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第1课时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部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第1课时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部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明确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2.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关内容。3.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4.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作用
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中华法系
含义 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是《唐律疏议》
地位 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形成过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3.近代尝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为什么近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提示:法治模式在本质上是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我国的经济基础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西方的法治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决定性因素以及法的类型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性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类型 ①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和法的职能
特征 ①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前者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后者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有人认为,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所以法律能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
知识点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决定性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有同学说,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的思想出现在原始社会初期。(  )
提示:×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民法典》。(  )
提示:× 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3.社会规范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提示:×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但不一定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
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5.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只体现在政治领域。(  )
提示:× 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6.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
提示:×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议题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有人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法不能超越历史。
(2)不正确。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生产方式。
1.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决定性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2.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1.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下列说法对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②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③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是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②错误。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③错误。
2.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一直是法院重点关注的民生案件。2025年春节前,S区人民法院认真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高效执结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支持了农民工的诉讼请求,为65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9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关于法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③法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④法是只对被统治阶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①排除。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并非只对被统治阶级,④排除。
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025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9件,通过其中24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4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回眸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艰辛的探索,更是光辉的历程。
[问题探究]
(1)一国的法治是由什么因素所决定的?
(2)回眸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根据所学知识,试总结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1)国情和社会制度。
(2)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法治的决定性因素
(1)国情:不同国家由于自然禀赋、历史特点、现实国情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及现代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抽象的法治,只有具体国家中具体社会条件下的法治。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展开的法治变革过程,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
(2)社会制度:国家性质决定法治的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的法治的性质也不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使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
2023年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的探索,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于我国这些成就取得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建成 ④人权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广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②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没有建成,③错误。
4.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回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②从根本上消除了我国法律的阶级性 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④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而法律是为国家服务的,法律具有阶级性,②错误。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错误。
1.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发展历程对应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为主导
B.春秋战国——完备的封建法典
C.唐朝时期——强调了礼法结合
D.1840年后——开始制定成文法
答案:A
解析: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B错误。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D错误。
2.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表明(  )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③生产方式决定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④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法与经济的关系,没有体现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法与国家强制力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3.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问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六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和支付方式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中(  )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 ②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 ③反映了法具有阶级性 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而不是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法具有阶级性,③不符合题意。
4.当代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如下:
年份 法治建设的进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97年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战略部署
从中可以看出(  )
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②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但材料没强调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②不符合题意。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经》是战国时期魏国颁布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其内容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其中以盗法、贼法为首。盗法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贼法主要内容是防止叛逆、犯上作乱。可见(  )
A.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既维护公共秩序也保障正常社会生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
D.我国战国时期已形成完备的封建法典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法律的作用,不强调法律如何产生,A不符合题意。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才成为现实,C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D错误。
2.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B.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
C.法律为中国所特有
D.中国通过文书、竹简等发布法律
答案:A
解析:中国法治建设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中“移植”的说法错误,B不选。法律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法律为中国所特有”说法不符合实际,C不选。文书、竹简是法律发行、保存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法律本身的魅力,D不选。
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治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下列对于中华法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秦朝统一六国,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东汉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④《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代表性的法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①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②错误。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驾驭自己。关于法律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法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强调法的产生,而不是法的作用,排除。③强调法的含义,而不是法的作用,排除。
5.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  )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B.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答案:B
解析:A是从法的职能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C是从法律制定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D是从法律实施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
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
①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 ②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 ③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④某市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某市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是法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体现,发挥的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作用,②④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下属于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是(  )
①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所有权利和要求 ②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要求,而不是所有权利和要求,①排除。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并非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④排除。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人权实现全面发展。我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得益于(  )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始终将保障人权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 ④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不是原因,③④不选。
9.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重视农耕,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可知(  )
①我国战国时期的法律就兼具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②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 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未涉及“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也没有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③④不符合题意。
10.2025年3月19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了一起涉密科研单位离职人员犯间谍罪、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刘某在离职前私自拷贝单位涉密资料,并在离职后将涉密资料出售给境外机构,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表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法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③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法是由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法的社会职能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规范社会行为等)。材料聚焦国家安全领域的犯罪,核心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而非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②错误。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但题干强调法律对犯罪的惩处(实施过程),而非法的来源,④与题意无关。
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其中宪法是高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国家根本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的理论谈谈你对法的认识。
答案: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②法具有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另外,在国家治理中,法还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认识。联系教材关于法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即可,可从法的产生、本质、特征、职能等方面组织答案。
1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再次入选十大热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领域的关心关切。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结合材料,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取得的成就。
答案: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角度回答。所取得的成就属于教材基础知识考查,依据教材内容作答即可。第1课时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明确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2.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关内容。3.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4.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作用
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的产物
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 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中华法系
含义 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是
地位 世界上 的法律文明
形成过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 等方式发布法律 ②西汉时期, 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3.近代尝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 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为什么近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决定性因素以及法的类型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 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性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类型 ①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 和社会主义法 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 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和法的职能
特征 ①是 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是由国家 的社会规范 ③是由 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 。前者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后者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有人认为,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所以法律能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正确吗?
知识点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决定性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 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 。
(2) 水平不断提高。
(3) 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 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有同学说,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的思想出现在原始社会初期。(  )
2.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民法典》。(  )
3.社会规范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4.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
5.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只体现在政治领域。(  )
6.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
议题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有人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不正确。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生产方式。
1.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决定性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2.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1.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下列说法对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②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③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是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一直是法院重点关注的民生案件。2025年春节前,S区人民法院认真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高效执结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支持了农民工的诉讼请求,为65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9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关于法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③法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④法是只对被统治阶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025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9件,通过其中24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4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回眸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艰辛的探索,更是光辉的历程。
[问题探究]
(1)一国的法治是由什么因素所决定的?
(2)回眸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根据所学知识,试总结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2)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法治的决定性因素
(1)国情:不同国家由于自然禀赋、历史特点、现实国情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及现代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抽象的法治,只有具体国家中具体社会条件下的法治。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展开的法治变革过程,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
(2)社会制度:国家性质决定法治的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的法治的性质也不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使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
2023年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的探索,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于我国这些成就取得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建成 ④人权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广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回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②从根本上消除了我国法律的阶级性 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④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发展历程对应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为主导
B.春秋战国——完备的封建法典
C.唐朝时期——强调了礼法结合
D.1840年后——开始制定成文法
2.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表明(  )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③生产方式决定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④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问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六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和支付方式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中(  )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 ②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 ③反映了法具有阶级性 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当代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如下:
年份 法治建设的进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97年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战略部署
从中可以看出(  )
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②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经》是战国时期魏国颁布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其内容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其中以盗法、贼法为首。盗法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贼法主要内容是防止叛逆、犯上作乱。可见(  )
A.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既维护公共秩序也保障正常社会生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
D.我国战国时期已形成完备的封建法典
2.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B.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
C.法律为中国所特有
D.中国通过文书、竹简等发布法律
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治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下列对于中华法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秦朝统一六国,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东汉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④《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代表性的法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驾驭自己。关于法律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法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  )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B.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
①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 ②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 ③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④某市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下属于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是(  )
①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所有权利和要求 ②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人权实现全面发展。我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得益于(  )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始终将保障人权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 ④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重视农耕,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可知(  )
①我国战国时期的法律就兼具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②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 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5年3月19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了一起涉密科研单位离职人员犯间谍罪、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刘某在离职前私自拷贝单位涉密资料,并在离职后将涉密资料出售给境外机构,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表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法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③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法是由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其中宪法是高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国家根本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的理论谈谈你对法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再次入选十大热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领域的关心关切。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结合材料,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取得的成就。
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