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一、三民主义的形成:1、背景:①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救国方案失败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个人因素: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2、提出: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民族革命,用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4、作用:三民主义思想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5、实践:①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帝制。②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B.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③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和新力量,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二、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屡次失败。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爱国运动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①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②有本质区别:新三民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立场不同。4、作用: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实现了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历史背景⑴民族:民族危机严重,列强瓜分狂潮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⑶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⑷政治:改良方案失败,清沦为统治工具⑸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⑹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⑹自身: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⑴十月革命的鼓舞⑵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⑶苏俄和中共的帮助;⑷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同盟会成立(时地、领导、纲领、刊物、性质、意义)国民党一大(时地、宣言、三大政策)内容民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反帝,各民族平等民权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平民共有,凡真正。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国民共享)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评价积极表达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理论指导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由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实践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⑵颁布《临时约法》(时间,性质,内容,作用)⑶维护民主共和斗争:13年二次革命,15年护国运动,17年护法运动⑷结果:失败⑴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⑵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联系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二、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范畴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补充发展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二、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新”在何处?)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满反清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四、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1)同:若干基本原则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对革命发展起推动作用(2)异: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五、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六、孙中山的精神有哪些?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程标准】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一、历史条件:1、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2、阶级基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3、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5、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6、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著作及会议内容意义萌芽国民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对象的问题形成土地革命《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成熟抗日战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解放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新中国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三、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五、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源。3、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阶段会议内容意义酝酿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78年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开始形成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揭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走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形成82年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系统概括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作系统概括,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92年“南方谈话”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完善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思想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章程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7、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作用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背景1、国际形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二)创立过程1、2001年,全面阐述“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三)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历史意义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②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③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时期及历史背景、共同特点和作用。⑴时期背景:毛泽东思想:42年中共七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邓小平理论:97年中共十五大。背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⑵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⑶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重要的准备,指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确立。⑴毛泽东:①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⑵邓小平:①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序号:3-7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