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第二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突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第二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突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第二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突破
一、信息类文本选择题考点分析
1. 考点一:理解与分析。
信息性文本第一题的要求往往是判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二题的要求往往是判
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二者都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
力。
2. 考点二:论点与论据。
第三题往往是判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某段观点”,即关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二、信息类文本选择题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
子,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
例如 2022 年全国乙卷第 1 题 A 项:“三体交融” 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
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原文为“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
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准确地提炼了关键信息,与原文语意一致,该选项正确。
2. 具体式转述: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
和结论的例证,具有阐释的性质。
例如 2023 年新高考 I 卷第 3 题 A 项:“粮食优先” 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 ` 科森在谈到安第斯
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
原文提到“ 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选项中塔尼娅·科森所说的内容就是对原文中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想换口味这一抽象观点的具体举
例,该选项能够作为论据支撑原文第二段的观点。
3. 同义变式转述: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
结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
例如 2022 年新高考 Ⅱ 卷第 2 题 A 项: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
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
原文为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
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选项中“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是对原文“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
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的同义变式转述,二者语意一致,该选项正确。
- 006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三、命题者在转述时设置错误点常用手段
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
内容等做正确或错误的转述。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
选项。即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①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
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但注意:有时删后句意的影响并不大)
②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③调:调换。调换词语(概念)从而造成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但是有时调换词语后语意并没有变化)
④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
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⑤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
了另一方面。从而造成片面理解。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⑥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
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四、练中感悟,分类突破信息类文本选择题
考察类型一:句间关系(关注选项本身的句间关系、选项与原文句间关系)
类型阐释 标志词(重点关注) 常见错误
改换句间关系,如
因为,所以;究其原因;就是;因此;
因果颠倒、强加因
句间关系包含因果关系、转折关 之 所 以, 是 因 为 / 但; 然 而 / 比 如;
果、变换原因、以
系、解说关系、递进关系、并列 以……为 例 / 不 仅, 而 且; 不 仅 仅,
偏 概 全、 改 换 条
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 甚至 / 并非,而是;既,又;还;是,
件、把必要条件换
还 / 就,从而 / 倘若;即使;如果 。
成充分条件……
判断正误
1.(2023 新Ⅰ卷 T1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
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原文表述: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
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
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解析】与句内因果关系一致
2.(2023 新Ⅱ卷 T2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
有防备心理。(×)
原文表述: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
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
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
“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
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
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解析】选项为假设关系复句,选项将原文的“如果尊重被调查者……”改换成了“如果调
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
- 00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3.(2023 新Ⅱ卷 T2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
查者的生活。(√)
原文表述: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
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
【解析】选项侧重“友善的目的” 对被调查者的影响,原文是“一切”目的 ,原文与选项的
表述为包含关系,所以选项正确。
4.(2022 新Ⅱ卷 T2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
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原文表述: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
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
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
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解析】条件错误,原文“获得升华”说明要重“质”而非重“量”。
考察类型二:比较
类型阐释 标志词(重点关注) 常见错误
辨别两种事物或两种事物的高 ……比……更,
改换比较的角度、范围、结论,将
下 异 同。 要 注 意 比 较 的 对 象、 ……不如……,
比较异同表述为比较高下。
角度、范围、结论。 ……超过……。
判断正误
1.(2022 新Ⅱ卷 T2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
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原文表述: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
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记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
的最低温度等……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解析】原文“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记录,与选项中
“超过”的表述意思一致,选项正确。
2.(2022 新Ⅰ卷 T1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
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原文表述: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
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
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
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
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
【解析】“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无中生有,文章指出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都
有其突出的特点,并未提及中国古典诗论比西方文论更具有生命力。
- 008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3.(2021 新Ⅰ卷 T2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
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原文表述: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
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
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解析】据原文表述可知,在描述一件事情时,绘画不一定能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材料并未
强调绘画不如诗歌来得生动明白。
4.(2024 全国甲卷 T3B)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
更大的作用。(√)
原文表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
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考察类型三:概念
类型阐释 标志词(重点关注) 常见错误
包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是
概念 + 是;概念 + 包括;概念 内 涵 表 述 错 误, 外 延
什么”,外延即“包含什么”。概念间
+ 具有;概念 + 从……角度。 涵盖不全。
的比较及关联也是考查重点。
判断正误
1.(2021 新Ⅱ卷 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
保持一致。(×)
原文表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
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
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解析】“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等效意识”
强调对线上线下的行为提出一致的道德规范要求,而不是要求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
保持一致。
选择题
2.(2020 新Ⅰ卷 T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D )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原文表述: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
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解析】黄土高原是地貌,沿革地理的研究内容不含地貌,考查概念内涵。
- 009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考察类型四:时间词、副词
类型阐释 标志词(重点关注) 常见错误
全部,都,全,必须,一
改 变 程 度、 范 围、 时 态,
定,最;一些,可能,似
表范围、程度、重要性的副词,时间词。 绝对化,夸大作用,混淆
乎;已经,尚未,了,未
时态。
来。
判断正误:
1.(2024 新课标Ⅰ卷 T1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
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 ×)
原文表述: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
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解析】选项中“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必然要……”扩大了范围。由原文可
知,该过程是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并不能泛指所有落后大国和先进小国。
2.(2022 新课标Ⅰ卷 T2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
人要有清醒认识。 ( ×)
原文表述: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
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
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 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
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
为全盘西化。
【解析】以偏概全,绝对化。“并不能”错误,从“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
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21 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
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看出“借鉴西方诗歌”是可以
带来现代性的,只不过“借鉴西方诗歌”处在次要关系上。
3.(2023 新Ⅰ卷 T2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
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 √)
原文表述:我在 2017 年 4 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
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 2007 年的 5 万公顷增长到 2016 年
的 18 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
能再度回升。”
【解析】选项中添加了副词“可能”②副词的使用使文章严谨③符合句间因果关系
4.(2023 新课标Ⅰ卷 2T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
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 ×)
原文表述: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
场良心危机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解析】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造成了”是已然,必然;原
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中的“可
能”是未然,或然。所以这里的错误是已然与未然,必然与或然。
- 010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考察类型五:论据支撑观点
类型阐释 标志词(重点关注) 常见错误
考查局部或整体论点概括,注意段首句、段
主要论证,意在强调,
尾句、例子前后句,没有直接表述时去掉材 论点概括失当,错将论证
论 述 重 心, 侧 重 点,
料句,关注总结词、转折连词;整体概括, 过程(依据)作为论点。
意图。
关注首尾段,概括段意,再加以综合。
(一)设问方式
1.(2021 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
的一项是(3 分)
2.(2022 年新高考Ⅰ卷)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3.(2023 年新课标Ⅰ卷)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4.(2024 年新课标Ⅰ卷)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 分)
【注】从 2021 年至 2024 年新课标Ⅰ卷均考察了“论点和论据”的考点。
(二)答题思路
1. 梳理文章,找出观点。议论性的文章,首先关注其标题,标题直接提示了中心论点。其次
找中心论点要重点关注第一段首句和尾句。分论点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掌握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
快速抓住文章核心观点。
2. 抓住观点句的核心词语,即概念词,要准确分析其含义。
3. 关注选项修饰语,因为修饰语对中心词的特征、性质等进行修饰限制,所以,分析选项内
容时看它是否符合修饰限制要求。
4. 论据一定要与论点完全吻合。题干中有“最适合”,一个“最”字即可说明其他项有不足
或不适合的地方。
【注】该题选项好多是古人的名言、观点,大多是文言文,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真题实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②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
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
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
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三个
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
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 34%又是怎么回
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
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
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1.(2023 新课标Ⅰ卷 3T)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
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
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
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
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 011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解析】分析论点、论据。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
系”。A 项,表明藜麦种植地当地人不购买藜麦的原因,是想换一种口味,也证明了第二段“种植
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这一观点。支撑了第
二段的观点。B 项说的是蔡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 项,说
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
大。D 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 A。
(2021 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T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
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
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
‘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
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
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
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
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
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
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 分)( D )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诗画异质的观点虽然题目已经说出来,但是考生要明白材料中莱辛所说的“异质”,
是指诗与画哪些方面的不同之处,这才是真正掌握了材料的观点,也是考生判断四个选项中,
哪一项是了最合适的?
原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是个过渡句,
承上启下,也是观点句,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A 项。所谓“金屑”,指的是贵重的能迷眼的事物,古人有“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金屑
眼中翳,衣珠法上尘”之说。也就是说,“金屑”虽好,但是容易让人迷惑。A 项中,句意是说:
诗歌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算不上空灵。这一句强调的是诗歌的
“空灵”,阐述的是诗画的共性特质。
B 项。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是从“形式”
和“志趣”证明“诗画异中有同”。
C 项。从情与景的角度,谈诗画能圆满结合,是支持“诗画同质”的观点。
D 项。画的“瞄准”是“静态”,诗的“射中”是“动态”。前句写图画能摄取连贯动作的
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这个表述与莱辛观点最匹
配、吻合,故正确,选 D 项。
练后反思:本节课的练习对你阅读信息类文本时的圈点勾画内容有何启发?
提示:1. 读文要学会抓取全文脉络(先论述……其次……最后……),理清观点和论据之间的
关系,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把握;
- 012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2. 圈画概念词,题文对比时注意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圈出选项中的关系词、范围词、比较词、时间词、副词,提问对比时要格外留心。
五、课后综合训练
(2024 年 1 月“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
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2A),几乎北纬 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
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
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 3500 ~ 3000 年
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
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3T)农耕区与畜牧
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
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
自然带的边缘(3T),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
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
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
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
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
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1A)。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
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
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
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
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
牧生活。(2B)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
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
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
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
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2C)。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
(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
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
很难维持生计的(1B),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
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 01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
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
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
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
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
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1C)。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
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
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2D)。构成早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
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
化始于公元前 1100 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
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1D)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早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
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
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
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
束”。
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 3000 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
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400 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 400 毫米等值线的东段
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
草便畜牧”。
- 014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 I 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 I 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 II 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 II 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第二章课后综合训练答案
1.A【解析】“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混淆时间。材料一第四段第一行原文“游牧型
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2.C【解析】C 项,“陆生资源”突破“两小时步行圈”的是“马”;“水生资源”突破“两小
时步行圈”的是“舟楫”。A 项,“导致”强加因果,文中只是阐述西辽河流域在大兴安岭东,即客
观阐述位置关系,没有原因关系;“不具备”曲解文意,“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
几乎北纬 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除了…也”说明
西辽河流域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 项,“一经产生就”无中生有;“从中国北方农
牧交错带扩散”,张冠李戴,原文: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D 项,“因此”强加因
果。只是说“黍比粟更适应燕山”,与游牧者换取什么粮食没有必然关系。“更看重黍”张冠李戴,
农耕者更看重黍,因为黍更适合燕山,可是游牧者不一定看中。
3.B【解析】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
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A 项,“转移”一词说明记载的是游牧业,没有点到“起源”;B 项,“农
牧交错带”是起源地,“牛羊骨骼”即游牧业;“农具”即农耕业,说明这里是“农牧交错带”。C
项,降雨量的分界线与畜牧业和农耕业的边界线一致。年降水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水草线的划分,而
明代长城的修建是为了保护农耕文化,防范草原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侵袭的。因此无法证明。
D 项,《辽史·地理志》从时间来看是宋元时期,游牧业起源是公元前 1000 年(第四题图表)
左右。“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说明是农业和畜牧业之地,既适宜耕种,也适宜放牧。
4.D【解析】D 项,“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误,曲解文意。“农牧并重”的生计方
式没有主次之分。A 项,正确,如图所示;B 项,正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句:有研究认为,大豆
的驯化始于公元前 1100 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
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文化 I 是在公元前 2000 年,大豆的驯化始
于公元前 1100 年左右,所以文化 I 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 项,正确,文化 II
生计方式“农牧并重”,所以劳动力(农者、牧者)分化。
- 01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