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班级: 姓名: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题号 一 二 总分答案 得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2.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A B C D3.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B.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C.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D.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C.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D.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A.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B.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C.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D.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7.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3∶14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6H2O+2N2 。9.(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形成稳定的水柱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压强增大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分离 ,反应即自行停止。(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氢气的纯度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能 (填“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10.(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燃烧 ,蒸馏水 不燃烧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着火点 比硬纸片的低(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先于 (填“先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CO2不助燃、不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续表)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d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11.(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空气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bcd (多选,填字母)。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增加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12.(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的现象为 ab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理由是现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13.(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无水CuSO4变蓝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的猜想成立。(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14.(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2H2+O22H2O4 3240 g x= x=320 g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班级: 姓名: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题号 一 二 总分答案 得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2.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A B C D3.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B.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C.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D.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C.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D.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A.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B.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C.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D.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7.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3∶14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6H2O+2N2 。9.(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形成稳定的水柱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压强增大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分离 ,反应即自行停止。(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氢气的纯度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能 (填“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10.(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燃烧 ,蒸馏水 不燃烧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着火点 比硬纸片的低(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先于 (填“先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CO2不助燃、不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续表)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d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11.(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空气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bcd (多选,填字母)。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增加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12.(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的现象为 ab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理由是现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13.(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无水CuSO4变蓝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的猜想成立。(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14.(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2H2+O22H2O4 3240 g x= x=320 g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九年级化学同步课件人教2024版(人教版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九上化学第7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范围:第7单元(建议用时:45分钟 满分:5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A. 绿色出行 B. 火力发电C. 植树造林 D. 节约用电B2. 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A B C D3. 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 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B. 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C. 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D. 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CC4.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 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C. 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D. 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B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A. 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B. 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C. 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D.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D6.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A7. 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B. 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C. 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D. “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 (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天然气 C+H2O CO+H2↑ 1∶1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 3∶14 4NH3+3O2 6H2O+2N2 9. (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Zn+H2SO4 ZnSO4+H2↑ 形成稳定的水柱 (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反应即自行停止。(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填“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压强增大 分离 氢气的纯度 能 10. (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蒸馏水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比硬纸片的低燃烧 不燃烧 着火点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填“先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先于 CO2不助燃、不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d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C2H5OH+3O2 2CO2+3H2O 11. (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空气 (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条即可)。bcd 混合物 增加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12. (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的现象为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b 不正确,理由是现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13. (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混合物 CH4+2O2CO2+2H2O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丙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同学的猜想成立。(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无水CuSO4变蓝 丁 Ca(OH)2+CO2 CaCO3↓+H2O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14. (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2H2+O2 2H2O4 3240 g x= x=320 g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原卷版).docx 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解析版).docx 2025秋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