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附录二 新高考 20 篇背诵文言文默写训练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附录二 新高考 20 篇背诵文言文默写训练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附录二 新高考 20 篇背诵文言文默写训练题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一)
《劝学》
一、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
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即使是大鹏也依然有所恃,
荀子《劝学》中直接表明类似观点的两句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 ”,
所以你每天思考,还“ ”。
4、《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 ”,
原因是“ ”。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在《劝
学》中也用“ , ”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6、《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
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二)
《师说》
一、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

3.《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胜过“师”,“师”也可以逊于“弟子”,“师”和“弟子”
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 ”而已。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 ,
”是相同的。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302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三)
《赤壁赋》
一、理解性默写
1 、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 ”。
2 、《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句子是“ ,

3 、《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容小船
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4 、《赤壁赋》中描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5 、《赤壁赋》中苏轼看着月下美景纵酒放歌,其中写船桨在月光浮动的水面划过的歌词是“
, ”。
6 、《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是“
,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四)
《登泰山记》
一、理解性默写
1、《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有的阳光照射到,有的照不
到,呈现出的颜色是“ ”,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 ”,
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
2、《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日观亭为中心,写“ , ”,接
着还把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
3、《登泰山记》中作者观看道中石刻,感叹自唐显庆以来“ ”,感慨
“ ”,都来不及一一前往观看。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 , ”,很少
圆形的,这几个短句着重写了山石的颜色和状貌,语言精简有力。
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树杂松多,它们“ , ”,这
几句着重写了松树的状貌。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到了日观峰,看到“ , ”,与前
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
- 30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五)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理解性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
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毋吾以也。居则曰:‘ 。’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
道:“ ,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
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
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公西华的回答,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反
问道: , ?他认为公西华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六)
《 谏太宗十思疏》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很容易让我们
联想到“善始善终”这个成语,也容易让我们想到《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告诫。
2.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写出对人的态
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向唐太宗进言
要赏罚公正,不能被情绪左右。
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 ”,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唐太宗虚心采纳臣子意见、端正自身以贬斥奸邪的句子是:“
, 。”
- 304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七)
《 答司马谏议书》
1、 理解性默写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
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
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
句子是: , , 。
4.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表明了王安
石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5.《 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
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6.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王安石和司马光“
”的具体原因。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八)
《 阿房宫赋》
一、理解性默写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设想:假如六国之君能够爱惜自己的人民,“ ”;
同样,假如秦能够爱惜六国之民,“ ”,没有谁能够消灭它。
2、《阿房宫赋》 中“ , ”两句描写了歌女袖子生风以致
改变了室内气候。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 。
4、《 阿房宫赋》中,作者描写阿房宫总体建筑形势的句子是: ,

5、《 阿房宫赋》 中,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 ,

6、《 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国伐尽树木,建造阿房宫的句子是: ,

7、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宫赋》 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 。
- 305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九)
《六国论》
一、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 , ”,
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
”,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
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 ”。
4.《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 ”,据此对治理
国出建议:“ ”。
5. 在《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这也论证了“
”观点。
6.《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
无法满足的“ , , ,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
《论语》十二章
1、 理解性默写
1、在《< 论语 > 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在《< 论语 >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3、在《< 论语 > 十二章》中,“ , ”这两
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
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 论语 > 十二章》中,“ , ”这两句
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5、在《< 论语 > 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
因是: 。
6、在《< 论语 > 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7、在《< 论语 > 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
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
”。
- 306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一)
《 屈原列传》
一、补充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 ”。
2. 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
3.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
4.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
句子是“ , ”。
5.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6.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引发屈原忧思创作《离骚》的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7.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
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二)
《 过秦论》
1.理解性默写
1《. 过秦论》一文中写秦国没有付出一支箭的代价,可是天下诸侯已经陷入困境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一文中写秦始皇南征北越之地,百越之君全都降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的
句子是 , 。
3.《过秦论》一文中写蒙恬北击匈奴之后,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六国之士也不敢报怨
秦国的句子是 , 。
4.《过秦论》一文中写即使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仍然让边远地区的人感到恐惧的句子
是 ,可陈涉举起起义的大旗后,原来六国的英雄豪杰一起合力消灭秦国的
句子是 。 
5.《过秦论》一文中写陈涉的军队与九国军队不能匹敌的句子是
, 。
6《. 过秦论》中写秦国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的句子是 ,贾
谊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 。
- 30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三)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理解性默写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 ,
”,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2.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究其原因,或由小积大,或沉溺而不能自拔,《五
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就是对此类教训的总
结。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对历史场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境,比如描述皇甫晖作乱后,李存勖逃
至洛阳附近时,剩下的一百多将领表示誓死以报的两句是“ ,
”。
4.欧阳修在写《新五代史》时,将《旧五代史》中那些描写祥瑞、灾异的东西弃掷不纳,增
添了摒弃天命,强调人事的哲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就是显例。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了“得难失易”
的现象,而用“ ?”揭示了其原因。
6.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表达忧劳兴国、安乐亡身的道理的句子是“
,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四)
《 陈情表》
一、理解性默写
1、《陈情表》中,李密用“ , ”。作为“陈情”的
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2、《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明李密自己缺少亲
人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
母,则“ ”;如果自己没有在祖母身边,则“ ”。
4、《陈情表》中,李密明确表明自己想为朝廷效力,但因个人家庭原因而不能出任官职的句子
是“ , ”。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
是“ , ”。
6、《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
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 308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五)
《 项脊轩志》
一、理解性默写
1、 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将破旧的小屋修建成自己的书斋后,在庭院中种植绿色植物
使老屋增加了新的光彩的句子是“ , ,
。”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
”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
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轩中读书生活的投入、沉醉状态的句子是:“ ,
”。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
的一片萧条的句子是: , , 。
5、《 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 ,
, 。”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六)
《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
的句子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表现
自己辞官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

4、《归去来兮辞》中的“ , ”,描写了陶渊明
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5、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示“ , ”,
这是他因怀疑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定而心神不定时,再次对自己的劝告。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七)
《 种树郭橐驼传》
1、 理解性默写
1. 在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但《种树郭橐驼传》中用“ ”
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 , ”
- 309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 , ”
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3.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 , ”的养树方法,
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
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4.《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在总结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说:自己并不能让树“硕茂”,只是
“ ”;也不能让树“早而蕃之”,只是能“ ”。
5.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
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
意义。
6.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
”,实际上却“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八)
《 石钟山记》
一、理解性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的”是: , 。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
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
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
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
的心情的是: 。
5.《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是发出的声音
是: 。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形成的
声音: 。
6.《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 ,
,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
- 310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十九)
《 报任安书》
一、理解性默写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
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并
且要“ , ”。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之人,多得无法记载,而“
”,即只有卓异不群的人才能不朽。概述历史现象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4.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及古代圣贤因身体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抒
发内心忧愤,并“ ”。
5.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通过“ , ”两
句来写周文王和孔子,表明古代伟大作品往往是圣贤在困顿中奋发努力写就的。
6.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
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二十)
《 礼运》节选
一、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在《礼运》(节选)中,描述“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的句子是“ , 。”
2. 在《礼运》(节选)中,“ , 。”是说职此之
故,阴谋封闭的事情不会产生,偷盗、造反捣乱和损人利已的事情也不会出现。
3. 在《礼运》(节选)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 。”
4. 在《礼运》(节选)中,“ , 。”是说人们为社会献身,
各尽所能,不谋求私利。
5.《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在《礼运》(节
选)中“ , 。”表达了意境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
的思想。
6. 在《礼运》(节选)中,“ ”一句说少年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并接受文化教
育,“ ”一句说鳏、寡、孤、独、残损、疾病缠身者,种种生活无靠的人都能得
到扶持和供养。
- 311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附录二参考答案
《劝学》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 善假于物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师说》
1.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赤壁赋》
1.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2.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4.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5.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6. 诵读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登泰山记》
1.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2. 亭西有岱祠 又有碧霞元君祠
3. 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
4. 石苍黑色 多平方
5. 生石罅 皆平顶
6. 数里内无树 而雪与人膝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3.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4. 夫子哂之
5.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6.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 312 -
丨附录二丨
《谏太宗十思疏》
1.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5.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答司马谏议书》
1.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3.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5.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 而议事每不合
《阿房宫赋》
1.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5. 六王毕 四海一
6. 蜀山兀 阿房出
7.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六国论》
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 弊在赂秦 犹抱薪救火
3. 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4.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6.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论语》十二章
1.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朝闻道 夕死可矣
4.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5. 任重而道远
6.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7. 吾止也 吾往也
- 31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屈原列传》
1.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4. 其文约 其辞微
5.《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怨诽而不乱
6.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7. 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过秦论》
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3.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 余威震于殊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 会八州而朝同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1.(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4.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5.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而皆自于人欤
6.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陈情表》
1.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 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4. 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5.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6. 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
《项脊轩志》
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2.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3.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4. 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5.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去来兮辞(并序)》
1.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314 -
丨附录二丨
2.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5.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种树郭橐驼传》
1. 隆然伏行 甚善 名我固当
2. 或移徙 无不活
3.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4.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不抑耗其实而已
5.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6.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石钟山记》
1.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4. 古之人不余欺也
5.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窾坎镗鞳之声
6.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报任安书》
1. 草创未就 (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 思垂空文以自见
5.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6.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礼运》(节选)
1.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2.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3.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6.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31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