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教学课件(共29张PPT 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教学课件(共29张PPT 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拥抱双碳 碳索未来
CO 的“身份档案”——性质探究
视频1
视频看完了,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我们看到地球因为温室效应而“发烧”,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原因。那么,二氧化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环境的?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本节课的主人公——CO2的性质相关知识,探讨如何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的地球。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共同为我们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学 习 目 标 低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知道自然界中CO2的循环,能认识到“碳”的来龙去脉。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观念。 高阶目标: 3.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关注社会热点、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 达 成 评 价
1.1通过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寻找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角色二氧化碳的来龙去脉,认识二氧化碳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培养同学们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1通过活动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能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1深化对碳循环、碳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强化社会责任,认识到实现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活动1:
认真观察图中的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近1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呈现怎样的变化?
任务一 探寻CO 的自然踪迹——碳循环解析
工业革命以前,在不同的年度,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不大;工业革命以来,在不同的年度,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幅度很大
活动2:观察思考6-4
1.CO2产生的途径有哪些?CO2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2.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
活动2:观察思考6-4
思考:
1.CO2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CO2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产生: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海水中的弱酸分解、化石燃料燃烧
消耗: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江河湖海的水体也会溶解二氧化碳,一部分最终转化为碳酸盐。
2.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实现绿色植物气体肥料的重新分配,是人类生命活动、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
3.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二氧化碳量。
小组讨论
任务一 探寻CO 的自然踪迹——碳循环解析
学习元素性质比较时,建立化学实验日志。学习同分异构体时,录制讲解音频。注意化学方程式条件。学习化学键类型区分时,建立错题本是有效的方法。掌握常见仪器名称。学习化学键类型区分时,与同学互相讲解能加深印象。学习常见合金成分时,组织化学知识竞赛。多思考反应原理。注意反应物比例。及时请教不懂的问题。掌握常见物质颜色。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重视实验现象观察。注意观察细微现象。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氧化碳的循环
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产生途径
消耗途径
生物的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
化石燃料燃烧
火山喷发
水体溶解
先行组织
新知建构
迁移运用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中考·济南] 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1 所示)。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 生物的呼吸作用
A
评价练习一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放出 .
(2)为了缓解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
A.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免赠贺卡
C.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3)请你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做法 .
光合
O2
D
双面使用打印纸
先行组织
新知建构
迁移运用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任务二 揭秘CO 的物理特征——性质初探
活动3: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填写下列表格中的前三项(颜色、气味、状态)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颜色、状态、气味
无色
无味
通常状态
下为气体


先行组织
新知建构
迁移运用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任务二 揭秘CO 的物理特征——性质初探
活动4:设计方案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
方案设计 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
方案一:
方案二: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氧化碳气体吹气球、肥皂泡、塑料袋实验
杠杆实验、称量实验
气球、肥皂泡、
塑料袋下沉
实验验证:如图所示,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活动5:根据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你的提出的猜想是: 。
相信你会总结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无色
无味
通常状态下为气体
(固体叫干冰)
能溶于水
比空气大
评价练习二
1.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B
探究方案 结论、解释
1.
2.
3.
4.
澄清石灰水
石蕊试液
历史资料呈现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
H2CO3 = CO2 + H2O (碳酸不稳定)
(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阶梯状蜡烛熄灭实验
(同时体现了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任务三 解析CO 的化学行为——反应特性研究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任务四 洞察CO 的应用价值——用途探索
灭火
性质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制造饮料
性质
CO2 +H20 =H2CO3
人工降雨
性质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
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水珠
气态肥料
性质
6CO2+6H20 = C6H12O6+6O2
叶绿素
光照
先行组织
新知建构
迁移运用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性质 内容 用途
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制碳酸饮料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 用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反应 用作工业原料
化学性质稳定且没有毒性 用作保护气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用于灭火
物理性质 干冰升华吸热 作制冷剂、人工降雨、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等
评价练习三
1.下列关于CO2性质的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A
2.[中考·青海] 按如图 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
(1)A 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CO2+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体现了我国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双碳”目标
中国“双碳”目标示意图
努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我国的责任担当,也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全力以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