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

资源简介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要点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领会:本课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作为辛亥革命的铺垫,可以简略处理;而第二目“武昌首义”和第三目“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中关于辛亥革命过程的部分,要求学生记住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关键知识点即可;而其中辛亥革命的功绩、作用和意义需要重点分析与探究,并引导学生升华到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高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针对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掌握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功绩。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策略】
本着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合理的结论。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电影片段:《辛亥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电影《辛亥革命》海报
成龙:“我相信通过这部戏,会有更多人了解辛亥革命以及那代人对民主的追求。我们拍这种历史题材是希望能提醒年轻人,希望他们重读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孙中山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翠亨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人。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后因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曾化名“中山樵”,得名孙中山。他早年在香港学医。而后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决定借行医来积极结识爱国青年和会党分子,寻求救国之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师引导:总投资超过一亿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明星演员阵容,由成龙担任总导演,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近日开拍。此次的出品方多达28个,创下中国电影史的新纪录。大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有何了解呢?(展示孙中山的个人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感悟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入手谈辛亥革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做铺垫。
一、背景篇
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生: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
师: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师: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紧逼,除了日俄战争,英国入侵西藏外,列强还变本加厉地操纵中国的航运,攫夺中国的铁路和开矿权,此外,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工业投资也迅速地增加,中华民族危机重重。
材料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并指斥立宪党人“欲借立宪倾陷朝廷”。
材料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材料4:主要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创立地点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檀香山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长沙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上海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日本
刘静庵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同盟会成立的场景
材料5: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六6:
( http: / / www.21cnjy.com )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形势图
师生互动,解读材料:
师: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如何?
生:《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师:清政府采取什么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
是否达到目标?
生:新政,“预备立宪”,未达到预期效果。
知识链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小站练兵
1905年赴美留学生合影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师:清末新政失败说明清政府已无力回天,这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中国的方向该往何处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出了全新的抉择,走革命的道路,建立共和国。而材料三说明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师:这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提供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各地建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最重要的是成立了革命政党同盟会。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同盟会的内容,掌握同盟会的概况和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
师: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什么内容?其意义是什么?
生: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思想基础。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再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师: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最著名的是哪一次?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州起义。
师:尽管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是,它们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革命党人为酝酿革命做了组织上、思想上、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一场革命呼之欲出。
教师投影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根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来(黄花岗起义)。
承转过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成龙导演电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推广策划人,你会选择在哪里首映,为什么?2、选择哪些卖点做宣传?(如何突破团队制定4亿票房)
教师展示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设计意图:情景体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掌握辛亥革命首先是从武汉爆发,了解革命过程中的首创精神,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过程篇
(一)武昌起义
播放视频:《辛亥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
武昌起义
师:革命后的形式如何呢?武昌起义的结果是光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汉三镇,不仅如此,他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省响应起义。同学们看地图,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展示图片:
武昌起义形势图
设计意图:借助地图利用幻灯片的作用直观展示武昌起义后的全国形势让学生了解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讨论:武昌起义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顺势展示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床下都督”—黎元洪
事件1:武昌起事后,黎元洪更换便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执事官王安澜带领,躲到黄土坡刘文吉参谋家中。当革命军闻讯找来时,黎元洪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又从帐后钻入床下。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命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从床下爬出来,最后被革命军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席位。
事件2:
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师: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革命暗藏着危机。
设计意图:展示黎元洪和程德全的材料,通过漫画、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的危机。
师:下面,我们根据视频和幻灯片的内容一起总结武昌起义的概况。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领导:革命党人;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投机者掌权,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承转过渡: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一些立宪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比如旧官僚黎元洪居然当上了都督,说明革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二)民国的成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五色旗
师:1921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是谁?
生:孙中山。
师:五色旗的寓意又是什么?
生:五族共和。
师:南京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
生:南京临时政府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位主体的政府,因此师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师: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度方面有何重要建树?
展示资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⑵据此分析约法的性质 它的颁布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是,它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的统一。这就位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提供了机会。1912年3月,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篡夺了!
1912年3月,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夺取革命果实?
史料: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国近代现代史》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他看重了北洋军阀的头目袁世凯。
——《历史纵横》
结合材料和教材总结: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的原因
原因
史实
帝国主义的干涉
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替袁撑腰
袁世凯的两面手段
一面武力威胁革命军;另一面提出议和
立宪派、旧官僚破坏革命
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
接受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三)帝制的终结
师:在袁世凯的逼迫下,1912年2月1
( http: / / www.21cnjy.com )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12年2月,清朝皇帝溥仪下诏退位
溥仪
师:想一想:清帝退位的意义是什么?
生:1)标志着清王朝统治中国260多年历史的结束。
2)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师:这是否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生:不是,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师:中华民国的建立是1912年1月1日,但1952年底土地革命完成,才真正的结束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
承转过渡: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怎么看?
三、评价篇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评价。
成功or失败
材料一:政治角度看成败: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岳麓版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袁世凯称帝
材料二:经济角度看成败:
1912-1919年,中国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材料三:思想角度看成败: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方等《戴季陶传》
材料四:社会生活角度看成败:
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冯玉祥回忆说,当初他的军队,许多士兵剪辫的时候,都是痛哭不已,而且都把剪下来的的辫子郑重的包好,收藏起来。
师生互动总结:评价辛亥革命。
对比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功绩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
局限性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时间短暂,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不充分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内地和农村几乎无变化
史观引领: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工业化
思想:科学理性化
社会:平等化
师:请大家用现代化史观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生:
1、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近代经济工业化发展进程。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4、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师:用整体史观又可以如何分析辛亥革命呢?
生: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百家争鸣——我来评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
师引导:根据下列评价标准中的任意一个,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成功”或“失败”),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你的理由。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标准(一):根据《政治学辞典》的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推动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革命。
生:成功的。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标准(二):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即要以推翻封建统治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来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
生:成功的。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标准(三):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环境中,时代赋予它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这一任务,革命就算成功。
生:失败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标准(四):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阐述当初发动辛亥革命的目的是“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为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界。”
生:失败的。中国并未完全独立,还被列强控制。
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史料,通过具体材料分析革命的成败,使学生明确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增强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师总结: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在最后,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和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最后,老师用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讲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他历经险阻,但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后延伸:如果你是成龙导演电影《辛亥革命》推广策划人,请为电影撰写电影海报宣传语。
(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巩固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学情用情景体验的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
【练习巩固】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极大地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选择C项。
2.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A、C两项均和题目中的“改朝换代”无关,可排除;解放战争与题目中的“赶跑了一个皇帝”不符,排除D项。选B项。
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C、D三项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但与题意无直接关联。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
朱宗震《真假共和》(《浙江社会科学》
(1)材料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性质的?你同意吗?并简述理由。
(2)辛亥革命的“微弱的共和思想”表现在哪里?
答案:(1)性质:辛亥革命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
同意,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篡夺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反思应对】
本教案的亮点:
结合学生实际展开合作探究,史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都是精益求精,学生参与度高。
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力图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没能很好的做到知识的横纵向对比,政治史应该注意和经济文化的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拓展延伸。
由于背景部分的合作探究环节用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讲,注意详略得当,适当补充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