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四章 关联教考,分析比较(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四章 关联教考,分析比较(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第四章 关联教考,分析比较
学前微语 
考教衔接,以考促教,是近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热点和亮点。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衔接
题,比较的重点主要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学流派、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解答此类题,
既需要理解文本,又需要熟悉教材相关知识。
活动一 以客观题形式关联比较教材
以客观题形式关联对比教材内容是近年来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客观题中的某个选项,同教材
中的小说进行关联对比,由于选项较短,对比往往集中在某个细微点。如 2023 年全国乙卷第 7 题
D 项(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
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中的人物形象比较;2023 年新高考Ⅱ卷第 7 题 C 项和 D 项(C 项: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
的失落与惆怅。D 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
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中的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的比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拔步床 [ 注 ]
聂鑫森
曲曲巷的老班辈,说起于爷于干丰和他的内人巴晓月,几十年来相敬如宾,没红过脸,没吵过
架,感情巴得像牛皮糖扯都扯不开,是因为每夜都睡在一张古旧的拔步床上,连做梦都相同。
这不是说笑话吗?但曲曲巷的男女老少都相信。特别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堂客们,羡慕得直咂嘴巴。
“拔步床真是个好东西,可惜我家没有。怪不得我那当家的,早和我分床了。”
“于爷两口子,无儿无女,庭院里空落落的,不能不抱团取暖。”
“那倒也是。”
于干丰七十岁了,干干瘦瘦,腰有些弯,说话声音低。退休前他是本市华湘家具总公司的细木
匠,专做仿古家具,而且雕花刻朵,手上有绝活。巴晓月也是这个单位的油漆工,年纪只比丈夫小
两岁,身体却健旺得多。他们虽不是一个车间,但上班、下班可同去同回,比翼齐飞;退休了,有
了整块的时间长相守,四目含情相对。于干丰有时也要出去一下,老朋友邀他去小酌几杯。
做大工匠、细木匠的,都爱喝酒。于干丰也不例外,只是他量大,喝得猛也喝得多,把肠胃喝
出了病,不得不时常去麻烦医生。巴晓月劝过他,劝不住。直到几年前,于干丰才收敛了许多,因
为妻子几句掏心掏肺的话把他震住了:“老于呀,你知道我素来胆小,你一旦先走,漫漫长夜,我
- 162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怎么挨到天亮?但愿这拔步床上睡的总是两个人!”
于干丰一拍拔步床的雕花围板,说:“我……们不能辜负了这张床。”
于家世代都是细木匠。床、桌、几、案、柜、椅、凳……上面还施以浮雕、深雕、圆雕、透
雕,花鸟、山水、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代代有传人,在古城湘潭名声广为人知。
这张拔步床,是于干丰爷爷的爷爷制作的,时为晚清。采用的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款式,由两
部分组成,一是架子床,二是架子床前的围廊,围廊与架子床连成一个整体。床前的廊庑两侧放置桌
凳,人跨步进入铺嵌木板的廊,有如进入室内,故拔步床又称踏板床。床顶下周围有挂檐,床下端有
矮围,都雕着各种图案:花好月圆、举案齐眉、鹊桥相会、琴瑟和谐……充满吉祥、欢乐的情调。
这张床一直拆散、包扎藏在于家放杂物的阁楼上。1977 年丹桂飘香时,26 岁的于干丰和 24 岁
的巴晓月要结婚了,父亲把这张床在新房里拼装好,说:“这是个吉物,祝你们和和睦睦,生儿育
女,白头偕老!”
于干丰夫妇在拔步床上睡了 44 年。父亲、母亲相继辞世,他们也老了,只有床还是原样!可
惜他们没有一儿半女。于家的细木匠手艺,只能到此中断。
巴晓月说:“老于,我对不住于家,没让于家的绝活有个传人!”
于干丰说:“这是什么话?我带出了多少徒弟,他们难道不是于门的传人?”
“可惜你和徒弟,没做过拔步床。”
“这玩意,费时费材料,价格贵,没有订货的,公司领导不让做。”
“爹当年搬出拔步床让我们用,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
于干丰的眼里忽然有了泪水。
记得十多年前,市博物馆有专家来于家观赏拔步床,问于干丰:“这是真正的明式好玩意,虽
制作于清代,做工、雕工都是一流,可否能出让?价钱好商量。”
“祖上留下的东西,我不能出让。你们可以到家具公司去定做,我的手艺自信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可博物馆不能收藏当代的东西,这是有规定的。”
秋风凉了,重阳节迎着菊花香翩然而至。
曲曲巷传出了令人惊诧的新闻:于干丰和巴晓月分床了!
是居委会主任带着人,去看望离退休老班辈,在于家时,巴晓月忍不住说出来的,还引着人到
卧室去巡看,果然言之不虚。
拔步床的旁边,摆了一张于干丰亲手做的简易平头床,没有上漆,杉木的香气很好闻。窗前的
长条桌上,放着一个木雕的不倒翁,头型、脸相酷似于干丰。桌边靠着一支木雕拐杖,杖头雕的是
钟馗的头像,拐杖与人肩等高,是握杖而行的形制。
主任问:“于爷,你们亲亲热热几十年,是这块地方的榜样,怎么忽然分床了?”
于干丰低声说:“我身上有不好闻的气味,怕熏了堂客。”
巴晓月说:“我不怕熏,我……喜欢。”
“可我自己都受不了,总要下床去室外透口气,不另外睡会吵闹了你。我知道你胆小,就雕制了
这支钟馗头像拐杖,它可以为你驱邪壮胆;还有我雕的不倒翁头像,你瞄一瞄,就知道我在你身边。”
主任微微一笑,说:“巴大姐呀,你误解于爷了。你们虽不同床却同屋,于爷想得这么周到,
难得。我们就告辞了。”
两个月后,于干丰因肺癌晚期,溘然离开人世。落气时,他挣扎着坐起来,靠着平头床的挡
板,对巴晓月和几位老邻居说:“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活不长了。晓月胆小,我得趁着还在
世,赶快和她分床,让她习惯一个人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这张平头床,我走后,丢掉就是……”
巴晓月大声号哭起来。
待于干丰的后事料理好,巴晓月将拔步床捐赠给了市博物馆,只收下一张朴素的“捐赠奖状”。
- 16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没上漆的白坯平头床,她没有丢掉,夜夜安详地睡在上面,枕头边放着丈夫的不倒翁像。有时出院
门上街去买点什么东西,她一定会手握雕着钟馗头像的拐杖。
“巴娭毑,你健旺!”
“谢谢大家关心!”
(有删改)
【注】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
南方温暖而多蚊蝇,床架的作用是挂蚊帐。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
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曲巷的人们对于于干丰和巴晓月关系的议论,一方面说明了两人关系的亲密,另一方面
也在强调本文的描写对象拔步床。
B.于干丰也有过迷茫,是巴晓月的真诚和柔情感化了他,他迷途知返,提前为胆小的妻子安
排适应性“实习”,好让妻子度过没有他的日子。
C.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对拔步床及其来历进行描写和介绍,既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内容,也使
文章有了传统文化之美。
D.本文间接反映的是对民族传统的坚守问题,而《百年孤独(节选)》反映的是民族传统所
受到的巨大冲击,两篇小说的主题都跟民族传统有关。[ 关联比较教材内容主题 ]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关联比较教材艺术特色 ]
A.本文和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一样,没有传统小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种激烈的
矛盾冲突,而是淡化情节,突出情韵,注重抒情表意。
B.本文和《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都采用全知视角
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C.本文和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其中主要人物都是作者所要肯定和讴歌的对象,呈现出
本真单纯的样貌,虽然也有误会之时,但无忠奸美丑之别。
D.文章以对话结尾,既言简意赅,使文章情节紧凑,不拖沓,同时也让读者因于干丰去世后
巴晓月的状态感到了些许欣慰。
借题点拨
关联比较教材类选择题判断对错思路:①快速回顾选项里出现的教材篇目内容。②依照选项的
对比点,寻找共同点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注意:设错点有宏观和微观类别。宏观对比一般是针对整体内容、环境、情节和风格特点;微观
对比是针对某一个小点,如修辞、细节等,比在细处,容易疏漏,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找重点词语。
3.小说中的“拔步床”在作品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4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4.这篇小说内容前后照应,使情节紧凑,故事真实可信。请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前后照应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题延读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邓友梅《我们的军长(节选)》]
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
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
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
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
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 关联比较教材叙述特征 ]
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
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关联比较教材选材特点 ]
【答案】C
【解析】“内心活动”错。文中有对陈毅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描写,但没有心理描写。
活动二 以主观题形式关联比较教材
(2024·广东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褶,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
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
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
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
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
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
- 165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个名字,没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
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
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
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
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
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
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
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老师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
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
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
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
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
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
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
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
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
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
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
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
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
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铐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
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
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
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
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 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 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
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
- 166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
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
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
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的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
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
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
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
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
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地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的不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
重叙事层次。
B.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
子的肯定。
D.句子④与上两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3.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关联比较教材作品
风格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
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
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关联比较教材主旨思想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借题点拨
关联比较教材类简答题答题思路:阅读题干,勾画出对比的关键词,如“风格特质”。首先明
确涉及的教材内容的特点,然后对比文本。如《百年孤独》的风格类型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接着
思考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如: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魔
幻立足于现实,表现现实。“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后的现实。最后对应这些特点,分析归
纳,注意分条分列。
另外,一些简答题不直接对比作品,而是关联教材出现的作家。其答题思路与关联作品基本一
致。需要先思考教材中的作家作品特点。
类题延读
(2023·江西景德镇一模)在情节特点和标题作用上,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相似,请简要
概括和分析。(马冰川《手镯》)[ 关联比较教材情节和物象 ]
答案
(1)情节特点:情节曲折,结局圆满(如答“起伏变化,结局圆满”亦可)。《促织》主要情节
是“得虫”“失虫”“化虫”“斗虫”和“献虫”等,情节一波三折,最终主人公苦尽甘来;本文主
人公小美经历了“看手镯想妈妈”“交手镯给婶婶”“念手镯而不见”“要手镯失败”“结婚收手镯”
等过程,情节起伏变化(抑扬变化),最后被感动。
(2)标题作用:标题都是线索,都有情感的寄寓。“手镯”是母爱的寄托,人性美的见证;“促
织”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二轮复习学案 2 答案精析
活动一
1.B [“于干丰也有过迷茫,是巴晓月的真诚和柔情感化了他,他迷途知返”错。根据“我
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活不长了。晓月胆小,我得趁着还在世,赶快和她分床,让她习惯一个人
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这张平头床,我走后,丢掉就是……”可知,于干丰并不迷茫,而是处处为
巴晓月着想,提前安排后事。]
2.B [“都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大卫·科波菲尔》是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
的人物和环境的,是儿童视角,属于有限视角。]
3.①拔步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起到了联系全文内容的作用。②拔步床对文章主人
公于干丰和巴晓月的形象具有烘托作用,是于干丰和巴晓月夫妻二人深挚情感的寄托和见证。③揭
示主旨,拔步床见证夫妻的相守一生,拔步床的传承其实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4.①文章开篇极力描写于干丰和他的妻子巴晓月从不分床,为后文于干丰和巴晓月分床埋下
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②巴晓月对于干丰所说的“你一旦先走,漫漫长夜,我怎么挨到天亮?”为后文于干丰因肺癌
晚期离开人世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③市博物馆专家来于家观赏拔步床,欲买走床进行收藏而不得,为后文于干丰去世后巴晓月把
拔步床捐赠给博物馆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④巴晓月对于干丰所说的“你知道我素来胆小”“但愿这拔步床上睡的总是两个人”为后文于
干丰为妻子制作了木雕的不倒翁和木雕拐杖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⑤文章前半部分说于干丰干瘦,腰弯,说话声音低,而巴晓月身体却健旺得多,为后文于干丰
- 168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先离世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活动二
1.D [“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的不同”错。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
韧与倔强的特点。]
2.C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错。表达的是作者对柳老师这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3.(1)“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
瓜”等荒诞奇幻的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2)这场景与
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
响。(3)这种夸张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真实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4.(1)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 Q 正传》中阿
Q 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2)沈从文寻
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3)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
《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
音乐家形象。
- 169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