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原卷版+解析版+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原卷版+解析版+ppt)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       姓名: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题号 一 二 总分
答案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
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
2.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
A B C D
3.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
C.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
D.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
D.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
A.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B.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
C.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
D.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
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
7.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3∶14 。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6H2O+2N2 。
9.(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形成稳定的水柱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压强增大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分离 ,反应即自行停止。
(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氢气的纯度 。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能 (填“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
10.(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燃烧 ,蒸馏水  不燃烧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着火点 比硬纸片的低
(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先于 (填“先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CO2不助燃、不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续表)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d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
(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11.(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空气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bcd (多选,填字母)。
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
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
(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增加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
12.(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的现象为  ab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理由是现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
13.(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
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
(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气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无水CuSO4变蓝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的猜想成立。
(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
14.(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2H2+O22H2O
4 32
40 g x
= x=320 g
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人教九上化学第七单元学业评价01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       姓名: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题号 一 二 总分
答案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
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
2.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
A B C D
3.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
C.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
D.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
D.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
A.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B.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
C.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
D.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
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
7.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3∶14 。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6H2O+2N2 。
9.(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形成稳定的水柱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压强增大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分离 ,反应即自行停止。
(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氢气的纯度 。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能 (填“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
10.(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燃烧 ,蒸馏水  不燃烧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着火点 比硬纸片的低
(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先于 (填“先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CO2不助燃、不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续表)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d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
(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11.(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空气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bcd (多选,填字母)。
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
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
(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增加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
12.(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的现象为  ab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理由是现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
13.(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
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
(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气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无水CuSO4变蓝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的猜想成立。
(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
14.(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2H2+O22H2O
4 32
40 g x
= x=320 g
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九年级化学同步课件
人教2024版
(人教版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九上化学第7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
范围:第7单元
(建议用时:45分钟 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
1.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
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B )
A. 绿色出行 B. 火力发电
C. 植树造林 D. 节约用电
B
2. 汽油是一种易燃物,装有汽油的箱子应有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C )
A B C D
3. 控制和利用好燃烧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
A. 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 把煤块制成蜂窝状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
C. 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立刻燃烧
D. 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C
C
4.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
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 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 气球只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
D. 本装置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B
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有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是( D )
A. 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资源丰富、燃烧放热多、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优

B. 开采出来的石油应该经过加工后再综合利用
C. 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
D.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应禁止使用
D
6.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拇指堵住集满甲烷的试管口,
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甲烷不纯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无色、无
味的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
C 用一只烧杯罩在一根燃烧着的蜡
烛上方 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
度达到着火点
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
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H2
A
7. 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
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 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 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 “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 (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
是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然气 
C+H2O CO+H2↑ 
1∶1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
少 的排放,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
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对大气没有污染的单质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
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氧化碳 
3∶14 
4NH3+3O2 6H2O+2N2 
9. (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多孔塑料板上放锌粒,稀硫酸由长颈漏
斗加入。若打开弹簧夹,酸液由长颈漏斗中流下与锌粒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
氢气由支管导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适量的水形成液封
后,若看到长颈漏斗内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Zn+H2SO4 ZnSO4+H2↑ 
形成稳定的水柱 
(3)反应过程中关闭弹簧夹,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容器内
,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中,使酸液与锌粒 ,反应即
自行停止。
(4)点燃氢气之前,要先检验 。
(5)若在多孔塑料板上放一小块大理石,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填
“能”或“不能”)用弹簧夹控制CO2的产生和停止。

强增大 
分离 
氢气的纯度 
能 
10. (9分)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蒸馏
水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硬纸片后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
比硬纸片的低
燃烧 
不燃烧 
着火
点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3) 如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填“先于”或“后
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


先于 
CO2
不助燃、不燃烧,密度
比空气的大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4) 用大烧杯罩
住高低两支
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
(填字母)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该蜡烛
先熄灭的原因是

d 
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
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
(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
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


(6)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
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C2H5OH+3O2 2CO2+
3H2O 
11. (5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
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
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
与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空气 
(3)生活中要安全用火、谨防火灾。以下灭火防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
a.厨房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开灯查明泄漏点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者倒入青菜
c.家用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d.火灾现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迅速离开
(4)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
推进剂。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填“纯
净物”或“混合物”)。若要使煤油充分燃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条即可)。
bcd 
混合物 
增加
氧气浓度(合理即可) 
12. (6分)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
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①小明在图甲与图乙的实验中记录到以下现象: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有
发生燃烧;b.图甲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c.图甲水中红磷没有燃烧;d.
图甲水中白磷没有燃烧。如果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对比
的现象为 (填字母)。小明认为通过对比现象a、c也可以得出与上
面相同的结论,你认为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b 
不正确,理由是现
象a、c中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温度均未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无法得
出结论 
②小红在观察图乙的实验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被围在一个小金属圈内,你
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水在很多场合用来灭火,但白磷却
在图乙的水中发生了燃烧,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白磷的熔点较低,用金属圈套住,可防止其熔化成
小液滴后过度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白磷的着火点
低于热水的温度,又接触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2)小华将白磷与红磷装入空试管,分别套上气球,按图丙实验也得到了与图
甲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图丙中加入生石灰的作用为
。图丙中气球的作用为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提高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
二磷逸散,造成污染 
13. (10分)我国南海海域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
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开发前景的能源之
一。已知某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
致严重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
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可燃冰的组成
将可燃冰加热到20 ℃以上,发生分解,生成甲烷和水。
(1)可燃冰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其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
物”)。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混合物 
CH4+2O2
CO2+2H2O 
探究二: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无水CuSO4遇水变
蓝;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
CO2、CO、H2O。
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丙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
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
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3)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4)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是来自生成物还是来
自澄清石灰水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对
产物的检验 
(5)实验中观察到A中 ,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
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同学的猜想成立。
(6)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无水CuSO4变蓝 
丁 
Ca(OH)2+CO2 CaCO3↓
+H2O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

避免不完全燃
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而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14. (4分)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若40 g氢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
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2H2+O2 2H2O
4 32
40 g x
=  x=320 g
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320 g。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