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化学平衡(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4 化学平衡(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修一
期中复习
专题04 化学平衡
01
知识剖析
考点1 可逆反应
06
1.概念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
采用“?”连接,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3.特征
①正、逆反应必须在同一条件下发生,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②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也就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并存,即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1.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①可借助速率—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以可逆反应mA(g)+nB(g)?pC(g)+qD(g)为例,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没有生成物,此时A和B的浓度最大,因此v(正)最大和 v(逆)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小而生成物不断增大,则v(正)逐渐减小而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时,v(正)= v(逆) ,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如下图所示: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②可借助浓度——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反应过程中物质浓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①逆:可逆反应;
②等: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0;
③动:达到平衡时,化学反应始终在进行,所以是化学反应是动态平衡;
④定: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
⑤变: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有条件的(与浓度、温度、压强等有关)。
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1)“两看”
一看
题干条件
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或绝热容器
二看
化学反应特点(物质状态、气体计量系数)
全部是气体参与,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
有固体或液体参与,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2)“两标志”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同一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v正=v逆,或者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或变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变量不变
题目中的变量,指的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而改变的量,(如某物质的质量、浓度、百分含量,n总(气体)、压强、气体密度、气体平均分子质量、颜色等),当“变量”不再变化(保持恒定)时,证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但“定量”无法证明。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3)常见模型
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pC(g)+qD(g)
?
正、逆反应
速率的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的同时也生成了m mol A
平衡
?
?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的同时也消耗了p mol C
平衡
?
?
?
?
?
( A): (B): (C): (D)=m:n:p:q
平衡
?
?
?
?
?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的同时也消耗了q mol D,均指(逆)
不一定平衡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压强
m+n≠p+q,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
?
?
m+n=p+q,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
?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
?
?
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
?
?
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
?
?
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
考点2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定
06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一定,当m+n≠p+q时
平衡
?
?
?
?
一定,当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条件 不变)
平衡
?
密度
只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密度保持不变(恒容密闭容器中)
不一定平衡
?
m+n≠p+q时,密度保持不变(恒压容器中)
平衡
?
?
③m+n=p+q时,密度保持不变(恒压容器中)
不一定平衡
?
颜色
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
平衡
?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
06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P33表2—1中457.6 ℃时反应体系H2(g)+I2(g) 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2????????????????2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2????????????????2 ????????2的值也近似相等。
?
2.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①条件:一定温度下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
②叙述: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幂之积的比值,叫化学平衡常数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
06
③符号:K
(2)表达式
①对于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来说,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 ????????????
?
②单位:(mol·L-1)(p+q)-(m+n)?(一般不写)
(3)意义
①对于同类型反应,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
②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K值
<10-5
10-5~105
>105
反应程度
很难进行
反应可逆
进行完全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
06
(4)影响因素
①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②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只受温度影响。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
06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1)浓度商的定义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 ,在任意时刻的???????????? ???????????????????????? ????????????称为浓度商,常用Q表示,即Q=???????????? ???????????????????????? ????????????
?
(2)Q与K关系
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在任意时刻Q=???????????? ???????????????????????? ????????????,当: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
06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2)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①温度升高:K值增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K值减小→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温度降低:K值增大→正反应为放热反应;K值减小→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考点4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06
利用“三段式”法进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可按下列步骤建立模式,确定关系式进行计算。如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在体积为V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物A、B的初始加入量分别为a?mol、b?mol,达到化学平衡时,设A物质转化的物质的量为mx?mol。
1.模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mol ?????????????????a??? ???b????? ??0 ?????0
转化量/mol ????????????????mx??? ??nx?????? px?????qx
平衡量/mol ??????????????a-mx???b-nx?? ??px?????qx
考点4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06
对于反应物:n(平)=n(始)-n(转)
对于生成物:n(平)=n(始)+n(转)
则有①平衡常数K=((????????????))???? ·((????????????))????((?????????????????))???? ·((?????????????????))????。
②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c(A)=?????????????????mol·L-1。
③平衡时A的转化率:α=????????????×100%,A、B的转化率之比为α(A)∶α(B)=????????????:????????????。
④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A)=?????????????????+????+????+??????????????????×100%。
⑤平衡时和开始时的压强比:????平????始=????+????+????+??????????????????????+????。
⑥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 ·????????+????· ????????????g·L-1。
⑦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 ????????+???? · ????????????+????+????+???????????????????g·mol-1。
?
考点4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⑧生成物产率=该物质实际产量该物质理论产量×100%。
?
06
2.基本步骤
①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初始加入量;
②确定反应过程的转化量(一般设某物质的转化量为x);
③确定平衡量。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
06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
??????????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
06
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1)根据速率判断
①若v(正)>v(逆),则平衡正向移动。
②若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
③若v(正)<v(逆),则平衡逆向移动。
(2)根据结果判断
①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
②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小,则称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
(3)根据浓度商Q和化学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判断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在任意时刻Q=???????????? ???????????????????????? ????????????,当: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
06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06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2-1】?P36
向盛有5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5mol/L 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将上述溶液平均分装在a、b、c三支试管中,向试管b中加入少量铁粉,向试管c中滴加4滴1mol/L KSCN溶液,观察b、c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与试管a对比。
在上述反应体系中存在平衡:Fe3++3SCN-? Fe(SCN)3(红色)??
试管
b
c
现象
试管b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
试管c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
实验结论:当向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铁粉或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的颜色都改变了,这说明平衡混合物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06
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其图像如下: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06
化学 平衡
aA+bB?cC+dD(A、B、C、D为非固体)
体系浓度
改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
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移动
方向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速率 变化
v正先增大,
v逆随后增大,
且v′正>v′逆
v逆先增大,
v正随后增大,
且v′逆>v′正
v正先减小,
v 逆随后减小, 且v′逆>v′正
v逆先减小,
v正随 后减小,
且v′正>v′逆
图像
?
?
?
?
?
?
?
?
?
?
考点5 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06
02
综合训练
考点1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01
1.如图表示反应M(g)+P(g)?nQ(g)的平衡体系中,Q的物质的量浓度c(Q)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通过分析题图,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A状态与C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比较为v(A)<v(C)
C.在T1、D状态时,v正<v逆
D.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始终有v正=v逆,则n=2
考点1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01
【答案】C
【解答】解:A、图象分析可知随温度升高,Q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逆向是吸热反应,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分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A状态与C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比较为v(A)<v(C),故B正确;
C、图象分析D状态不是平衡状态,达到平衡需要增大Q的浓度,平衡正向进行,v正>v逆,故C错误;
D、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压强变化,平衡不动说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n=2,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01
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该反应为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考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0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已知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所以K=????(????????) · ????(????2????)????(????????2) · ????(????2).故答案为:????(????????) · ????(????2????)????(????????2) · ????(????2)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即????(????????) · ????(????2????)????(????????2) · ????(????2)=1,由表中数据可知,K=1时温度为830℃;故答案为:830.
?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01
1.已知:CO(g)+H2O(g)?H2(g)+CO2(g)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400
500
830
1000
平衡常数K
10
9
1
0.6
A.恒温时减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
B.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830℃时,反应达到平衡,一定是c(CO)=c(CO2)
D.400℃时,生成CO2物质的量越多,平衡常数K越大
考点3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01
【答案】A
【解答】解:A.恒温时减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830℃时,反应达到平衡,c(CO)、c(CO2)不一定相等,与反应物初始浓度计转化率有关,故C错误;
D.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4 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
01
1.氮气是制备含氮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物质,而含氮化合物的用途广泛,如图表示两个常见固氮反应的平衡常数对数值(IgK)与温度的关系:
①N2+3H2?2N2H3?②N2+3O2?2NO
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①和②均为放热反应
B.升高温度,反应①的反应速率减小
C.在常温下,利用反应①固氮和利用反应②固氮反应程度相差很大
D.在1000℃时,反应①和反应②体系中N2的浓度一定相等
考点4 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
01
【答案】C
【解答】解:A、根据图象①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②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升高温度,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故B错误;
C.在常温下,根据平衡常数可知:利用反应①固氮和利用反应②固氮反应程度相差很大,故C正确;
D.在1000℃时,反应①和反应②体系平衡常数对数值(IgK)相等,而不是氮气的浓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5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01
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s)+2B(g)=C(g)+D(g),下列叙述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⑤v正(C)=v逆(D)
⑥c(B)=2c(C)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⑥ D.只有④
考点5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01
【答案】B
【解答】解:①该反应有固体参与,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气体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两边计量数相等,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②错误;
③该反应两边计量数相等,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故③错误;
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说明B的物质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v正(C)=v逆(D)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⑤正确;
⑥c(B)=2c(C)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⑥错误;
故选:B。
考点6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01
1.医学研究证实:痛风病与关节滑液中形成的尿酸钠(NaUr)有关(NaUr增多,病情加重),其化学原理为:HUr(aq)+Na+(aq)?NaUr(s)+H+(aq)Δ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会增大痛风病发作的可能性
B.秋冬季节更易诱发关节疼痛
C.饮食中摄入过多咸菜,会加重痛风病病情
D.患痛风病的人应少吃能代谢产生更多尿酸的食物
考点6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01
【答案】A
【解答】解:A.大量饮水会减小溶液中HUr、钠离子、氢离子的浓度,从而使平衡逆向移动,NaUr减少,则可减小痛风病发作的可能性,故A错误;
B.秋冬季节的气温降低,平衡正向移动,NaUr增多,更易诱发关节疼痛,故B正确;
C.摄入过多咸菜,会增大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加重痛风病病情,故C正确;
D.患痛风病的人应少吃能代谢产生更多尿酸的食物,否则会增大关节中HUr浓度,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使NaUr增多,痛风病加重,故D正确;
故选:A。
考点7 探究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1.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由甲醇和CO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CO2+2CH3OH→CO(OCH3)2+H2O.某研究小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研究催化剂用量分别对转化数(TON ) 的影响来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计算公式为TON=转化的甲醇的物质的量/催化剂的物质的量。根据该研究小组的实验及催化剂用量TON的影响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甲醇和CO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可以利用价廉易得的甲醇把影响环境的温室气体CO2转化为资源,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B.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合适的吸水剂,将提高该反应的TON
C.当催化剂用量为1.2×10﹣5mol时,该反应的TON 达到最高点
D.当催化剂用量高于1.2×10﹣5mol时,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甲醇的平衡转化率逐渐降低
考点7 探究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答案】D
【解答】解: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由甲醇和CO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CO2+2CH3OH→CO(OCH3)2+H2O。
A.依据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知,甲醇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DMC和水,由甲醇和CO2直接合成DMC,可以利用甲醇把影响环境的温室气体CO2转化为资源,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故A正确;
B.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合适的脱水剂,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进行,将提高该反应的TON,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当催化剂用量等于1.2×10﹣5mol时,该反应的TON达到最高点,故C正确;
D.当催化剂用量高于1.2×10﹣5mol时,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TOM减小,即TOM的分母(催化剂的用量)增大,但是甲醇的平衡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8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1.探究浓度对2Fe3++2I﹣?2Fe2++I2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Ⅱ中,加入的SCN﹣结合Fe3+,使平衡逆向移动
B.Ⅲ中含有I2
C.比较溶液中的c(I﹣):Ⅱ>Ⅳ
D.Ⅳ中不含有Fe3+
考点8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答案】D
【解答】解:A.Ⅱ中加入的SCN﹣结合Fe3+,Fe3+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故A正确;
B.Ⅲ中CCl4萃取出来的液体显极浅的紫色,说明含有少量的I2,故B正确;
C.II中加入饱和KSCN溶液,KSCN结合Fe3+使Fe3+浓度减小,平衡往左向移动,c(I﹣)相较于Ⅰ增大,Ⅳ中加入CCl4萃取I2,则水溶液中I2的量减少,平衡向右移动,c(I﹣)相较于Ⅰ减小,故水溶液中的c(I﹣):II>Ⅳ,故C正确;
D.Ⅳ中加入CCl4萃取I2,则水溶液中I2的量减少,平衡向右移动,c(Fe3+)相较于Ⅰ减小,但Ⅳ中仍存在Fe3+,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9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多选)1.为探究温度、压强对可逆反应A(g)+B(g)?C(g)+D(s)的影响,在起始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分别进行了如下各组实验,各组实验的起始状态相同,②③④组是在①的基础上作出的改变,测得不同条件下平衡时各物质浓度见下表.第①组:保持温度不变;第②组:只改变体系体积;第③组:只升高温度;第④组:某同学只改变某一种实验条件测得的实验数据.
?
A
B
C

0.05mol?L﹣1
amol?L﹣1
0.05mol?L﹣1

bmol?L﹣1
bmol?L﹣1
0.122mol?L﹣1

0.06mol?L﹣1
0.06mol?L﹣1
0.04mol?L﹣1

0.07mol?L﹣1
0.07mol?L﹣1
0.0098mol?L﹣1
分析相关数据后,同学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第①组实验中a=0.05mol?L﹣1
B.第②组实验中,b<0.05mol?L﹣1
C.由①与③组数据的比较,可判断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由①与④组数据的比较,可判断该同学改变的条件不可能与温度有关
考点9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1
【答案】AD
【解答】解:A.在恒温条件下,反应A(g)+B(g)?C(g)+D(s)中,在起始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A和B加入的物质的量相等,化学计量数相等,所以反应达平衡时,第①组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与A的物质的量相等,平衡时浓度相等,故a=0.05,故A正确;
B.②中C:0.122mol/L×10L>1mol,当温度不变,由①与②中C的比较,生成物C浓度增加,②只改变体系体积,只能为缩小体积,虽平衡向正向移动,但相对于体积影响仍为各物质的浓度相应增大为主,所以b>0.05,故B错误;
C.只升高温度后,反应物A、B的浓度增大,C的浓度减小,说明化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可判断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
D.将C的浓度完全转化成A、B的浓度,A、B的浓度都为0.168mol/L,最初加入的A、B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说明只能是缩小体积,不可能与温度有关,故D正确;
故选:AD。
考点10 化学平衡的计算
01
1.已知298K,101kPa时,CO2(g)+3H2(g)?CH3OH(g)+H2O(g)ΔH=﹣49.5kJ?mol﹣1。该反应在密闭的刚性容器中分别于T1、T2温度下进行,CO2的初始浓度为0.4mol?L﹣1,c(CO2)﹣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1>T2
B.T1下反应达到平衡时
C.使用催化剂1的反应活化能比催化剂2的大
D.使用催化剂2和催化剂3的反应历程相同
考点10 化学平衡的计算
01
【答案】D
【解答】解:A.平衡时CO2的浓度T1温度下比T2温度下的大,即T1到T2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即降低温度平衡才是正向移动,即T1>T2,故A正确;
B.结合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可知,T1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2的浓度为0.25mol/L,即CO2的浓度改变量为:0.40mol/L﹣0.25mol/L=0.15mol,T1下反应达到平衡时 ,故B正确;
C.在温度均为T1时,使用催化剂1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比催化剂2更长即催化剂1时的反应速率比催化剂2的更慢,说明使用催化剂1的反应活化能比催化剂2的大,故C正确;
D.催化剂2和催化剂3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但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不同,说明催化剂2和催化剂3的反应历程不相同,才能保证在不同温度下达到相同的平衡时间,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11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01
1.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合成氨生产选择铁做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700K左右
B.将CO中毒者放入高压氧舱中治疗
C.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向含有Fe(SCN)3的红色溶液中加适量铁粉,振荡,溶液红色变浅
考点11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01
【答案】A
【解答】解:A.合成氨生产选择铁做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700K左右是为了催化剂的合适的活性温度,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正确;
B.一氧化碳中毒者放入高压氧舱中治疗,增大氧气浓度,促使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反应平衡逆向移动,释放出一氧化碳,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
C.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化学平衡逆向进行,减小氯气溶解度,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
D.含有Fe(SCN)3的红色溶液中加适量铁粉,振荡,铁离子和铁单质生成亚铁离子,铁离子浓度减小,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红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12 等效平衡
01
1.某温度下,向三个容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①2molHI,②4molHI,③1molH2与1molI2,发生反应2HI(g)?H2(g)+I2(g) ?ΔH=akJ?mol﹣1,均达到平衡时,三个容器中的焓变分别是ΔH1、ΔH2、ΔH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各容器的压强:①=②=③
B.I2的浓度:②>①>③
C.焓变的关系:ΔH1+ΔH3=akJ?mol﹣1
D.I2的体积分数:①=②=③
考点12 等效平衡
01
【答案】D
【解答】解:A.若1molH2与1molI2完全转化为HI,则HI为2mol,所以①和③是等效平衡,平衡时,①和③的压强、同一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压强、转化率等都一样,②与①相比增大了HI的量,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HI的量,达到平衡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相同,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分别相等,但浓度均增大,总压强增大,所以各容器的压强②>①=③,故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I2的浓度:②>①=③,故B错误;
C.由反应热化学方程式2HI(g)?H2(g)+I2(g)ΔH=akJ?mol﹣1可知,消耗2molHI,焓变为 akJ,因为不知道反应程度,故焓变的关系:ΔH1+ΔH3与akJ?mol﹣1,无任何关系,故C错误;
D若1molH2与1molI2完全转化为HI,则HI为2mol,所以①和③是等效平衡,平衡时,①和③的压强、同一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压强、转化率等都一样,②与①相比增大了HI的量,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HI的量,达到平衡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相同,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分别相等,故I2的体积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