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一中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朝阳一中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朝阳一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碳酸饮料 B. 矿泉水 C. 纯牛奶 D. 蒸馏水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塞紧胶塞
C. 称量固体 D. 取固体粉末
3.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 冷水浸泡 B. 加热煎制
C. 箅渣取液 D. 灌装保存
4.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 B. C. D.
5.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乒乓球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B.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6.现有化学反应,若将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中物质为混合物,则生成物质的质量为( )
A. 等于 B. 不小于 C. 小于 D. 不大于
7.茶是一片树叶的故事。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宁酸属于混合物
B. 单宁酸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个氧分子
D.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8.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
A. 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都是离子
C. 实验室制取氧气必须使用含氧物质,所以不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不能制取氧气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只有分子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9.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亚硒酸钠化学式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1.在宏观、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Ⅰ宏观辨识
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些杂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净化工艺,将采集的大凌河水净化成自来水,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加入明矾的作用 ______。
操作中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______。
操作的净水方法是 ______。
如图是“国家节水标志”。请用一句话谈谈你对该标志的理解或得到的启示 ______。
Ⅱ基础探析
燃放焰火时五光十色,原理是某些不同的金属元素在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有一种焰火的火药中含有,燃放时会产生绿色火焰,其化学方程式为:,的化学式为______。已知,若将分解产生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______填“能”或“不能”收到气体。
Ⅲ组成分析
碳酸钙化学式为是医疗中常用的一种补钙剂,如图是某品牌钙片的部分说明书。
钙片
【药品规格】每片含
【用法用量】每次片,每天次。
碳酸钙由 ______种元素组成;碳酸钙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如果按说明书中的用量服用,每天从该钙片中摄入钙元素的质量是 ______。
12.阅读下面文章。
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依据不同制取方式,可分为“绿氢”“灰氢”“蓝氢”“紫氢”和“金氢”等。如图带你认识“多彩”的氢。
储氢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前者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吸附等储存方式,后者将氢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进行储存。“液氨储氢”的原理是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液氨,进行储存。储氢合金的飞速发展,给氢气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由于储氢合金都是固体,既不用储存高压氢气所需的大而笨重的钢瓶,又不需存放液态氢那样极低的温度条件,需要储氢时,使合金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并放出热量;需要用氢时,通过加热或减压使储存于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如同蓄电池的充、放电,因此储氢合金不愧是一种极其简便易行的理想储氢方法。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液氨储氢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属于“绿氢”和“紫氢”的分别是 ______和 ______填字母。
风能发电制氢 煤燃烧发电制氢 核能发电制氢
从微观角度解释,氢气能被压缩储存的原因是 ______。
将氢气降温液化进行储存,属于物理储氢中的 ______储存方式。
储氢合金属于 ______填“物理储氢”或“化学储氢”,其优点有 ______。
13.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除茶垢。在茶垢清洁剂中加水,会产生大量气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
茶垢清洁剂遇水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
【猜想假设】
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只有
猜想:只有______
猜想:既有又有
【实验验证】
如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向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再 ______ 观察到 ______ 猜想正确
【对比实验】
兴趣小组同学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交流讨论】
老师提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因过氧化氢不稳定会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使用时加入温度稍高的水,效果更好。
写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使用冷水时木条没有复燃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导致产生的氧气浓度低。
如图取质量为的样品和于锥形瓶中,滴加适量水,利用装置测定产生的体积。
提示:读数时需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实验前后均需要调整量气管两边液面相平
实验前,调节右侧水准管的高度,若 ______填字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两端液面相平
两端液面有稳定的高度差
量器管中若不放植物油将使氧气体积测量结果 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网上查询到不同品牌的茶垢剂价格有不小的差别,造成这样差别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呢?______写一条即可。
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写一条即可:______。
14.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兴趣小组同学“以氧气制备”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活动。
【基础实验】
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
利用装置制氧气,试管中棉花的作用 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后续探究需要较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最好选择 ______填序号。
兴趣小组同学发现某市售高锰酸钾试剂纯度高达,含水量可忽略不计。因此小组同学选用了装置直立型制取氧气,并与装置传统型制取相比较。分别放入高锰酸钾,用同一酒精灯分别加热,每组进行五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表,基于所学知识及所得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装置类型 装置类型 装置类型
装置传统型 装置传统型 装置传统型
装置直立型 装置直立型 装置直立型
A.直立型装置不需要放棉花的原因是冷凝水不会回流。
B.直立型装置比传统型装置制氧效率更高。
C.选用直立型装置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不需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D.传统型制得的氧气总体积低,可能是因为高锰酸钾有部分被吹到试管口未分解。
若直接用的溶液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如图所示发生装置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是填序号 ______。
【探究实验】
某化学兴趣小组阅读课外资料得知:过氧化氢制氧气除了可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还可以用氧化铜、马铃薯、铁锈、红砖粉末等物质作为催化剂,于是他们想检验生活中马铃薯是否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提出问题】马铃薯是否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查阅资料】马铃薯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设计实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 取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木条不复燃
Ⅱ 取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马铃薯切成豆粒大 木条复燃
Ⅲ 待实验Ⅱ中没有气泡放出后,继续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 木条 ______
写出实验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设计实验Ⅰ的目的是与实验Ⅱ______。
【得出结论】马铃薯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改进】
大家认为此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再增加一个实验,探究马铃薯的 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拓展】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定量测定对比马铃薯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实验均以生成气体为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忽略不计,相关数据见表:
实验编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Ⅰ 马铃薯
Ⅱ 二氧化锰 ______
上述实验中“待测数据”是指 ______。
若则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若对比马铃薯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还可以通过测量 ______的方法。
【实验反思】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催化剂的种类外,还可能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______。
A.催化剂的颗粒大小
B.温度
C.反应物的浓度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
引流;
蒸馏;
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应节约用水答案不唯一;

不能;
;:;

12.;
;;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低温液态;
化学储氢;简便易行
13.;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中;中澄清石灰水无现象,中木条复燃;

温度低,过氧化氢反应速率慢;

偏小;
生产工艺、使用的原料不同;
密封保存
14.分液漏斗;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复燃;

作对照;
质量;

收集氧气所需时间;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比马铃薯催化效果更好;
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第4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