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学器物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③先进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①成就: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②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②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以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4)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西学的广泛传播。(2)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清王朝统治(3)代表: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实践:洋务运动(时间、口号、内容、结果、影响)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建立三只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结果:失败。(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失败原因:中体西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二)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仿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_早期维新派。(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评价:①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②但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概况代表地位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3)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①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光绪帝实行了变法,即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_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最主要作用)★☆探究: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相同:主要目的相同:①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②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探究: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主要主张: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新文化运动(一)背景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三)内容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前期提倡科学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⑵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③鲁迅写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概况:李大钊: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②歌颂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四)评价: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⑵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⑶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入:见上表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3、传播途径:A、撰写文章;B、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C、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4、影响:①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②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③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综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派别主张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抵抗派和洋务派)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3、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探究: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序号:3-6时间:制度器物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