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仪器:
①集气瓶
②漏斗
③分液漏斗
④容量瓶
⑤电子天平
⑥胶头滴管
⑦蒸馏烧瓶
⑧量筒。
其中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有( )
A. ②③⑦ B. ②⑥⑦ C. ①④⑧ D. ④⑥⑧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
B. 用10mL量筒量取蒸馏水
C. 用稀盐酸鉴别食盐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D. 蒸馏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液面以下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4g镁与27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 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 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 和中,所含原子数相同
5.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所含原子数相等 B. 气体密度相等 C. 气体质量相等 D. 摩尔质量相等
6.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则的体积为( )
A. L B. L C. L D. L
7.的质量数常被当作氧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这里的“近似”不包括的含义是( )
A. 氧的其它同位素的丰度太低,被忽略了 B.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很接近于1
C.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总是取整数 D. 电子的质量太小
8.下列关于明胶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
A. 明胶胶体和NaCl溶液的本质区别为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B. 明胶胶体与胶体混合后有沉淀产生,说明明胶胶体带负电
C. 明胶胶体不断搅拌后仍能稳定存在
D. 明胶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9.在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Pd粉末可以吸附896体积的氢气形成一种氢化物,已知Pd粉末的密度为,据此可知Pd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10.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将饱和溶液滴入热NaOH溶液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一段时间后,若往烧杯中液体滴加硝酸酸化硝酸银有白色沉淀,则半透膜破损 C.装置可用于氯酸钾加热分解 D.装置可用于粗盐提纯中制备纯净氯化钠晶体
A. A B. B C. C D. D
11.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和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其中含有
B. 一束平行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 在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其中含有
D. 在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产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含
12.用镁带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来测定氢气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下列因素可能造成结果偏高的是( )
A. 硫酸的量不足 B. 镁带中含有少量金属铝杂质
C. 称量的镁带表面有氧化膜 D. 镁带中含有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
13.将完全溶于1L水中,溶液密度为,溶液体积为VmL,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
C. 向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D. 向上述溶液中再加入等质量水后,所得溶液的浓度
14.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目的相符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A 除去NaCl固体中的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B 除去气体中的HCl 通入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洗气
C 除去固体中的 加稀盐酸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适量的Fe粉,过滤
A. A B. B C. C D. D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1kPa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为
B. 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约为
C. 气体摩尔体积仅指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
D. 若1mol 气体体积约为,则它所处的条件一定是“标准状况”
16.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中子数,比的多4个
B. 1molFe与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的数目为
C. 在的溶液中,的数目为
D. 常温常压下与足量反应,生成HCl分子的数目为
17.氮气的摩尔质量为,一定条件下密度为,若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B. 一个分子质量为
C. 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D. 一个分子体积为
18.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A和1molB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5s时测得气体压强是反应前的。则x为( )
A. 1 B. 2
C. 3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9.油画变黑,可用一定浓度的溶液擦洗修复,发生的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氧化产物 B. 中负一价的氧元素被还原
C. PbS是氧化剂 D. 还原性:
20.某实验小组用NaClO原液质量分数是配制的NaClO溶液。以下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 量取NaClO原液时俯视
B.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 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D. 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容量瓶中还有少量蒸馏水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21.氯气的制备和青高素分子式的测定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欲采用实验装置A制备,同时进行与氯气有关的实验。
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仪器a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
A.稀盐酸
B.浓盐酸
C.NaCl溶液
D.溶液
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在实验室中,乙同学欲用装置B、C净化氯气,则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____。
A.饱和NaOH溶液、浓硫酸
B.浓硫酸、饱和NaOH溶液
C.饱和NaCl溶液、浓硫酸
D.浓硫酸、饱和NaCl溶液
已知青蒿素是一种有机物含C、H、O三种元素,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可溶于乙醇、乙醚等,在水中几乎不溶。
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青蒿素分子式的方法如下:将青蒿素样品放在硬质玻璃管中,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后,再充分燃烧,精确测定装置E和F实验前后的质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
①装置E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②装置F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无水
D.碱石灰
中CuO的作用是:______。
该实验装置会产生误差,改进方法是______。
用合理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如表所示,
装置 实验前 实验后
E
F
则:测得青蒿素的最简式是______。
22.实验室制备纯碱和纯度测定
侯氏制碱法以NaCl、和为反应物制备纯碱。某实验小组在侯氏制碱法基础上,以NaCl和为反应物,在实验室制备纯碱,步骤如下:
①配制饱和食盐水;
②在水浴加热下,将一定量研细的,加入饱和食盐水中,搅拌,使溶解,静置,析出晶体;
③将晶体减压过滤、煅烧,得到固体。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①中配制饱和食盐水,下列仪器中需要使用的有______填编号。
步骤②中需研细后加入,目的是______。
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最后得到的固体中混有少量的实验小组使用滴定法测定了产品的成分。
如图是配制1000mL的的盐酸溶液部分过程。
“操作a”需重复次,目的是______。
“操作b”的具体操作是______。
称取克样品,配成1000mL的溶液,取出20mL溶液,用的盐酸进行滴定,至正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消耗盐酸。
①克样品的溶液正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消耗盐酸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②计算固体产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小数表示,保留3位有效数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23. 的发现与命名
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在《化学鉴原》一书,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并结合物质本身性质而造新字的原则来翻译命名元素,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原子序数为117的元素命名为缩写,中文名称为“ ”。其合成过程是某研究小组使用粒子加速器,用由某种钙原子轰击含有原子序数为97的锫原子,得到1个和5个。
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钙离子含有的电子数为______。
上述合成得到的过程可表示为,其中微粒表示______。
A.质子
B.电子
C.中子
D.粒子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第四层的电子层符号是______,该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______。已知 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含有7个电子,因此 元素可能的负离子的电子式为______。
以下关于和说法正确的是______。不定项
A.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B.与的原子质量比约为294:293
C.和的电子数差1
D.和的中子数分别为177和176
号元素尚未被合成出来,推测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该元素的中文名称最可能含有的偏旁为______。
A.氵
B.石
C.钅
D.气
24.万能还原剂——硼氢化钠
硼氢化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强碱性条件下,能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反应制得氢气,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已知:整个反应过程中B元素化合价不变
硼原子的电子式为______,上述反应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
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应属于______。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写出该过程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若生成标况下,则电子转移数为:______。
若用代替与反应,则产物中应不含______。
A.
B.
C.HD
D.
也能与溶液共热制备具有较强杀菌能力的银纳米粒子
可通过______现象确认银纳米粒子的生成,再利用______材料对制得的银纳米粒子进行分离提纯。
为了避免生成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沉,应控制的制备条件是______。任写一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碳14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6个电子,8个中子,该模型为:,故C正确,
故选:C。
碳14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6个电子,8个中子,据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答案】A
【解析】解:①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错误;
②漏斗可用于过滤,过滤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故正确;
③分液漏斗是分离互不相溶的密度不同的液体的仪器,故正确;
④容量瓶专门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故错误;
⑤电子天平用于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故错误;
⑥胶头滴管胶头滴管是吸取和滴加少量试剂的仪器,故错误;
⑦蒸馏烧瓶是用于蒸馏实验的容器,蒸馏是一种分离物质的方法,故正确;
⑧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故错误;
故选:A。
常用的物质分离的方法: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分馏,根据各种方法来选择所需的仪器。
本题考查学生物质分离所需的仪器,难度不大,注意常用的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分馏。
3.【答案】C
【解析】解:易潮解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放在滤纸上称量,故A错误;
B.10mL量筒达不到的精确度,故B错误;
C.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稀盐酸与食盐溶液无明显现象,故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用于测量蒸馏馏分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10mL量筒精确到;
C.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
D.蒸馏操作中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常见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鉴别等,侧重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注意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的操作性、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镁与27g铝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1mol Mg含有12mol质子,1mol Al含有13mol质子,二者不含有相同的质子数,故A错误;
B.氧气和臭氧均只含有氧原子,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相当于同等质量的氧原子,所含电子数相同,故B正确;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H无中子,D含有1个中子,O含有8个中子,所以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10::4,故C错误;
D.1mol甲烷含有5mol原子,1mol氨气含有4mol原子,所含原子数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A.1mol Mg含有12mol质子,1mol Al含有13mol质子;
B.氧气和臭氧均只含有氧原子;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H无中子,D含有1个中子,O含有8个中子;
D.1mol甲烷含有5mol原子,1mol氨气含有4mol原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和化学基本用语的知识,明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是基础题。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注意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相当于NO。
【解答】
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两瓶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A.都是双原子分子,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相等,故A正确;
B.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相当于NO,与右瓶内NO的密度相等,但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密度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质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摩尔质量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解:根据,可得,则①,②,用可得,可得,
故选:C。
根据,可得,可推得。
根据,掌握一些简单的变换,内容基础适合训练。
7.【答案】C
【解析】解:由于氧的其他同位素的丰度太低,被忽略了,故可以用作为氧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故A错误;
B.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很接近1,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质量数可当作该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故B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取整数是因为直接采用了单一同位素的质量数,而非刻意舍去小数部分,但并不是的质量数常被当做氧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理由,故C正确;
D.电子的质量太小,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故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D错误;
故选:C。
A.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同位数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同位素的丰度的乘积之和;
B.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很接近1,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取整数是因为直接采用了单一同位素的质量数,而非刻意舍去小数部分;
D.电子的质量太小,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
本题主要考查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答案】D
【解析】解:胶体和NaCl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颗粒直径不同,故A错误;
B.胶体呈电中性,故B错误;
C.胶体是介稳定分散系,不断搅拌后会发生胶体聚沉,故明胶胶体不断搅拌后不能稳定存在,故C错误;
D.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在之间,胶体能透过滤纸,故D正确;
故选:D。
A.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颗粒直径不同;
B.胶体呈电中性;
C.胶体是介稳定分散系,不断搅拌后会发生胶体聚沉;
D.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在之间。
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重要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9.【答案】C
【解析】解:设1体积为,则的钯粉的质量,钯的物质的量,被吸附氢气的体积为,氢气的物质的量,所以钯与氢气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产物中Pd与H之比为,所以钯的氢化物化学式为,
故选:C。
设1体积为,则的钯粉的质量,钯的物质的量,由1体积钯粉约可吸附标准状况下896体积氢气,可知被吸附氢气的体积为,氢气的物质的量,所以钯与氢气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本题考查化学计算,侧重考查学生方程式计算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0.【答案】D
【解析】解: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得到胶体,应滴入沸水中,故A错误;
B.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有白色沉淀生成半透膜不一定破损,故B错误;
C.固体加热分解需要试管口向下倾斜,防止生成水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故C错误;
D.食盐水通过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钠晶体,则D装置可用于粗盐提纯中制备纯净氯化钠晶体,故D正确;
故选:D。
A.将饱和溶液滴入热NaOH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B.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固体加热分解需要试管口向下倾斜;
D.食盐水通过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钠晶体。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1.【答案】C
【解析】解: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后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为氯化银,则溶液中含氯离子,故A正确;
B.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则一束平行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故B正确;
C.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由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故C错误;
D.加入盐酸后产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故D正确;
故选:C。
A.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后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为氯化银;
B.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
C.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
D.加入盐酸后产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离子检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硫酸的量不足,镁带不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物质的量减少,测得结果偏低,故A错误;
B.镁带中含有少量金属铝杂质,镁和铝都能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且相同质量的铝生成氢气物质的量比镁多,导致比镁计算生成的氢气多,测得结果偏高,故B正确;
C.称量的镁带表面有氧化膜氧化膜和硫酸反应不能生成氢气,导致生成氢气物质的量减小,测得结果偏低,故C错误;
D.镁带中含有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和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物质的量减小,测得结构偏低,故D错误;
故选:B。
气体摩尔体积,V是生成氢气的体积,n为镁带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测得结果偏高说明计算出的比理论值大,即V偏大或n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实验测得过程分析和测定结果的误差分析判断,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13.【答案】A
【解析】解:假设溶液体积为1L,则HCl的物质的量为,HCl的质量为,溶液质量为,则溶质,故A正确;
B.HCl的物质的量为,HCl的质量为,溶液质量为,溶液体积为,则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故B错误;
C.盐酸的密度比水大,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质量小于原盐酸质量的2倍,而HCl的质量不变,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故C错误;
D.该盐酸与水等质量混合,混合后溶液质量为原盐酸质量的2倍,而混合后盐酸的密度减小,所得溶液体积大于原盐酸体积的2倍,而HCl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所得溶液的浓度小于,故D错误;
故选:A。
A.假设溶液体积为1L,根据计算HCl的物质的量,根据计算HCl的质量,根据计算溶液质量,再根据溶质计算;
B.根据计算HCl的物质的量,根据计算HCl的质量,根据计算水的质量,溶液质量等于水与氯化氢的质量之和,根据计算溶液体积,再根据计算;
C.盐酸的密度比水大,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质量小于原盐酸质量的2倍,而HCl的质量不变;
D.该盐酸与水等质量混合,混合后溶液质量为原盐酸质量的2倍,而混合后盐酸的密度减小,所得溶液体积大于原盐酸体积的2倍,而HCl的物质的量不变。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计算,注意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4.【答案】A
【解析】解: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然后蒸发结晶,故A正确;
B.二者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杂,故B错误;
C.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钙,引入新杂质,应溶于水过滤,滤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故C错误;
D.除去 溶液中的 ,加过量的铁粉过滤,滤液即是硫酸亚铁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A.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
B.二者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加入盐酸,引入新杂质;
D.加过量的铁粉过滤。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A
【解析】解:、101kPa是标准状况,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为,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呈液态,的体积小于,故B错误;
C.气体摩尔体积仅指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指标准状况下,故C错误;
D.若1mol 气体体积约为,则它所处的条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可能是、条件下,故D错误;
故选:A。
A.、101kPa是标准状况,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为;
B.标准状况下,水呈液态;
C.气体摩尔体积仅指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的体积;
D.若1mol 气体体积约为,则它所处的条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
本题主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答案】B
【解析】解:个含有20个中子,1个含有16个中子,的中子数,比的多个,故A错误;
B.依据可知,1molFe与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的数目为,故B正确;
C.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含有氯离子个数,故C错误;
D.常温常压不等于,无法计算生成氯化氢物质的量和分子数,故D错误;
故选:B。
A.1个含有20个中子,1个含有16个中子;
B.依据计算;
C.溶液体积未知;
D.常温常压不等于。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公式的运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17.【答案】B
【解析】解:气体状况未知,无法计算1L氮气的物质的量和含的分子数,故A错误;
B.氮气的摩尔质量为,则1mol氮气的质量为Mg,一个分子质量为,故B正确;
C.含有的分子数目为:,故C错误;
D.气体状况未知,无法计算1个氮气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B。
依据计算。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涉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有关电子转移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等,题目中等难度。
18.【答案】A
【解析】解:5s时测得气体压强是反应前的,容器内压强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故,则,
故选:A。
反应后容器内压强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题目比较基础,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9.【答案】BD
【解析】解:为双氧水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的,为还原产物,故A错误;
B.中负一价的氧元素变为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B正确;
C.PbS中价S元素化合价升高变被氧化,则PbS是还原剂,故C错误;
D.中负一价的O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氧化剂,表现了氧化性,PbS是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则还原性:,故D正确;
故选:BD。
反应中,中负一价的O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表现了氧化性,还原产物为、;PbS中价S元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产物为,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与特征即可解答,注意掌握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概念,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20.【答案】AC
【解析】解:量取NaClO原液时俯视,导致量取的浓溶液体积偏小,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A正确;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B错误;
C.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C正确;
D.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容量瓶中还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进行误差分析。
本题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明确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1.【答案】为分液漏斗;B;;
C;
C;D;
和生成的CO反应;
在装置F后接一个气球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无法进入F装置即可;

【解析】为分液漏斗,盛放浓盐酸,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为分液漏斗;B;;
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需要先用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过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故答案为:C;
①装置E中盛放的物质是无水氯化钙,②装置F中盛放的物质是碱石灰,故答案为:C;D;
中CuO的作用是和生成的CO反应,
故答案为:和生成的CO反应;
该实验装置可能会产生误差,造成测定含氧量偏低,改进方法是在装置F后连接一个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故答案为:在装置F后接一个气球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无法进入F装置即可;
反应生成水蒸气的质量为,则水的物质的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则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青蒿素中氧原子的质量为,则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所以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2:5,分子式为,
故答案为:。
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备氯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需要先用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过C的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为了能准确测量青蒿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前应通入不含二氧化碳和水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E和F一个吸收生成的水,一个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应先吸水后再吸收二氧化碳,CuO和生成的CO反应,所以E内装的无水氯化钙,而F中为碱石灰,而在F后应再加入一个防止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的装置。
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备和性质检验实验,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是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净化方法、氯气的性质和氯水的成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与综合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b;
增大与饱和食盐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小实验误差;
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①;②
【解析】配制饱和食盐水,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用于溶解、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溶解,即图中的烧杯、玻璃棒,
故答案为:ab;
将研细后加入,目的是增大与饱和食盐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增大与饱和食盐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步骤②中NaCl和反应生成晶体和,化学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 ;
“操作a”是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重复次的目的是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小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小实验误差;
“操作b”是定容操作,具体操作是: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故答案为: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①根据,消耗盐酸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为;由于是取20mL样品溶液进行滴定,样品溶液总体积为1000mL,所以样品的溶液正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故答案为:;
②设20mL样品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x,的物质的量为y,二者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根据消耗盐酸的量守恒列式为: ;质量守恒列式为:;解之得;则克样品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所以样品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
根据配制饱和食盐水,操作步骤及所需的仪器来分析;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分析;
根据洗涤是为了减少溶质的损失来分析;
根据定容操作的步骤来分析;
①根据酸完全反应及来分析;②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原理列出消耗盐酸的量守恒和两种盐的质量守恒的关系式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计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仪器的选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23.【答案】;;
C;
N;32;;
BD;
C
【解析】钙元素为20号元素,故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1个钙原子含有18个电子,故钙原子含有电子,电子数为,
故答案为:;;
过程产生了新的元素,其中微粒没有质子,有一个中子,故微粒表示中子,
故答案为:C;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第四层的电子层符号是N,根据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个,该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32个,已知 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含有7个电子,则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因此 元素可能的负离子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N;32;;
和质子数均为117,中子数分别为177、176,故和互为同位素,A错误;
B.和质量数分别为294、293,故与的原子质量比约为294:293,B正确;
C.对原子来说,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故 与的核外电子数均为117,电子数差值为0,C错误;
D.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故和的中子数分别为177和176,D正确;
故答案为:BD;
号元素推测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属于第Ⅰ族,该族从上至下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故该元素的中文名称最可能含有的偏旁为金字旁,
故答案为:C。
钙元素为20号元素,1个钙原子含有18个电子;
过程产生了新的元素;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第四层的电子层符号是N,根据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个,该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32个,已知 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含有7个电子,则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和质子数均为117,中子数分别为177、176;
B.和质量数分别为294、293;
C.对原子来说,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D.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号元素尚未被合成出来,推测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属于第Ⅰ族,该族从上至下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24.【答案】;;
C;
;;
D;
丁达尔效应;半透膜;
加热的温度
【解析】元素原子序数是5,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故其电子式为;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强碱性条件下,能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反应制得氢气,整个反应过程中B元素化合价不变,则反应中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一部分降低,中H元素表现价、Na元素表现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B元素化合价为,
故答案为:;;
由、构成,属于盐,
故答案为:C;
整个过程是与反应生成和,反应总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生成为,其中氧化产物氢气、还原产物氢气各占一半,转移电子数目为;
故答案为:;;
若用代替与反应,有第①步为,第②步为,第③步为,第④步为,第⑤步为,反应后生成的氢气有、HD、,产物中应不含,
故答案为:D;
生成银纳米粒子,纳米级粒子在水中形成胶体,可通过丁达尔现象鉴别;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胶体,渗析的材料是半透膜,
故答案为:丁达尔效应;半透膜;
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有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或加热搅拌,该反应共热条件下反应,因此为了避免生成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沉,应控制的制备条件是加热的温度,
故答案为:加热的温度。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表示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强碱性条件下,能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反应制得氢气,整个反应过程中B元素化合价不变,则反应中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一部分降低,中H元素表现价、Na元素表现价,再利用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
由、构成;
整个过程是与反应生成和;根据计算的物质的量,其中氧化产物氢气、还原产物氢气各占一半,计算转移电子物质的量,进而计算转移电子数目;
若用代替与反应,有第①步为,第②步为,第③步为,第④步为,第⑤步为;
纳米级粒子大小符合胶体微粒直径,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之一;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胶体;
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有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或加热搅拌等。
本题考查比较综合,涉及反应机理、陌生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式、物质分类及胶体等,关键是从流程图中提取反应机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