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0月阳光评价二科学月考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0月阳光评价二科学月考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0月阳光评价二科学月考试题
1.(2025五上·罗湖月考)根据火山唤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2.(2025五上·罗湖月考)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内部运动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2025五上·罗湖月考)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売、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4.(2025五上·罗湖月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议中,“治水先治山”,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A.净化空气
B.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
C.减弱噪音
5.(2025五上·罗湖月考)图是黄河第一湾——乾坤湾,下列对乾坤湾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乾坤湾的凹岸一侧有悬崖,地形险峻
B.乾坤湾的凸岸一侧是由泥沙冲积而成的平缓的河滩
C.乾坤湾可能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目前的形状
6.(2025五上·罗湖月考)如图,地形属于丘陵和高原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7.(2025五上·罗湖月考)发生地震时,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
A.如果在家里,应迅速跑到最外面的窗口呼救
B.如果在教室上课,应迅速躲到各自牢固的课桌底下
C.如果在开阔的操场上体育课,应迅速跑回各自班级的教室里
8.(2025五上·罗湖月考)用砂纸打磨岩石表面是为了模拟( )的过程。
A.水流冲刷
B.火山喷发
C.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9.(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课上用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地壳部分做得薄一点
B.从里到外逐层包裹
C.三层厚度尽可能相同
10.(2025五上·罗湖月考)查阅资料可知,地光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以下用橡皮泥制作的地球圈层模型最符合地球内部结构特点的是( )。
A.
B.
C.
11.(2025五上·罗湖月考)如图所示的河流,箭头表示河流的流向,其中最容易被侵蚀的地方是( )。
A.①和① B.②和③ C.①和③
12.(2025五上·罗湖月考)为研究地震成因,小科将多条毛巾叠放在桌面,然后把手放在毛巾上,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的中间凸起来(如图所示)。毛巾模拟的是 (  )
A.岩层 B.地幔 C.地核
13.(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用土壤做了一个河道模型,水流从①流到③,泥沙最容易沉积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14.(2025五上·罗湖月考)我国幅员辽阔,存在多种地形地貌(如图),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的作用不会改变地球的地貌
B.我国主要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
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低不平
15.(2025五上·罗湖月考)暑假,小智和家人一起去了撒哈拉大沙漠,领略了壮观的沙漠景色。沙漠的形成原因是( )。
A.风的侵蚀作用 B.风的沉积作用 C.水的沉积作用
16.(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智在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时。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上方涌出后。沿着山体流向山脚。以下说认中不正确的是( )。
A.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
B.一股我们用酒精灯的焰心进行加热
C.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上豆泥小小上方中央为“地壳薄弱处”
17.(2025五上·罗湖月考)广东省的植披覆盖率为53%,是我国最“绿”省份之一。这些植被能减少广东省的水土流失。为了证明植被对水上流失的作用,小智应选择和两个实验进行对比。(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18.(2025五上·罗湖月考)黄河又称“浊河”,在黄河上游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大量泥沙 B.圆润的卵石 C.带棱角的大石块
19.(2025五上·罗湖月考)提及火山,人们往往认为它们与我们相隔遥远。事实上,仅深圳市内就存在三座“死火山”。其中一座便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深圳的三座火山因长期不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B.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地热,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C.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外部活动引起的
20.(2025五上·罗湖月考)“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外部严重缺损。除人为因累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的侵蚀 B.风沙的堆积 C.雨水的侵蚀
21.(2025五上·罗湖月考)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对应地区用线连起来。
22.(2025五上·罗湖月考)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下列材料、操作和现象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什么
23.(2025五上·罗湖月考)北京时间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台湾省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据统计,台湾及周边地区平均3~4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且强度大,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1)为了研究地震产生的原因,小科用橡皮泥做了上面的实验,这个实验属于   (选填“对比”或“模拟”)实验。其中,橡皮泥模拟的是   (选填“岩层”、“海洋”或“地幔”):根据实验现象,小科推测: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地球的   (选填“地壳”、“地幔”或“地核”),地球的   (选填“内部”或“外部”)活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性可能就越大,请根据下面表格说明台湾花莲地震的破坏性属于( )。
震级 3.0~4.4级 4.5~5.5级 5.6~6.5级 6.6级以上
破坏性 轻微破坏性 一般破坏性 严重破坏性 特大破坏性
A.轻微破坏性 B.一般破坏性 C.严重破坏性 D.特大破坏性
(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选择( )方法来避震。
A.躲在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B.跑到窗边大声呼喊
C.乘电梯快速下楼
D.即使是居住在高层的人,也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4)以下地形地貌跟地震有关的是( )。
A.乾坤湾 B.堰塞湖
C.风蚀磨菇 D.黄河入海口
24.(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开展了关于魔鬼城形成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用沙子捏成了一块块岩石(B区),岩石右边铺上沙子和小石块(C区),沙了右边放了一个电风扇,调整角度吹往沙子和小石子。
(1)通过以上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推测:由于风的   (选填“搬运”或“沉积”)作用,C区域中较轻的   被吹走,较重的留下来   (选填“沙”或“石块”),所以C区域模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   (选填“戈壁”、“雅丹地貌”或“沙漠”)。被带走的沙子由于风速减弱,在A区域会发生   (选填“搬运”或“沉积”),从而A区域模拟现实中形成的   (选填“戈壁”或“沙漠”)。
(2)小科想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他用几块岩石和砂纸来进行实验,其中砂纸用来模拟   (选填“风”、“沙子”或“带着沙子的风”)。
小科先用放大镜观察几块岩石,然后用砂纸打磨。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些岩石对应实验中的   区,即   地貌(选填“戈壁”、“雅丹”或“沙漠”)。
(3)与地震和火山相比,风和水改变地形的速度比较   (选填“剧烈”或“缓慢”)。
25.(2025五上·罗湖月考)假期,小科同学完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项目化作业,下面是他的设计图,请根据设计图完成以下题目。
(1)图中出现的海拔不高,地势广阔,起伏很小的地形属于(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2)除了图上出现的三种常见的地形,你还知道的地形有   (写任意两种)等。
(3)小科了解到,温州大罗山横跨瓯海、龙湾、瑞安三个地区,这里的山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组成。该地区的地形属于(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4)设计图中有一条河流,根据课堂上的模拟实验,水流速度最慢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5)根据设计图中河流水流速度的推测,下游最容易形成沙洲,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侵蚀作用 B.风的侵蚀作用 C.水的沉积作用
(6)图的河流中,河岸侵蚀最严重的可能是( )。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
(7)当地政府为了响应扶贫号召,计划新建一个扶贫小区。小科的设计图中ABC三个地方哪个区域适合?请写出理由。
我的选择:   ;理由:   。
26.(2025五上·罗湖月考)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是土壤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每年的6~9月,都是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频发的时候。“绿水青山”小组的同学想研究土壤被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用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他们做了4种土壤样本:
组别 条件
甲组 坡度小、无草
乙组 坡度大、无草
丙组 坡度小、有草
丁组 坡度大、有草
(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可以   。
(2)他们可以选择   和   2个土壤样本对比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选填实验编号)
(3)除了研究植被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这套材料研究   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此时改变的因素是   ,不变的因素是   (写一个)。
(4)结合实验结果,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写一条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A.变质岩是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故A错误;
B.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形成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故B正确;
C.沉积岩是沉积物压实胶结而成,故C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引起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台湾花莲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边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斜向俯冲,导致地壳强烈缩短和斜向剪切变形,使得该区域断层众多,在地壳应力作用下,断层容易发生错动,从而引发地震。地壳的运动属于地球的内部运动。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的划分是地壳、地幔、地核,这是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探测等手段确定的核心结论。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半径约3480千米。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核心是“治水先治山”,造林种草的核心目的与“治水”直接相关。雨水降落时,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枝叶可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进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河含沙量大,水流对河岸的侵蚀与泥沙堆积长期作用,才塑造了乾坤湾的独特形态。
A.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易被侵蚀形成险峻悬崖。故A正确;
B.凸岸水流平缓,泥沙易沉积形成平缓河滩,故B正确;
C.乾坤湾是黄河河道形成的弯道,其成因核心是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而非风的作用,风蚀主要形成雅丹地貌等,与河流弯道无关,故C错误。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高原:海拔一般5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地表起伏小。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面有起伏但坡度和缓,无陡峭山峰,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峭,有明显山峰和山谷,呈脉状分布。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形状似盆,内部多为平原或丘陵,气候和植被受地形影响显著。观察可知,①起伏很大,是山地;②属于丘陵;③海拔高且超较为平缓,是平原,④是盆地。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如果在教室上课,迅速躲到各自牢固的课桌底下是比较合理的措施。课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身体提供遮挡,减少被掉落的天花板、灯具等物体砸伤的可能性。躲在课桌下时,应尽量蜷曲身体,用双手护住头部和颈部,保护重要部位,等待地震波过去后,再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所以B选项正确。
8.【答案】C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砂纸表面有细小砂粒,打磨岩石时,砂粒随砂纸摩擦岩石表面,模拟风卷起沙子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属于风力侵蚀作用。水流冲刷是水体流动对岩石的侵蚀,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均与砂纸打磨的 “砂粒摩擦” 原理不符。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A.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厚度最薄,制作模型时需还原这一特征,地壳部分应做得薄一点;故A正确;
B.地球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制作地球模型时需按从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的顺序逐层包裹,才能准确模拟地球结构。故B正确;
C.地球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厚度差异极大,地壳最薄(平均约17千米),地核最厚,因此“三层厚度尽可能相同”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圈层厚度差异极大,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最厚),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较厚),地壳平均约17千米(极薄,仅占地球半径的极小比例)。符合实际的模型需体现“核心厚、中间层次之、外层极薄”的比例关系。
A.此模型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符合实际,故A正确;
B.此模型三层结构厚度一致,不符合实际,故B错误;
C.此模型地幔最厚,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侵蚀的关键规律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道处,凹岸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易被侵蚀;凸岸水流平缓,泥沙易沉积。结合箭头指示的流向,②和③位于河流弯道的凹岸,符合侵蚀条件;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毛巾被用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岩层。当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时,毛巾中间凸起来,这类似于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时,发生变形、隆起等现象,是地震形成过程中岩层受力变化的一种直观模拟。而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处于岩石圈之下,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它们都不是毛巾所直接模拟的对象,故本题选 A。
13.【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泥沙沉积的核心条件是水流速度减慢,观察可知,①位于河流的上流,此处水流速度快,②位于河流中流,此时水流速度相比①有明显下降,但还没到最慢。③位于河流末流,此时河流到此处后,水流速度最慢。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风是重要的外力作用,能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雅丹地貌、沙丘等,改变地球地貌,故A错误;
B.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占比较小,并非以平原为主,故B错误;
C.我国拥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高低起伏明显,地形复杂多样,故C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风的侵蚀作用会塑造风蚀蘑菇等地貌,但不会直接形成沙漠,故A错误;
B.沙漠的核心成因是风的沉积作用,风将各地的沙尘搬运至特定区域,因风速减慢逐渐堆积,长期累积形成广阔沙漠。故B正确;
C.水的沉积作用多形成平原、三角洲等,与沙漠形成无关,故C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模拟岩浆,故A正确;
B.酒精灯加热需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能快速让番茄酱受热膨胀喷出;焰心温度最低,无法达到实验效果,故B错误;
C.土豆泥模拟地壳,上方中央因薄弱易被番茄酱冲破,故C正确。
故选B。
17.【答案】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证明植被对水土流失的作用,需设置对照实验,唯一变量为“有无植被”,其他条件(坡度、降水强度、土壤类型)需完全相同。观察可知,甲组植被数量和乙、丙不同。甲和乙降雨高度相同,丙的降雨高度更高。
A.甲与丙存在植被数量、降雨高度两个变量,不能做对比实验,故A错误;
B.甲与乙只存在植被数量这一个变量,能做对比实验,故B正确;
C.乙和丙存在降雨高度这个变量,能做对比实验,但是改变的是降雨高度,研究的是降雨高度对水土流失的作用,故C错误。
故选B。
18.【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大量泥沙主要出现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A错误;
B.圆润卵石是岩石经长期水流磨蚀形成,多在中下游平缓河段,故B错误;
C.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以侵蚀搬运为主,岩石受水流冲击少,多保留带棱角的大石块。故C正确。
故选C。
19.【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长期不喷发的死火山,其岩浆活动已停止,丧失了活动能力,故A正确;
B.火山地热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属于清洁能源,故B正确;
C.火山喷发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内部活动,而非外部活动。地球内部岩浆受高温高压影响,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形成火山喷发,故C错误。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埃及位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风携带沙粒长期摩擦、撞击狮身人面像,不断侵蚀岩石表面,导致其外部缺损,这是主要外力作用。故A正确;
B.风沙堆积会使物体被掩埋,而非缺损,故B错误;
C.该地区降水稀少,雨水侵蚀对其影响极小,故C错误。
故选A。
21.【答案】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沙漠:风将沙尘搬运至低洼区域,因风速减慢沉积,长期累积形成广阔沙层。(题中第四图);戈壁:干旱区岩石风化后,细沙被风带走,残留粗大砾石,经风力磨蚀形成砾石荒漠。(题中第二图);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干涸湖底或河床的岩层,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垄岗状地貌。(题中第一图);风蚀蘑菇:岩石上下岩层硬度不同,下部受风沙侵蚀更强烈,逐渐形成上粗下细的蘑菇形态。(题中第三图)
22.【答案】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人工材料,还原 “降雨→径流→侵蚀坡面” 的自然过程,各材料 / 操作对应自然界中雨水侵蚀土地的关键要素与现象。坡形土堆模拟自然界中裸露的坡面地形;喷壶喷水模拟降雨的过程;流淌的泥浆模拟雨水在坡面流动形成的水流(携带泥沙);土堆上凹凸不平模拟雨水侵蚀后,坡面形成的凹凸、沟壑地貌。
23.【答案】(1)模拟;岩层;地壳;内部
(2)D
(3)A
(4)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该实验用橡皮泥模仿地球岩层的特点,属于模拟实验;橡皮泥质地可变形,能模拟岩层受力后的状态,因此对应模拟“岩层”;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壳部位,地壳是地球最外层且较薄,易因板块运动破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产生挤压力,导致岩层断裂或错位,这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核心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
(2)表格明确震级6.6级以上对应特大破坏性。台湾花莲地震的震级为7.3级,远超6.6级的划分标准,因此其破坏性属于特大破坏性。故选D。
(3)地震避震的核心是规避坠落物、保护自身安全。
A.厨房、厕所等空间小的地方,墙体坚固且支撑力强,能减少被砸伤的风险,是安全的避震选择。故A正确;
B.跑到窗边,易被玻璃碎片划伤或因墙体坍塌受伤;故B错误;
C.乘电梯,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断电、困人甚至坠落;故C错误;
D.高层住户迅速下楼,易被楼道坠落物砸伤,且楼梯可能因坍塌受阻,故D错误。
故选A。
(4)地震可能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大量岩土堆积在河道中形成天然堤坝,拦截河水后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形成多与地震相关。乾坤湾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塑造,黄河入海口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故选B。
24.【答案】(1)搬运;沙;石块;戈壁;沉积;沙漠
(2)带着沙子的风;岩石表面变得更光滑、棱角被磨圆;B;雅丹
(3)缓慢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风扇模拟风力,风的核心作用是搬运疏松物质;C区域的沙比石块轻,易被风力搬运带走,留下较重的石块,这与现实中戈壁“碎石遍布、少细沙”的特征一致;被搬运的沙子在风速减弱后,失去搬运动力会发生沉积,大量沙子堆积便形成沙漠,对应A区域的模拟结果,契合风力作用塑造地貌的规律。
(2)砂纸表面粗糙,摩擦时能模拟“带着沙子的风”对岩石的撞击和摩擦作用。用砂纸打磨岩石,岩石表面的棱角会被磨损,变得光滑圆润,这与风携沙长期侵蚀岩石的效果一致。实验中B区是岩石,对应现实中被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正是岩石经风力长期磨蚀后形成的特殊地貌。
(3)地震和火山属于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地质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地形,比如地震导致地面断裂、火山喷发堆积成山。风和水的作用是长期、持续的,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逐步改变地形,比如风蚀形成雅丹地貌、水流冲刷形成峡谷,这些变化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更久,速度远慢于地震和火山的剧烈改变。
25.【答案】(1)B
(2)丘陵、盆地
(3)A
(4)C
(5)C
(6)B
(7)C区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无明显起伏,便于小区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铺设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平原的核心特征是海拔较低、地势广阔且起伏很小。丘陵的海拔略高于平原,且有明显起伏但坡度较缓;山地海拔高,起伏大、坡度陡峭。题目中描述的“海拔不高、地势广阔、起伏很小”,完全契合平原的地形特点,因此答案为平原。故选B。
(2)地球表面地形类型丰富,图中除了平原外,还有山地、丘陵、盆地。
(3)丘陵的核心特征是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的低矮小山组成,与大罗山的描述完全契合。高原海拔高且地势开阔,平原地势平坦无明显山体,山地起伏大、坡度陡峭。读题可知,题中地区为丘陵,故选A。
(4)河道宽度:宽度越大,水流越分散,速度越慢;狭窄处水流集中,速度更快。河道形态:弯道内侧水流流速慢;外侧流速快。地势坡度:平缓段(如下游)比陡峭段(如上游、峡谷)流速慢。观察可知,①处最狭窄,且位置高,所以流速最快。③处最宽,且最平缓,所以流速最慢。故选C。
(5)沙洲是河流下游常见的堆积地貌,核心成因是水的沉积作用。河流下游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水中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失去搬运动力,逐渐沉降、堆积在河道中,长期积累后便形成了沙洲。故选C。
(6)河流弯道处的侵蚀规律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水流经过弯道时,会偏向凹岸一侧。凹岸水流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对河岸的冲刷侵蚀作用更严重。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携带的泥沙易沉积,河岸不易被侵蚀,因此侵蚀最严重的是凹岸。故选B。
(7)优先选择平原或平缓区域,避免山地、陡坡(施工难度大、易滑坡)和河道周边(洪水风险)。远离河流凹岸、陡坡等易发生侵蚀或地质灾害的位置,保障居住安全。观察可知,图中C区域是平原,符合要求。
26.【答案】(1)在土壤样本中混入少量红墨水
(2)甲组;丙组
(3)坡度;坡度大小;有无植被覆盖
(4)在山坡、荒地等区域大力植树造林、种植植被。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可以在土壤样本中混入少量红墨水混入红墨水(或染色沙)能让流失的土壤更醒目,便于直观观察侵蚀的路径和量。
(2)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仅为“有无植被”,其他条件(坡度)需保持一致。甲组和丙组均为“坡度小”,仅植被情况不同;乙组和丁组均为“坡度大”,同样仅植被情况不同,两组组合均可单独对比植被的作用。
(3)现有实验材料中,各组别已包含“坡度”这一变量(甲组、丙组为小坡度,乙组、丁组为大坡度)。研究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坡度大小。不变的因素可选择 “有无植被”,确保单一变量,从而准确判断坡度对侵蚀的作用。
(4)植被的根系能牢牢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叶片还能减缓雨水下落速度,降低侵蚀力度。实验中“有草”组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低于“无草”组,也印证了植被对保护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作用。这种方法贴合自然规律,操作简单且效果持久,是日常生活中保护土地的有效方式。
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0月阳光评价二科学月考试题
1.(2025五上·罗湖月考)根据火山唤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A.变质岩是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故A错误;
B.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形成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故B正确;
C.沉积岩是沉积物压实胶结而成,故C错误。
故选B。
2.(2025五上·罗湖月考)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内部运动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引起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台湾花莲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边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斜向俯冲,导致地壳强烈缩短和斜向剪切变形,使得该区域断层众多,在地壳应力作用下,断层容易发生错动,从而引发地震。地壳的运动属于地球的内部运动。故选A。
3.(2025五上·罗湖月考)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売、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的划分是地壳、地幔、地核,这是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探测等手段确定的核心结论。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半径约3480千米。故选A。
4.(2025五上·罗湖月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议中,“治水先治山”,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A.净化空气
B.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
C.减弱噪音
【答案】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核心是“治水先治山”,造林种草的核心目的与“治水”直接相关。雨水降落时,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枝叶可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进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故选B。
5.(2025五上·罗湖月考)图是黄河第一湾——乾坤湾,下列对乾坤湾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乾坤湾的凹岸一侧有悬崖,地形险峻
B.乾坤湾的凸岸一侧是由泥沙冲积而成的平缓的河滩
C.乾坤湾可能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目前的形状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河含沙量大,水流对河岸的侵蚀与泥沙堆积长期作用,才塑造了乾坤湾的独特形态。
A.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易被侵蚀形成险峻悬崖。故A正确;
B.凸岸水流平缓,泥沙易沉积形成平缓河滩,故B正确;
C.乾坤湾是黄河河道形成的弯道,其成因核心是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而非风的作用,风蚀主要形成雅丹地貌等,与河流弯道无关,故C错误。
故选C。
6.(2025五上·罗湖月考)如图,地形属于丘陵和高原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高原:海拔一般5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地表起伏小。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面有起伏但坡度和缓,无陡峭山峰,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峭,有明显山峰和山谷,呈脉状分布。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形状似盆,内部多为平原或丘陵,气候和植被受地形影响显著。观察可知,①起伏很大,是山地;②属于丘陵;③海拔高且超较为平缓,是平原,④是盆地。故选B。
7.(2025五上·罗湖月考)发生地震时,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
A.如果在家里,应迅速跑到最外面的窗口呼救
B.如果在教室上课,应迅速躲到各自牢固的课桌底下
C.如果在开阔的操场上体育课,应迅速跑回各自班级的教室里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如果在教室上课,迅速躲到各自牢固的课桌底下是比较合理的措施。课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身体提供遮挡,减少被掉落的天花板、灯具等物体砸伤的可能性。躲在课桌下时,应尽量蜷曲身体,用双手护住头部和颈部,保护重要部位,等待地震波过去后,再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所以B选项正确。
8.(2025五上·罗湖月考)用砂纸打磨岩石表面是为了模拟( )的过程。
A.水流冲刷
B.火山喷发
C.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砂纸表面有细小砂粒,打磨岩石时,砂粒随砂纸摩擦岩石表面,模拟风卷起沙子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属于风力侵蚀作用。水流冲刷是水体流动对岩石的侵蚀,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均与砂纸打磨的 “砂粒摩擦” 原理不符。故选C。
9.(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课上用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地壳部分做得薄一点
B.从里到外逐层包裹
C.三层厚度尽可能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A.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厚度最薄,制作模型时需还原这一特征,地壳部分应做得薄一点;故A正确;
B.地球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制作地球模型时需按从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的顺序逐层包裹,才能准确模拟地球结构。故B正确;
C.地球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厚度差异极大,地壳最薄(平均约17千米),地核最厚,因此“三层厚度尽可能相同”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
故选C。
10.(2025五上·罗湖月考)查阅资料可知,地光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以下用橡皮泥制作的地球圈层模型最符合地球内部结构特点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圈层厚度差异极大,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最厚),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较厚),地壳平均约17千米(极薄,仅占地球半径的极小比例)。符合实际的模型需体现“核心厚、中间层次之、外层极薄”的比例关系。
A.此模型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符合实际,故A正确;
B.此模型三层结构厚度一致,不符合实际,故B错误;
C.此模型地幔最厚,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
故选A。
11.(2025五上·罗湖月考)如图所示的河流,箭头表示河流的流向,其中最容易被侵蚀的地方是( )。
A.①和① B.②和③ C.①和③
【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侵蚀的关键规律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道处,凹岸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易被侵蚀;凸岸水流平缓,泥沙易沉积。结合箭头指示的流向,②和③位于河流弯道的凹岸,符合侵蚀条件;故选B。
12.(2025五上·罗湖月考)为研究地震成因,小科将多条毛巾叠放在桌面,然后把手放在毛巾上,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的中间凸起来(如图所示)。毛巾模拟的是 (  )
A.岩层 B.地幔 C.地核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毛巾被用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岩层。当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时,毛巾中间凸起来,这类似于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时,发生变形、隆起等现象,是地震形成过程中岩层受力变化的一种直观模拟。而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处于岩石圈之下,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它们都不是毛巾所直接模拟的对象,故本题选 A。
13.(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用土壤做了一个河道模型,水流从①流到③,泥沙最容易沉积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泥沙沉积的核心条件是水流速度减慢,观察可知,①位于河流的上流,此处水流速度快,②位于河流中流,此时水流速度相比①有明显下降,但还没到最慢。③位于河流末流,此时河流到此处后,水流速度最慢。故选C。
14.(2025五上·罗湖月考)我国幅员辽阔,存在多种地形地貌(如图),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的作用不会改变地球的地貌
B.我国主要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
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低不平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风是重要的外力作用,能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雅丹地貌、沙丘等,改变地球地貌,故A错误;
B.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占比较小,并非以平原为主,故B错误;
C.我国拥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高低起伏明显,地形复杂多样,故C正确。
故选C。
15.(2025五上·罗湖月考)暑假,小智和家人一起去了撒哈拉大沙漠,领略了壮观的沙漠景色。沙漠的形成原因是( )。
A.风的侵蚀作用 B.风的沉积作用 C.水的沉积作用
【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风的侵蚀作用会塑造风蚀蘑菇等地貌,但不会直接形成沙漠,故A错误;
B.沙漠的核心成因是风的沉积作用,风将各地的沙尘搬运至特定区域,因风速减慢逐渐堆积,长期累积形成广阔沙漠。故B正确;
C.水的沉积作用多形成平原、三角洲等,与沙漠形成无关,故C错误。
故选B。
16.(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智在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时。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上方涌出后。沿着山体流向山脚。以下说认中不正确的是( )。
A.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
B.一股我们用酒精灯的焰心进行加热
C.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上豆泥小小上方中央为“地壳薄弱处”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模拟岩浆,故A正确;
B.酒精灯加热需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能快速让番茄酱受热膨胀喷出;焰心温度最低,无法达到实验效果,故B错误;
C.土豆泥模拟地壳,上方中央因薄弱易被番茄酱冲破,故C正确。
故选B。
17.(2025五上·罗湖月考)广东省的植披覆盖率为53%,是我国最“绿”省份之一。这些植被能减少广东省的水土流失。为了证明植被对水上流失的作用,小智应选择和两个实验进行对比。(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答案】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证明植被对水土流失的作用,需设置对照实验,唯一变量为“有无植被”,其他条件(坡度、降水强度、土壤类型)需完全相同。观察可知,甲组植被数量和乙、丙不同。甲和乙降雨高度相同,丙的降雨高度更高。
A.甲与丙存在植被数量、降雨高度两个变量,不能做对比实验,故A错误;
B.甲与乙只存在植被数量这一个变量,能做对比实验,故B正确;
C.乙和丙存在降雨高度这个变量,能做对比实验,但是改变的是降雨高度,研究的是降雨高度对水土流失的作用,故C错误。
故选B。
18.(2025五上·罗湖月考)黄河又称“浊河”,在黄河上游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大量泥沙 B.圆润的卵石 C.带棱角的大石块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大量泥沙主要出现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A错误;
B.圆润卵石是岩石经长期水流磨蚀形成,多在中下游平缓河段,故B错误;
C.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以侵蚀搬运为主,岩石受水流冲击少,多保留带棱角的大石块。故C正确。
故选C。
19.(2025五上·罗湖月考)提及火山,人们往往认为它们与我们相隔遥远。事实上,仅深圳市内就存在三座“死火山”。其中一座便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深圳的三座火山因长期不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B.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地热,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C.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外部活动引起的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长期不喷发的死火山,其岩浆活动已停止,丧失了活动能力,故A正确;
B.火山地热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属于清洁能源,故B正确;
C.火山喷发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内部活动,而非外部活动。地球内部岩浆受高温高压影响,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形成火山喷发,故C错误。
故选C。
20.(2025五上·罗湖月考)“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外部严重缺损。除人为因累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的侵蚀 B.风沙的堆积 C.雨水的侵蚀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埃及位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风携带沙粒长期摩擦、撞击狮身人面像,不断侵蚀岩石表面,导致其外部缺损,这是主要外力作用。故A正确;
B.风沙堆积会使物体被掩埋,而非缺损,故B错误;
C.该地区降水稀少,雨水侵蚀对其影响极小,故C错误。
故选A。
21.(2025五上·罗湖月考)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对应地区用线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沙漠:风将沙尘搬运至低洼区域,因风速减慢沉积,长期累积形成广阔沙层。(题中第四图);戈壁:干旱区岩石风化后,细沙被风带走,残留粗大砾石,经风力磨蚀形成砾石荒漠。(题中第二图);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干涸湖底或河床的岩层,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垄岗状地貌。(题中第一图);风蚀蘑菇:岩石上下岩层硬度不同,下部受风沙侵蚀更强烈,逐渐形成上粗下细的蘑菇形态。(题中第三图)
22.(2025五上·罗湖月考)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下列材料、操作和现象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什么
【答案】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人工材料,还原 “降雨→径流→侵蚀坡面” 的自然过程,各材料 / 操作对应自然界中雨水侵蚀土地的关键要素与现象。坡形土堆模拟自然界中裸露的坡面地形;喷壶喷水模拟降雨的过程;流淌的泥浆模拟雨水在坡面流动形成的水流(携带泥沙);土堆上凹凸不平模拟雨水侵蚀后,坡面形成的凹凸、沟壑地貌。
23.(2025五上·罗湖月考)北京时间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台湾省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据统计,台湾及周边地区平均3~4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且强度大,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1)为了研究地震产生的原因,小科用橡皮泥做了上面的实验,这个实验属于   (选填“对比”或“模拟”)实验。其中,橡皮泥模拟的是   (选填“岩层”、“海洋”或“地幔”):根据实验现象,小科推测: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地球的   (选填“地壳”、“地幔”或“地核”),地球的   (选填“内部”或“外部”)活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性可能就越大,请根据下面表格说明台湾花莲地震的破坏性属于( )。
震级 3.0~4.4级 4.5~5.5级 5.6~6.5级 6.6级以上
破坏性 轻微破坏性 一般破坏性 严重破坏性 特大破坏性
A.轻微破坏性 B.一般破坏性 C.严重破坏性 D.特大破坏性
(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选择( )方法来避震。
A.躲在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B.跑到窗边大声呼喊
C.乘电梯快速下楼
D.即使是居住在高层的人,也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4)以下地形地貌跟地震有关的是( )。
A.乾坤湾 B.堰塞湖
C.风蚀磨菇 D.黄河入海口
【答案】(1)模拟;岩层;地壳;内部
(2)D
(3)A
(4)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该实验用橡皮泥模仿地球岩层的特点,属于模拟实验;橡皮泥质地可变形,能模拟岩层受力后的状态,因此对应模拟“岩层”;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壳部位,地壳是地球最外层且较薄,易因板块运动破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产生挤压力,导致岩层断裂或错位,这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核心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
(2)表格明确震级6.6级以上对应特大破坏性。台湾花莲地震的震级为7.3级,远超6.6级的划分标准,因此其破坏性属于特大破坏性。故选D。
(3)地震避震的核心是规避坠落物、保护自身安全。
A.厨房、厕所等空间小的地方,墙体坚固且支撑力强,能减少被砸伤的风险,是安全的避震选择。故A正确;
B.跑到窗边,易被玻璃碎片划伤或因墙体坍塌受伤;故B错误;
C.乘电梯,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断电、困人甚至坠落;故C错误;
D.高层住户迅速下楼,易被楼道坠落物砸伤,且楼梯可能因坍塌受阻,故D错误。
故选A。
(4)地震可能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大量岩土堆积在河道中形成天然堤坝,拦截河水后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形成多与地震相关。乾坤湾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塑造,黄河入海口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故选B。
24.(2025五上·罗湖月考)小科开展了关于魔鬼城形成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用沙子捏成了一块块岩石(B区),岩石右边铺上沙子和小石块(C区),沙了右边放了一个电风扇,调整角度吹往沙子和小石子。
(1)通过以上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推测:由于风的   (选填“搬运”或“沉积”)作用,C区域中较轻的   被吹走,较重的留下来   (选填“沙”或“石块”),所以C区域模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   (选填“戈壁”、“雅丹地貌”或“沙漠”)。被带走的沙子由于风速减弱,在A区域会发生   (选填“搬运”或“沉积”),从而A区域模拟现实中形成的   (选填“戈壁”或“沙漠”)。
(2)小科想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他用几块岩石和砂纸来进行实验,其中砂纸用来模拟   (选填“风”、“沙子”或“带着沙子的风”)。
小科先用放大镜观察几块岩石,然后用砂纸打磨。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些岩石对应实验中的   区,即   地貌(选填“戈壁”、“雅丹”或“沙漠”)。
(3)与地震和火山相比,风和水改变地形的速度比较   (选填“剧烈”或“缓慢”)。
【答案】(1)搬运;沙;石块;戈壁;沉积;沙漠
(2)带着沙子的风;岩石表面变得更光滑、棱角被磨圆;B;雅丹
(3)缓慢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风扇模拟风力,风的核心作用是搬运疏松物质;C区域的沙比石块轻,易被风力搬运带走,留下较重的石块,这与现实中戈壁“碎石遍布、少细沙”的特征一致;被搬运的沙子在风速减弱后,失去搬运动力会发生沉积,大量沙子堆积便形成沙漠,对应A区域的模拟结果,契合风力作用塑造地貌的规律。
(2)砂纸表面粗糙,摩擦时能模拟“带着沙子的风”对岩石的撞击和摩擦作用。用砂纸打磨岩石,岩石表面的棱角会被磨损,变得光滑圆润,这与风携沙长期侵蚀岩石的效果一致。实验中B区是岩石,对应现实中被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正是岩石经风力长期磨蚀后形成的特殊地貌。
(3)地震和火山属于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地质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地形,比如地震导致地面断裂、火山喷发堆积成山。风和水的作用是长期、持续的,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逐步改变地形,比如风蚀形成雅丹地貌、水流冲刷形成峡谷,这些变化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更久,速度远慢于地震和火山的剧烈改变。
25.(2025五上·罗湖月考)假期,小科同学完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项目化作业,下面是他的设计图,请根据设计图完成以下题目。
(1)图中出现的海拔不高,地势广阔,起伏很小的地形属于(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2)除了图上出现的三种常见的地形,你还知道的地形有   (写任意两种)等。
(3)小科了解到,温州大罗山横跨瓯海、龙湾、瑞安三个地区,这里的山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组成。该地区的地形属于(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4)设计图中有一条河流,根据课堂上的模拟实验,水流速度最慢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5)根据设计图中河流水流速度的推测,下游最容易形成沙洲,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侵蚀作用 B.风的侵蚀作用 C.水的沉积作用
(6)图的河流中,河岸侵蚀最严重的可能是( )。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
(7)当地政府为了响应扶贫号召,计划新建一个扶贫小区。小科的设计图中ABC三个地方哪个区域适合?请写出理由。
我的选择:   ;理由:   。
【答案】(1)B
(2)丘陵、盆地
(3)A
(4)C
(5)C
(6)B
(7)C区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无明显起伏,便于小区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铺设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平原的核心特征是海拔较低、地势广阔且起伏很小。丘陵的海拔略高于平原,且有明显起伏但坡度较缓;山地海拔高,起伏大、坡度陡峭。题目中描述的“海拔不高、地势广阔、起伏很小”,完全契合平原的地形特点,因此答案为平原。故选B。
(2)地球表面地形类型丰富,图中除了平原外,还有山地、丘陵、盆地。
(3)丘陵的核心特征是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的低矮小山组成,与大罗山的描述完全契合。高原海拔高且地势开阔,平原地势平坦无明显山体,山地起伏大、坡度陡峭。读题可知,题中地区为丘陵,故选A。
(4)河道宽度:宽度越大,水流越分散,速度越慢;狭窄处水流集中,速度更快。河道形态:弯道内侧水流流速慢;外侧流速快。地势坡度:平缓段(如下游)比陡峭段(如上游、峡谷)流速慢。观察可知,①处最狭窄,且位置高,所以流速最快。③处最宽,且最平缓,所以流速最慢。故选C。
(5)沙洲是河流下游常见的堆积地貌,核心成因是水的沉积作用。河流下游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水中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失去搬运动力,逐渐沉降、堆积在河道中,长期积累后便形成了沙洲。故选C。
(6)河流弯道处的侵蚀规律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水流经过弯道时,会偏向凹岸一侧。凹岸水流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对河岸的冲刷侵蚀作用更严重。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携带的泥沙易沉积,河岸不易被侵蚀,因此侵蚀最严重的是凹岸。故选B。
(7)优先选择平原或平缓区域,避免山地、陡坡(施工难度大、易滑坡)和河道周边(洪水风险)。远离河流凹岸、陡坡等易发生侵蚀或地质灾害的位置,保障居住安全。观察可知,图中C区域是平原,符合要求。
26.(2025五上·罗湖月考)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是土壤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每年的6~9月,都是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频发的时候。“绿水青山”小组的同学想研究土壤被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用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他们做了4种土壤样本:
组别 条件
甲组 坡度小、无草
乙组 坡度大、无草
丙组 坡度小、有草
丁组 坡度大、有草
(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可以   。
(2)他们可以选择   和   2个土壤样本对比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选填实验编号)
(3)除了研究植被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这套材料研究   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此时改变的因素是   ,不变的因素是   (写一个)。
(4)结合实验结果,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写一条建议)
【答案】(1)在土壤样本中混入少量红墨水
(2)甲组;丙组
(3)坡度;坡度大小;有无植被覆盖
(4)在山坡、荒地等区域大力植树造林、种植植被。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可以在土壤样本中混入少量红墨水混入红墨水(或染色沙)能让流失的土壤更醒目,便于直观观察侵蚀的路径和量。
(2)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仅为“有无植被”,其他条件(坡度)需保持一致。甲组和丙组均为“坡度小”,仅植被情况不同;乙组和丁组均为“坡度大”,同样仅植被情况不同,两组组合均可单独对比植被的作用。
(3)现有实验材料中,各组别已包含“坡度”这一变量(甲组、丙组为小坡度,乙组、丁组为大坡度)。研究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坡度大小。不变的因素可选择 “有无植被”,确保单一变量,从而准确判断坡度对侵蚀的作用。
(4)植被的根系能牢牢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叶片还能减缓雨水下落速度,降低侵蚀力度。实验中“有草”组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低于“无草”组,也印证了植被对保护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作用。这种方法贴合自然规律,操作简单且效果持久,是日常生活中保护土地的有效方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