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反应热(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 反应热(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修一
期中复习
专题01 反应热
01
知识剖析
考点1 反应热
06
1.体系与环境
在研究反应热时,需要先明确体系与环境。
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如:将试管中的盐酸、NaOH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看作一个反应体系;盛溶液的试管和溶液之外的空气等看作环境。
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或的能量。
考点1 反应热
06
2.反应热与热量
(1)反应热: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热量: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可以是吸收能量也可以是放出能量。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2)实验装置:
06
(3)实验仪器的作用:
①玻璃搅拌器:使反应物混合均匀充分接触。
②隔热层:减少热量的散失。
③温度计:测定反应前后反应体系的温度。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4)实验数据测量
①初始温度(t1)
测量方法是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的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测量其温度;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并用蒸馏水洗净的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取两温度的平均值为t1
②终止温度(t2)
测量方法是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中。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录终止温度为t2
06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06
③重复实验操作,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④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次数 反应物的温度/℃ 反应前体系温度 反应后体系温度 温度差
盐酸 NaOH溶液 t1/℃ t2/℃ (t1-t2)/℃
1 25.0 25.2 25.1 28.5 3.4
2 24.9 25.1 25.0 28.3 3.3
3 25.6 25.4 25.5 29.0 3.5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06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为稀溶液,其密度近似地取1g/cm3,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J/(g ℃)。故该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418(t2 - t1)kJ,中和热为kJ/mol。
代入数据得:4.18 J·g-1·℃-1×(50 g+50 g)×℃≈1 421 J≈1.42 kJ。
故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56.8 kJ。
(5)误差分析
①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mL的酸、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于50mL或少于50mL都会造成误差)。
②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③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④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06
⑤隔热措施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⑥测量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考点2 反应热的测定
06
2.中和热
(1)定义:在25℃和101KPa下,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2)表示方法:
△H=-57.3KJ/mol
考点3 焓变
06
1.焓与焓变的概念
(1)内能
①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
②符号:U
③影响因素: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
①焓的意义:焓是一个物理量,用来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符号为H,用焓的变化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②焓变:表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符号用ΔH表示。
(2)焓及焓变
考点3 焓变
06
A.数学表达式:ΔH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B.单位:kJ/mol或(kJ·mol-1)
C.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焓变(ΔH)来确定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D.图示:根据规定,当反应体系放热时其焓减小,ΔH为负值即ΔH<0。当反应体系吸热时其焓增大,ΔH为正值,即ΔH>0。如图:
考点3 焓变
06
③影响焓变的因素
A.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焓变,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B.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温度、压强有关。
C.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进行转换时也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焓变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反应热 焓变
含义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所具有的焓与反 应物所具有的焓之差
二者的相互联系 △H是化学反应在恒定压强下(即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且不与外 界进行电能、光能等其他能量的转化时的反应热,即恒压条件下进行 的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H
考点4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06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⑴从键能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微观角度)
以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为例,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考点4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06
A、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的总能量为436kJ+143kJ=679 kJ。
B、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的总能量为2×431kJ=862 kJ。
C、反应热的计算:862 kJ-679 kJ=183 kJ,即放出183 kJ的能量。显然,分析结果与实验测得的该反应的反应热184.6kJ·mol-1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来表示反应热)。
(2)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宏观角度)
①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由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时能量主要转变成热量形式放出,这是放热反应。反之,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是吸热反应。如图:
考点4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②由物质的能量求焓变的公式:
06
③图解反应热与活化能的关系
ΔH= E(产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A.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ΔH=E1-E2。
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考点4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06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图示
实例 ①大多数化合反应 ②燃烧反应 ③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④中和反应 ⑤铝热反应 ⑥缓慢氧化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Ba(OH)2 H2O与NH4Cl的反应
③以C、CO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5 热化学方程式
06
1.概念
表明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例:
已知25 ℃、101 kPa下,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其表示在25 ℃、101 kPa,2 mol H2(氢气)与1 mol O2(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71.6 kJ。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其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2)标注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没有特殊说明是指25 ℃、101 kPa。不用标明反应条件(如“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考点5 热化学方程式
06
(3)标注各物质聚集状态。在物质后面用括号标注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4)标注ΔH的正负。化学方程式后面空一格标注ΔH,若为放热反应,ΔH为“-”;若为吸热反应,ΔH为“+”。
(5)计算ΔH的数值。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计算写出ΔH的数值。ΔH单位是kJ·mol-1。
4.ΔH的单位中“mol-1”的含义
对一个化学反应,ΔH的单位中“mol-1”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而是指“每摩尔反应”。因此ΔH必须与化学方程式一一对应。
考点5 热化学方程式
06
5.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方程式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计量数 是整数,既可表示粒子个数,又可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状态 不要求注明 必须在化学式后注明
正负号及单位 无 必须注明
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考点6 燃烧热
06
1.概念
(1)概念: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2)要求:①1 mol燃料;②完全燃烧;③生成指定产物。
如:C元素→CO2(g) H元素→H2O(l)
S元素→SO2(g)  N元素→N2(g)
2.单位:kJ·mol-1。
3.意义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或ΔH=-890.3 kJ·mol-1,它表示25 ℃、101 kPa时,1 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1 mol CO2(g)和2 mol H2O(l)时放出890.3 kJ的热量。
考点6 燃烧热
06
4.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燃烧1 mol可燃物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同时可燃物要完全燃烧且生成指定产物。例如:
H2(g)+2(1)O2(g)===H2O(l) ΔH=-285.8 kJ·mol-1
5.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一看”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是否为1。
“二看”元素完全燃烧生成的物质是否为指定产物。
“三看”ΔH是否为“-”及单位是否正确。
考点6 燃烧热
06
6.反应热与燃烧热的区别与联系
反应热 燃烧热
能量的变化 放热或吸热 放热
ΔH的大小 放热时,ΔH<0;吸热时,ΔH>0 ΔH<0
反应物的量 不限 1 mol纯物质
生成物 无要求 指定产物
热化学方程式 有无数个 唯一
02
综合训练
考点1 反应热和焓变
01
1.在不同浓度(c)、不同温度下(T),某物质发生分解的瞬时反应速率如下表所示:
c/mol L1 υ/mol L1mol s1 T/K 1.00 0.08 0.06 0.04
273.15 3.00 2.40 1.80 1.20
298.15 6.00 5.00 4.00 3.00
T3 5.40 5.04 4.68 4.32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T3<273.15
B.同时改变起始浓度和温度,瞬时速率可能相等
C.该物质最适宜的分解条件是,温度为298.15 K,起始浓度为1.0 mol L1
D.该分解反应一定是熵增、焓增反应
考点1 反应热和焓变
01
【答案】B
【解答】解:A.起始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T3<298.15 K,故A错误;
B.从表格数据看出,273.15K、1mol L1时分解速率与298.15K、0.04 mol L1时的瞬时速率相等,则同时改变起始浓度和温度,瞬时速率可能相等,故B正确;
C.表格列出条件有限,不能得出最佳分解条件,故C错误;
D.根据瞬时速率不能得到焓变、熵变方向,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2 中和热
01
1.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科学实验测定,中和热为57.3kJ mol﹣1。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Fe(OH)3(s)+3HCl(aq)═FeCl3(aq)+3H2O(l)ΔH=﹣3×57.3kJ mol﹣1
B.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过程中,可让酸(或碱)稍稍过量,使碱(或酸)被完全中和
C.NaOH(aq)+HClO(aq)═NaClO(aq)+H2O(l)ΔH=﹣57.3kJ mol﹣1
D.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过程中可用温度计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考点2 中和热
01
【答案】B
【解答】解:A.Fe(OH)3是难溶于水的弱碱,电离吸热,则Fe(OH)3(s)+3HCl(aq)═FeCl3(aq)+3H2O(l)ΔH>﹣3×57.3kJ mol﹣1,故A错误;
B.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过程中,可让酸(或碱)稍稍过量,使碱(或酸)被完全中和,减少误差,故B正确;
C.HClO是弱酸,电离吸热,则NaOH(aq)+HClO(aq)═NaClO(aq)+H2O(l)△H>﹣57.3 kJ/mol,故C错误;
D.用温度计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容易损坏温度计,且会导致搅拌不均匀,测温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3 燃烧热
01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表示燃烧热的是(  )
A.2H2(g)+O2(g)=2H2O(l)ΔH=﹣571.6kJ/mol
B.
C.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
D.C2H8N2(l)+4O2(g)=N2(g)+4H2O(l)+2CO2(g)ΔH=﹣2000kJ/mol
考点3 燃烧热
01
【答案】D
【解答】解:A.反应2H2(g)+O2(g)=2H2O(l)ΔH=﹣571.6kJ/mol中,H2(g)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则此反应的反应热不表示燃烧热,故A错误;
B.反应 中,产物H2(g)没有转化成H2O(l),则此反应的反应热不表示燃烧热,故B错误;
C.反应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中,H2O(g)没有转化成H2O(l),则此反应的反应热不表示燃烧热,故C错误;
D.反应中N元素转化为N2(g)、H元素转化为H2O(l)、C元素转化为CO2(g),则此反应的反应热表示燃烧热,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4 用化学键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01
1.S2Cl2和SCl2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各原子最层电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①S2(l)+Cl2(g)═S2Cl2(g)ΔH1═xkJ mol﹣1
②S2Cl2(g)+Cl2(g)═2SCl2(g)ΔH2═ykJ mol﹣1
③断裂1mol相关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S—S S—Cl Cl—Cl
能量/kJ a b 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Cl2的结构式为Cl﹣S—Cl
B.S2Cl2的电子式:
C.y=2b﹣a﹣c
D.S2(l)+2Cl2(g)═2SCl2(g)ΔH═(x+y)kJ mol﹣1
考点4 用化学键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01
【答案】C
【解答】解:A.SCl2为共价化合物,中心原子为S,分子中含有2个S—Cl键,其结构式为Cl﹣S—Cl,故A正确;
B.S2Cl2中S与Cl形成共价键,S与S形成共价键,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则S2Cl2的电子式为
,故B正确;
C.焓变ΔH=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成键释放的能量,则反应S2Cl2(g)+Cl2(g) 2SCl2(g)的ΔH2=2b+a+c﹣4b=y,即y=a+c﹣2b,故C错误;
D.由①S2(l)+Cl2(g) S2Cl2(g)ΔH1=xkJ mol﹣1,②S2Cl2(g)+Cl2(g) 2SCl2(g)ΔH2=ykJ 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计算S2(l)+2Cl2(g) 2SCl2(g)的焓变ΔH=(x+y)kJ mol﹣1,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5 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01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改用等浓度的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测出的ΔH偏大
C.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玻璃搅拌器,不影响实验结果
D.将50mL0.55mol/LNaOH溶液与50mL0.50mol/L盐酸改为50mL0.65mol/LNaOH溶液与50mL0.60mol/L盐酸,所得中和热的数值变大
考点5 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01
【答案】B
【解答】解:A.为了防止热量散失,向盐酸中加入NaOH溶液时应迅速地一次性倒入,故A错误;
B.NH3 H2O属于弱碱,电离吸热,实验中使用相同浓度的氨水替代氢氧化钠溶液时,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偏少,ΔH偏大,故B正确;
C.铜丝导热,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导致热量散失较多,引起实验误差较大,故C错误;
D.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得中和热的数值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6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01
1.利用如图装置,分别取50mL的0.50mol/L盐酸与50mL的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是为了确保盐酸完全反应
B.仪器A的名称是环形玻璃搅拌器
C.酸碱混合时,量筒中氢氧化钠溶液应迅速倒入小烧杯中,盖上盖板后不断搅拌
D.用物质的量相等的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结果无影响
考点6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01
【答案】D
【解答】解:A.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为保证酸电离产生的H+完全反应,NaOH溶液要稍微过量,故A正确;
B.仪器A的名称是环形玻璃搅拌器,故B正确;
C.在测定中和热时,为减少酸、碱混合时反应放出热量的损失,量筒中NaOH溶液应快速一次性迅速倒入小烧杯中,并迅速盖上塑料盖板,不断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会释放热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7 热化学方程式
01
1.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已知:金刚石(s)=石墨(s)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已知:2C2H4(g)+6O2(g)=4CO2(g)+4H2O(l)ΔH=﹣3200.8kJ mol﹣1,则C2H4(g)的燃烧热ΔH=﹣3200.8kJ mol﹣1
C.已知:S(s)+O2(g)=SO2(g)ΔH1;S(g)+O2(g)=SO2(g)ΔH2,则ΔH1>ΔH2
D.800℃、30MPa下,将0.5mol N2(g)和1.5mol H2(g)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ΔH=﹣38.6kJ mol﹣1
考点7 热化学方程式
01
【答案】D
【解答】解:A.已知金刚石(s)=石墨(s)ΔH<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石墨具有的能量小于金刚石,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错误;
B.燃烧热是1mol纯物质完成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C2H4(g)的燃烧热ΔH=﹣1600.4kJ mol﹣1,故B错误;
C.固体硫燃烧时要先变为气态硫,过程吸热,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ΔH1<ΔH2,故C错误;
D.将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合成氨为可逆反应,可知1mol N2和3mol H2完全反应放热大于38.6kJ,则N2(g)+3H2(g) 2NH3g) ΔH=﹣38.6kJ mol﹣1,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8 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01
1.下列实验现象或图象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
A B C D
反应装置图或图象
实验现象或图象信息 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A.A B.B C.C D.D
考点8 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01
【答案】C
【解答】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可观察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故A正确;
B.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导致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不能说明反应放热,故C错误;
D.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说明装置内压强增大,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9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01
1.高粱酿酒过程中的部分流程按顺序排列如图,其中能说明高粱转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A.
“蒸粮”时加热
“拌曲”前摊晾
“堆酵”时升温
“馏酒”时控温
B.
C.
D.
考点9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01
【答案】C
【解答】解:A.“蒸粮”时加热,是对粮食进行加热,属于吸收热量的过程,不是放出热量,故A错误;
B.“拌曲”撒酒琼,这一过程主要是进行物料的混合操作,没有明显的热量放出相关的能量转化体现,故B错误;
C.“堆酵”时升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等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释放出热量,从而使堆酵过程温度升高,能说明有热量放出,故C正确;
D.“馏酒”时控温,蒸馏过程是利用不同物质沸点不同来分离,此过程主要是对温度进行控制,没有体现出热量的放出,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10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01
1.由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能量不等
B.A→B+C△H<0
C.A具有的焓高于B和C具有的焓总和
D.A→B+C△H>0,则B+C→A△H<0
考点10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01
【答案】D
【解答】解:A.A→B+C与B+C→A属于同一反应的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两个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等,符号相反,故A错误;
B.A→B+C是能量升高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H>0,故B错误;
C.A→B+C是能量升高的反应,所以A具有的焓低于B和C具有的焓总和,故C错误;
D.A→B+C是吸热反应,B+C→A必然是放热反应,B+C→A是A→B+C的逆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