mg 电极流向阳极,Mg2+向阴极迁移
D.放电时,每转移 1mol电子,理论上可转化 1mol CO2
【分析】放电时 CO2转化为MgC2O4,碳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3价,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放电时,
多孔碳纳米管电极为正极,电极方程式为: 2+ + 2 + 2 2 = 2 4、Mg 电极为负极,电极方

程式为:Mg﹣2e =Mg2+,则充电时多孔碳纳米管电极为阳极,电极方程式为: 2 4 2 = 2+ +
2 2 ↑、Mg

电极为阴极,电极方程式为:Mg2++2e =Mg。
【解答】解:A.根据以上分析,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 2+ + 2 2 + 2 = 2 4、负极反应式为
Mg﹣2e﹣=Mg2+,将放电时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可得放电时电池总反应:Mg+2CO2=MgC2O4,故
A正确;
B.充电时,多孔碳纳米管电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多孔碳纳米管在充电时是阳极,与电源正
极连接,故 B正确;
C.充电时,Mg 电极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经外电路流向Mg电极,同时Mg2+向阴极迁移,故 C错
误;
第 21页(共 37页)
D.根据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 2+ + 2 2 + 2 = 2 4可知,每转移 2mol电子,有 2mol CO2参
与反应,因此每转移 1mol电子,理论上可转化 1mol CO2,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综合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
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3.某小组对 FeCl3溶液与 Cu粉混合后再加 KSCN溶液的实验进行如下研究。
①向 2mL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 Cu粉,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2天后,溶液变为浅蓝色,有
白色不溶物生成。
②取①中浅蓝色的上层清液,滴加 KSCN溶液,溶液变红,出现白色浑浊。振荡后白色浑浊物增多,
红色褪去。经检验,白色不溶物是 CuSCN。
③向 2mL0.1mol/LCuSO4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未观察到白色浑浊。放置 24小时后,出现白色不溶
物。
已知:CuCl和 CuSCN 均为白色不溶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 ﹣中产生白色不溶物的可能原因是 Cu+Cu2++2Cl =2CuCl
B ﹣.由③可知②中白色浑浊不是 Cu2+与 SCN 直接反应生成的
C.②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Fe3+玻完全消耗了
D.实验表明:溶解度:CuSCN<CuCl
【分析】A.向 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 Cu粉,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表明有 Cu2+生成,2天后,溶液

变为浅蓝色,表明 Cu2+浓度减少,Cu2+可能 Cu还原为 Cu+,Cu+与 Cl 结合生成 CuCl白色沉淀;
B.由③可知,CuSO4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未观察到白色浑浊;
C ﹣.②中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 Cu+与溶液中的 SCN 结合为 CuSCN;
D.从② ﹣ ﹣中可以看出,当溶液中既有 Cl 又有 SCN 时,优先生成 CuSCN。
【解答】解:A.①中,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 Cu 粉,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表明有 Cu2+生成,2 天

后,溶液变为浅蓝色,表明 Cu2+浓度减少,Cu2+可能被 Cu还原为 Cu+,Cu+与 Cl 结合为 CuCl沉淀,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Cu2++2Cl ═2CuCl↓,故 A正确;
B.由③可知,CuSO4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未观察到白色浑浊,表明②中白色浑浊不是 Cu2+与 SCN

直接反应生成的,故 B正确:
C.② ﹣中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 Cu+与溶液中的 SCN 结合为 CuSCN,从而促进 Fe(SCN)3不
断电离,不一定是 Fe3+被完全消耗了,故 C错误;
第 22页(共 37页)
D ﹣ ﹣.从②中可以看出,当溶液中既有 Cl 又有 SCN 时,优先生成 CuSCN,表明 CuSCN更难溶,则溶
解度:CuSCN<CuCl,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性质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性质、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
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14.FeSx催化 CO还原处理烟气中的 SO2转化为液态 S,部分物质转化关系如图 1所示。在容积可变的密
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和 SO2在不同压强(p1、p2)下,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
度的变化如图 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W为 CO,M为 CO2
B.②中每生成 1mol Z,③中有 1mol FeSx生成
C.升高温度,SO2与 CO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
D.p1>p2

【分析】A.图 1中,根据题意知,总反应方程式为 2CO+SO2 = S(l)+2CO2,根据元素守恒、原子
守恒知,反应①中W为 CO,Y为总反应中的反应物,为 SO2,根据原子守恒知反应③中 Z为 S,M
为总反应中的生成物,M为 CO2;
B.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C.根据图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S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S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解答】解:A.根据以上分析知,W为 CO,M为 CO2,故 A正确;
B.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②中每生成 1mol Z,③中消耗的 n(Z)小于 1mol,
则生成的 n(FeSx)小于 1mol,故 B错误;
C.根据图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S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升高温度 SO2与 CO
第 23页(共 37页)
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故 C正确;
D.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S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根据图 2知,温度相同时,p1压
强下的 SO2的平衡转化率大于 p2压强下的 SO2的平衡转化率,则:p1>p2,故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图象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图中发
生的反应、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原理内涵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 3 小题)
15.(一)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工业上使用水煤气(CO与 H2的混
合气体)转化成甲醇(CH3OH):CO(g)+2H2(g) CH3OH(g)ΔH=﹣90.7kJ/mol
(1)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 0.5molCO 和 0.75molH2,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
平衡时 CH3OH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压强(p)的变化如图 1所示。
①p1 > p2(填“<”或“>”)。
②该反应的平衡表达式 K= 为M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L,则 233℃
时,H2的转化率为 66.7% (保留 1位小数)。
③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在 p1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bc (填字母)。
a.单位时间内消耗 1molCO的同时生成 1molCH3OH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密闭容器的体积不再改变
(2)工业上可利用甲醇羰基化法进一步制取甲酸甲酯:CH3OH(g)+CO(g) HCOOCH3(g)。在
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的 CH3OH和 CO,相同时间内 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 2
所示(不考虑其他副反应)。
第 24页(共 37页)
①b、c、d三点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 bc 。
②该反应是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③曲线 ac段和 de 段的变化趋势不同。试从反应速率和平衡角度说明理由: ac段,反应未达平衡,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相同时间内消耗 CO多;de段,已经达到平衡,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CO转化率降低 。
(二)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1)闭合 K1,断开 K2。
① a ﹣电极 的电极反应式是 2H2O 4e =O2↑+4H+ 。
② 2 4 的迁移方向为 b→a (填“a→b”或“b→a”)。
(2)一段时间后断开 K1,闭合 K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①一段时间后,电极 b附近的现象是 溶液变为红色变为无色 。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通过调节 K1、K2可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b.若将 Na2SO4溶液替换为稀硫酸,闭合 K2后,电极反应不变
c.闭合 K1,电路中每转移 4mol电子,电极 a理论上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44.8L
d.以上过程中,电极 a附近的 pH先减小,后增大,电解质溶液 pH不变。
【分析】;
第 25页(共 37页)
(1)①反应 CO(g)+2H2(g) CH3OH(g)ΔH=﹣90.7kJ/mol,该反应正方向气体分子数减小,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平衡时 CH3OH的物质的量较大;
②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 0.5 mol CO和 0.75 mol H2,平衡时M点,n(CH3OH)=0.25mol,
CO(g)+2H2(g) CH3OH(g)
初始(mol) 0.5 0.75 0
转化(mol) 0.25 0.50 0.25
平衡(mol) 0.25 0.25 0.25
平衡时一氧化碳、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25mol、0.25mol,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 L,则 233℃
( ) △ ( 2)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3 ( )× 2( );H2的转化率为 ×100%;2 0( 2)
③a.单位时间内消耗 1 mol CO的同时生成 1 mol CH3OH,描述的都是正反应方向;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体积不断发生改变,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的体积不断发生变化;
(2)①由图可知,b、c点还未达到一氧化碳转化率的最大值;
②由图可知,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
③由图可知,ac段,反应未达平衡,de段,已经达到平衡,以此分析曲线 ac段和 de段的变化趋势不
同的原因。
(二)
(1)闭合 K1,断开 K2时,为电解池装置;
①电极 a与电源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水中氢氧根失电子放电,放氧生酸,电极反应为:2H2O
4e﹣=O2↑+4H+;
②电解池中阴离子由阴极移向阳极,即由 b→a;
(2)一段时间后断开 K1,闭合 K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此时为原电池装置,b极为原电池的负极,a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①b ﹣ ﹣电极产生的氢气失电子生成水,根据第 1小问,该介质为碱性,电极方程式为H2 2e +2OH =2H2O;
所以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a.由上两小问可知,通过调节 K1、K2可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b.若将 Na2SO4溶液替换为稀硫酸,则溶液变为酸性介质,闭合 K2后,电极反应发生改变;
c ﹣.闭合 K1,根据 a电极反应式:2H2O 4e =O2↑+4H+,电路中每转移 4 mol电子,电极 a理论上产
生的气体 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
第 26页(共 37页)
d.闭合 K1,断开 K2时,电极 a产生氢离子;断开 K1,闭合 K,,电极 a消耗氢离子,电极 a附近的 H
先减小,后增大;但电解质溶液 pH不变。
【解答】解:
(一)(1)①反应 CO(g)+2H2(g) CH3OH(g)ΔH=﹣90.7kJ/mol,该反应正方向气体分子数
减小,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平衡时 CH3OH的物质的量较大,由图可知,p1>p2,
故答案为:>;
②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 0.5 mol CO和 0.75 mol H2,平衡时M点,n(CH3OH)=0.25mol,
CO(g)+2H2(g) CH3OH(g)
初始(mol) 0.5 0.75 0
转化(mol) 0.25 0.50 0.25
平衡(mol) 0.25 0.25 0.25
平衡时一氧化碳、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25mol、0.25mol,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 L,则 233℃
(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3 ) 0.25
0.5
( )× 2( 2)
= 0.25×0.252 =16;H2的转化率为 ×100%=66.7%,075
故答案为:16;66.7%;
③a.单位时间内消耗 1 mol CO的同时生成 1 mol CH3OH,描述的是正反应方向,不能说明达到化学
平衡状态,a错误;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体积不断发生改变,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的体积不断发生变化,
则当密闭容器的体积不再改变,反应达平衡状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2)①由图可知,b、c点还未达到一氧化碳转化率的最大值,即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反应达到平
衡后,随着温度的升高,d点平衡逆向进行,一氧化碳转化率降低,
故答案为:bc;
②由图可知,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
故答案为:放热;
③由图可知,ac段,反应未达平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相同时间内消耗 CO多;de段,已经
达到平衡,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转化率降低,故曲线 ac段和 de段的变化趋势不同,
故答案为:ac 段,反应未达平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相同时间内消耗 CO多;de段,已经达
第 27页(共 37页)
到平衡,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转化率降低。
(二)(1)闭合 K1,断开 K2时,为电解池装置;
①电极 a与电源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水中氢氧根失电子放电,放氧生酸,电极反应为:2H2O
4e﹣=O2↑+4H+,

故答案为:2H2O 4e =O2↑+4H+;
②电解池中阴离子由阴极移向阳极,即由 b→a,
故答案为:b→a;
(2)一段时间后断开 K1,闭合 K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此时为原电池装置,b极为原电池的负极,a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①b ﹣ ﹣电极产生的氢气失电子生成水,根据第 1小问,该介质为碱性,电极方程式为H2 2e +2OH =2H2O,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a.由上两小问可知,通过调节 K1、K2可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a正确;
b.若将 Na2SO4溶液替换为稀硫酸,则溶液变为酸性介质,闭合 K2后,电极反应发生改变,b错误;
c ﹣.闭合 K1,根据 a电极反应式:2H2O 4e =O2↑+4H+,电路中每转移 4 mol电子,电极 a理论上产
生的气体 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c错误,
d.闭合 K1,断开 K2时,电极 a产生氢离子;断开 K1,闭合 K,,电极 a消耗氢离子,电极 a附近的 H
先减小,后增大;但电解质溶液 pH不变。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图象、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侧重考查学生对图象分析提取
信息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掌握盖斯定律、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是解答关键,题目难度中等。本题
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是解答该题
的关键。
16.As2O3在医药、电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含砷元素(As)的工业废水经如图流程转化为粗 As2O3:
(1)“碱浸”的目的是将废水中的 H3AsO3和 H3AsO4转化为盐。H3AsO4转化为 Na3AsO4反应的化学
第 28页(共 37页)
方程式是 H3AsO4+3NaOH=Na3AsO4+3H2O 。
(2)“氧化”时,1mol 3 3 转化为 3 4 至少需要 O2 0.5 mol。
(3)“沉砷”是将砷元素转化为 Ca5(AsO4)3OH沉淀,发生的主要反应有:
a ﹣.Ca(OH)2(s) Ca2+(aq)+2OH (aq) ΔH<0
b.5Ca2++OH﹣+3 3 4 Ca5(AsO4)3OH ΔH>0
研究表明:“沉砷”的最佳温度是 85℃,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温度高于 85℃后,随温度升高沉淀率下
降的原因是 温度升高,反应 a平衡逆向移动,c(Ca2+)下降,反应 b平衡逆向移动,Ca5(AsO4)
3OH沉淀率下降 。
( 4)“还原”过程中 H3AsO4 转化为 H3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3AsO4+H2O+SO2=
H3AsO3+H2SO4 。
(5)“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 As2O3,同时结晶得到粗 As2O3,As2O3在不同温度和不同
浓度硫酸中的溶解度(S)曲线如图所示。为了提高粗 As2O3的沉淀率,“结晶”过程进行的操作是 调
硫酸浓度约为 7mol/L,冷却至 25℃,过滤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
a.粗 As2O3中含有 CaSO4
b.工业生产中,滤液 2可循环使用,提高砷的回收率
c.通过先“沉砷”后“酸化”的顺序,可以达到富集砷元素的目的
【分析】含砷元素(As)的工业废水加氢氧化钠碱浸,得到含 Na3AsO4、Na3AsO3的溶液,通入氧气氧
化 Na3AsO3为 Na3AsO4,再加石灰乳沉砷得到 Ca5(AsO4)3OH沉淀,用稀硫酸溶解沉淀生成 H3AsO4
和硫酸钙,通入二氧化硫将 H3AsO4还原为 H3AsO3,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 As2O3,调硫酸
浓度约为 7mol/L,冷却至 25℃,过滤得粗 As2O3,滤液 2含硫酸。
【解答】解:(1)H3AsO4与 NaOH发生酸碱中和生成 Na3A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3AsO4+3NaOH
=Na3AsO4+3H2O,
故答案为:H3AsO4+3NaOH=Na3AsO4+3H2O;
第 29页(共 37页)
(2)1mol 3 3 转化为 3 4 失去 2mol电子,1mol氧气得 4mol电子,据电子得失守恒,至少需要 O2
的物质的量为 0.5mol,
故答案为:0.5;
(3)砷元素转化为 Cas(AsO4)3OH沉淀,发生的主要反应有:a.Ca(OH)2(s)=Ca2+(aq)+2OH

(aq)ΔH<0,b.5Ca2++OH﹣+3 3 4 =Ca5(AsO4)3OHΔH>0,温度高于 85℃后,平衡 a逆向移
动,c(Ca2+)减小,平衡 b逆向移动,所以 Ca5(AsO4)3OH沉淀率下降,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反应 a平衡逆向移动,c(Ca2+)下降,反应 b平衡逆向移动,Ca5(AsO4)3OH
沉淀率下降;
(4)“还原”过程中 SO2将 H3AsO4还原为 H3AsO3,自身被氧化为 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3AsO4+H2O+SO2=H3AsO3+H2SO4,
故答案为:H3AsO4+H2O+SO2=H3AsO3+H2SO4;
(5)据图示,As2O3的溶解度在 25℃、硫酸浓度约为 7mol/L时最小,为了提高粗 As2O3的沉淀率,“结
晶”过程进行,
故答案为:调硫酸浓度约为 7mol/L,冷却至 25℃,过滤;
(6)a.CaSO4微溶于水,钙离子未完全除去,所以粗 As2O3中含有 CaSO4,故 a正确;
b.滤液 2含 As2O3,工业生产中可循环使用,提高砷的回收率,故 b正确;
c.沉砷得到 Ca5(AsO4)3OH沉淀,用稀硫酸溶解沉淀生成 H3AsO4和硫酸钙,所以可以通过先“沉
砷”后“酸化“的顺序,达到富集砷元素的目的,故 c正确;
故答案为:abc。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提纯,侧重考查学生分离提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7.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某小组模拟 O3氧化结合(NH4)SO3溶液吸收法同时脱除
SO2和 NO的过程示意图如图。
(1)气体反应器中的主要反应原理及相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 平衡常数(25℃) 活化能/(kJ/mol)
反应 a:2O3(g) 3O2(g) 1.6×1057 24.6
第 30页(共 37页)
ΔH1=﹣286.6kJ/mol
反应 b:NO(g)+O3(g) 6.2×1034 3.17
NO2(g)+O2(g)ΔH2=
﹣200.9kJ/mol
反应 c:SO2(g)+O3(g) 1.1×1041 58.17
SO3(g)+O2(g)ΔH3
①已知:2SO2(g)+O2(g) 2SO3(g)ΔH=﹣196.6kJ/mol,则ΔH3= ﹣241.6kJ/mol 。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高于 150℃,在相同时间内 SO2和 NO的转化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原因是 高
于 150℃,温度升高,反应 a 的速率增大,c(O3)减小,反应 b 和 c 的速率减小,导致 SO2和 NO的
转化率均降低 。
③其他条件不变,SO2和 NO 初始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经检测装置 1 分析,在相同时间内,SO2
和 NO的转化率随 O3的浓度的变化如图。结合数据分析 NO的转化率高于 SO2的原因 反应 b的活化
能小于反应 c,反应 b的速率大于反应 c,因此 NO的转化率高于 SO2 。
(2)其他条件不变,SO2和 NO初始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经检测装置 2分析,在相同时间内,O3
与 NO的物质的量之比对 SO2和 NO脱除率的影响如图。
①O3的浓度很低时,SO2的脱除率超过 97%,原因是 (NH4)2SO3溶液直接与 SO2反应是脱除 SO2
的主要原因 。
②在吸收器中, 2 3 与 NO2反应生成 2 2和 4 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2:1 。
③在吸收器中,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部分 + +4被转化为 N2,反应中 4和 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第 31页(共 37页)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 + +4 =N2↑+2H2O 。
【分析】(1)①已知:反应 a:2O3(g) 3O2(g)ΔH1=﹣286.6kJ/mol,2SO2(g)+O2(g) 2SO3
(g)ΔH=﹣196.6kJ/mol,根据盖斯定律,将两反应相加再除以 2得反应 SO2(g)+O3(g) SO3(g)
+O2(g),ΔH3=
1
2 ( 1 + );
②反应 a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ΔS>0,较高温度下更有利于反应 a进行,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高于 150℃,温度升高,反应 a的速率增大;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 b的活化能小于反应 c,则反应 b的速率大于反应 c;
(2)①O3的浓度很低时,(NH4)2SO3溶液直接与 SO2反应是脱除 SO2的主要原因,即 SO2的脱除
率几乎不受 O3的浓度的影响;
② 2 3 与 NO2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2和 2 4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
③吸收过程中,部分 +和 4 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 N2和 H2O,反应中 +4和 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1,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
【解答】解:(1)①已知:反应 a:2O3(g) 3O2(g)ΔH1=﹣286.6kJ/mol,2SO2(g)+O2(g)
2SO3(g)ΔH=﹣196.6kJ/mol,根据盖斯定律,将两反应相加再除以 2得反应 SO2(g)+O3(g) SO3
(g)+O2(g),ΔH =
1
3 2 ( 1 + ) =
1
2[(﹣286.6kJ/mol)+(﹣196.6kJ/mol)]=﹣241.6kJ/mol,
故答案为:﹣241.6kJ/mol;
②反应 a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ΔS>0,较高温度下更有利于反应 a进行,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高于 150℃,温度升高,反应 a的速率增大,c(O3)减小,导致反应 b 和 c 的速率减小,SO2和
NO的转化率均降低,
故答案为:高于 150℃,温度升高,反应 a的速率增大,c(O3)减小,反应 b和 c的速率减小,导致
SO2和 NO的转化率均降低;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 b的活化能小于反应 c,则反应 b的速率大于反应 c,因此 NO的转化率高于
SO2,
故答案为:反应 b的活化能小于反应 c,反应 b的速率大于反应 c,因此 NO的转化率高于 SO2;
(2)①O3的浓度很低时,(NH4)2SO3溶液直接与 SO2反应是脱除 SO2的主要原因,即 SO2的脱除
率几乎不受 O3的浓度的影响,SO2的脱除率超过 97%,
故答案为:(NH4)2SO3溶液直接与 SO2反应是脱除 SO2的主要原因;
② 2 3 与 NO2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2 2和 4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写出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为 2NO2+3 2 3 +H2O=2 2 + 2 4 +2 3,亚硫酸根部分变价,氧化剂与还原
第 32页(共 37页)
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2:1;
故答案为:2:1;
③吸收过程中,部分 +4和 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 N2和 H2O,反应中 +4和 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1,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 +4 =N2↑+2H2O,
故答案为: 2 + +4 =N2↑+2H2O。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8.环氧乙烷( ),简称 EO)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消毒剂。由乙烯经电解制备 EO的
原理示意图如图:
(1)①阳极室产生Cl2后发生的反应有: Cl2+H2O=HCl+HClO 、CH2═CH2+HClO→HOCH2CH2Cl。
② a ﹣ ﹣ ﹣结合电极反应式说明生成溶液 的原理 阴极发生反应:2H2O+2e =H2↑+2OH 生成 OH ,K+通
过阳离子膜从阳极迁移到阴极,形成 KOH和 KCl的混合溶液 。
(2)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按一定流速通过该装置。电解效率η和选择性 S的定义:
(
η B 生成
所用的电子)
( )= ×100%
(通过电极的电子)
(
S 生成
所用的乙烯)
(B)= ×100%
(转化的乙烯)
①若η(EO)=100%,则溶液 b的溶质为 KCl 。
②当乙烯完全消耗时,测得η(EO)≈70%,S(EO)≈97%。推测η(EO)≈70%的原因:
Ⅰ.阳极有 H2O放电
Ⅱ.阳极有乙烯放电
Ⅲ.阳极室流出液中含有 Cl2和 HClO

第 33页(共 37页)
i.检验电解产物,推测Ⅰ不成立。需要检验的物质是 O2 。
ii.假设没有生成 EO的乙烯全部在阳极放电生成 CO2,则η(CO2)≈ 13 %。经检验阳极放电产物
没有 CO2。
iii.实验证实推测Ⅲ成立,所用试剂及现象是 KI溶液和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
可选试剂:AgNO3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品红溶液
【分析】(1)根据阳极产生氯气后,氯气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溶液 a是阴极产物和 KCl溶
﹣ ﹣
液的混合物,阴极发生电极反应 2H2O+2e =H2↑+2OH ,进行分析;
(2)根据η(EO)=100%,则说明在电解过程中只有乙烯中的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其他元素化合
价没有变化,阳极有 H2O放电时会产生氧气,阳极室流出液中含有氯气和次氯酸,验证氯气即可,进
行分析。
【解答】解:(1)①阳极产生氯气后,氯气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其方程式为 Cl2+H2O=
HCl+HClO,
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
②溶液 a是阴极产物和 KCl ﹣溶液的混合物,阴极发生电极反应 2H2O+2e =H2↑+2OH﹣,同时阳极的
钾离子通过阳离子膜向阴极移动和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氢氧化钾,
﹣ ﹣ ﹣
故答案为:阴极发生反应:2H2O+2e =H2↑+2OH 生成 OH ,K+ 通过阳离子膜从阳极迁移到阴极,
形成 KOH和 KCl的混合溶液;
(2)①若η(EO)=100%,则说明在电解过程中只有乙烯中的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其他元素化合
价没有变化,故溶液 b的溶质为 KCl,
故答案为:KCl;
②i.阳极有 H2O放电时会产生氧气,故需要检验的物质是 O2,
故答案为:O2;

ii.设 EO的物质的量为 amol,则转化的乙烯的物质的量为: ;生成 EO转化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97%
2
2amol ;此过程转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 ;生成 CO2的物质的量:2 × 97% × 3%;生成 CO2转移的70%

×3%×6
电子的物质的量:2 × 97% × 3% × 6,则η(CO )=
97%
2 2 ≈13%,
70%
故答案为:13;
iii.实验证实推测Ⅲ成立,即阳极室流出液中含有氯气和次氯酸,验证氯气即可,故答案为:KI 溶液和
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故答案为:KI溶液和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第 34页(共 37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原理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
行解题。
19 ﹣.某小组同学探究 Ag+与 I 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1)研究 AgNO3溶液与 KI溶液反应产物。
向盛有 1mL1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1mL1mol/LKI溶液,振荡试管产生黄色浑浊,再向其中加
入 淀粉 溶液,无明显变化。得出结论:二者混合,无明显氧化还原反应。
(2)验证 Ag+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 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铁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
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 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SCN溶液,振荡 溶液变为红 存在 Fe3+

取少量除尽 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2滴 ③ (填 溶液的紫色 存在 Fe2+
序号)溶液,振荡 褪去
可选用试剂:①KSCN溶液②NaOH溶液③酸性 KMnO4溶液④K3[Fe(CN)6]溶液。
由上述实验可知铁的氧化产物中含有 Fe2+和 Fe3+,则 Ag+氧化性强于 Fe3+,又已知 Fe3+氧化性强于 I2,

得出结论:Ag+可与 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乙同学用 pH计测得,常温该硝酸银溶液的 pH为 5.5,于是对上述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你认为他的理由
是 酸性环境下 可将 Fe2+ 3+3 氧化为 Fe 。
(3)丙同学通过原电池原理探究 Ag+与Ⅰ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装置图如图。
第 35页(共 37页)
①补全上图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
②闭合开关 K,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正极电极表面有光亮的银析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
写出 Ag+与 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Ag++2I﹣═2Ag+I2 。
结论:Ag+ ﹣与 I 可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实验反思。
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其浓度有关。由该资料和以上实验分析,AgNO3溶液
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是 AgNO3 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生成 AgI
沉淀,使 c(Ag+)[或“c(I)”]降低,氧化性(或“还原性”)减弱,不足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分析】(1)研究 AgNO3溶液与 KI溶液反应产物,两者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生成 I2和 Ag,实
AgI Ag+ I﹣验证明两者仅发生沉淀反应,即生成 沉淀,说明 没有将 氧化。
(2)铁可以和 Ag+发生置换反应,铁若转化为 Fe3+,则遇 KSCN,溶液会变红,若铁转化为 Fe2+,则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①2Ag++2I ═2Ag+I2反应中,银离子在正极发生还原生成银单质,碘离子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
②闭合开关 K,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正极电极表面有光亮的银析出;
(4)由于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其浓度有关;AgNO3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没有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的原因是 AgNO3 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生成 AgI沉淀,使 c(Ag+)[或 c(I)]降低。
【解答】解:(1)Ag+ ﹣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I 有较强的还原性,若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 I 被氧
化为 I2,加入淀粉,溶液会变蓝,
故答案为:淀粉;
(2)Fe3+和 SCN﹣反应能生成红色的 Fe(SCN)3,可以用 KSCN溶液检验 Fe3+;Fe2+有还原性,和酸
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将 KMnO4还原为Mn2+,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会褪去。硝酸银溶液的 pH为 5.50,
溶液呈酸性,而在酸性环境下 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所以将铁氧化的可能不是 Ag+,而可能是酸性溶
液中的 3,
第 36页(共 37页)
故答案为:溶液变为红色;③;溶液的紫色褪去;酸性环境下 3 可将 Fe2+ 氧化为 Fe3+;

(3)①2Ag++2I ═2Ag+I2反应中,银离子在正极发生还原生成银单质,碘离子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则右侧石墨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硝酸银溶液,左侧石墨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为
碘化钾溶液,故图示为: ,
故答案为: ;
②闭合开关 K,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正极电极表面有光亮的银析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
Ag+ ﹣ ﹣写出 与 I 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g++2I ═2Ag+I2,
故答案为:2Ag++2I﹣═2Ag+I2;
(4)由于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其浓度有关;AgNO3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没有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的原因是 AgNO3 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生成 AgI沉淀,使 c(Ag+)[或 c(I)]降低,氧化
性(或还原性)减弱,不足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AgNO3 溶液与 KI溶液直接混合时生成 AgI沉淀,使 c(Ag+)[或 c(I)]降低,氧化性(或
还原性)减弱,不足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侧重考查学生无机实验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第 37页(共 3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