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学案(含答案)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学案(含答案)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3.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业要求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无具体相关内容
纬度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分析题
考查形式 结合日常与传统文化情境:借助谚语、古诗词、生活现象出题;依托图表与模型:以生态系统结构图、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谱、实验数据曲线图等为载体出题。设计探究实验:给出实验主题,要求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关联社会与生态热点:结合碳中和、生态保护、荒漠治理等热点问题。
核心素养考查 生命观念:重点培养“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
科学思维:侧重培养归纳概括、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光
①光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没有阳光,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柳树、玉米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而像三七、人参等植物只有在森林底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山的阳面植物生长得好。
②光对动物的影响: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2)温度:地球上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死亡。
(3)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概述 举例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 蛇、鼬、鹰等捕食田鼠,异色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 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有利 稻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等
合作 指同种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协作,以维持生存的现象 营群居生活的蚂蚁组成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分工合作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①概述: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方式等。在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②举例:骆驼和骆驼刺对荒漠缺水环境的适应,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①概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完全的、绝对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所有的环境。
②举例:海豹在海洋中活动灵活,但在岸上行动笨拙。
5.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生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影响大气的碳氧平衡;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二、判断一个范围是不是生态系统的方法
包含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环境。先判断它的组成是否同时具备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再看其生物部分是否完整。
三、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都来自于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其中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分解者实现物质循环。
(1)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2)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等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分解者的作用;
(3)不是所有的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主要指蓝细菌)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属于生产者,而寄生细菌和寄生真菌却属于消费者。
四、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法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每条食物链箭头的方向一定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例如,草→鼠→亠蛇→一鹰。
(3)食物链条数的计算方法:
①找出起点和终点。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消费者。
②顺着箭头计算从起点到终点有几条通路。
(4)当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时,受影响最大的总是相邻的生物。
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六、生物圈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辨别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空间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个池塘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当空间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时,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总和,就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中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破坏环境的方法
(1)人类活动既能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判断是破坏环境还是改善环境,不能以是否危害人类的利益为依据,而是以对环境的影响为依据。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都是对环境的破坏。
(2)合理利用资源,不能认为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总有一天会枯竭。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
考向一:生物与环境的基础关系——常结合生活实例、古诗词情境、生态现象考查概念辨识与关系判断。
考向二: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常结合生态系统结构图、食物链图谱考查成分辨识与规律应用。
考向三:生物圈与生态安全——常结合生态热点、环境案例、对比表格考查责任意识与综合应用。
1.[2025·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2.[2025·甘肃白银·中考真题]经过三代人的治理,八步沙林场已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当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如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这说明(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3.[2025·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渤海中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部分生物捕食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生物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B.马鲛鱼体内所含能量根源于太阳能
C.增多对比目鱼的捕捞,短时间马鲛鱼数量会上升
D.图中存在四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4.[2025·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图1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草→兔→鹰”循环流动
B.该草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图1所示的生物组成
C.图1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与蛇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图2中丁是指图1中的鹰,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5.[2025·湖南·中考真题]在制作生态瓶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评价量表需考虑多个评价点。下列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关的评价点是( )
A.生态瓶整体美观,清洁
B.生态系统模式图呈现完整、清晰、准确
C.生态瓶放置位置、环境条件等有详细记录
D.一段时间后动植物状态良好,种类不变,数量变化不大
6.[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
7.[2025·上海·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淀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
B.长兴岛郊野公园内的所有动物
C.大金山岛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上海植物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8.[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儿,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儿又吃昆虫;这些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生物与环境是个统一整体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3条
C.大量捕鸟有利于狐的数量增加
D.该草原中的鸟和鹰是竞争关系
9.[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科学家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个生态系统分析错误的是( )
A.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金鱼藻→斑马鱼→微生物
C.微生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太空失重是影响斑马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10.[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黄雀,D正确。
2.答案:C
解析: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指环境因素改变生物的特征或分布,但题目强调生物活动改变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环境能够适应生物的说法错误,环境是被动的一方,无法主动适应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人类植树造林使荒漠变绿洲,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指生物通过特征适应环境,如骆驼耐旱,与题意中改变环境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所示的藻类和浮游植物是生产者,其他动物是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不能构成海洋生态系统,A错误。
4.答案:D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且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沿食物链“草→ 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A错误。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不仅由非生物成分和图1所示的生产者、消费者组成,还应包括分解者,B错误。
C.图1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蛇→鹰,共4条。鹰以蛇为食,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又都以鼠和兔为食,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鹰与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即对应图1中的草→鼠→蛇→鹰或草→兔→蛇→鹰,因此,图2中的丁是指图1中的鹰,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生态瓶整体美观、清洁,关注的是生态瓶外观呈现,比如瓶身是否干净、摆放是否好看,属于审美和整洁度层面的评价,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无直接关联,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模式图呈现完整、清晰、准确,侧重于对模式图绘制质量的评价,和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本身没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瓶放置位置、环境条件等的记录,强调的是实验过程中对外部条件(比如放在光照强度如何的地方、温度是否稳定记录)记录的完整性,是实验严谨性的体现,与系统内部调节无关,C不符合题意。
D.一段时间后动植物状态良好,种类不变,数量变化不大,说明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能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评价点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流动,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淀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B、长兴岛郊野公园内的所有动物只有消费者,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C、大金山岛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既包括了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正确。
D、上海植物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只有生产者、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A.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草原上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故A正确。B.题目中的食物链包括:草→食草籽鸟→鹰、草→食草籽鸟→狐、草→昆虫→食虫鸟→鹰、草→昆虫→食虫鸟→狐、草→杂食鸟→鹰、草→杂食鸟→狐等,数量超过3条,故B错误。C.大量捕鸟会导致狐的食物减少,狐的数量随之减少,故C错误。D.鹰捕食鸟,二者为捕食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故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金鱼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A正确。B.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微生物),正确写法应为“金鱼藻→斑马鱼”,故B错误。C.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故C正确。D.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失重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斑马鱼生存,故D正确。故选B。
10.答案:A
解析:A.由于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此光照不应作为变量。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保持两侧环境阴暗可以消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 B.实验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温度作为变量,在两组两种存在差异。若两侧温度相同,就无法观察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了,B错误。 C.在实验设计中,为了保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需要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数量相同。因此,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不同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 D.湿度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除了温度以外的所有条件都保持一致。因此,左右两侧的湿度不同会引入额外的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错误。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