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新鲁科版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1
1
说单元学习主题
说单元学习目标
2
3
说单元教学活动
说单元作业设计
4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1.课程标准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1.课程标准
教材
课标
主题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1.1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1.3化学实验
主题3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3.2化学键
3.3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3.4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主题4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4.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
5.1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5.2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1.课程标准
学业要求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3.2化学键 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吸热、放热反应。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 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基于化学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 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
5. 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材编排体系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2.教材内容
1.课程标准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化学键
二、离子键和共价键
三、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二、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化学电池
一、化学反应的快慢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微项目: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
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活动1 选择车用燃料
项目活动2 设计安全气囊


反应调控
能量变化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2.教材内容
1.课程标准
物质变化
化学反应
建立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两个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角度,并形成从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角度调控化学反应的意识。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建立认识化学变化的新角度-能量变化,并从能量转化的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等)、能量转化的实质和能量转化的途径等二级角度深入认识。
《第2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深入讨论“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建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等概念,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物质分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第1节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综合上述三个角度在选择、设计、调控化学反应方面的应用。
《微项目 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微观”
“动态”
化学键
“宏观”
“静态”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2.教材内容
1.课程标准
3.学生实际
1.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会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物质分类;
2.知道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丰富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能量变化角度;
3.从定量、科学的角度进行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的描述;
4.形成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先提出假设,通过“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程序完成探究任务。
已经具备的知识
待发展点
单元
教学设计
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以结合成物质,能对物质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大多数学生只关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对化学反应的快慢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能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
探究过程更多以老师不断给出问题来帮助思考。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学科核心素养
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丰富对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发展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认识;能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角度利用和调控化学反应。
认识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和速率的,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调控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初步形成实验探究化学反应规律的思路方法,提高利用变量控制思想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发展创造性体验和想象创意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对能源利用、汽车中的化学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强化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说单元学习主题
1.课程标准
2.教材内容
3.学生实际
4.学科核心素养
子产品
二、说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基于化学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2.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
3.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能从物质及能量转化的角度评价燃料的使用价值。能举例说明化学电源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5.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对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课标要求
二、说单元学习目标
1.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
2.从化学键的角度和能量角度判断吸热、放热反应;
3.知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及功能;
4.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运用变量控制思想设计实验方案
5.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状态,初步解释生产生活中反应条件的选择。
1.从化学键的角度建立新的分类框架——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氢氧燃料电池”“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等活动建立关于原电池构成的认知模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能从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解释生产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提升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分析具体可逆反应的能力,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
难点
三、说单元教学活动
1.单元学习的规划思路
内容整合
化学反应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反应调控
限度
快慢
实质
形式
化学能 热能
化学键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原理: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的装置
构成:电极材料、电极反应物、离子导体、电子导体
化学能→ 电能
电池
化学平衡
三、说单元教学活动
第1节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3课时)
第2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2课时)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3课时)
微项目及本章复习 (2课时)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1.单元学习的规划思路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一、化学键
二、离子键和共价键
三、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概括整合
联想质疑
2.1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教材体系结构
从历史上一些化学家对微粒间结合方式的认识发展引入,
“交流 研讨”:认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迁移 应用”: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交流 研讨”:比较氯化钠与氯化氢中的化学键
“迁移 应用”:分析水、氨气等熟悉物质中形成化学键的微粒、化学键类型和化合物类型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1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核心知识 认识发展功能
化学键 1.发展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能基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物质构成
2.发展对物质分类的认识:建立新的分类框架——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3.发展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微观实质的认识,从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大情境
嫦娥六号登月
“太空天梯”材料的选择&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推进剂
课时1
化学键的形成
课时2
化学键的表征
课时3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以氯化钠和水为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建立化学键的概念,增进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
能用电子式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进行表征,能描述和表示化学键的理论模型,指出模型的表示的含义,并用模型解释和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
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进一步深化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认识;
2.1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1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课时线
情境线
任务线
知识线
素养线
课时1
化学键的形成
课时2
化学键的表征
课时3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太空天梯”的材料选择
人类对化学键认识的三个阶段
火箭推进剂燃料不同,产生的地面推力不同
任务1:水气化和分解所需能量
任务2:微粒之间距离的变化带来引力和斥力的相对变化
任务1:表征离子键
任务2:表征共价键
任务1:化学反应的实质
任务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任务3:化学反应微观解释
化学键的概念
电子式—结构式—分子结构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化学键预测物质的性质—化学键解释反应本质
A C E
A C D
A B C
核心素养: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E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教材体系结构
通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引出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讨论
“活动 探究”: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交流 研讨”: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迁移 应用”:梳理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过程;从化学能与热能转化关系的角度分析天然气烧水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观察 思考”:初识氢氧燃料电池
“活动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原电池
联想质疑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二、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化学电池
概括 整合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学生必做实验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核心知识 认识发展功能
化学能与热能 1.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角度--能量变化角度
2.将能量变化的认识角度从一级发展到二级:能量转化的形式、能量转化的实质
化学能与电能 1.继续发展对能量变化的二级认识角度:能量转化的形式、能量转化的实质、能量转化的途径
2.形成关于能量转化途径的认识思路: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模型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大情境
天宫空间站
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来源&空间站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课时1
燃料的燃烧——化学反应与热能
课时2
光电池与蓄电池——化学反应与电能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建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从能量变化的视角发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增强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初识氢氧燃料电池”“设计一个简单的原电池”等活动,认识到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建立关于原电池构成的认识模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单元整体设计
情境1
情境2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了解车用能源
汽车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
化学反应与热能
化学反应与电能
原电池
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来源
空间站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燃料燃烧
化学反应与热能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中国天宫空间站发射和工作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转化?
光电池与蓄电池
化学反应与电能
原电池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学科能力
课时
探究燃料燃烧时能量的转化形式
设计能量转化的装置——如何让小车跑起来
探究燃料燃烧放热的原因
感受不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选择、优化火箭燃料
A1辨识记忆 A3说明论证 B1分析解释
B2推论预测
第1课时 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来源
探析能量转化的装置——小车为什么能跑起来
优化能量转化的路径——如何让小车跑得更快
为小车设计氢氧燃料电池
A2概括关联 A3说明论证 B1分析解释
B2推论预测 B3简单设计
第2课时 空间站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单元学习活动与评价(第1课时)
活动
评价方法
目标
观看火箭燃料燃烧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合作探究:尝试画出燃烧过程的能量变化图,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氢气与氧气燃烧释放能量的原因
实验感知:通过实验感受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不同的
交流研讨:假如你是科研人员,要为几款概念车研究车用燃料,你将从哪些方向研究?
学生根据情境细节分析并回答问题。教师分析反馈。
能够认识物质具有能量,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能画出燃烧的能量变化图和分享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成果展示。教师评价反馈。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分享实验结果并建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教师评价反馈。
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建立吸热、放热反应的概念,列举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能通过提前查阅资料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几种燃料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研讨并进行成果分享。教师评价反馈。
实现对化学反应的整合认识,形成利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指导生产实践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单元学习活动与评价(第2课时)
活动
评价方法
目标
如何让小车跑起来:选择合适的反应;设计能量转化的装置并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小车为什么能跑起来: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原理,并构建原电池的工作模型
如何让小车跑得更快:
讨论让小车跑得更快的方法,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寻找带动小车的最优组合
尝试为小车设计氢氧燃料电池
能选择合适的反应,设计装置并完成实验探究。教师评价反馈。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能从微观角度探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建原电池的工作模型。教师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应用原电池的工作模型提出提高电池效率的可能方案。教师评价反馈。
建构原电池的工作模型
进一步理解、应用原电池的工作模型
学生尝试设计氢氧燃料电池,并尝试优化原电池的工作模型。教师评价反馈。
通过了解氢氧燃料电池,深刻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教材体系结构
硫酸工业发展与催化剂以及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不能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
“活动 探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观察 思考”: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
“交流 研讨”:可逆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观察 思考”: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概括 整合
联想质疑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快慢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学生必做实验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核心知识 认识发展功能
化学反应速率 1.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角度--化学反应的快慢
2.发展对化学反应快慢认识的二级角度:化学反应快慢的调控
化学反应限度 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角度--化学反应的限度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从空气到面包”
工业合成氨
课时1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课时2影响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因素
课时3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单位以及意义;知道用三段式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应用“变量控制”法设计实验方案。
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及其特征;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反应是否到达化学平衡状态。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情境线
问题线
活动线
知识线
素养线
“从空气到面包”—工业合成氨引入速率
工业合成氨快慢的表征
定量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
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标准
如何快速清晰得计算、比较反应速率
如何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回顾物理的“速率”,体会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学生思考、讨论、练习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的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单位和意义
三段式的相关计算 及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A C E
A C D
A B C
核心素养: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E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课时1 化学反应速率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情境线
问题线
活动线
知识线
素养线
影响工业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因素
制备氢气为何选择锌而不选择铜?
根据变量控制思想,如何设计实验探究c、催化剂、T、接触面积等对v的影响
如何理解“没有催化剂就没有现代化学工业”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提出假设-分析-讨论-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了解催化剂的重要性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催化剂的重要性
A C E
A C D
A B C
核心素养: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E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课时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情境线
问题线
活动线
知识线
素养线
工业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能进行得比较完全吗?
合成氨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各组分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是“停滞”了吗?
合成氨反应的平衡状态能改变吗?
【观察 思考】KI与少量FeCl3反应的现象
【交流 研讨】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数据、图表分析
给出合成氨反应中随时间变化的浓度数据,绘制c-t图和v-t图
将装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的装置两端的球形容器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
可逆反应的特点
化学平衡与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A B C
A B C
A B C
核心素养: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E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课时3 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微项目 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1.从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进行燃料选择,建立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联
2.建立从综合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说单元学习活动
2.教与学活动设计
微项目 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是检查化学学科必备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测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1.设计理念
2.设计原则
多样性
自主学习单(校本资料)、书面作业(作业本)、综合实践(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认识各种化学电池等)
四、说单元作业设计
2.设计原则
层次性【以“化学键”为例】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层次要求
作业题型
学习表现
A2概括关联、A3说明论证、A1辨识记忆
C1复杂推理
学业质量水平2
学业质量水平4
基础过关类
能力提升类
四、说单元作业设计
辨识记忆
概括关联
说明论证
分析解释
推论预测
复杂推理
四、说单元作业设计
3.作业总量
<40min,每课时
4.作业形式
课前,自主学习单,学生独立完成
课中,学习任务单,合作完成
课后,课时作业和思维导图
课余,市场调查报告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