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教版小学科学2上 教学计划进度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冀教版小学科学2上 教学计划进度表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经过一年级的科学学习,已能运用感官对事物进行简单观察,比如用眼睛看物体颜色、用手摸物体软硬,但观察的目的性和细致度不足。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可操作的内容兴趣浓厚,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 “力”“方向”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借助大量实物操作和生活实例。
这一阶段的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常在 15-20 分钟左右。在小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配合,但分工意识不强,易出现争抢材料或消极等待的情况。约 60% 的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简单问题,如 “为什么推箱子会动”;30% 的学生需在提示下参与提问;10% 的学生探究主动性较弱。此外,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不够熟练,实验记录多以图画为主,文字表达能力有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 3 个单元,包含 “科技擂台”“生涯链接” 等特色板块,内容围绕 “位置方向、力与变化、科技与生活” 展开,贴近二年级学生生活,实践性与趣味性强。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聚焦基本位置(前后、左右等)和简单方向(东、南、西、北的初步认知);第二单元 “力与变化” 探究力的简单作用(推、拉等)及物体的变化(形状、运动状态等);第三单元 “科技改变生活” 展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搭配 “科技擂台” 实践活动和 “泥人面塑传承人” 生涯链接内容。
教材编排遵循 “生活感知 - 动手实践 - 初步认知” 的原则,每个单元设置 “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 等环节,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和简单操作提示,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教材注重 “做中学”,如 “力与变化” 单元包含推箱子、拉弹簧等多个动手活动;强调 “科学与生活关联”,如 “科技改变生活” 单元从身边的家电、交通工具入手,帮助学生感受科技的实用性;同时融入传统文化与职业启蒙,“生涯链接” 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拓宽视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位置与方向领域: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基本位置,能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结合太阳等参照物简单判断方向。
力与变化领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举例说明推、拉等常见的力;了解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拉弹簧会变长、推小球会滚动。
科技与生活领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如洗衣机、公交车、智能手机),知道它们的基本用途;了解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如洗衣机节省洗衣时间;初步了解泥人面塑等传统手工艺与简单技术的关联。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与比较思维:能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力作用下物体的变化,如观察推箱子时箱子的运动方向;能比较不同位置描述的差异,如 “桌子在椅子前面” 和 “椅子在桌子后面” 的关系。
简单推理能力: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推理,如看到弹簧变长推测可能受到了拉力;看到物体运动推测可能受到了推力;能根据太阳位置简单推理方向。
初步归纳能力:能归纳力的常见作用,如 “推和拉都能让物体动起来”;能归纳科技产品的共同作用,如 “很多科技产品能帮我们省力气”。
探究实践目标
基础操作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如用不同的力推同一物体、拉动不同的弹簧;能使用简单工具(如剪刀、彩纸)完成手工制作,如制作方向标识;能通过画图等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画出力作用下弹簧的变化。
简单探究活动: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探究活动,如探究 “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轻轻推和用力推小球的距离差异);能按要求完成 “科技擂台” 中的小任务,如搭建简单的 “桥梁” 模型。
合作实践能力:能在小组中参与合作活动,如小组一起确定物体位置、合作完成 “科技擂台” 的实践任务;能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小分工,如负责传递材料、记录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
保持科学探究兴趣:对身边的位置变化、力的作用、科技产品保持好奇,愿意主动观察和尝试,如主动尝试推不同的物体看是否能推动;乐于参与 “科技擂台”“制作方向标识” 等实践活动。
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在动手活动中能按要求操作,如轻轻使用弹簧避免损坏;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敷衍;在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如正确握剪刀。
树立生活与科学联系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如用位置知识描述物品摆放、用力的知识开关门窗;尊重传统手工艺,对 “泥人面塑” 等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愿意尝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核心概念的理解:如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概念,推、拉等力的作用,常见科技产品的用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初步认知;力能使物体发生变化的简单原理。
2.基础操作与实践技能:能准确描述物体位置,能进行推、拉等力的操作并观察变化;能完成 “科技擂台” 中的简单实践任务,如制作简易小工具;能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手工制作。
3.科学与生活的关联:能将位置、力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如描述家里物品的位置、解释开门时用到了推力;能说出身边科技产品的作用;能了解 “泥人面塑” 与技术的简单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理解:“力” 的概念较抽象,学生易停留在 “用力做动作” 的表面,难以理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方向的相对性” 难掌握,如面对不同方向时,左右、前后所指的物体不同;东、南、西、北方向较抽象,难以与实际场景对应。
2.操作与观察的结合:在 “力与变化” 单元中,学生能操作(推、拉)但难以准确观察并描述变化,如难以说出 “用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在位置描述中,易混淆 “相对位置”,如分不清 “谁在谁的前面”。
3.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科技擂台” 中小组合作易出现混乱,部分学生难以参与;“泥人面塑” 相关活动中,学生对 “手工艺与技术” 的关联理解困难,易仅停留在 “捏泥人” 的表面。
4.知识的灵活应用:在生活中难以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如看到物体运动想不到与力的关系;在复杂场景中难以判断方向,如在教室外难以根据太阳确定东、西方向。
教学措施
备课设计: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活动。如 “力与变化” 单元,设计 “推不同物体”“拉不同弹簧” 的对比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力的作用。每课时准备丰富的直观教具,如位置教学用的玩具(玩偶、积木)、力的教学用的弹簧、小球、箱子,科技产品的实物或图片;准备充足的实践材料,如制作方向标识的彩纸、剪刀,“科技擂台” 用的吸管、卡纸等。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基础任务如 “说出物体的位置”,提升任务如 “用两种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实践活动中,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复杂步骤(如裁剪),能力弱的学生负责简单步骤(如粘贴)。
课堂实施:
生活化情境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如 “位置与方向” 单元以 “整理书包” 导入(“课本在书包的什么位置”);“力与变化” 单元以 “开关门” 导入(“开门用到了什么动作”),引发兴趣。运用儿歌、游戏辅助教学,如编 “位置儿歌”(“前后左右分清楚,面对物体看清楚”)、“力的儿歌”(“推一推,物体动,拉一拉,弹簧长”)帮助记忆;开展 “方向拍手游戏”“推箱子比赛” 等活动。
多感官参与与动手操作:每节课安排 15 分钟左右的动手环节,如 “位置” 单元让学生摆放玩具并描述位置,“力与变化” 单元让学生亲手推小球、拉弹簧。采用 “做 - 说 - 画” 结合的方式,如操作后让学生说 “我用了什么力,物体怎么变了”,再画下来,强化认知。
直观教学与分步指导:对 “方向” 教学,利用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在操场上实地指导学生辨认东、西方向;对 “力” 的教学,用弹簧、橡皮筋等直观材料展示变化。操作活动分步指导,如 “科技擂台” 搭建桥梁,先示范搭建基础结构,再让学生尝试,避免混乱。
小组合作与激励引导:小组活动前明确分工(如 “操作员”“记录员”),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对 “泥人面塑” 内容,播放传承人制作视频,简单讲解 “捏、揉用到了力,是简单的技术”,建立关联。及时给予鼓励,如 “你描述的位置很准确”“你发现了力能让弹簧变长,真棒”,激发积极性。
作业与评价:布置简单的实践性作业,如 “回家描述沙发与电视的位置”“帮妈妈推一下桌子,观察桌子动没动”;“科技擂台” 单元布置 “和家长一起用废旧材料做一个小工具”;“生涯链接” 单元布置 “和家长一起查一查泥人面塑的图片”。采用 “鼓励性 + 过程性” 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操作、观察都给予表扬;准备 “小能手” 贴纸,对认真操作、准确描述的学生给予奖励。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作品(方向标识、小工具),关注参与过程,如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而非仅看结果。
资源利用:利用校园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室观察物品位置,在操场进行方向辨认、推箱子活动;利用校园手工课开展 “科技擂台” 相关制作。联动家庭资源,如让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描述物品位置,和孩子一起玩 “推小球” 游戏;鼓励家长带孩子体验科技产品的使用,如用洗衣机洗衣时说说其作用。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科技产品工作视频、泥人面塑制作过程短片,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授课学时 教学重难点
1 9 月 1 日 - 9 月 5 日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认识位置(前后、上下)- 活动:摆放玩具并描述位置 3 重点:掌握前后、上下位置概念难点: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9 月 8 日 - 9 月 12 日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认识位置(左右)- 游戏:“左右拍手”“找左右邻居” 3 重点:理解左右位置概念难点:区分自身左右与物体左右
3 9 月 15 日 - 9 月 19 日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简单方向(东、西)- 实践:在操场看太阳辨东、西 3 重点:初步认识东、西方向难点:结合太阳位置判断方向
4 9 月 22 日 - 9 月 26 日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简单方向(南、北)- 活动:制作方向小标识 3 重点:认识南、北方向难点:将四个方向与实际场景对应
5 9 月 29 日 - 10 月 3 日 国庆假期 0 无
6 10 月 6 日 - 10 月 10 日 第二单元 力与变化- 力的作用(推)- 实验:推不同物体(小球、箱子) 3 重点:知道推是一种力,能使物体运动难点:观察推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7 10 月 13 日 - 10 月 17 日 第二单元 力与变化- 力的作用(拉)- 实验:拉不同物体(弹簧、小车) 3 重点:知道拉是一种力,能使物体变化难点:描述拉力对弹簧形状的影响
8 10 月 20 日 - 10 月 24 日 第二单元 力与变化- 力与物体变化- 讨论:生活中力让物体变化的例子 3 重点:了解力能使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变化难点: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与变化
9 10 月 27 日 - 10 月 31 日 科技擂台(初步)- 任务:“用简单力解决小问题”(如打开紧的瓶盖)- 实践:尝试不同方法 3 重点:运用力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难点:小组合作尝试不同方法
10 11 月 3 日 - 11 月 7 日 第三单元 科技改变生活- 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家电)- 活动:说说家电的用处(洗衣机、冰箱) 3 重点:认识常见家电,知道其用途难点:说出家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11 11 月 10 日 - 11 月 14 日 第三单元 科技改变生活- 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交通工具、通讯)- 讨论:公交车、手机的作用 3 重点: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用途难点:对比传统与现代工具的差异
12 11 月 17 日 - 11 月 21 日 生涯链接 泥人面塑传承人- 视频:泥人面塑制作过程- 讨论:制作中用到的动作(捏、揉)与力 3 重点:了解泥人面塑,感受传统文化难点:关联制作中的力与技术
13 11 月 24 日 - 11 月 28 日 科技擂台(进阶)- 任务:“制作简易小工具”(如用纸杯做传声筒)- 实践:小组合作制作 3 重点:完成小工具制作难点:小组分工合作,解决制作问题
14 12 月 1 日 - 12 月 5 日 第一单元复习 + 位置方向游戏- 梳理:位置与方向知识- 游戏:“位置寻宝”“方向小达人” 3 重点:巩固位置与方向知识难点:在游戏中灵活运用知识
15 12 月 8 日 - 12 月 12 日 第二单元复习 + 力与变化实验回顾- 回顾:力的作用与物体变化知识- 实验:再次操作并记录变化 3 重点:巩固力与变化的知识难点: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与结论
16 12 月 15 日 - 12 月 19 日 第三单元复习 + 科技产品交流会- 梳理:科技产品相关知识- 活动:“我家的科技产品” 分享 3 重点:巩固科技产品知识难点:清晰介绍产品的用处
17 12 月 22 日 - 12 月 26 日 科技擂台成果展示- 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小工具- 评价:说说作品的优点与改进处 3 重点:展示与评价实践成果难点: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18 12 月 29 日 - 1 月 2 日 综合复习(位置与方向 + 力与变化)- 活动:“教室位置大描述”“力的作用小调查”- 练习:简单的知识填空与画图 3 重点:整合两个单元知识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19 1 月 5 日 - 1 月 9 日 综合复习(科技与生活 + 特色板块)- 回顾:科技产品、泥人面塑相关内容- 实践:画一画 “我喜欢的科技产品” 3 重点:巩固相关知识,回顾实践活动难点:表达对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20 1 月 12 日 - 1 月 16 日 全册综合复习 + 趣味科学活动- 综合:知识问答、小游戏(方向接力、推球比赛)- 分享:学期科学学习收获 3 重点:全面梳理全册知识难点:回忆并运用所学知识
21 1 月 19 日 - 1 月 20 日 期末评价与总结- 评价: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实践作品- 总结:学期学习,表彰 “小探究家”“小能手” 2 无
教学反思要点
课时反思(每课后):记录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如 “左右位置” 教学后,仍有学生混淆自身左右与物体左右,下次课需增加 “面对面辨左右” 的对比活动;记录操作活动中的问题,如 “拉弹簧” 时学生用力过大导致弹簧损坏,后续需强调 “轻轻拉” 的要求。反思游戏与活动的效果,如 “位置寻宝” 游戏学生参与度高,可多设计此类互动;“泥人面塑” 视频播放后学生兴趣低,下次课可准备泥让学生简单尝试。
单元反思(每单元后):通过单元复习和学生作业分析薄弱环节,如 “力与变化” 单元中,学生对 “力能改变形状” 掌握好,但对 “力能改变运动状态” 理解不足,复习时需增加 “推静止小球使其运动” 的直观演示。总结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如 “科技擂台” 小组合作中,部分小组分工混乱,需在后续活动前先让学生明确分工并记录;“方向辨认” 中,学生在户外难以对应方向,需准备简单的方向指示牌辅助。
学生参与度反思:关注不同学生的参与情况,如内向学生是否在小组中发言,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是否完成操作任务。若发现部分学生被动,需调整活动形式,如让动手弱的学生先观察再操作,内向学生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分享。反思激励方式的有效性,如 “小能手” 贴纸是否能激发学生,若效果一般,可换成 “班级光荣榜” 展示。
资源利用反思:反思校园与家庭资源的使用效果,如在操场辨方向比在教室更有效,后续多开展户外教学;家长在作业中的配合情况,如 “描述家电用处” 作业完成质量,若部分家庭未配合,需简化任务,如仅描述 1 种家电。反思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如科技产品视频是否帮助学生理解,可根据学生反应选择更贴近生活的视频(如学生熟悉的玩具中的科技)。
通过持续反思,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教学更贴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感受科学与生活、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