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9月阳光评价一科学月考试题1.(2025六上·罗湖月考)为了将物体图像放得更大,小科可以选择( )的放大镜。A.凸度大 B.材料好 C.透明度好2.(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图像作用的是( )。A.装上水的透明袋B.没装水的玻璃杯C.透明的玻璃球3.(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的爷爷眼花看不清报纸上的字,他应该给爷爷准备( )。A.近视镜 B.玻璃片 C.放大镜4.(2025六上·罗湖月考) 小智想起在学校里制作的组合凸透镜可以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那么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 )。A.目镜 B.物镜 C.目镜与物镜5.(2025六上·罗湖月考)如果小慧想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细胞,用下列哪种显微镜比较合适( )。A.目镜10X,物镜10X B.目镜10X,物镜20X C.目镜10X,物镜4X6.(2025六上·罗湖月考)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某一部分,发现( )。A.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B.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C.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7.(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的物体如图所示。若想让物体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左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8.(2025六上·罗湖月考)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小科发现视野内漆黑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没有进行正确的对光B.没有滴加碘酒进行染色C.洋葱表皮撕得太厚了9.(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智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 )。A.细胞质 B.细胞核 C.液泡10.(2025六上·罗湖月考)如图所示,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 )。A.叶脉 B.气孔 C.叶绿体11.(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物体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是( )。A.香樟树B.孔雀C.花岗岩12.(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细胞的形状都是长方形B.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C.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器官的细胞都是相同的13.(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液体最适合培养微生物的是( )。A.纯净水 B.鱼缸水 C.碘酒14.(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很多微小的生物,其中草履虫是( )。A.B.C.15.(2025六上·罗湖月考)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繁殖慢 B.种类繁多 C.分布广泛16.(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在自然界里能肉眼直接看见的微生物是( )。A.基孔肯雅热病毒B.木耳C.苍蝇17.(2025六上·罗湖月考) ( )能使面包、馒头变得疏松多孔。A.酵母菌 B.青霉菌 C.乳酸杆菌18.(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B.疫苗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使其毒性削弱或消失的各类病原微生物C.放大镜的发明,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观察病毒的结构19.(2025六上·罗湖月考)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是空气( )时。A.高温、干燥 B.寒冷、潮湿 C.温暖、.潮湿20.(2025六上·罗湖月考)罗伯特·胡克首次发现并命名“细胞”时观察的对象是( )。A.一颗食盐晶体 B.一块洋葱表皮 C.一块软木片21.(2025六上·罗湖月考)把下面实验器材与其作用连线。(尺规作图)。22.(2025六上·罗湖月考)把下列细胞名称和对应的图片连线。(尺规作图)。23.(2025六上·罗湖月考)2025年夏天,广东省佛山市报告了多例基孔肯雅热病例。(1)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医学工作者一般选择 来观察病毒。(选填“放大镜”、“天文望远镜”、“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2)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的幼虫和蛹只能在水中生长发育。请推测伊蚊的幼虫最可能出现在下列哪种环境中?( )A.干燥的沙坑 B.积水的花盆托盘 C.人行道地砖缝隙(3)基孔肯雅病毒属于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C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紫外线等都能将其杀灭。下列能有效杀灭基孔肯雅病毒的方法有 。①60℃加热30分钟②紫外线照射③用干毛巾擦拭④用70%乙醇擦拭(4)基孔肯雅病毒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为我们所用,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是( )。A.豆腐乳 B.茶叶蛋 C.酸奶(5)在实验室里我们也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6)为了尽可能看清微小物体的内部结构,我们应该挑选的组合是目镜 和物镜 。镜头名称 目镜 物镜放大倍数 15× 20× 30× 20×24.(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科的奶奶不小心把老花镜摔坏了,看不清报纸上的字,小科想帮奶奶做个简易老花镜,邀请你一起来帮忙。(1)自制的放大装置材料必须有( )的特点。A.中央厚、边缘薄、不透明B.中央厚、边缘薄、透明C.中央薄、边缘厚、透明(2)小科找来以下材料,你觉得哪些材料加水后可以做成放大装置? (填序号)(3)小科用自制放大装置看报纸,发现每一种装置的放大效果都不同,于是他利用这些放大装置观察相同大小的文字,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请根据记录表回答问题。实验编号 材料特点 能看到的字数直径大小(厘米) 凸度 操作方法:贴住书本 操作方法:调整到最大最清晰A 3 小 15 5B 3 中 15 3C 9 中 45 9D 9 大 45 5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小科发现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放大效果最好,根据数据推测,它的放大倍数是 倍。②实验 和 (填实验编号)可以研究放大倍数与材料直径大小的关系。根据上述数据可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直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③通过实验A和B的对比,小科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有关。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物品中没有用到放大镜的是 。A. 猫眼 B.近视眼镜 C.望远镜25.(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在午餐后把没吃完的面包随手放进了课桌抽屉。一周后,他发现面包表面长出了一块块“绿毛”(如图)。老师告诉他,这些“绿毛”主要是霉菌。(1)导致面包发得的霉菌属于 (选填“植物”、“动物”或“微生物”)。(2)小明用放大镜观察,看到像小刷子一样的结构。他又在科学老师指导下,撕取少量菌丝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所示的霉菌结构。对比两种观察工具,小明用放大镜只能看见面包上霉菌的( )。A.单个细胞 B.菌落 C.细胞核(3)小明把四片同样大小和重量、来自同一块面包的样品放在不同条件下保存,5天后称重并计算霉菌覆盖率,结果如下:编号 保存条件 霉菌覆盖率(%) 面包失重(克)① 常温敞放 85 3.2② 常温密封 60 1.9③ 冰箱冷藏 25 0.8④ 冷冻 5 0.2根据上表,小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温度越 (选填“高”或“低”),霉菌生长越慢;密封保存可以 (选填“加快”或“减慢”)霉菌生长。26.(2025六上·罗湖月考)城市污水处理厂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级处理流程净化城市污水的重要设施,主要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公共场所污水与预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其中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污水先经过格栅、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杂质后,流入曝气池。在曝气池里,鼓风机不断送入空气,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褐色絮状的“活性污泥”。这些微生物能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使污水变清。净化后的水再经过沉淀、消毒即可排放或回用。(1)曝气池中,真正起净化作用的“小卫士”主要是( )。A.泥土颗粒 B.微生物 C.水草(2)污水处理厂向曝气池持续通入空气,最主要目的是( )。A.降温B.让微生物获得氧气、加速分解有机物C.把污水搅浑(3)下列哪一操作会降低曝气池中微生物的活性?( )A.保持适宜温度 B.继续通入空气 C.大量投放消毒剂(4)为什么经过微生物净化后的水仍需消毒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能更显著放大物体图像。故选A。2.【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解析】【分析】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需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A.装水的透明袋,装满水后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放大图像,故A错误;B.没装水的玻璃杯,杯壁均匀厚度,不符合凸透镜结构,无法实现放大效果,仅能透光,故B正确;C.玻璃球类似球体,本质是凸透镜,可放大。故C错误。故选B。3.【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爷爷眼花是老花眼,需通过凸透镜的放大作用辅助看清近处物体。A.近视镜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对老花眼无效;故A错误;B.普通玻璃片仅能透光,无放大功能;故B错误C.放大镜本质是凸透镜,能放大文字,契合爷爷看清报纸的需求,是合适选择。故C正确。故选C。4.【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功能依赖目镜和物镜的组合。物镜先将物体成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对该实像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高倍虚像。组合凸透镜通过多片凸透镜配合,实现逐级放大,与显微镜“目镜+物镜”的协同放大原理一致。故选C。5.【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A总放大100倍;B总放大200倍;C总放大40倍。C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广,可观察到更多细胞,符合需求。故选C。6.【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固定关系。放大倍数越大,呈现的图像越大,但视野范围越小(能看到的区域变少);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范围则越大。故选C。7.【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载玻片上实际位置相反。视野中物体在左下方,说明实际物体在载玻片的右上方。要将物体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视野中物体所在的方向(左下方)移动,才能让实际物体移至中央。故选A。8.【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的核心原因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A.未正确对光,会导致光源无法通过通光孔、物镜等到达视野,直接造成漆黑;故A正确;B.未染色仅影响细胞结构清晰度,不影响光线进入;故B错误;C.表皮太厚会让视野模糊,而非完全漆黑。故C错误。故选A。9.【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中,细胞核通常是深色小点。A.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质,不会呈现小黑点;故A错误;B.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经碘酒染色后会显现为小黑点,故B正确;C.液泡是较大的透明结构,内部充满细胞液,无黑色特征,故C错误。故选B。10.【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间的开孔是气孔。A.叶脉是叶片中的输导组织,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并非表皮开孔;故A错误;B.气孔是植物与外界交换气体、散失水分的通道,由一对保卫细胞控制开合,故B正确;C.叶绿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存在于叶肉细胞等中,不是细胞间的结构。故C错误。故选B。11.【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均由细胞组成。香樟树是植物,孔雀是动物,两者都属于生物,由细胞构成;花岗岩是岩石,属于非生物,由矿物颗粒组成,不含细胞结构。故选C。12.【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A.植物细胞有长方形(如表皮细胞)、圆形(如果肉细胞)等多种形状;故A错误;B.细胞的形态结构会随功能需求变化,具有多样性。故B正确;C.同一种生物同一器官的细胞也可能不同,例如叶片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形态功能均有差异。故C错误。13.【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培养需要营养物质和适宜环境。A.纯净水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难以培养;故A错误;B.鱼缸水含有鱼类代谢废物、残留食物等营养物质,且环境适宜,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是最适合的选择。故B正确;C.碘酒具有杀菌作用,会抑制甚至杀死微生物,无法用于培养;故C错误。 故选B14.【答案】C【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形态独特——身体呈倒草鞋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体内有明显的细胞核和食物泡。观察可知,选项C像一只“草鞋”。故选C。15.【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的核心特点包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几乎遍布自然界各处)。多数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极快,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几十分钟就能繁殖一代。故选A。16.【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病毒等,多数需显微镜观察,但部分真菌可肉眼直接看见。A.病毒极其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故A错误;B.木耳是真菌类微生物,体型较大,能肉眼直接看见,故B正确;C.苍蝇是昆虫,不属于微生物;故C错误。故选B。17.【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面包、馒头疏松多孔的关键是发酵产生的气体。A.酵母菌发酵时,会分解面团中的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形成小孔,让面食变得松软;故A正确;B.青霉菌多产生青霉素,常用于制药,不用于发酵面食;故B错误;C.乳酸杆菌主要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故C错误。故选A。18.【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A.微生物对人类利弊共存,如酵母菌用于发酵、益生菌调节肠道,并非只有害处;故A错误;B.疫苗的制作核心是对病原微生物人工减毒或灭活,保留免疫原性以激发人体免疫力,故B正确;C.病毒极其微小,需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放大镜放大倍数不足。故C错误。故选B。19.【答案】C【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A.高温干燥会抑制霉菌活性,水分不足难以生长;故A错误;B.寒冷环境会减缓霉菌代谢,繁殖速度极慢;故B错误;C.温暖能促进霉菌代谢,潮湿提供充足水分,两者结合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时机。故C正确。故选C。20.【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1665年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他选择的对象是一块软木片。软木片的细胞壁构成了蜂巢状的小室,胡克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故选C。21.【答案】【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实验器材的作用与其功能匹配:镊子用于夹取物品;培养皿是微生物培养的容器;载玻片承载观察标本;滴管取少量液体;碘酒是常用染色剂;吸水纸用于吸除多余液体,这些都是实验操作中的基础对应关系。22.【答案】【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升级细胞,叶肉细胞,血红细胞,植物根尖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神经细胞有突起便于传递信号;叶肉细胞含叶绿体呈绿色;红细胞是圆饼状;根尖细胞呈尖状;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椭圆形;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长方形,这些形态特征是区分它们的关键。23.【答案】(1)电子显微镜(2)B(3)①②④(4)B(5)cabd(6)20×;30×【知识点】微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基孔肯雅病毒直径约60-70纳米,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为200纳米,放大镜和天文望远镜更无法达到观察病毒的分辨率要求。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达到亚纳米级别,能清晰显示病毒颗粒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如通过负染色技术等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孔肯雅病毒典型的包膜病毒结构。因此,医学工作者一般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基孔肯雅病毒。(2)伊蚊幼虫和蛹需在水中生长发育,核心需求是持续积水环境。A.干燥沙坑无水分,无法满足幼虫生存;故A错误;B.花盆托盘常残留浇水后的积水,环境潮湿、积水稳定,能为伊蚊幼虫提供持续的生长发育场所,符合其生存繁殖条件。故B正确;C.地砖缝隙空间狭小,难以形成稳定积水,且易快速干涸。故C错误。故选B。(3)病毒不耐热,60℃超过58℃灭活温度,加热30分钟可有效杀灭;紫外线是明确的杀灭方式,符合要求;70%乙醇属于指定灭活试剂,擦拭能发挥作用。干毛巾擦拭仅物理清除表面污染物,无法破坏病毒结构,不能杀灭病毒,故排除③。因此①②④是有效杀灭方法。(4)A.豆腐乳制作需霉菌发酵,霉菌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形成独特风味和质地。故A错误;B.茶叶蛋是鸡蛋经茶叶、香料等熬煮入味制成,仅通过高温加热和调味处理,未涉及微生物参与发酵或加工,符合“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条件。故B正确;C.酸奶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凝固并产生酸味。故C错误。故选B。(5)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步骤为: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遮光器选大光圈,转反光镜至视野明亮。上片:将玻片标本放载物台,用压片夹固定,使标本正对通光孔。镜筒向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侧面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片。镜筒向上: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看到物像后调细准焦螺旋至清晰。(6)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总倍数越高,越易看清微小物体内部结构。可选组合及总倍数:15×20=300、15×30=450、20×30=600。600×总放大倍数最高,能最大程度放大物体,清晰呈现内部细节,因此优先选这两组高倍组合。24.【答案】(1)B(2)①③④(3)D;9;B;C;无关;凸度;B【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老花镜的本质是凸透镜,凸透镜的关键特征是中央厚、边缘薄,且必须透明才能让光线透过并发生折射,实现放大效果。A.“不透明”无法透光,无法起到放大作用;故A错误;B.符合凸透镜的特性,能作为自制放大装置的材料。故B正确;C.“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的特征,凹透镜会发散光线,不能放大物体,反而会缩小视野,不符合老花镜的需求。故C错误。故选B。(2)①透明废弃饮料瓶:透明材质可透光,加水后瓶身(尤其是中间部分)会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类似凸透镜结构,能实现放大。②不锈钢杯:不透明且材质坚硬,加水后无法透光,无法折射光线形成放大效果,排除。③玻璃片:透明且平整,若将其弯曲(或搭配容器固定)加水,可模拟凸透镜的折射特性,具备放大功能。④透明塑料袋:透明材质透光,加水后塑料袋会自然鼓起,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形态,符合凸透镜放大原理。故能做成放大装置的是①③④。(3)①放大效果好坏可通过“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能看到的字数”判断,字数越少说明放大倍数越大。D组仅能看到5个字,是所有组中最少的,故放大效果最好。相同文字区域,D组放大后仅见5字,放大倍数=原字数÷放大后字数=45÷5=9,故推测D组放大倍数为9倍。②研究“放大倍数与材料直径大小的关系”需遵循控制变量法,需保证凸度相同、仅直径不同。B组和C组满足变量唯一条件,可作为对照实验。两组在“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均看到3个字,放大倍数一致,说明直径从3厘米增至9厘米未改变放大效果,故二者无关。③A组和B组的材料直径均为3厘米,仅凸度不同。A组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能看到5个字,B组仅能看到3个字。B组的放大倍数更大,说明在直径相同的前提下,凸度是影响放大倍数的关键因素,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明显。④猫眼(门镜)利用凸透镜放大原理,让室内看清门外远处的人或物;望远镜通过多组透镜组合,其中包含凸透镜,实现远处物体的放大观察,二者均用到放大镜相关原理。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其作用是发散光线,矫正近视患者的视力,并非利用凸透镜的放大功能,因此没有用到放大镜原理。25.【答案】(1)微生物(2)B(3)低;减慢【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1)霉菌属于真菌,而真菌是微生物的重要类别之一。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需具备根、茎、叶等器官;动物需摄取有机物生存,且多为多细胞异养生物。霉菌无植物的光合结构,也无动物的运动和摄食特征,它通过孢子繁殖,依赖分解面包中的有机物获取营养,符合微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因此属于微生物。(2)放大镜放大倍数低,只能观察到霉菌聚集形成的宏观群体,即菌落。单个细胞和细胞核属于微观结构,体积极小,放大镜的分辨率无法达到观察要求,需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因此,放大镜下仅能看到霉菌的菌落。故选B。(3)对比①(常温)、③(冷藏)、④(冷冻),温度逐渐降低,霉菌覆盖率从85%降至5%,面包失重从3.2克减至0.2克,说明温度越低,霉菌生长繁殖越缓慢,对面包的分解作用越弱。对比①(常温敞放)和②(常温密封),温度相同,密封组霉菌覆盖率(60%)低于敞放组(85%),失重也更少,说明密封能减少霉菌所需的空气或湿度,从而减慢其生长。26.【答案】(1)B(2)B(3)C(4)微生物净化后消毒是为了去除残留有害微生物,保障用水安全。【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1)题干明确说明,曝气池中鼓风机送入空气后,大量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活性污泥,且这些微生物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实现污水净化。泥土颗粒无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仅可能作为杂质存在;水草未在题干处理流程中提及,并非该工艺的净化主体。因此,真正起净化作用的是微生物。故选B。(2)题干指出曝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核心,而这类微生物多为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需要氧气参与。A.降温并非通入空气的目的,污水温度无需通过曝气调节;故A错误;B.持续通入空气能直接为微生物提供充足氧气,促进其繁殖和代谢,从而加速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故B正确;C.搅浑污水是曝气的次要附带效果,并非主要作用。故C错误。故选B。(3)A.保持适宜温度,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维持其活性。故A错误;B.继续通入空气,满足需氧微生物的氧气需求,促进其代谢,不会降低活性。故B错误;C.消毒剂的核心作用是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大量投放会直接破坏曝气池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阻碍其生理活动,导致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甚至死亡,进而影响污水净化效果。故C正确。故选C。(4)污水中的微生物仅能分解有机污染物,无法清除自身及原污水中可能含有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部分病原微生物可能耐受生物处理环境,存活至净化后水中,直接排放或回用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消毒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式杀灭残留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确保出水符合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9月阳光评价一科学月考试题1.(2025六上·罗湖月考)为了将物体图像放得更大,小科可以选择( )的放大镜。A.凸度大 B.材料好 C.透明度好【答案】A【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能更显著放大物体图像。故选A。2.(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图像作用的是( )。A.装上水的透明袋B.没装水的玻璃杯C.透明的玻璃球【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解析】【分析】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需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A.装水的透明袋,装满水后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放大图像,故A错误;B.没装水的玻璃杯,杯壁均匀厚度,不符合凸透镜结构,无法实现放大效果,仅能透光,故B正确;C.玻璃球类似球体,本质是凸透镜,可放大。故C错误。故选B。3.(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的爷爷眼花看不清报纸上的字,他应该给爷爷准备( )。A.近视镜 B.玻璃片 C.放大镜【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爷爷眼花是老花眼,需通过凸透镜的放大作用辅助看清近处物体。A.近视镜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对老花眼无效;故A错误;B.普通玻璃片仅能透光,无放大功能;故B错误C.放大镜本质是凸透镜,能放大文字,契合爷爷看清报纸的需求,是合适选择。故C正确。故选C。4.(2025六上·罗湖月考) 小智想起在学校里制作的组合凸透镜可以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那么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 )。A.目镜 B.物镜 C.目镜与物镜【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功能依赖目镜和物镜的组合。物镜先将物体成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对该实像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高倍虚像。组合凸透镜通过多片凸透镜配合,实现逐级放大,与显微镜“目镜+物镜”的协同放大原理一致。故选C。5.(2025六上·罗湖月考)如果小慧想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细胞,用下列哪种显微镜比较合适( )。A.目镜10X,物镜10X B.目镜10X,物镜20X C.目镜10X,物镜4X【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A总放大100倍;B总放大200倍;C总放大40倍。C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广,可观察到更多细胞,符合需求。故选C。6.(2025六上·罗湖月考)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某一部分,发现( )。A.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B.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C.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固定关系。放大倍数越大,呈现的图像越大,但视野范围越小(能看到的区域变少);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范围则越大。故选C。7.(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的物体如图所示。若想让物体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左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载玻片上实际位置相反。视野中物体在左下方,说明实际物体在载玻片的右上方。要将物体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视野中物体所在的方向(左下方)移动,才能让实际物体移至中央。故选A。8.(2025六上·罗湖月考)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小科发现视野内漆黑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没有进行正确的对光B.没有滴加碘酒进行染色C.洋葱表皮撕得太厚了【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的核心原因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A.未正确对光,会导致光源无法通过通光孔、物镜等到达视野,直接造成漆黑;故A正确;B.未染色仅影响细胞结构清晰度,不影响光线进入;故B错误;C.表皮太厚会让视野模糊,而非完全漆黑。故C错误。故选A。9.(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智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 )。A.细胞质 B.细胞核 C.液泡【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中,细胞核通常是深色小点。A.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质,不会呈现小黑点;故A错误;B.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经碘酒染色后会显现为小黑点,故B正确;C.液泡是较大的透明结构,内部充满细胞液,无黑色特征,故C错误。故选B。10.(2025六上·罗湖月考)如图所示,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 )。A.叶脉 B.气孔 C.叶绿体【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间的开孔是气孔。A.叶脉是叶片中的输导组织,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并非表皮开孔;故A错误;B.气孔是植物与外界交换气体、散失水分的通道,由一对保卫细胞控制开合,故B正确;C.叶绿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存在于叶肉细胞等中,不是细胞间的结构。故C错误。故选B。11.(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物体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是( )。A.香樟树B.孔雀C.花岗岩【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均由细胞组成。香樟树是植物,孔雀是动物,两者都属于生物,由细胞构成;花岗岩是岩石,属于非生物,由矿物颗粒组成,不含细胞结构。故选C。12.(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细胞的形状都是长方形B.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C.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器官的细胞都是相同的【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A.植物细胞有长方形(如表皮细胞)、圆形(如果肉细胞)等多种形状;故A错误;B.细胞的形态结构会随功能需求变化,具有多样性。故B正确;C.同一种生物同一器官的细胞也可能不同,例如叶片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形态功能均有差异。故C错误。13.(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液体最适合培养微生物的是( )。A.纯净水 B.鱼缸水 C.碘酒【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培养需要营养物质和适宜环境。A.纯净水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难以培养;故A错误;B.鱼缸水含有鱼类代谢废物、残留食物等营养物质,且环境适宜,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是最适合的选择。故B正确;C.碘酒具有杀菌作用,会抑制甚至杀死微生物,无法用于培养;故C错误。 故选B14.(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很多微小的生物,其中草履虫是( )。A.B.C.【答案】C【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形态独特——身体呈倒草鞋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体内有明显的细胞核和食物泡。观察可知,选项C像一只“草鞋”。故选C。15.(2025六上·罗湖月考)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繁殖慢 B.种类繁多 C.分布广泛【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的核心特点包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几乎遍布自然界各处)。多数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极快,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几十分钟就能繁殖一代。故选A。16.(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在自然界里能肉眼直接看见的微生物是( )。A.基孔肯雅热病毒B.木耳C.苍蝇【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病毒等,多数需显微镜观察,但部分真菌可肉眼直接看见。A.病毒极其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故A错误;B.木耳是真菌类微生物,体型较大,能肉眼直接看见,故B正确;C.苍蝇是昆虫,不属于微生物;故C错误。故选B。17.(2025六上·罗湖月考) ( )能使面包、馒头变得疏松多孔。A.酵母菌 B.青霉菌 C.乳酸杆菌【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面包、馒头疏松多孔的关键是发酵产生的气体。A.酵母菌发酵时,会分解面团中的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形成小孔,让面食变得松软;故A正确;B.青霉菌多产生青霉素,常用于制药,不用于发酵面食;故B错误;C.乳酸杆菌主要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故C错误。故选A。18.(2025六上·罗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B.疫苗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使其毒性削弱或消失的各类病原微生物C.放大镜的发明,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观察病毒的结构【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A.微生物对人类利弊共存,如酵母菌用于发酵、益生菌调节肠道,并非只有害处;故A错误;B.疫苗的制作核心是对病原微生物人工减毒或灭活,保留免疫原性以激发人体免疫力,故B正确;C.病毒极其微小,需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放大镜放大倍数不足。故C错误。故选B。19.(2025六上·罗湖月考)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是空气( )时。A.高温、干燥 B.寒冷、潮湿 C.温暖、.潮湿【答案】C【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A.高温干燥会抑制霉菌活性,水分不足难以生长;故A错误;B.寒冷环境会减缓霉菌代谢,繁殖速度极慢;故B错误;C.温暖能促进霉菌代谢,潮湿提供充足水分,两者结合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时机。故C正确。故选C。20.(2025六上·罗湖月考)罗伯特·胡克首次发现并命名“细胞”时观察的对象是( )。A.一颗食盐晶体 B.一块洋葱表皮 C.一块软木片【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1665年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他选择的对象是一块软木片。软木片的细胞壁构成了蜂巢状的小室,胡克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故选C。21.(2025六上·罗湖月考)把下面实验器材与其作用连线。(尺规作图)。【答案】【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实验器材的作用与其功能匹配:镊子用于夹取物品;培养皿是微生物培养的容器;载玻片承载观察标本;滴管取少量液体;碘酒是常用染色剂;吸水纸用于吸除多余液体,这些都是实验操作中的基础对应关系。22.(2025六上·罗湖月考)把下列细胞名称和对应的图片连线。(尺规作图)。【答案】【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升级细胞,叶肉细胞,血红细胞,植物根尖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神经细胞有突起便于传递信号;叶肉细胞含叶绿体呈绿色;红细胞是圆饼状;根尖细胞呈尖状;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椭圆形;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长方形,这些形态特征是区分它们的关键。23.(2025六上·罗湖月考)2025年夏天,广东省佛山市报告了多例基孔肯雅热病例。(1)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医学工作者一般选择 来观察病毒。(选填“放大镜”、“天文望远镜”、“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2)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的幼虫和蛹只能在水中生长发育。请推测伊蚊的幼虫最可能出现在下列哪种环境中?( )A.干燥的沙坑 B.积水的花盆托盘 C.人行道地砖缝隙(3)基孔肯雅病毒属于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C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紫外线等都能将其杀灭。下列能有效杀灭基孔肯雅病毒的方法有 。①60℃加热30分钟②紫外线照射③用干毛巾擦拭④用70%乙醇擦拭(4)基孔肯雅病毒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为我们所用,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是( )。A.豆腐乳 B.茶叶蛋 C.酸奶(5)在实验室里我们也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6)为了尽可能看清微小物体的内部结构,我们应该挑选的组合是目镜 和物镜 。镜头名称 目镜 物镜放大倍数 15× 20× 30× 20×【答案】(1)电子显微镜(2)B(3)①②④(4)B(5)cabd(6)20×;30×【知识点】微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基孔肯雅病毒直径约60-70纳米,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为200纳米,放大镜和天文望远镜更无法达到观察病毒的分辨率要求。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达到亚纳米级别,能清晰显示病毒颗粒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如通过负染色技术等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孔肯雅病毒典型的包膜病毒结构。因此,医学工作者一般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基孔肯雅病毒。(2)伊蚊幼虫和蛹需在水中生长发育,核心需求是持续积水环境。A.干燥沙坑无水分,无法满足幼虫生存;故A错误;B.花盆托盘常残留浇水后的积水,环境潮湿、积水稳定,能为伊蚊幼虫提供持续的生长发育场所,符合其生存繁殖条件。故B正确;C.地砖缝隙空间狭小,难以形成稳定积水,且易快速干涸。故C错误。故选B。(3)病毒不耐热,60℃超过58℃灭活温度,加热30分钟可有效杀灭;紫外线是明确的杀灭方式,符合要求;70%乙醇属于指定灭活试剂,擦拭能发挥作用。干毛巾擦拭仅物理清除表面污染物,无法破坏病毒结构,不能杀灭病毒,故排除③。因此①②④是有效杀灭方法。(4)A.豆腐乳制作需霉菌发酵,霉菌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形成独特风味和质地。故A错误;B.茶叶蛋是鸡蛋经茶叶、香料等熬煮入味制成,仅通过高温加热和调味处理,未涉及微生物参与发酵或加工,符合“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条件。故B正确;C.酸奶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凝固并产生酸味。故C错误。故选B。(5)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步骤为: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遮光器选大光圈,转反光镜至视野明亮。上片:将玻片标本放载物台,用压片夹固定,使标本正对通光孔。镜筒向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侧面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片。镜筒向上: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看到物像后调细准焦螺旋至清晰。(6)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总倍数越高,越易看清微小物体内部结构。可选组合及总倍数:15×20=300、15×30=450、20×30=600。600×总放大倍数最高,能最大程度放大物体,清晰呈现内部细节,因此优先选这两组高倍组合。24.(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科的奶奶不小心把老花镜摔坏了,看不清报纸上的字,小科想帮奶奶做个简易老花镜,邀请你一起来帮忙。(1)自制的放大装置材料必须有( )的特点。A.中央厚、边缘薄、不透明B.中央厚、边缘薄、透明C.中央薄、边缘厚、透明(2)小科找来以下材料,你觉得哪些材料加水后可以做成放大装置? (填序号)(3)小科用自制放大装置看报纸,发现每一种装置的放大效果都不同,于是他利用这些放大装置观察相同大小的文字,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请根据记录表回答问题。实验编号 材料特点 能看到的字数直径大小(厘米) 凸度 操作方法:贴住书本 操作方法:调整到最大最清晰A 3 小 15 5B 3 中 15 3C 9 中 45 9D 9 大 45 5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小科发现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放大效果最好,根据数据推测,它的放大倍数是 倍。②实验 和 (填实验编号)可以研究放大倍数与材料直径大小的关系。根据上述数据可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直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③通过实验A和B的对比,小科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有关。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物品中没有用到放大镜的是 。A. 猫眼 B.近视眼镜 C.望远镜【答案】(1)B(2)①③④(3)D;9;B;C;无关;凸度;B【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老花镜的本质是凸透镜,凸透镜的关键特征是中央厚、边缘薄,且必须透明才能让光线透过并发生折射,实现放大效果。A.“不透明”无法透光,无法起到放大作用;故A错误;B.符合凸透镜的特性,能作为自制放大装置的材料。故B正确;C.“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的特征,凹透镜会发散光线,不能放大物体,反而会缩小视野,不符合老花镜的需求。故C错误。故选B。(2)①透明废弃饮料瓶:透明材质可透光,加水后瓶身(尤其是中间部分)会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类似凸透镜结构,能实现放大。②不锈钢杯:不透明且材质坚硬,加水后无法透光,无法折射光线形成放大效果,排除。③玻璃片:透明且平整,若将其弯曲(或搭配容器固定)加水,可模拟凸透镜的折射特性,具备放大功能。④透明塑料袋:透明材质透光,加水后塑料袋会自然鼓起,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形态,符合凸透镜放大原理。故能做成放大装置的是①③④。(3)①放大效果好坏可通过“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能看到的字数”判断,字数越少说明放大倍数越大。D组仅能看到5个字,是所有组中最少的,故放大效果最好。相同文字区域,D组放大后仅见5字,放大倍数=原字数÷放大后字数=45÷5=9,故推测D组放大倍数为9倍。②研究“放大倍数与材料直径大小的关系”需遵循控制变量法,需保证凸度相同、仅直径不同。B组和C组满足变量唯一条件,可作为对照实验。两组在“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均看到3个字,放大倍数一致,说明直径从3厘米增至9厘米未改变放大效果,故二者无关。③A组和B组的材料直径均为3厘米,仅凸度不同。A组调整到最大最清晰时能看到5个字,B组仅能看到3个字。B组的放大倍数更大,说明在直径相同的前提下,凸度是影响放大倍数的关键因素,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明显。④猫眼(门镜)利用凸透镜放大原理,让室内看清门外远处的人或物;望远镜通过多组透镜组合,其中包含凸透镜,实现远处物体的放大观察,二者均用到放大镜相关原理。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其作用是发散光线,矫正近视患者的视力,并非利用凸透镜的放大功能,因此没有用到放大镜原理。25.(2025六上·罗湖月考)小明在午餐后把没吃完的面包随手放进了课桌抽屉。一周后,他发现面包表面长出了一块块“绿毛”(如图)。老师告诉他,这些“绿毛”主要是霉菌。(1)导致面包发得的霉菌属于 (选填“植物”、“动物”或“微生物”)。(2)小明用放大镜观察,看到像小刷子一样的结构。他又在科学老师指导下,撕取少量菌丝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所示的霉菌结构。对比两种观察工具,小明用放大镜只能看见面包上霉菌的( )。A.单个细胞 B.菌落 C.细胞核(3)小明把四片同样大小和重量、来自同一块面包的样品放在不同条件下保存,5天后称重并计算霉菌覆盖率,结果如下:编号 保存条件 霉菌覆盖率(%) 面包失重(克)① 常温敞放 85 3.2② 常温密封 60 1.9③ 冰箱冷藏 25 0.8④ 冷冻 5 0.2根据上表,小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温度越 (选填“高”或“低”),霉菌生长越慢;密封保存可以 (选填“加快”或“减慢”)霉菌生长。【答案】(1)微生物(2)B(3)低;减慢【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1)霉菌属于真菌,而真菌是微生物的重要类别之一。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需具备根、茎、叶等器官;动物需摄取有机物生存,且多为多细胞异养生物。霉菌无植物的光合结构,也无动物的运动和摄食特征,它通过孢子繁殖,依赖分解面包中的有机物获取营养,符合微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因此属于微生物。(2)放大镜放大倍数低,只能观察到霉菌聚集形成的宏观群体,即菌落。单个细胞和细胞核属于微观结构,体积极小,放大镜的分辨率无法达到观察要求,需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因此,放大镜下仅能看到霉菌的菌落。故选B。(3)对比①(常温)、③(冷藏)、④(冷冻),温度逐渐降低,霉菌覆盖率从85%降至5%,面包失重从3.2克减至0.2克,说明温度越低,霉菌生长繁殖越缓慢,对面包的分解作用越弱。对比①(常温敞放)和②(常温密封),温度相同,密封组霉菌覆盖率(60%)低于敞放组(85%),失重也更少,说明密封能减少霉菌所需的空气或湿度,从而减慢其生长。26.(2025六上·罗湖月考)城市污水处理厂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级处理流程净化城市污水的重要设施,主要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公共场所污水与预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其中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污水先经过格栅、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杂质后,流入曝气池。在曝气池里,鼓风机不断送入空气,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褐色絮状的“活性污泥”。这些微生物能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使污水变清。净化后的水再经过沉淀、消毒即可排放或回用。(1)曝气池中,真正起净化作用的“小卫士”主要是( )。A.泥土颗粒 B.微生物 C.水草(2)污水处理厂向曝气池持续通入空气,最主要目的是( )。A.降温B.让微生物获得氧气、加速分解有机物C.把污水搅浑(3)下列哪一操作会降低曝气池中微生物的活性?( )A.保持适宜温度 B.继续通入空气 C.大量投放消毒剂(4)为什么经过微生物净化后的水仍需消毒 【答案】(1)B(2)B(3)C(4)微生物净化后消毒是为了去除残留有害微生物,保障用水安全。【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1)题干明确说明,曝气池中鼓风机送入空气后,大量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活性污泥,且这些微生物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实现污水净化。泥土颗粒无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仅可能作为杂质存在;水草未在题干处理流程中提及,并非该工艺的净化主体。因此,真正起净化作用的是微生物。故选B。(2)题干指出曝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核心,而这类微生物多为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需要氧气参与。A.降温并非通入空气的目的,污水温度无需通过曝气调节;故A错误;B.持续通入空气能直接为微生物提供充足氧气,促进其繁殖和代谢,从而加速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故B正确;C.搅浑污水是曝气的次要附带效果,并非主要作用。故C错误。故选B。(3)A.保持适宜温度,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维持其活性。故A错误;B.继续通入空气,满足需氧微生物的氧气需求,促进其代谢,不会降低活性。故B错误;C.消毒剂的核心作用是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大量投放会直接破坏曝气池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阻碍其生理活动,导致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甚至死亡,进而影响污水净化效果。故C正确。故选C。(4)污水中的微生物仅能分解有机污染物,无法清除自身及原污水中可能含有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部分病原微生物可能耐受生物处理环境,存活至净化后水中,直接排放或回用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消毒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式杀灭残留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确保出水符合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9月阳光评价一科学月考试题(学生版).docx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9月阳光评价一科学月考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