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的爆发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战的爆发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德国强烈要求从英、法、美等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则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最终,德、意、日首先发难,挑起了二战的战火。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实行“闪电战”的德国坦克、飞机德国为什么要占领波兰1.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2.历史原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
《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3.战略战术:侵占波兰,一旦进攻西方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沿阵地。4.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德国在西线只有25个师防守,而英法拥有lOO余个师,上百万兵力,具有压倒的优势
德国将领凯特尔认为:“假使发动进攻,他们所遇到的将是特过的一道军事纸屏,而不是真正的防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前线法国卫生官员仍照常履行条例,逐一检查炊事兵的手指甲是否合乎要求。 法国士兵在西线静坐“站岗”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1.波兰:装备老旧、战术落后。2.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4.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德军地面部队在大批飞
机的支援下,侵入丹麦 德军炮兵部队进入挪威 4月9日,德军仅4小时就占领丹麦、当晚占领挪威5月15日荷兰军队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荷兰放倒大树阻碍德机械化部队德装甲部队侵入比利时的佛兰德尔地区二、法国的沦陷德国转向西线的原因1、英法已经对德宣战,而苏德之间已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避免两线作战2、法德两国宿敌,巴黎和会上法对德要求苛刻3、争夺世界霸权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英法海军冒着德军飞机和炮火的轰击,将33万8千余名英法及其它同盟国士兵从法国北部城市敦刻尔克撤离,渡过英吉利海峡,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 法国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 但在遭受进攻后6周内即遭败亡,原因何在?材料一:法军指挥部透过1918年的旧眼光看坦克,把坦克当作步兵的仆人,或是用作搜索部队以补步兵不足…始终把坦克当作小撮小撮使用…
同时,高级将领的自我陶醉也达到致命程度,一战的胜利培养了他们的骄气,而其他国家也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知识,于是他们更有不可一世之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军事理论的落后,对 “闪击战”认识不足, 主攻方向判断失误: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马其诺防线 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法国东部城市蒂水维尔。在这一地区,隐蔽在洛林高原丛林中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星罗棋布,这些就是位于德法边界的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自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希特勒突袭波兰时已基本建成。法国建造马其诺防线是为了抵御德国的入侵。马其诺防线的主体部分长走数百千米,大部分工事是地下工程,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马其诺防线建成之初称为超现代的防御工程,每个工事均是一个互相连通,互为支援的堡垒群,其规模之大,装备之精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马其诺防线的最大工事阿康贝工事由19个堡垒组成,占地160公顷,纵深达10千米,战时有1000余名军人在此服教。虽然耗费了巨资,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最终却没能阻挡住西进巴黎的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军认为只要坚守住马其诺防线就可以抵当住德国对法国的进攻。但是,1940年5月,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从比利时插入法国腹地,法军大部在仅仅六个星期内即被消灭。有评论说,法国未亡于马其诺防线,但确亡于马其诺心态。法国人错误地认为坚固的工事可以抵御德军于国门之外,但结果是事与愿违。在这方面,法国的教训是很深刻的。材料二: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 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 使法国备战不足,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1940年6月,贡比涅森林的那节车厢里,将会雪耻德国在一战的失败,在同样的车厢里,现在是反过来接受夙敌法国投降的时候了。还没进车厢的希特勒居然兴奋的跳起了吉格舞(奥地利的一种民族舞蹈)材料三:它(法国)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意大利的趁火打劫。 三、不列颠之战结合丘吉尔的演说,说一说英国政府对德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妥协退让以求自保到坚决与法西新国家抗战到底。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1938年9月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讲上述材料体现了对德政策的怎样的变化?由绥靖政策转变为坚决抵抗德国的入侵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德国的入侵严重地威胁到了英国的国家安全阅读材料,概括不列颠之战中英国获胜,德国失利的原因: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什么也不能!我们决不谈判!
---丘吉尔英国军民同仇敌忾,坚定抵抗,保卫国家。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 。 英国空军在本土作战,熟悉环境,以逸待劳,便于补给。课堂练习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慕尼黑阴谋 B.德军突袭波兰
C.日军偷袭珍珠港 D.德军突袭苏联
2.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一位英国政治家曾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做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这反映了英国当时的考虑是( )
A.英国无力帮助波兰维持独立
B.英国想壮大德国实力以保持欧洲的均势
C.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毫无关系
D.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第一个被德国占领的国家是( )
A.法国 B.英国 C.丹麦 D.波兰4.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惯用的战术首推( )
A.阵地战 B.运动战 C.闪电战 D.持久战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御德国和意大利,法国修建的强大的防线是( )
A.诺曼底防线 B.慕尼黑防线
C.巴黎防线 D.马奇诺防线
6.法国作为欧洲强国,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战败投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略思想落后 B.意大利对法宣战
C.法国消极防御 D.推行纵容侵略政策
7.一味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亡国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捷克斯洛伐克 D.波兰8.下列史实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 )
A.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英法对德开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政府内部的投降派占了上风
9.在英国的支持下,下列哪个人物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开展反德斗争( )
A.戴高乐 B.丘吉尔 C.拿破仑 D.张伯伦
10.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这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材料表明当时英国对德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举例说明英国对德政策改变后不久采取的重大行动。
?由绥靖政策开始对德坚持抗战。进行不列颠之战,粉碎了希特勒入侵英国的阴谋。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但是我考虑,在最近几年里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敌人还希望俄国在被征服后会与我们为敌。敌人没有考虑到我有这样大的决心。我们的敌人是一些小蛆虫,我在慕尼黑已领教过他们。
……进一步确定政治目标。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我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准备,以后的路要由军人走了。
——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中所说的“敌人”是指什么?希特勒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小蛆虫”?
(2)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希特勒的战略部署是怎样的?他确定的政治目标以及实现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