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五章 解读创新问法,分析情节和心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五章 解读创新问法,分析情节和心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第五章 解读创新问法,分析情节和心理
学前微语
分析小说情节设置(构思)上的特点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是小说命题的热点。如情节中的悬念、
铺垫、伏笔、照应、波折等都是常考的情节技巧,近年来高考题中也会有一些较为陌生、新奇的情
节安排特点技巧,如显隐、突转、延宕、情节顺序的改变等。
“新问法”题目,造成答题困扰的原因一般是:①术语介入。一些相对陌生的专业术语出现在
题干中,由于考生一时无法对这些术语进行概念溯源、界定,所以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开展思考。②
设问更精确。设问时针对性更强,对于习惯套路化训练的考生来说,那些粗线条的知识难以应付小
切口的提问,意欲回答细致问题而不能。答题思路也应依题干问法灵活把握,不能套用模板。
活动一 学做情节新“问”题
情节的常见问法一般比较直接,范围较大,比较笼统。
情节新问法举例:
1.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⑩~ 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卡尔维诺
《猫和警察》)[ 术语介入 ]
2.为了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精神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在情节构思上巧用匠心,请结合全文具
体分析。([ 加 ] 卡·希尔兹《橘色的鱼》)[“理论—文本”互证 ]
3.围绕中年男人卖给“我”一只草编蚱蜢这件事,小说精心设计了三次情节摇摆,请找出来
并综合分析其效果。(麦薇《五美元的尊严》)[ 设问更精细 ]
4.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
分析小说中这一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申平《砸缸的人》)[ 分析陌生情节技巧 ]
【教考关联】(陌生情节技巧)
篇目 突发事件 作用
①促成情节的转折(推动情节发展);②与后来祥林
事件 1:第二任丈夫去
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相照应(做铺垫),使其成为被
世, 儿 子 阿 毛 被 狼 吃
鉴赏的对象,表现民众的麻木冷漠、自私;③表现批

判国民性的主题。
《祝福》 ①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致使祥林嫂走向末路;②表
现民众的愚昧迷信;③虽然后面捐了门槛,但仍不允
事件 2:柳妈提出捐门 许参与祭祀,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④为后文与
槛的事 “我”相遇问“魂灵”的事做铺垫,“我”不能回答,
表现对思想启蒙运动与启蒙者自身问题的思考的主
题。
- 170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产生悬念,使情节有波澜;③如
事件 1:李小二店里来 果联系林冲此处未与陆谦、富安相见,而后来林冲明
《林教头风雪山 了东京尴尬人 了烧草料场的阴谋,此为“逼”蓄势,亦有表现主题
神庙》 “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之作用。
事件 2:大雪压塌草料 推动情节发展。促使林冲夜宿山神庙,得以无意中听
场草厅 到阴谋。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此处造
事件 1:促织暴毙(成
成的大悲与成名后来的大喜形成对比,悲喜无常的荒
名之子扑死青麻头)
《促织》 诞性,引人深思,表现主题。
事件 2:成名之子投井 ①为下文魂化促织埋下伏笔;②加重悲剧意蕴。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表现别里科夫保守、胆小的性格
《装在套子里 结 婚 事 件—漫 画 事
(人物形象);③批判(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扭
的人》 件—骑自行车事件
曲、奴化的主题。
①吸引读者;②展开故事情节(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
《变形记(节选)》 一觉醒来变成大甲虫
础);③表现异化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中国
萧 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
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
整个地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
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
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
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 171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
“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
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
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
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
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
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
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
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
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
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
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
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
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 172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耿振华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
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的
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
保、冷漠疏离有关。
2.文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3.小说中往往会出现隐性情节和表层情节相互渗透的现象,文中画横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
就包含着隐性情节,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分析陌生情节技巧 ]
知识链接 显性情节和隐性情节
表层情节也叫显性情节,是小说中最外层的叙事轨迹,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读者视野。而
隐性情节则是隐藏其中的情节,常常是读者所错过的。能使得行文跌宕有致,并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和阅读兴趣。暗线是隐性情节的一种。
如海明威《越野滑雪》小说中有两个显性情节:越野滑雪、小客栈逗留。根据显性情节可以想
象出背后的隐含内容,即隐性情节,如尼克和乔治的角色设定、滑雪之外的生活及两人的表现等。
只是与人物相关的很多内容,作者并未加以表现,犹如冰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丰
富的想象空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
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类题延读
1.(2023·山东潍坊高三一模)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郭澄清《公社书记》)[ 分析陌生情节技巧 ]
答案 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
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在与副社长的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
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
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2.(2024·广东深圳二模)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
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第代着冬《画画记》)[ 设问更精细 ]
答案 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
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
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活动二 学做心理新“问”题
心理常见问法(分析心理内涵、心理变化、心理作用):
1.(2023·全国乙)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分析某一情节心理 ]
2.“她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田晓霞心绪纷乱的原因。
(路遥《平凡的世界》)[ 分析心理原因 ]
3.(2024·广东广州一模)“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
说明。([ 美 ]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 分析心理变化 ]
心理新问法举例(因文设题,设问更精细):
1.《雷雨》中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试分析画波浪线部分心理描写的言外之意。
(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农村比。)(李锐《犁铧》)[ 结合语言或情节理论分析·新结合 ]
2.(2018·全国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
事物的具体心态。(老舍《有声电影》)[ 用具体心态取代·题干新词语 ]
3.(2022·新高考Ⅰ)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
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冯至《江上》)[ 心理和原因结合·新动向 ]
4.(2023·新高考Ⅰ)“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
括。(李广田《给儿子》)[ 用身心感受取代·题干新词语 ]
【教考关联】
作品 心理描写 方法 作用
①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 ①表现出香雪的胆怯以及对
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 未知文明的不安和无助,与
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 后文追火车的勇敢行为形成
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 强烈的对比;②表现出现代
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 文明带给姑娘们的强烈冲
①动作描写;
《哦,香雪》 简直像一棵没根的小草。②绿色的车 击。火车离开,仿佛把她们
②直接描写。
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 抛弃到原来的单调贫苦之中
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 去,也表现了她们的不甘
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 心。 为 后 文 她 们 在“一 分
那越来越轻的震颤。一切又恢复了寂 钟”里争分夺秒地做买卖做
静,静得叫人惆怅。 了铺垫。
- 174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借助对货行恶劣的工作环境
的描写,突出了这里的极度
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
破败、肮脏。而这一切给大
《大 卫· 科 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就跟当年 以 环 境 暗
卫的内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
波菲尔(节 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 示、 烘 托
印象,留下了心理阴影,烘
选)》 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 心理式。
托大卫打量货行时灰暗的心
完全一样。
境。以至于一旦想起,便记
忆犹新,宛如近在眼前。
① 人 物 的
神 态、 动
①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
作 等 细 节
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 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
描写;
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 遇,其内心深深的愧疚与负
② 运 用 语
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 罪感;
《复 活(节 言 描 写 和
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 ②既写出了他直面现实、真
选)》 比 喻 的 修
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心认罪的一面,同时也表现
辞 手 法,
②“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 了他的内心还有所顾忌,有
传 达 出 聂
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些羞臊,他的忏悔之情还没
赫 留 朵 夫
有充分、坦诚地表露出来。
复 杂 的 心
理状态。
让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形象更
鲜明,更好地塑造出圣地亚
哥硬汉的性格。这些内心独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 白,真实地记录了圣地亚哥
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 的内心活动,真实再现了圣
《老 人 与 海 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 地亚哥的思想与感受,反映
内心独白。
(节选)》 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 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表
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 现了圣地亚哥在困境中不屈
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 不挠、抗争到底、决不屈服
的精神。内心独白具有深刻
的哲理,丰富了小说的思想
意义。
①含蓄地点明翠翠对两年前
那个端午意外碰上二老的事
①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 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含蓄
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多情的心理;
②“翠翠……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 ①直接描写; ②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
《边城(节选)》 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②动作描写; 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③祖父说:“……这一家人都好!”翠 ③语言描写。 ③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
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 漏说了二老,翠翠心里有些
人吗?” 嗔怪。
以上描写把翠翠的少女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
- 175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2024·湖南怀化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茧①(节选)
费孝通

① 1936 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
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
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
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
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
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
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
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
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
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
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
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慧度,宝珠在这个
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
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
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
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
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
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
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
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
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
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
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
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
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
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
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
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
- 176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
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
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
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
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
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
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
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
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
她记得李义浦②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有删改)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 20 世纪 30 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
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
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到丝厂的张婶人生地不熟,因而感到十分困窘,不知所措。
B.提到“儿媳”这个词,工人们“笑着”“起哄着”,包含了对乡下人的嘲讽。
C.宝珠送婆婆的礼物有棉毛线外套、手织围巾,体现了她的孝顺与细心体贴。
D.张婶对宝珠的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儿媳有钱了,她害怕失去儿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了张婶寻媳和宝珠返乡的情节,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赋予了人物非常立体
的生命背景和鲜明性格。
B.小说第⑥段张婶谨慎地示意宝珠工资不能示人,是为了衬托后文宝珠高声送礼物的骄傲自
豪,反映了两代人的观念差距。
C.小说第⑩段意蕴深刻,蚕蛹破茧好比宝珠的蜕变,蚕茧象征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
乡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
D.小说深刻展示了 1935 年前后费孝通对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情感、主体性与自觉性
的转换问题的思考。
3.请概括第⑧段中张婶的几种心理,并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乡土社会特性和家族的说法,
分析其心理成因。[ 心理新问法·心理和原因结合·关联教材整本书阅读 ]
知识链接 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1)心理描写主要分两类:直接描写心理活动、间接描写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包括心理状态描
写、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心理剖析等;间接描写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
(2)在一部小说中,常常会同时采取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直接心理
描写更直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进展得较为缓慢;间接心理描写在动作、语言、环境中写
- 17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人,情节发展相对较快。
(3)心理活动的要求: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环境、扣住主题。
(4)心理分析要综合全篇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心理的变化。
(5)中国小说描写简练,常常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间接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外国小说
善于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剖析和挖掘人们隐秘的、多侧面又富于变化的内
心世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婶进丝厂”和“林黛玉进贾府”这两个情节在叙述视角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
析。[ 情节新问法·精细设问·关联教材整本书阅读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题点拨
分析叙述视角,首先要确定是限知视角还是全知视角,然后再注意身份视角,如儿童视角、女
性视角、老人视角等;关注到具体人物视角,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夫妇视角,作品中
某个人物的视角等。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具体特点。
类题延读
(2024·江苏扬州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
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杨秋明《白头滩》)[ 心理新问法·分析词语中的心理 ]
答案 ①“他们一脸凝重”,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
重”,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
痛;④“脸上写满了凝重”,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小说二轮复习学案 3 答案精析
活动一
1.D [“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
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
2.D [ 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3.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
- 178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满
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了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
特征。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青年
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4.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
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
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③用以
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
的时代悲凉之感。
活动二
1.D [“害怕失去儿媳”理解有误。张婶害怕的是儿媳心理和家庭地位的变化。]
2.B [“衬托”错。张婶的谨慎与宝珠的高声张扬形成对比,“衬托”应为“对比”。]
3.(1)不做出头鸟,循规蹈矩,顺从稳定。因乡土社会是稳定保守的状态。(2)对“老话”
坚信不疑,奉为权威。因乡土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前人的方案尽可沿袭。(3)
儿媳该听婆婆的,待在家中。因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是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和婆媳之间,女子有
“三从四德”的标准。
4.(1)同:都是借助有限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增强了
情节的戏剧性。(2)异:张婶视角特点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以环境与人物的反
差表现人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差别;林黛玉视角特点是官宦小姐进入钟鸣鼎食之家,正面衬托
出贾府非同寻常的尊贵显赫地位。
- 179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