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第五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第五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第五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
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
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
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
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
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
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
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
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
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
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
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
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
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
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
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
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
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
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
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
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
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
- 049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
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
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
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
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
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
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
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
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 40%,人均粮食达到 700 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
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
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
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
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
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
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
格特征。
B.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
的充沛饱满。
C.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
很少描述黑暗。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
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
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
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
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
面因此被打破。
- 050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升烟。(李商隐《锦瑟》)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需要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
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既然历史记录难以拒斥文学叙事,那么作为虚构性产物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完全没有真实、客
观的历史叙事的因素呢?一般认为,小说是最具有虚构性的。通常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人物、情
节、环境等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但是,如果随便考察一部小说,会发现
哪怕是最荒诞的小说也能找到大量历史叙事的影子,也有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
游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固然,《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自然是
出于作者的想象,可是作者对各种妖魔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了当时普通
百姓的想象。也就是说,吴承恩虚构的妖魔鬼怪世界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客观的
思想史记录。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这其中其实已经隐藏了思
想史叙事的影子。另外,小说中的唐僧在三个近乎神仙的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虚构
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玄奘西域取经,这也是文学虚构中的事实。唐僧经过女儿国
无疑是杜撰的,但小说中讲述的穿越国界要获得通关文牒无疑是历史事实。这些都是这部文学作品
中历史叙事的踪影。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问题。他指出《水浒传》中“鲁
智深醉打山门”不是事实,但元朝以及明朝时罪犯得一度牒便可借佛门逃脱朝廷追捕却是事实。
《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然不是事实,但明清间乡曲人一旦金榜题名便成特
殊阶层却是事实。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直到她父亲窦天章任廉访
使,窦娥的冤才得以昭雪。窦娥、窦天章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情节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根据
研究,这些作品中提到的司法制度则是事实,它们也都属于历史叙事的范畴。
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
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
关系。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
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
- 051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
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而故意采取的手段,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原
因同样是多样的。有些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些是作品中无意透露出来的,有些则是情
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摘编自李桦《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材料二
“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
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
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对此,可以看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
的时间: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
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也为明确历史叙事中包含有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
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
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这种重合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
性。其一,中国早期文本中存在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诗经》中的叙事诗之外,我
们仍强调更广泛的“诗具史笔”,而学界更倾向于将诗学纳入文学范畴,历史叙事则是另一种独立
的存在。其二,以“散文”为形式的文本中,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在产生时间上具有
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其后为文学所借鉴,乃至于再反向影响历史叙事
的方法,都与“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其三,退一步讲,即使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
完全适用,也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因为文学叙事的方法显然不能在历史
叙事中完全适用。
历史叙事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主要指向其文学意味中的后代阐释与接受,可以简单表述为
“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能
因为认知的差异而断然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此外,历史小说的接受等也会影响对历史文本真实
性的判断。包括历史事件被文学化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演绎,也包括相类似事件带来的通
感联想。
(摘编自杨金波《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叙事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性产物,也多少具有真实客观的历
史叙事因素。
B.史料的缺乏让有的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不得不融入文学叙事,借助个人的想象来填补这
些空白。
C.文学作品中常会带有历史叙事的痕迹和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一样,都存在着多种
原因。
D.部分文学叙事法源于历史叙事法而又反向影响历史叙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叙事法
的独立性。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窦娥冤》为例,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
对其构思的重要性。
B.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人们认为历史是内容而文学是方法之一,“叙事始于叙史”是中
- 052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
C.对于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意味做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的判
断,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
D.《复活》虽是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但它是对 19 世纪俄国真实社会的深刻再现,这说明文学
叙事是离不开历史的真实的。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历史叙事先于文学叙事,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
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
B.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的辩证统
一,他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C.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
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钱钟书评价《左传》中的“鉏麑之叹”)
D.《大卫·科波菲尔》借助第一人称视角和艺术性夸张等文学叙事手法,真实再现了维多利
亚时代英国社会繁荣表象下的贫富悬殊等问题。
9.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10.史学家昌思勉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
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今所传者,其间自有想象编造的故事,断不容轻信为事实。”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5 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
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
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
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简言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
之间的互证。王国维的《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辞证明《史记》记述殷商世系的可信
度,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情势有关。1923 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批评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由此引发古史大讨论,一度形成声势浩大的“疑古派”。顾颉
刚借用西方从神话史诗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国上古史,认为古史是后人不断构造出来的。这些意见
- 05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有西方“科学”背景,对中国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的观念盛行。有鉴于
此,王国维希望从二重证据法的微观考证中衍生出宏观论题:古史是可证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
要利用以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古史,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方法。但学界中也有异议。李幼蒸对王国维“虽古书之未得证
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论断提出批评:“如按‘不能证伪,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
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
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其实王氏此话是有个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是为了“古
史新证”,用证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杀”,他曾说:“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
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证伪,则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
杀。因为疑古派对于古书古史的态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认为晚作,抹杀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
“容有可证明之日”。
(摘编自李锐《“二重证据法”界定及规则探析》)
材料二
顾颉刚的层累说强调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虚构、想象甚至是编造。王国维也意识到传世文献关于
古史的记载不可一概而论,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
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不过,相较于层累说关注对“非信史”的“破”和
“疑”,王氏则强调在“破”和“疑”的基础上,还应有对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记
载中的缘饰附会之成分,还要证明其确实性之原型。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经后人篡
改、相对可信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去伪存真,这便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其既可证
明,也可辨伪,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不过,出于对当时学界疑古风
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补正或证伪
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
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已大大超越王国维的时代,既被用来释古、证
明,也被用来疑古、辨伪。首先,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指向一致时,前者作为证据证明后者。出
土文献一般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同时又有相对确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
为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其次,当传世文献存在错讹、附会或后人篡改的情况时,出土文献证明
其有伪或不可靠,王国维称之为“纠正”,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
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缺失、遗漏,出土文献。对其作出补充。
人们往往认为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是对立的,疑古派的最终“破产”是大量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
法应用的结果。但结合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情况,我们不应将二重证据法与疑古、辨伪对立,而应
将其发展为具有更广阔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
(摘编自梁涛《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材料三
西山尚志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者没有设想出土文献的记载可能有“伪”。这触及了问题的要
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
录。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当时的官方历史陈述,是商王室建构的自我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是
否具有神话附会的部分?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是一种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间的关系。杜勇说:“出土文献与传世
文献一样,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如何也是需要认真加以鉴别的。文字的错讹自不必说,而史事的
可靠与否尤须分辨。如果认为凡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都高于传世文献,可以照单全收,或者遇到史
- 054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事与传世文献相异或矛盾之处,即以出土文献为依归,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即使地下出
土文字资料与流传千年的文献记载一致,也不等于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只是说明后世文本流传有
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许我们将早期文本与晚期文本都视为史家建构的历史叙述文本
才更合理。
(摘编自徐良高《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期望扭转疑古学风,恢复学界对中华文明的信仰,有着明确的现
实针对性。
B.“有个人的偏向”是指王国维用证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没有考虑这一点,对王国维的批评失
之偏颇。
C.材料一突出展现王国维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则认为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
共通之处。
D.相较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同样可能出现文字错讹,其中记载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
的真实性。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颉刚用西方理论考察中国上古史,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
B.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畴。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着重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但对比的用意不同。
D.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不一定高于传世文献,这启示我们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1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项是( )
A.古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后世怀疑两人是同一人。银雀山发掘出《孙子
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B.《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没有具体说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五行
是指“仁义礼智圣”。
C.《史记》载,契是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出土的楚简中却记载子羔向孔子询问契
之父亲是否“贱而不足称”。
D.徐旭生认为“周秦民族迁移之地,由史传所言迁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据文献的线索,
在陕西进行考古调查。
1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以下材料中的反驳者列举出恰当的理由。
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战国楚竹简中有记载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传说。简文大意谓,后稷之母踩足
迹,祈祷,而后诞下后稷。而《史记》中记载,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后生子。两种文献记载
基本一致,有人据此判定后稷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驳者认为这两种文献可靠性不足。
- 055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15.三篇材料对读者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哪些帮助?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
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
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
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
很“野蛮”。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
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
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
- 056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
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
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古代村民犯错,通常都是请族老主持裁判惩罚,族老根据什么呢,答案是传统。为什么会是传
统?费孝通先生举了一个亲身例子;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
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
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
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
不变,没有断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
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
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
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
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
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
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
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
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
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王铭铭《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认为,“礼治”是一种与“法治”相对的社会治理方式。
B.法律的维持是政治权力,“礼”的维持则依靠无形的传统,“礼治”并非“无法无天”。
C.与依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治理的现代国家不同,部落社会是通过“礼”来实现治理的。
D.“礼”的维持需要稳定的环境,如果环境发生改变,“礼治”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的“礼”不等于“文明”,它也可以杀人,可见礼治社会是很野蛮的。
B.乡土社会的“礼治”依赖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不依赖统治者的个人好恶。
C.“礼”在乡土社会里效力更大,一旦发生朝代更迭,人们就不再对“礼”心存敬畏。
D.“礼”不同于道德,“礼”是自觉自发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则是从外对人加以限制。
18.下列古代典籍中的句子,不能体现“礼治秩序”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05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C.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9.材料三中“治病”的事例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
料三简要分析。
20.中国有君子“慎独”的传统,“慎独”的意思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
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慎独”与“礼治”有无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章 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答案
1.C 2.B 3.A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②语言表述
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
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
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
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
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
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
文只说“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
极作用”,而结合下文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自由”“打破门
阀垄断”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唐朝实行抑制门
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
台”,可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在先。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材料一说: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
- 058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A.《锦瑟》皎月明珠句整体瑰丽伤感,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故选 A。
6.D 7.D 8.A
9.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
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材料二则认为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
方法存在部分重合。
10.①历史叙事中常杂有文学叙事。在读史时应带着批判的眼光,不能全部认定是真实的历史。
②在历史叙事中因史料缺乏等因素常借助想象等文学手法。神话、传奇及传说就是借助想象而
来的。
③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
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叙事法的独立性”错,材料二表述为“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
的方法在产生时间上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其后为文学所借鉴,乃
至于再反向影响历史叙事的方法,都与‘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
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错,应是印证文学叙事中含有历史叙事的
影子。
B.“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错。
材料二表述为“‘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
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意
思是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产生了“文学方法”的概念。选项将这一影响延伸到前文中的“叙
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显然有误。
C.“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错误。原因概括有误,材料二表述为“可以简单表述为‘我
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可见其
原因应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阐述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强调历史叙事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能因为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影响而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
A. 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
B. 适合论证文学叙事中有历史的真实痕迹。文学表现历史的真实,是借助文学叙事手法而得以
实现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
C. 钱钟书先生认为《左传》中的“鉏麑之叹”是虚构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
D. 适合论证文学叙事中有历史的真实痕迹。文学表现历史的真实,是借助文学叙事手法而得
以实现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
故选 A。
11.C 12.A 13.C
14.①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即使两者记载一
致,也不能判定后稷就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
②出土文献的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需要认真鉴别,不能因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一致就认
- 059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为是历史真相的再现,也许只是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对于后稷诞生相
关记载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鉴别。
15.①材料一介绍了“二重证据法”提出的背景、含义以及学界对其的不同看法,帮助读者理
解“二重证据法”的基本框架和目的。
②材料二阐述了“二重证据法”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及其在当
下出土文献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使读者明白其功用和在现代研究中的发展。
③材料三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包含主观性和建构性,都需要鉴别,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
解“二重证据法”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盲目信任。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顾颉刚的“层累说”,探讨了古史研究的
方法与理念的差异。材料解析了“二重证据法”在古史考证中的双重功用,以及学术界对其作用的
不同看法。同时,文章反思了二重证据法在实践中可能面对的挑战,提醒研究者要对出土文献和传
世文献都进行审慎评估,进而深化对历史真相的理解。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错误。材料二主要强调二重证据法在“疑”与
“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以及应将其发展为更具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并
未着重体现其与疑古派观点有共通之处。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错误,材料二提到“出于对当时
学界疑古风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
补正或证伪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说明他不是没认识到,只是重视程度不够。
C.“但对比的用意不同”错误,材料二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比是为了说明二重证据法的功
用,材料三对比是为了说明两者都需要鉴别,二者对比的目的都是围绕二重证据法,并非不同。
D.“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错误,材料三只是说不能盲目认为出土文献史料价值就高,也不能
遇到与传世文献矛盾就以出土文献为依归,两者都需要鉴别,并非说要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故选 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能力。
A. 银雀山发掘出的竹简证明了孙武和孙膑不是同一人,体现的是“二重证据法”“立”和
“信”的功用,即证明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B. 郭店出土竹简对《荀子》中“五行”作出解释,是补充了缺失内容,体现的是“立”的作
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C.《史记》记载契是帝喾的儿子,出土楚简的记载与之不同,对《史记》相关记载起到了质疑、
辨伪的作用,体现了“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
D. 徐旭生依据文献线索进行考古调查,未体现“二重证据法”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等
相关功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故选 C。
16.C 17.B 18.C
19.①有效性。只要环境不变和条件不变,传统治病经验就是有效的。
②主动性。像治病这一类传统,只要照办就持续有效,这会让人们自动遵守传统。
20.有关系。
①“慎独”是对礼治秩序的自觉遵守和维护;
②“慎独”要求表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高于“礼治”的一般要求。
- 060 -
丨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部落社会是通过‘礼’来实现治理的”有误。原文“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
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
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部落是政治权力,不是通过“礼”实现治理的。
故选 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可见礼治社会是很野蛮的”有误。原文“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原文说
的是礼不仅是文质彬彬,也可以杀人,但据此下结论说是野蛮的不符合原文对“礼治”社会传统规
范特点的论述。
C.“一旦发生朝代更迭,人们就不再对‘礼’心存敬畏”有误。原文“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
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
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知,“礼”贯穿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传统,不会出现朝
代更迭就不再对“礼”心存敬畏的情况。
D.“自觉自发”“从外对人加以限制”有误。原文“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
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
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
之于个人的”可知,“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原文是“法律”从外对人加
以限制,而非“道德”。
故选 B。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选项意思是:在父母跟前就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属于“礼治秩序”。
B. 选项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属于
“礼治秩序”。
C. 选项意思是: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
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体现“礼治秩序”,属于“老庄无为”思想。
D. 选项意思是:心术端正了才能做好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好了才能使家庭和谐;家庭和
谐后才谈得上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安定了。属于“礼治秩序”。
故选 C。
- 06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